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喜欢死飞而不是公路车?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

死飞的“酷”在哪里?

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堆复杂的变速器、刹车线,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似乎要懂很多技术才能驾驭。死飞呢?一根链条,两个轮子,没有刹车(大部分是,当然也有带刹车的),没有变速,干净利落。这种极简的设计本身就自带一种酷劲,仿佛是在对抗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的规则。

而且,死飞非常适合玩花式。那些在街头巷尾玩出的各种技巧,比如翘头、滑行、定点旋转,视觉冲击力极强,充满了街头文化的野性与自由。年轻人嘛,都喜欢展现自我,追求与众不同,死飞正好满足了他们“玩出花样”的需求。你见过有人骑着公路车在街上表演花式吗?画面感太弱了。

再者,死飞的“直接”感是很多人喜欢的。没有了变速的转换,每一次踩踏都直接地驱动后轮,这种物理上的连接感,会让骑行变成一种更纯粹、更原始的体验。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是“人车合一”,每一次发力都能感受到力量的传递,而不是被变速系统“稀释”掉。这种直接的反馈,对于喜欢“硬核”体验的年轻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为什么公路车显得“没那么酷”了?

对比之下,公路车似乎就显得有些“沉闷”了。公路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速度和效率,它讲究的是在平坦路面上飞驰,在长距离骑行中保持优势。它需要技巧、需要体能,也需要对路况和装备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公路车的门槛可能显得有点高。不仅是价格,还有学习成本。公路车的调校、保养、甚至只是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刹车和变速,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且,公路车的功能性太强,它主要就是用来“骑”的,你很难用它来“玩”出花样来。在城市里骑公路车,除非是为了通勤或者健身,否则很多时候会感觉“用力过猛”,或者说,它的“舞台”不对。

另外,公路车有时候会被贴上“健身”、“减肥”或者“装逼”的标签。虽然这些标签不完全准确,但确实会影响一些年轻人对它的看法。他们可能觉得公路车太严肃了,不够“好玩”。

社会文化和潮流的影响

除了自行车本身的设计和功能,社会文化和潮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死飞文化很大程度上源于欧美街头文化,包括滑板、涂鸦等,这些文化元素在年轻人中一直有着很高的热度。死飞作为这些街头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吸引了一批追随者。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加速了这种趋势。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你更容易看到炫酷的死飞技巧视频,而公路车的视频可能更多是关于长途旅行或者赛事报道。这种内容呈现上的差异,自然会影响年轻人对两种车型的认知和好感度。死飞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容易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

这是否意味着公路车要“没落”了?

当然不是。喜欢公路车的人依然非常多,而且他们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公路车仍然是追求速度、长距离骑行和赛事竞技的首选。那些真正热爱骑行本身,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或者通过骑行来挑战自我的人,他们依然会选择公路车。

只是说,目前在年轻人中间,死飞所代表的“街头文化”、“个性化”、“玩乐性”和“极简主义”的特质,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是一种市场需求的自然分流,也是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

未来的可能性

也许未来,随着更多人对自行车运动的深入了解,以及公路车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情况又会有所不同。也许会出现一些融合了死飞的酷感和公路车的性能的“新物种”。

但就目前而言,死飞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中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与其“酷”、“玩”、“直接”的特质是分不开的。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公路车的骑行体验,满足了年轻一代对个性、自由和乐趣的追求。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市场选择,非常值得我们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前骑自行车的时候看过别人骑死飞,当时觉得挺装逼的,拍了张照片。


今天听说这个死飞牌子(colossi),好像已经倒闭了。本来就是个荷兰人在中国雇佣中国人开个工厂,非要装逼荷兰品牌。


年轻人喜欢叛逆,张扬个性。可以理解

然而当你真正喜欢骑自行车,你会发现死飞各种各样的问题

固齿的设计缺乏高效变速齿比,也无法让你滑行省力。更不用提很多人为了装逼不装刹车的行为。


公路车才是正义

死飞应该只存在于公园或者专业的竞轮场地,不应该出现在马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马云关于“年轻人压力大”的论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句话既有对时代共性的深刻洞察,也可能带有企业家特有的激励甚至是一种“敲打”的意味。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马云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
  • 回答
    现在不少年轻人宁愿咬牙买个豪华品牌的入门级车,也不愿意选择空间更大、配置可能也更实用的普通品牌中级车,这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1. 品牌溢价与身份认同:年轻人,尤其是初入社会、事业刚起步的这批人,.............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现在确实能感受到,身边年轻人换手机的频率好像没那么高了,不像以前,恨不得每年都换最新款。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手机已经成了咱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手机性能已经够用了,“够用”是关键。 以前手机发展快啊,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强,.............
  • 回答
    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20多岁的年轻人为何开始预演40岁的“中年危机”?当“中年危机”这个词还在人们的脑海中与步入不惑之年的朋友们紧密相连时,一种奇特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20多岁年轻人,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40岁,并开始为此感到一丝丝的焦虑。这究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远见,还是被过度放大的恐.............
  • 回答
    年轻人结婚请伴娘,这件事吧,我觉得挺值得聊的。你说现在的年轻人社恐到连朋友都没有了吗?哈哈,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背后反映出来的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承认,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社交上确实比以前“内卷”了。咱们小时候,邻里街坊谁家有事儿,大家都是热心帮忙,不用说请伴娘了,结婚办酒席,可能村里人都来搭把.............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对东北二人转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化的群体现象。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概括,因为每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接受度、个人喜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老派”的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
  • 回答
    黑龙江养老金亏空超200亿,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数字,更关系到亿万家庭的未来安宁。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袖手旁观。现在的年轻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行动,为自己的养老未来铺设一条坚实的道路。一、 为什么会出现养老金亏空?我们如何理解这个“200亿.............
  • 回答
    在我看来,这位来自阿勒泰的90后女生,以及像她一样选择“与野共舞”的年轻人们,他们的选择并非是对“安稳工作”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追寻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这不仅仅是“爱冒险”,更是对内心渴望的诚实回应。试想一下,阿勒泰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冬季的严寒,夏季的酷暑,风餐露宿,日夜颠倒,为了捕.............
  • 回答
    重庆90后们现身“父母相亲角”,向家长“毛遂自荐”主动相亲,这个现象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现实考量。 咱们不把它当成什么高深莫测的社会学问题来看,就聊聊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些事儿。首先,你说重庆90后们“现身”父母相亲角,向家长“毛遂自荐”。这听起来有点反差感,对吧?咱们印象中的.............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满族年轻人的群体很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如何看待”民族现状。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并尽量细致地去展现他们的复杂心态。首先,对于“满族身份”的认知,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点。现在的满族年轻人,很大一部分是随着汉族文化长.............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像不太爱“动手”做家务,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这现象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逻辑在。首先,咱们得承认,生活方式和环境确实变了。想想咱们父辈那会儿,很多家庭都是单位分房,可能居住空间不大,又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家长可能需要.............
  • 回答
    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复杂性。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随”,而是与时代背景、价值观、技术焦虑和文化符号的交织有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与技术焦虑1. 科技发展的加速与不确定性 马斯克的科技公司(特斯拉、SpaceX、Neural.............
  • 回答
    这几年,身边年轻人的婚恋观,特别是“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将就”的态度,确实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掷地有声。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折射出当下社会和年轻一代自身的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批年轻人跟他们的父辈、祖辈比起来,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有天壤之别。 经济基础.............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多人身上都透着一股“精致且精明”的劲儿,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不少时代的变迁和年轻人的自我认知。“精致”:不只是堆砌,更是态度首先说说“精致”。这可不是说他们非得用多贵的牌子,或者把日子过得像电视剧里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在我看来,年轻人的“精致”.............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挺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年轻人怎么看待婚姻和生育这件事。我倒觉得这现象挺有意思的,背后肯定不是一层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首先,得说说经济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租、房价、日常开销,再加上就业.............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年轻人秉持「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简单是福,平淡是真”——这句朴素的格言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受到推崇,它代表了一种对物质追求的淡化,对精神富足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复杂性的规避和接纳。这种生活态度并非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价值取向,它既有其积极的合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