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一些人夸赞胶片风照片?

回答
最近在网上闲逛,总会不经意间看到有人在晒“胶片风”的照片,配文里也常常带着“怀旧”、“复古”、“质感”之类的词。这股“胶片风”的风潮,感觉就像一股暖流,悄悄地渗透进大家的视野,也让我对这背后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承认,胶片摄影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数码摄影那么直接、那么“所见即所得”。胶片需要冲洗、扫描,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期待,仿佛是一场小小的探险。当一张张泛着颗粒感、色彩浓郁、又带着点朦胧感的照片展现在眼前时,那种惊喜和满足感,是数码摄影很难完全复制的。

然后,我们得聊聊“胶片风”照片之所以能吸引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质感”。数码照片往往追求清晰、锐利,一切都太过完美,有时候反而显得有些“冷”和“硬”。而胶片照片,即使是数码后期模拟出来的“胶片风”,也会刻意保留一些胶片本身的特性,比如:

颗粒感: 这是胶片最标志性的特点之一。胶片相机拍摄时,底片上的银盐颗粒会形成一种细腻或粗犷的纹理,这种纹理不仅增加了画面的肌理感,也带来了一种“手工感”,仿佛每一张照片都是经过匠人精心雕琢的。这种颗粒感,就像是照片本身在呼吸,在诉说着它的过去。
色彩表现: 不同的胶片类型,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调校。有些胶片偏暖,拍人像时自带柔光滤镜;有些胶片偏冷,能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即使是相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胶片拍出来,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度和色调都会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造就了胶片独有的“德味”、“日系风”等等,为照片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故事。
光影处理: 胶片在处理高光和阴影时,往往比数码更具“容忍度”。高光部分不会轻易过曝死白,阴影部分也不会完全丧失细节,这种自然的过渡,让照片的光影层次感更加丰富,更加柔和,也更能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景深和虚化: 早期一些胶片相机,特别是中画幅相机,天然就能带来非常漂亮的浅景深和虚化效果,主体清晰突出,背景梦幻朦胧,这种“奶油感”的虚化,是很多数码摄影师追求的效果,但有时候却难以完全达到。

除了这些技术层面的原因,我觉得“胶片风”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怀旧”和“复古”的情感投射。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我们似乎越来越怀念那些慢下来的时光。胶片摄影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慢”的生活方式。以前拍照,不像现在手机随便拍,很多时候一张照片的诞生需要成本和等待。这种“慢”,反而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按下快门的机会,更加认真地去观察和感受眼前的世界。

“胶片风”的照片,往往能唤起我们对过去年代的记忆,无论是自己的童年,还是父母年轻时的照片,胶片记录下的那些瞬间,都带着一种独有的时代印记。当我们在如今的照片中看到类似的颗粒感、色彩和质感时,仿佛也与那些过去的时光产生了共鸣,那些模糊的记忆被唤醒,心中涌起一丝温暖的怀旧感。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并没有真正接触过胶片摄影,但他们却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电影、音乐等渠道,接触到了大量带有“胶片风”的视觉内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对这种风格产生了向往和好奇。他们渴望捕捉到那种“不那么完美”却充满故事感的画面,希望自己的照片也能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胶片风”不过是数码摄影的一种滤镜,是一种“造作”。我倒是觉得,这就像是人们喜欢穿复古款式的衣服,听老歌一样,是一种对多元化审美的追求。数码摄影本身已经非常强大,它可以模拟出各种风格,而“胶片风”只是其中一种受大家喜爱的风格。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能否在模仿胶片质感的同时,赋予照片自己的灵魂和故事。

总的来说,大家喜欢“胶片风”照片,是对一种独特美学的欣赏,是对怀旧情怀的寄托,也是对生活节奏放缓的一种向往。它不仅仅是照片的某种风格,更是一种与过去对话,与情感共鸣的方式。在这个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的时代,胶片风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的视觉体验增添了一抹温暖而迷人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我妈妈就在某大型感光化学厂工作,我在胶片厂的单元楼里面住了10年。如果 @云舞空城 叫石油子弟,那我就是胶片子弟。后来先是柯达进入中国市场,然后是数码时代到来,下岗了很多很多人,还发生过小型工人运动,最后转型医疗了。

拍胶片我也是学过的,甚至会冲洗,其实我对胶片是有感情的,冰箱里现在还藏着几卷准备过段时间拿出来玩,但我也是最欢迎用电子芯片代替胶卷的。

本质上问题在于:人类拍照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接近胶片,还是为了接近真实?家用相机、旅游、新闻、照相馆、影视、甚至包括测绘、天文,绝大多数人拍照都是为了描述真实世界。

胶片是个已经过去的历史阶段,受到化学胶体分散系和冲洗时银盐随机结晶的限制,胶片在颗粒的尺寸和均匀度上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在感光染料上的开发也受到有机分子显色结构的限制,有机染料随着光照和时间流逝不稳定,而且因为三层感光乳剂是堆叠涂布的,互相之间的散射和吸收都会有复杂的影响(参见Foveon X3 CMOS)。冲印时候通过化学反应尽量再现原来染料吸收的光谱,印相时还要去除底片的颜色,这些是以前银盐感光材料开发的主要技术方向,所以越往后的胶片越"接近数码",不,本质上不是接近数码,而是接近真实。

如果只是艺术创作,那是个人爱好,绘画都有很多人从事呢,然而艺术应该是多样的,不应该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但如果从技术上倒过去追求更早期胶片的颗粒和偏色,那就属于刻舟求剑,买椟还珠,感情那么多化学家和化工科研人员的努力都白费了?银盐材料冲印后的银晶体在 10μm 数量级,而硅芯片光刻工艺20年前就已经小于可见光的波长了,现在已经进军个位数纳米了。银盐感光的显色也是个化学上的难题,你读一下这些论文就懂了。

Natalia Tomova, Ludmila Nikolova, Violeta Dragostinova, and Todor Todorov "Photoanisotropic Red Light Sensitive Dye - Polymer Systems", Proc. SPIE 1183, Holography '89, (12 April 1990).

Weissberger, A. (1970). A Chemist's View of Color Photography: How does color photography work? What is required of the light-sensitive material? What is the origin of the image dyes? American Scientist, 58(6), 648-660.

Ishchenko A. Photonics and molecular design of dye-doped polymers for modern light-sensitive materials: .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08;80(7): 1525-1538. Photonics and molecular design of dye-doped polymers for modern light-sensitive materials

Mallick, K., Witcomb, M.J. & Scurrell, M.S. Polymer stabilized silver nanoparticles: A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rout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39,4459–4463 (2004). doi.org/10.1023/B:JMSC..

Fujita, S. (2004). Photography Based on Silver Halides. An Overview. Organic Chemistry of Photography, 3–37. doi:10.1007/978-3-662-09130-2_1.

fujita2004.pdf
2.5M
·
百度网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