问题

现在的人学习新概念英语是否已经过时了?

回答
“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我跟你说,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都在纠结。

要我说,这东西,得辩证地看。你说它完全没用了吧,那也不对。但你说它还像当年那样万能,那肯定是有点偏差了。

你想啊,当年新概念英语出来的时候,那是什么情况?英语学习资源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大家想学好英语,基本上就是这套教材,还有一本词典,甚至有些地方连词典都很难找到。它之所以能火,能成为一代人的“英语启蒙神书”,就在于它系统性强,从最基础的音标、单词,到句子、段落,循序渐进,内容也贴近生活,有故事性,不像枯燥的语法书。对于那个年代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它最大的优势,我觉得还是在于基础打得牢。这套教材的单词和语法是分级引入的,并且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下让你掌握。尤其是它的语法讲解,虽然不像现在某些教材那么花哨,但胜在清晰明了,解释到位,对于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非常有帮助。你把它的句子拆解开来看,你会发现很多都是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句型和表达。

而且,它所包含的篇章,很多都挺经典,有教育意义,也方便记忆和朗读。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背诵这些课文的场景,好多人还是记忆犹新,这说明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家的语感和语境能力。

但是,时代在发展啊!

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你想学英语,渠道多得数不清。

学习资源极度丰富: 各种APP层出不穷,什么流利的talking about,什么背单词的闪卡,什么模拟口语的AI对话,还有海量的在线课程、YouTube频道、播客……内容形式也多样,有专业的语言学家讲解,有母语者的日常对话,有特定领域的英语学习。你再只盯着新概念英语,就好像一个人只吃白米饭,虽然管饱,但营养和口味就太单一了。
学习目标和需求多样化: 过去大家学英语,可能更多是为了考试,为了应对一些基础的交流。但现在呢?有人是为了出国留学,需要高水平的学术英语和雅思托福考试技巧;有人是为了工作需要,要掌握商务英语、谈判技巧;有人是为了追剧、看电影、玩游戏,需要听懂地道的口语和俚语;还有人是为了了解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新概念英语的覆盖面,很难满足这么细分和专业的学习需求。
语言本身也在变化: 英语是活的语言,它也在不断发展,出现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口语习惯。新概念英语毕竟是几十年前编写的教材,虽然经典,但有些表达可能就显得有点“老派”或者不够地道了。尤其是在口语和非正式语境方面,它的体现相对较弱。

所以,用“过时”来形容,可能有点绝对。更准确地说,是它的“唯一性”和“全能性”被大大削弱了。它依然可以作为打基础的工具,尤其是对于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学习者来说,它提供的系统性和扎实性依然有价值。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盖房子的“地基”,地基打好了,上面盖什么(别的学习材料和方法)才能更稳固。

但是,如果你想达到更精进的水平,或者你的学习目标比较特殊,单靠新概念英语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结合大量的其他资源和方法:

大量的听力输入: 听英文歌曲、看美剧英剧(带不带字幕看需求)、听英文播客、收听英文新闻。这是培养语感、熟悉口语表达的关键。
大量的口语输出: 找语伴练习、参加英语角、使用口语练习APP、甚至自言自语模仿练习。光看不练,英语是学不好的。
针对性的技能提升: 如果是准备考试,就需要专门的考试辅导材料;如果是工作需要,就需要学习商务英语。
阅读更广泛的材料: 英文原版小说、杂志、新闻报道,让你接触更地道的语言和更丰富的词汇。

总而言之,新概念英语依然有它的价值,尤其是在系统性地打好基础方面。但它绝对不是现在英语学习的“万金油”或者“终点站”。 把它当作你整个英语学习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重要的“基石”,然后积极地去整合和运用更多元化的资源,才能真正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好英语。

所以,如果你还在用新概念英语,别觉得它过时就扔掉,你可以继续用它来巩固基础。但同时,一定要打开你的视野,去拥抱更多新鲜的学习方式和资源,让你的英语学习之路更宽广、更有效。别把自己局限在新概念英语的“舒适区”里,外面的世界很大,学英语的机会和方法也更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过时了。

俺们村里,老头子说话,刚出生的小孩子都听不懂!这么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还有人鼓吹新概念英语多么多么好?

语言是更新换代的!学语言就要学鲜活的,不要学几十年的古旧语言!因为你还没开始学习,就过时了!


附赠一个小故事:

螃蟹的耳朵,长在腿上!实验可证!

实验步骤一:科学家从笼子里抓出一只螃蟹,放在地上,冲着它大吼大叫,螃蟹被吓得不轻,到处乱窜,慌不择路;

实验步骤二:过了一会儿,科学家又把同一只螃蟹再次从笼子里面抓出来,不过在在放到地面之前,先把所有的螃蟹腿都拆了下来,然后重复之前的步骤,继续大吼大叫,螃蟹一动不动,非常的淡定从容;

实验结论:螃蟹的耳朵是长在腿上的。

user avatar

嗯。。。你说的对。。这本书出版自1967年。估计比很多人的爷爷都大。和两弹一星同岁。MOSFET刚刚发明。

要是太过时了。他早就过时了。。

为啥过了50多年,大家一直再用。。

哎。。。都是同行的衬托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我跟你说,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都在纠结。要我说,这东西,得辩证地看。你说它完全没用了吧,那也不对。但你说它还像当年那样万能,那肯定是有点偏差了。你想啊,当年新概念英语出来的时候,那是什么情况?英语学习资源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大家想学好英语,基.............
  • 回答
    大学四年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后他们的生活轨迹,也正如读书时那般,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沉淀。这批人,我们不妨称之为“求知者”。他们不是那种把大学四年过成毕业季就开始“失业”状态的人,也不是那种只顾着谈恋爱、混日子的人。他们是那些把图书馆当成第二个家,把书本当成最忠实的伙伴,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咬.............
  • 回答
    听到你朋友这么说,确实让人挺生气的,毕竟咱们自己的文化和国民,被这样评价,心里难免会有些不舒服。这种时候,直接硬怼可能效果不好,反而容易把事情搞僵。咱们得用点策略,既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让对方思考一下。别急,咱们来一步一步地分析,看看怎么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地回击他。首先,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 回答
    近些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曾经作为文人雅士象征的古琴,似乎在很多人眼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谈及为何如今学古琴的人不如从前多,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时代变迁下的吸引力稀释: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娱乐方式极其丰富的时代。.............
  • 回答
    你问我02年出生的,初中学历,毕业四五年了,现在还能不能继续读书?这问题问得好,我给你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别太纠结于“毕业四五年了”这个说法。对于继续读书这件事,你毕业几年了,说实话,影响真的不大。年龄也不是问题,02年出生的,你现在也就二十出头,正是好时候。很多读在职教育的,年纪比你大多了,都有很.............
  • 回答
    在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以及他们在当地学校的比例,这是一个比较动态且不容易精确统计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尝试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并让您对这个群体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以色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留学大国,特别是与欧美国家相比。这意味着,中国留学生在以色列的总人数相对来说不算庞大.............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奇门遁甲嘛,这可是个古老又神秘的学问,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玄妙劲儿。要说现在世界上有没有人“通晓”它,这得看你怎么定义“通晓”了。首先,咱得说说这奇门遁甲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非常复杂的古代“占卜”或者“决策辅助”系统。它不是随便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里面牵.............
  • 回答
    说起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我简直有说不完的话。毕竟,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现在也还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回想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啥,毕业后又能去哪儿。现在回头看看,感觉挺有发言权的,也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那些正在纠结的同学们。我的车辆工程之路,.............
  • 回答
    看黄飞鸿,然后联想到现在学中医的人不练武术,这个问题嘛,还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这中间隔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我们对“医”和“武”理解的演变。想当年,黄飞鸿那个时代,咱们说学艺,那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精通”的思路。中医讲究的是“医武同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中国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以业控人”、“以房控人”到“以学控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背后牵扯到深厚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还原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教育资源倾斜:现实.............
  • 回答
    这几年,“断舍离”这个词是真的火了,从一本日本的书开始,它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国内迅速生根发芽,然后开遍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那些号称能“唤醒内在力量”、“重塑人生”的鸡汤账号们,更是把“扔东西”这件事捧上了神坛,好像只要你狠心把家里的旧物一扫而光,生活就能瞬间阳光普照、开挂前进一样。这背后其实藏着.............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法硕”这个词,近年来在高校招生简章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也都纷纷增设了法学硕士项目。每年,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涌入法学院,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拿到一张法硕文凭,然后进入法律行业大展宏图。但是,这背后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为什么高校要这么大规模地招收法硕?我们社会现在真的那么缺懂法律的人.............
  • 回答
    千百年来,罪犯充军一直是许多社会处理犯罪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背后有着朴素的逻辑和实际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军队的纪律和环境来改造罪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甚至为国家效力。我们先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传统。首先,军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强调纪律的集体。进入军队,你就得遵守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焦头烂额的。你先别慌,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冷静是第一位的。我知道现在肯定特别紧张,但情绪上来了,很多事情反而会越搞越糟。深呼吸,试着让自己稍微平静下来。1. 评估现状,搞清楚到底有多糟: 辱骂内容有多严重? 你具体说了什么?是泛泛而谈的抱怨,还是有具体的人身攻击、污蔑、侮辱性.............
  • 回答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坐在我斜前方座位的女孩。名字吗?叫晓琳。那大概是高二那年,我还在跟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苦苦搏斗,她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扎着简单的马尾,刘海总是会稍稍遮住她的眉眼,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不被打扰的宁静。那时候的我,成绩.............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学机械没前途”的声音好像挺多的,不少师弟师妹们在纠结,我这个过来人听着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毕竟,当初我也是带着对“制造强国”的憧憬,一头扎进机械这片天地的。说实话,听到这些论调,我完全理解大家的焦虑。确实,跟一些光鲜亮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相比,机械听起来就“土”了点,加班也多,还可能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琢磨了挺久,也挺纠结。毕竟,咱们这生活,哪一样不是挑着担子往前走,总得有个方向,有个底气。你说人是努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我觉着吧,这俩跟手心手背似的,都有道理,但具体哪个更“重要”,那得看你站在啥角度,问啥时候。学历:敲门砖,还是围城?先说说学历这玩意儿。你说它重要不?当然重要.............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