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年轻人秉持「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年轻人秉持「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简单是福,平淡是真”——这句朴素的格言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受到推崇,它代表了一种对物质追求的淡化,对精神富足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复杂性的规避和接纳。这种生活态度并非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价值取向,它既有其积极的合理性,也可能隐藏着一些潜在的挑战。

一、 积极的合理性: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简单”与“平淡”?

1. 社会环境的重塑与反思:
高压竞争的内卷化: 当下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内卷”成为许多年轻人逃避的词汇。从高考、考研到求职、晋升,无处不在的竞争让年轻人身心俱疲。相比于激烈的角逐,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意味着降低物质欲望,避免不必要的攀比,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信息爆炸与“选择困难症”: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各种消费主义、成功学、生活方式充斥着年轻人的视野。海量的信息和选择反而让许多人感到迷失和焦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反而成为一种过滤信息、回归自身需求的方式。
对传统成功定义的质疑: 过去,社会普遍推崇“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成功模式,即追求事业成功、财富积累和地位提升。然而,许多年轻人发现,即使达到了这些标准,也未必能获得幸福感。消费主义带来的短暂快感过后,是更深的空虚和疲惫。因此,他们开始质疑这种单一的成功定义,转而寻求更符合内心感受的“平淡”生活。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房价、高物价、以及不确定的未来,让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的“奋斗致富”之路感到遥远和不确定。与其为了遥不可及的物质目标而苦苦追逐,不如将精力放在当下能够掌控的、相对“简单”的生活上,满足基本需求,享受生活本身。

2. 对幸福感的重新定义:
精神层面的满足: “简单是福”并非放弃所有,而是将焦点从外在物质转移到内在精神。他们可能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兴趣的培养、对知识的探索、或是对生活细节的品味。这些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被认为是更持久、更深刻的幸福来源。
“小确幸”的追求: 年轻人推崇的“平淡”,并非是无欲无求的麻木,而是对生活中的细微美好保持敏感和感恩。一杯咖啡的香醇、一次与朋友的畅聊、一次夕阳下的散步,这些“小确幸”构成了他们平淡生活中的亮色,也构成了他们幸福感的来源。
自主选择的自由: 随遇而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年轻人对个人自主选择权的重视。他们不愿被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期望所裹挟,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决定生活的方向和节奏。这种自主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3. 价值观的转变与成长:
认识到人生的有限性: 随着阅历的增长,一些年轻人会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他们可能不再执着于宏大的目标或永恒的追求,而是更倾向于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成熟与智慧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单是福、平淡是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它意味着能够看穿繁华的表象,抓住事物本质,并懂得适可而止,保持内心的清醒和宁静。

二、 潜在的挑战与隐忧:并非所有“简单”和“平淡”都令人欣喜

尽管“简单是福、平淡是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和误区:

1. “佛系”的误读与消极逃避:
逃避责任与担当: 如果将“平淡是真”过度解读为不思进取,拒绝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甚至在遇到困难时选择“躺平”逃避,那么这种生活态度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消极的麻木。
缺乏进取心与自我成长: 过度的“随遇而安”可能导致年轻人缺乏挑战自我的动力,阻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挖掘。如果长期停留在舒适区,可能会错失很多成长的机会,导致视野和能力的局限。

2. 物质基础的必要性:
“简单”不等于“贫困”: 虽然追求简单的生活,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仍然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如果因为追求“简单”而放弃努力,导致生活陷入贫困,那么“福”和“真”也就无从谈起。
对基本生活质量的忽视: 有些年轻人可能将“简单”误解为对基本生活质量的忽视,例如不注重健康、不学习新技能、不改善生活环境等。这反而会降低生活品质,并非真正的“福”。

3. 社会发展的动力:
集体进步的挑战: 如果社会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简单”和“平淡”,那么在创新、创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可能会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社会的活力和发展,离不开一部分人的积极探索和奉献。

4. 对未来规划的模糊:
缺乏长远目标: 过度的随遇而安,可能导致年轻人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虽然不必事事计较,但一些必要的远见和规划,有助于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

三、 如何平衡“简单”与“追求”:一种积极的理解

对于年轻人秉持“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持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但也需要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实践:

1. 区分“简单”与“粗糙”、“平淡”与“麻木”:
真正的“简单”是内在的纯粹和知足,而非外在的简陋和粗糙。
真正的“平淡”是生活的常态和内心的宁静,而非情感的麻木和精神的空虚。

2. 明确“福”与“真”的内涵:
“福”不仅仅是物质的充裕,更是精神的富足、身心的健康、人际的和谐。
“真”是生活的本质,是诚实面对自己,是认清现实,是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而非随波逐流或虚假繁荣。

3. 建立“弹性的”人生规划:
并非要制定 rigid 的长期计划,但可以设定一些人生愿景和方向,并为之付出适度的努力。
在追求“平淡”的同时,也要保持学习和成长的意识,不断提升自我,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4. 积极参与社会,贡献价值:
“简单生活”不等于脱离社会。年轻人可以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领域,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本身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追求”。

总结:

“简单是福、平淡是真”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回应,也是一种对生活幸福感的新探索。它体现了年轻人在竞争压力下对内心平和的渴望,以及对物质至上主义的反思。我们应该肯定这种态度的积极意义,鼓励年轻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要引导他们避免将“简单”和“平淡”演变成消极的逃避和对自我的放弃,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更成熟、更知足、更注重内在体验的生活哲学,并在其中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平衡。这是一种在复杂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和生命真谛的智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尊重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平淡是很主观的感受,扯国情之类的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国家同样的银行柜台小职员,或者公司销售,都会有中年危机,老婆都会抱怨,总有一天都要丢失梦想,面对现实。

这个现实,就是人和人之间必然会有地位差距。

人是社群动物,讲究地位。地位这东西是零和博弈,只要有人地位高,就必然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心情肯定总有不爽。这种心态会导致即便享受的医疗条件一样,地位低的人还是比地位高的人健康差,死得早。因此任何国家、社会都会有这类问题。

谁不想成为王思聪、爱因斯坦、拿破仑,约炮越到虚脱,基因遍洒人间?然而家庭、基因、社交环境,就注定大部分人是达不到这些人的高度。但今年比明年月收入多赚500,让自己日子宽裕点,这类合理的奋斗目标,很多人是能够做到的。

不过人是一种认错很难的动物。当现实和自己以往的认识冲突,存在认识失调时,人总会用各种理念麻痹自己。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一个,看破红尘。国内之所以这类现象很多,原因就在于国内社会不公更多,地位之悬殊更大,地位竞争更残酷。其实这样更需要努力改变,哪怕是移民。

别人当然无权评价你的生活,但用个别人生活失意麻痹自己就更的没意思了。比如说上清华和上蓝翔都要面对柴米油盐,说大城市生活压力比小城市大太多。

哎,人就是这种谎言说多了自己都会信的动物。

····················································································

相关研究参见《身体经济学》和《错不在我》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大陆正走着台湾曾经发展的阶段。

从我们爷爷奶奶那一代,没得念书,人人都穷,三餐都只有小米,偶而有一颗蛋和肉已经是大餐,那时人人都为了生存而奋斗,你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喝西北风。

到了我父母那一代,经济奇迹,他们儿时穷怕了,但有书可以念,有知识后撞上社会发展,正是风口上的猪,人人有钱赚,机会满地是,认真干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有劳有获有希望,自然也是刻苦耐劳。

再到80后的我这一代,风停了,经济奇迹不再,知识大量普及,人人上大学,价值观多元化,认为成就不是唯一的人生目的,甚至人生不需有目的也行,你美你直播,我丑我先睡,反正我也饿不死,过得开心就好,整个社会已经发展的很好,基本没有外力迫使你必须奋斗,只剩下内部驱力。

就我观查中国的95后,00后,也有这样的状况,单纯是外部驱力的减低造成,所以没必要执着这些人的状态,就只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吧。

user avatar

代际逆反

user avatar

说在前面,知乎现在戾气重,部分答主不喜欢动脑,就喜欢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喷喷喷。虽然各位看官也看的觉得好爽哦,但是这一切除了发泄一下个人情感有什么真正意义吗?

我不开道德炮,正面回答

==============================分割==================================

题主提问:大家如何看待现在的年轻人,简单是福,平淡是真,随遇而安的心态? 问的是生活态度,不是不敢面对困难?

我先告诉题主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都喜欢简单和平淡的,看看去北上广深的比例你就懂了。

这从侧面可以看出现在年轻人的爱拼程度

尽管现在选择大城市打拼的大学生(年轻人)比例有些许下降

但是由此可见,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很有激情和冲劲的。

==============================分割==================================

分析完比例我们现在分析心态。

不得不说现在80.90后年轻人的比更早世代的人更加有主见,也更加具有思辨能力。


简单是福,平淡是真,随遇而安的心态的人有哪些呢?简单分类一下

1.有条件,有能力的人。

2.有条件,没能力的人。

3.没条件,有能力的人(貌似基本没有人在这里吧,划掉~)

4.没条件,没能力的人。

1.有条件,有能力。喜欢生活安逸的人。这类人家庭条件不错,父辈的努力足以支撑孩子的安逸,不太作的情况下。孩子享受这种安逸也很正常,不偷不抢,理所应当。这类人每个时代都蛮多的吧,从王爷的儿子到现在的军二代红二代星二代里都有。当然里面也有很多很努力的人,所以请不要查我水表。

2.有条件没能力。知道自己能力一般,所以选择稳定的人(也许在外人看来坐坐小办公室是安逸,可是坐办公室的心里委屈心里苦:一个月没几个钱,工作也难度不大,多数是重复的无意义工作,可就是浪费青春啊QAQ)这属于迫不得已的时候安逸。


3.没条件,有能力的人(貌似基本没有人在这里吧,划掉~)

4.没条件,没能力的人。这类基本上就是题主原本想问的吧。

这类大部分都是渣渣,嘴上说着简单是福,平淡是真,随遇而安。实际上却是为懒惰找借口。

user avata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死的时候不会后悔就行。

我就觉得这样“简单是福,平淡是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很好,很适合我。

user avatar

还是自己有些强迫症,得过来再说两句:

1、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用来辩论的答案。我从头到尾是怎样一个表达,在数次的更新中说得明明白白。我既不鸡汤也不秀优越,仅仅是这段话感同身受,借引用它来表达出对这个问题的看待角度——我想这并没有跑题。而像这样的价值观的题目,我也说了,不可能出现一个公理式的答案“击倒一切”,就像这个答案下许多人认为苦难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所不同一样。因此,也更不可能用一个答案来去说服别人,去“管”别人,事实上,我从来没这么做。

2、知乎的讨论氛围现在越发有趣了。这么一个“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个人感觉相互交流作用最大,但却有一堆一堆的人把节奏带到辩论的所谓“逻辑”上来,非常奇怪。我并非不讲逻辑,凡是对我的意思有误会的,只要回复,我都尽可能详细说明。逻辑在这里用途是什么?是为了说清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去证明自己表达出来的价值观是对的——因为本来就难有对错可言。大V如

@ze ran

所言(没有冒犯的意思),也总要视人而定,每个人的平衡状态也都有所不同。更何况,假如一个非常火爆的人,觉得年轻人不闯就废了,看到他的答案,大概也会点个反对,更有甚者,会怒喷之吧。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我的目的,仅仅是表达自己的角度而已。而且我相信,再这么辩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我的本意是说什么了,越来越多的人会只看看评论区就评论了。

3、最后,我依然欢迎各位来发表自己的声音,不过还请更加中立一些,因为我本就把这个答案放在中立的立场上。那些认为我并非中立,“否定一切”,“秀优越”的人,我想先请再仔细看看我的答案,如果之后还这么认为,欢迎详细指点,或者,欢迎拉黑。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不过再想想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一来,大概是知乎对各种答案的要求都非常严谨;二来,估计是我太严肃了,总让人觉得所谓“居高临下”吧(没有任何这个意思)。

——————————————

哎,看来还是得再发出些声音来,我会在答案和评论里都说明的。

还是得说清楚——引用这段话从头到尾都是在强调一个“心性”,即迎接苦难的心理准备和气魄,我想这是在各个阶层都需要的心性,与“不同级别的人对苦难的看法定义都有不同”并不矛盾。而涉及到本题的切入,我引用的表达点在于:许多年轻人的“平淡是真”的念头是一种对自己的懈怠,这种情况也在我和周围人的身上出现过,那么我以这段话自戒其一,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其二。同意的人自然点赞,不同意的人自然反对并发出不同声音,完全无可非议。

但是,有些人会自行发散思维,把答案引申到“倚老卖老”、“不如再来一次WG”等不着边际的论点,再发散到自己身边或周围比较为老不尊的人,通感一下,然后义愤填膺,再跑回来插旗高呼——不是不可以,可真的不着边际啊。

我的意思是,有这点儿发散的时间,不如去读读原文呢。

——————————————

哦对了,还想和各位说明的是:本来嘛,输出价值观类型的答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声音太正常不过了,我也尽力在答案中把表达给中立化客观化,而不去形成“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印象。有人点赞了,说明这段话在他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了共鸣;有人不喜欢这段话或者无感,可以尽管“反对+没有帮助”,但是我想,无意义的扣帽子和嘲讽大可不必。祝各位逛得愉快~

——————————————

看来有个更新势在必行啊,哈哈。也感谢

@巡礼之年

的提醒。

大概翻了翻评论(没有特别细的看,所以也不在评论区回复了),反对这段话的人大多在反对两 点:1、这真是个鸡汤段子,兼以给人无脑打鸡血;2、老人倚老卖老给年轻人说教,秀什么优越?

首先谢谢大家的其他观点,那么,补充如下:

1、首先放上老情书的原文链接:

老情书 作者张嘉佳

具体原文是什么我也就不去多费口舌了。关于这段话的原意,还请有误会的各位麻烦一些,移个步去原文一览,毕竟了解意思还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嘛。文中的老太太是个直爽、慈爱、坚强的母亲,我并不希望因为这个引用导致她被扣上倚老卖老的帽子,虽然仅仅是个虚构的小说形象,但谁又能说她不是生活中的人呢?

2、其次我想再说明一下我的观点。如何看待现在的年轻人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心态呢?我不可能知道所有年轻人的具体情况,包括生活状态、心境等等,所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看,本问题下最好的回答应该是“别多管闲事”一类。但是我是了解我自己,以及周围和我有相同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人的心情的(我和许多人进行过关于老情书和这段话的交流),我们觉得,老太太说的这些话,虽然在文章的语境下有其独特的意思,但当我们读到这段话时,却也因此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与相关的心性,我们从这段话想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诸多不如意和如意,有非常开心的时刻,也有难过到想破罐破摔丧失了许多生活动机的时刻,而通过这段话我们觉得,作为年轻人,还有许多事情没有经历过,还有很大的世界没有走过,到了更大的天地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所以,总不能因为现在的小圈子里这点儿不如意就丧失了去经历苦难、迎接苦难的心性,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这就是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想,引用这段话,想要表达的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待。虽然这答案仍有些属于价值观输出,但我并没有任何鸡汤与秀优越的意味,只是想表达出自己的看待角度。

3、最后,我昨晚写了这个答案,由于当时是手机党,也没有加更多的解释,仅仅一个引用的信息量太少,引起诸多人的误会也是难免的,我在此先表达一下歉意。之后,感谢点赞的各位,大家赞同这个答案的理由可能也不尽相同,因为通过一段话,在自己内心引起的共鸣是最为贴合自身的,同时也是非常珍贵的,希望我的补充能够进一步和各位产生交流;再有,评论区的诸多不同声音,我可能无法一一回复,但我已经进一步解释了我的观点,并对主要的反对声音做了回复,欢迎大家讨论。不过,对于那些一言不合就扣帽子和辱骂的,唔,如果我看到了可能就直接拉黑了,看时间线吧,不好意思咯~

最后,祝大家讨论愉快。

——————————————原答案的分割线——————————————

老太太说:“我就特别看不起你们这帮年轻人,二三十岁就叨逼叨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你们配吗?我上山下乡,知青当过,饥荒挨过,这你们没办法经历。但我今儿平安喜乐,没事打几圈牌,早睡早起,你以为凭空得来的心静自然凉?老和尚说终归要见山是山,但你们经历见山不是山了吗?不趁着年轻拔腿就走,去刀山火海,不入世就自以为出世,以为自己活佛涅盘来的?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来的,你们的平平淡淡是懒惰,是害怕,是贪图安逸,是一条不敢见世面的土狗。”


来自张嘉佳的《老情书》中老太太的一段话。每次读到都不自禁地念出来。


另外,侵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