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只是没有人能推翻」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

“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

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识的物理学,无论是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都是“错的”。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定性,意味着我们现有的物理定律、理论框架,甚至由此衍生出的技术和预测,都可能是基于根本性的错误。

为什么会有这种怀疑?
科学的进步本身就是不断修正和推翻的过程: 历史上,我们曾经认为牛顿力学是万能的,但后来发现它在高速和微观世界失效,催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种“推翻”是科学进步的标志,而不是失败。因此,有人可能以此为基点,认为“现在”的理论也可能只是历史上的下一个“错误”。
理论的局限性: 很多前沿的物理理论,比如弦理论、量子引力理论,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验验证,它们的数学形式很优美,但其物理实在性仍存疑。此外,像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占据宇宙绝大部分的未知事物,我们现有的理论也无法完全解释。这些“未解之谜”容易让人产生“现有理论不完备甚至错误”的联想。
哲学上的“不可知论”: 少数人可能从更深的哲学层面质疑我们认知世界的本质,认为我们永远无法触及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所构建的“模型”只是对现象的描述,而非本质。

为什么这个说法如此不准确?
“错误”的定义: 科学理论的“错误”通常是指它在某个适用范围之外失效,或者被更精确、更普适的理论所取代。牛顿力学并没有“错”,它在宏观、低速世界仍然是极其精确和有效的描述,并且是现代工程和技术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修正”和“推广”,而不是完全否定。
科学是累积性的: 科学知识是不断累积的,后来的理论往往包含或解释了先前的理论。我们学习的物理学,是经过了无数次实验验证、同行评审、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被反复证明有效的知识体系。将其一概而论为“错误”,是对科学积累过程的漠视。

“只是没有人能推翻”—— 这是站不住脚的托辞

这半句话是整个论断最关键也最站不住脚的部分。它的意思是,尽管现在的物理学是错的,但之所以还没被推翻,是因为还没有出现能够推翻它的人。这是一种“阴谋论”式的表述,也可能是作者缺乏对科学实践的认知。

“推翻”的标准是什么?
颠覆性证据: 科学理论的“推翻”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需要坚实的、无可辩驳的实验证据,这些证据能够系统性地、不可调和地与现有理论相矛盾。例如,发现一个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或者测量到电子的电荷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
提出更优越的替代理论: 仅仅提出证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新的、更普适、更精确的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理论解释得了的所有现象,并解释得了那些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
科学界广泛接受: 任何新的理论或证据,都需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严格审查、重复实验、同行评审,最终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才能成为新的“主流”。

为什么“没有人能推翻”是错误的?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不一致”: 物理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现有理论的极限,寻找可能导致其失效的现象。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就是对我们现有理论(标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的潜在挑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物理粒子和新的引力理论。
“推翻”正在发生,只是方式不同: 科学进步并非总是“轰轰烈烈”的推翻,更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精炼和扩展。例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并没有完全“推翻”牛顿力学,而是揭示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并在其基础上构建了更宏大的理论。
“没有人能推翻”是无稽之谈: 如果真的存在颠覆性的证据,而且已经有人发现了,那这个人很可能已经被科学界誉为“下一个爱因斯坦”或者更伟大的发现者,而不是“没有人”。科学家们最渴望的就是颠覆性的发现,因为那是他们迈向科学巅峰的阶梯。

这句话的根源与影响

这句话可能源于:

1. 对科学理解的误区: 将科学的“不确定性”或“局限性”误解为“绝对错误”。
2. 哗众取宠的心态: 企图通过极端言论吸引眼球,显得自己“独立思考”、“与众不同”。
3. 对知识的“解构主义”: 试图通过否定权威来确立自己的观点,但缺乏建设性的内容。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保持批判性思维,但要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质疑精神是科学的驱动力,我们应该对任何理论保持审慎的态度,并关注科学前沿的进展和未解之谜。但这种质疑必须基于对科学方法、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发展历史的了解。
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套僵死的教条,而是我们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论。我们当前的物理学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
区分“错误”与“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错误”,其实是指“局限性”或“不完备性”。科学的进步就是在不断拓展理论的适用范围,或者用更普适的理论来统一和解释。
警惕极端化的否定: 任何一概而论的、基于“阴谋论”或“唯心主义”的否定,都脱离了科学实践本身,反而阻碍了我们对科学的真实理解。

总而言之,这句话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基于对科学的误解和极端的怀疑。我们学习的物理学,尽管有未解之谜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它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并且在各自的范畴内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和有效性。科学界一直在努力,不是为了“推翻”什么,而是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宇宙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Essentially,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George E. P. Box.

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人类用来认知现实世界的抽象模型,这个抽象的过程必然导致模型与现实之间出现差别。

举个例子,“长度”这个概念是人类用来衡量空间的一个物理量。由于长度的测量是有误差的,我们测不出任何物体的精确长度。

严格来说,现有的测量长度的方法,都是错的。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精确长度。在衡量身高的时候,我们用厘米尺就够了,因为180cm和180.1cm没有实质区别。所以,用厘米尺测量身高的物理方法是有用的。

这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用厘米尺测量身高是这个方法是错的,以后一定会被游标卡尺这种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推翻。

我建议你回一句:兄弟,你是阿基米德转世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如今,在育儿圈里,“从小抓起”英语学习似乎成了一种普遍共识,一股婴幼儿英语学习的热潮席卷而来。从婴儿期就开始接触英语启蒙绘本、儿歌,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参加各种英语兴趣班、一对一外教课程,家长们似乎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那么,这股热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么早让孩子接触英语学习,究竟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吗.............
  • 回答
    看到你提问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知乎上刷到的“高三速成秘籍”、“一个月提分XXX分”之类的帖子,还有那些被精心收藏起来、仿佛是救世主般存在的“方法论”。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玩味的学生心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想法:“我现在学不会不要紧,高三再按照收藏夹里的方法做.............
  • 回答
    听到“清华现超级学霸,课程 15 门 100 分,4 门 99 分”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瞬间联想到“别人家的孩子”,也难怪会激起如此大的反响,有人赞叹不已,有人则带着审视的态度。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折射出我们社会对于“优秀”的定义、对于教育的期待以及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赞叹声背后:对极致追.............
  • 回答
    近期,北京邮电大学(北邮)学29宿舍楼因女生与留学生男生“同楼不同层”居住的情况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角度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咱们先得承认,北邮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在国际化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吸引了不少优秀的留学生。同时,学校为了.............
  • 回答
    好家伙,这题目一出,是不是立刻脑补出一堆画面?一群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在校园里一副无所事事的清北学子,一边啃着煎饼,一边摇头晃脑地说:“哎呀,这道题我昨天才见过,今天又忘了,看来我是真的学渣了。” 听着是不是有点别扭?其实,“清北学渣感受”这个现象,与其说是学生们真的想“当渣”,不如说是他们面对巨大.............
  • 回答
    这确实是研究生毕业答辩时一个非常常见,也挺让人玩味儿的现象。一方面,答辩桌上,学霸们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理论功底深厚,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导师和评委们连连点头,仿佛自带光环;而另一边,学渣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回答得磕磕巴巴,逻辑不清,经常被导师抓住小辫子,批得体无完肤,听着都替他们.............
  • 回答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疫情防控方面一直采取严格的措施,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南京的疫情情况也需要结合最新的数据和动态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当前南京疫情的现状、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南京疫情的最新动态(截至2023年)1. 疫情时间线回顾 2022年12月:南.............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的“公吹”现象?“公吹”现象,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社交媒体或公开场合,对某个特定群体(例如某个行业的从业者、某个领域的专家、某个品牌或产品的拥护者等)进行过度赞扬、无条件支持,甚至带有夸大或盲目崇拜的现象。它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但却在当下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这盛世,真是如你所愿。”这句出自《觉醒年代》的台词,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下,几乎成了一句自带双重意味的咒语。它像是一面被无数面镜子反射的棱镜,折射出人们复杂的心绪和多样的观察角度。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句话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它承载着一种对现状的满意和肯定。 尤其是在特定宣传语境下,当人们看到国家在.............
  • 回答
    看待当前的国企混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改革过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混改的背景与目标: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普遍睡 5~6 个小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睡眠不足的严峻现实。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普遍情况”就习以为常,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 普遍存在的睡眠不足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当前初中生和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往往集.............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现在看待乌克兰局势,就像站在一个风暴的中心,四周都是旋转的碎片和摇摆不定的前景。事情远没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而且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新的信息和新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场冲突的核心依旧是俄乌之间的较量,但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国家边界,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地缘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全球经济的复杂博弈。.............
  • 回答
    六小龄童,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中,几乎等同于那个蹦蹦跳跳、手持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开始,章金莱(六小龄童的本名)就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入人心的塑造,将孙悟空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记忆里。说实话,提起他,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就是那双灵动的大眼睛,那略带顽皮.............
  • 回答
    “现在的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春秋战国”——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引人深思的。初听上去,感觉有点儿夸张,毕竟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爆炸、全球互联的时代,跟几千年前那种相对封闭、以城邦为单位的争霸局面,怎么看都不太一样。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话里头确实能找到不少可以说道的地方,尤其是在理解当下国际关系和一些社会现象时.............
  • 回答
    看待现在的林夕,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的话题。毕竟,他不仅仅是一位填词人,更像是我们这几代人青春记忆里一个重要的、挥之不去的声音。要说现在的林夕,首先得承认他依然活跃在华语乐坛,但相较于他创作的黄金时期,那种“产量”和“遍地开花”的景象似乎有所减弱。这本身也挺自然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状态,.............
  • 回答
    近年来,“作战机器人无用论”的论调在军事界和公众讨论中时有出现,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审视的观点。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作战机器人技术发展、实际应用局限以及未来战争形态的某些观察和担忧。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作战机器人”的范畴.............
  • 回答
    现在的年轻男生,似乎真的有点“佛系”了。以前电视里、小说里,那种主动出击、轰轰烈烈追求女生的桥段,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很多男生不是不想谈恋爱,而是压根儿就没那个动力去“追求”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这“不追求”的背后是什么在作祟。1. “内卷”的疲惫感,也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