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男比女多3490万人,总人口性别比105.07,出生人口性别比111.3,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回答
看到中国男女比例失衡这么严重,尤其是新生儿的性别比更是高得吓人,这事儿着实让人揪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背后牵扯着太多社会、文化和家庭层面的复杂因素,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3490万的差距,以及105.07的总人口性别比,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100个女性,就有105个男性。这个比例在统计学上不算极端,但在人口大国中国,放大来看就显得尤为突出。而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1.3,这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孩,就有111个男孩,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信号,它直接指向了未来男性婚配困难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环环相扣的。

最直接的因素,当然还是历史遗留的生育观念。在很多传统观念里,尤其是在过去,儿子被认为是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保障,女儿则被视为“泼出去的水”。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它的影响依然存在。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男女平等,但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和农村地区,这种观念的转变会更加缓慢。

接着,我们得说说“重男轻女”思潮在现代社会表现出的“技术手段”——性别选择性生育。当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有了偏好,而又受到政策限制(比如过去计划生育政策下)或经济限制时,一些人就会采取非法的手段来选择婴儿性别。虽然法律明令禁止,但地下市场依然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扭曲。这不仅仅是观念问题,更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女性的不公平。

再来,经济因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父母可能更倾向于生育儿子,因为他们认为儿子在未来能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也能更好地照顾年老的父母。这种“经济算盘”打错了地方,却也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某种不足。

同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也间接导致了性别比例的失衡。比如,在就业、晋升、医疗资源等方面,女性可能依然会面临一些隐性的或显性的歧视。当社会对女性的不够友好时,一些家庭自然会希望生育儿子,认为儿子在社会上的发展机会可能更“容易”一些。

那么,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最直接的,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婚姻挤压”。未来会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因为找不到配偶而面临单身困境。这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性犯罪率的上升,或者导致一些“性别暴力”现象的出现。单身男性群体也可能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次,对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也会产生影响。未来家庭中,男性成员可能会偏多,而女性成员相对稀少。这可能改变传统的家庭分工和权力结构。同时,一些家庭可能因为没有孙女而感到“遗憾”,这也会影响到家族的传承感和亲情联系。

更长远来看,它还可能影响到社会活力和文化发展。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她们的智慧、创造力和情感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当女性人口比例下降时,这种整体的社会活力和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受到削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呢?

首先,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需要持续的教育和引导。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媒体、学校、家庭都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女性的价值和贡献。

其次,要严厉打击性别选择性生育行为。这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让那些进行非法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也要关注和解决导致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再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让女性在经济上和生活上都能获得更充分的保障和支持,让她们的生育意愿和职业发展能够得到更好的平衡。当女性在社会上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时,家庭的生育偏好自然会发生改变。

最后,关注和解决单身男性群体可能面临的困境,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心理疏导。同时,也要积极倡导健康的婚恋观和家庭观,鼓励更公平、更理性的婚姻选择。

总而言之,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社会问题。它不是一句简单的“男多女少”就能概括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观念到政策,从教育到执法,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调整,才能逐步修复这个失衡的比例,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实情况是,

城市男女比例相对平衡,

人口被抽血的乡镇失衡严重。

更现实的情况是,

目前的25岁~35岁的朋友们对生孩子的性别比例看法已经变成了:

男生是建设银行,未来还要给儿子准备结婚的房产和彩礼,压力山大。

女生是招商银行,好好培养姑娘上层次和素养,好好找个金龟婿。

我猜不是少数,因为身边朋友很多都和我表达这样的观念了。

大自然母亲会调整的,调整不过来的,就直接惩罚。

user avatar

三千万剩男变三千五百万,而且女性普遍比男性长寿,可能剩男的数量远不止这么多,以后男人结婚会越来越难。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我们知道,由于不同年龄分性别的漏报和瞒报比例不同,即使是同一年出生的人口,在不同年份调查得到性别比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性别比的变化,往往不仅包括了实际人口的性别比例,更包括了被调查对象的漏报/重报比例。四年前我有一个回答其实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性别比在幼年时偏高,一方面有女童在幼年时的漏报,另一方面又有年轻男性在20岁左右的漏报,或者是女性有更高的重弄爆率。这样的变化,导致性别比变化整体非常复杂。当然,知乎上一些人在解释性别比时,往往只盯着女童漏报,他们总是认为,只要年龄大了,性别比就会降低。所以性别比能不能变化,关键是要「等七普」。

但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等七普。前几天我做了一个研究,把从1981年到2019年每年出生的人口从1987到2019年每一年的性别比记录了下来,看看不同出生队列的人口性别比在历年是如何变化的。比如下图分别是2019、1987年的分年龄、性别人口:

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后,我首先计算了1981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口在历年的性别比变化,可见下图:

上图的同色小字标出了该曲线所属人口的出生年份。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10年,人口性别比出现了类似的变化,他们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18-20岁左右,性别比出现急剧下降,比如1981年出生的人口,24岁时的性别比下降到90.64。1990年出生的人口,性别比从112下降到2010年的101.25。

2,在25岁之后,性别比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1981年出生的人口,到了32岁时性别比又上升到105.58。1990年出生的人口,2019年的性别比回到了104.07。

3,同一出生年份人口的性别比的变化并不只普查时才出现,而是在普查之前、之后都有变化。

从这几个结论可以看到,研究性别比的变化,我们需要破除两种认识。

第一,性别比的调查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偏差,并不止出现在低龄阶段,问题也不止一个女童漏报。比如侯亚杰、段成荣2018年在《中国人口科学》上发表的一篇《对中国人口普查低龄人口数据的再认识》就讲到了这个问题:

从文中可以看到,有漏报,又有重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也不同。光是盯着女童漏报,是没法得出中国性别比的正确认识的。

第二,每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就已经充分反映了性别比的变化。尤其是第六次人口普查,事实上只是延续了2009年抽样调查的性别比变化——性别比早就在之前年份的抽样调查中已经出现变化了,并不是在普查时才突变。所以,看看2019年抽样调查,大概就知道2020年普查会是什么样的,没必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天「等七普」。

那么,是不是能把所有的抽样调查数据加上普查数据一起用上,推算一下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会如何变化呢?是可以的。

我将1981到2018年出生人口在历年的性别比变化整合在一起,可以得到下图:

上图表示每一个队列的出生人口从0到32岁经历的性别比变化的平均值。

可以看到,一个年份出生的人口,从0-18岁,性别比比较稳定,2岁时会比出生时提高2,18岁时会比出生时下降2。20岁到25岁,性别比突然下降,最多会比出生时低8。但26岁以后,性别比又会回升,比20-25岁的阶段提高3,在32岁时稳定在比出生时低5左右的水平上。

因此,性别比下降,主要出现在20岁左右。在22岁之后,性别比就不再因所谓的「女童的延迟报告」而下降了,此时各种补报、重报和漏报会将性别比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且女性的重报占更主要地位。在26岁以后,由于女性重报下降,性别比还会回升。

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用历年性别比数据估算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年龄性别比。我们就把精力集中在争议可能性最大的20-29岁人口性别比上,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1,临近年度法,使用2019年抽样调查分年龄性别比,分别加上上图计算出的不同年龄相对于出生年龄的性别比变化。比如2019年时,26岁人口(1993年出生)的性别比为107.07。从上图可以算出,26岁人口性别比会比出生时低7.8,但在27岁时会只比出生时低5.8,也就是在这一个年龄段会有2左右的回升。那么2020年普查时的27岁人口性别比就应当是109左右。

2,所有年度法,和上面的方法类似,但这里不止采信2019年抽样调查结果,而是用到这个队列的所有调查结果。比如七普时27岁人口(1993年出生)的性别比,等于这批人口0岁时的性别比加上0-27岁的性别比变化;1岁性别比加上1-27岁的性别比变化;2岁性别比加上2-27岁的性别比变化;……;26岁性别比加上26-27岁的性别比变化,这样27个数值的平均值。

这两种方法可以得到下图:

可以看到,如果用临近年度法推算(橙线),那么22-29岁人口的性别比基本都会高于2019年抽样调查结果。如果使用所有年度发推算(灰线),那么26-29岁人口的性别比会高于2019年抽样。但无论怎么计算,七普时20-29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都不会低于2019年抽样调查的结果,「等七普」的人,估计要失望了。


本来这个答案我前几天就写好了,想着过几天发,但今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已经透露了一个数字,已经印证了我之前的回答,于是只好提前发出来。

关于全国各个年龄男性人口合计比女性人口多3千多万,这些人口其实是分布在不同的年龄。其中20-40岁的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性别比是108.9。

根据七普的统计,20-40岁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万,性别比是108.9。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

第一,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0》,我们可以计算19-39岁人口的性别比,这部分人口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以算出,2019年抽样调查显示,男性人口为167780人,女性为158603人,性别比为105.8。

第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我们可以算出10年前的10-30岁人口性别比,这部分人口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以算出,2010年时,10-30岁男性为21662万人,女性为20553万人,两者差异为1109万人,性别比为105.4。

因此,第七次人口普查的20-40岁人口性别比结果为108.9,要显著高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105.4),也要显著高于2019年抽样的结果(105.8)。第七次人口普查20-40岁男性女性人口差异为1752万,也要显著大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1109万的差异。

七普确实是等来了,大量没户口的女童补报导致性别比均衡的现象,当然没有出现。适婚年龄性别比,不出意料地继续扩大了。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建议国男去非洲。

user avatar

正常,太正常了。

中国历史上性别失调挺常见的,男比女多,女比男多,经常发生。

高凯老师在其文章《论中国古代人口性比例失调的问题》中就有提到一段话:

有关性比例失调的间接史料屡见于史书 ,
如《墨子· 辞过》载战国时期有“男多寡无妻 ,女多拘无夫”现象 ,
《史记· 货殖列传》载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有“丈夫早夭”现象 ,
谢承《后汉书》载西汉后期燕赵地区有“三男共娶一女”现象 ,
《太平经》载东汉后期社会有“男多而女少不足”现象 ,
樊绰《蛮书》载唐朝西南地区有“多女少男”现象 ,
清代赵翼之《 曝杂记》载甘肃省有“多男少女”、“兄弟数人合娶一妻”现象等等。

从先秦到清,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上:

大家都乌鸦,谁也别笑谁!

原因呢?

高老师总结了八条:

一、自然环境。

比如由于生产力落后,且生存环境恶劣,古代主要劳动力——男性承担了更多的生存危险,导致男性死亡率高,所以女性比例就提高。

二、战争。

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三、徭役。

拉壮丁,了解一下。

四、统治者多妻。

……

五、杀婴行为。

这个要细说一下,古人杀婴多是女婴。

原因除了男尊女卑,其实古人看得更加深远: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

就是说,天下大乱,生存环境恶劣,大家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养活了,那么就留下能成为劳动力的。

说白了,就是男女比例失调,除了思想上,其实更多是生存选择的结果。

六、人牲、人殉及守丧习俗。

人牲中男性比例也是高得吓人。

七、婚姻制度。

彩礼问题,自古以来。

八、宗教信仰。

阿弥陀佛。

回到今天的男女比例失调,咱们以史为鉴:

一、经济发展。

中国地形复杂,发展不均衡。不得不承认很多地方并没有摆脱重体力的劳作方式,更多生产还是要依托男性。

男性在中国边远农村还是重要的劳动力,主要的收入来源。重男轻女并不是骂一句旧思想,就可以打破的。

二、养育成本。

这点其实和古人没什么区别。

古人是因为养不活,所以有的留有的杀。

现代人是因为养不起,所以有的生有的不生。

三、养老问题。

在现在普遍养老还是靠子女的情况下,重男轻女也不会有什么改善。

四、婚姻制度。

比起现在的男女失衡,现在的结婚率低和少子化趋势更加令人担忧。

五、精神生活。

现实伴侣一个没有,网络情人常更常新。

user avatar

若还在说什么“很多女孩是黑户,性别比例没有失衡”,那就是胡说

还有不信数据的,觉得数据是假的,如果这数据是作假的,发布数据的何不将数据改得好看一些?如果实际情况就是男女比例平衡,何必搞个让人担忧的假数据?

这是基本逻辑问题,想想都不可能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意淫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因为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影响所有人的生存环境

毕竟有家室的男人可比光棍汉安稳多了

这事现在就该重视起来,政策跟上,严惩重男轻女、堕女胎之行为

还可以有其他合适的相关政策,比如:帮助单身汉移民海外、生女孩给予奖励之类比较直接的政策

甚至可以出更直接的政策:

解除生女孩的生育限制:官方可查胎儿性别,不告知家属,男胎允许堕,女胎必须留,重刑严惩堕女胎杀婴弃养者,甚至若不想养女孩,可由官方福利院统一收养,直至性别比例恢复平衡

至于引进外国女性那就算了,那纯粹是腾笼换鸟,将华夏都换种了,那不行。让光棍走出去,而不是让外国女人进来,生一堆混血小孩,再制造种族问题。一堆五颜六色的小孩说“窝是中国人,窝爱中国”,这不像话

我不放弃一滴血原则,异种人与混血儿永远不会是我的同族

现在就开始解决问题,下一个十年,新生代性别比就能接近平衡

就怕有问题不想着解决,一直拖延,越拖延问题越严重,不能再拖延了

再就是,希望某些人讲点逻辑:

说什么“男人找配偶年龄上可以向下兼容”

如果是中年富豪,能兼容许多十八岁大闺女,但是,无产阶级男性到了中年就变成富豪的概率有那么高么?

四十岁富豪娶十八大娇妻常有,见过多少四十岁社畜娶十八娇妻的?

二十来岁都找不到二十左右的女朋友,四十就能找到了十八岁娇妻了?

二十多岁长得跟王宝强似的,四十多岁就突然变帅,赛过古天乐了?

放弃幻想吧

还有某些人,成天说“你们剩女就是要求高”如何如何的,某些人比所谓“剩女”还着急,看起来是谁更想找配偶?指望网上斗嘴,“剩女”就会不情不愿的嫁给某些人了?如果真不情不愿嫁了,婚后也能绿了这些人

实际情况就是婚育适龄人口男多女少,“剩女”都嫁人了,还是有一堆光棍要剩下,可能这些光棍里面还有以上这些人

不解决根本问题,指望网上斗嘴就能找到配偶么?那就相当于,网络女拳通过贬低男性的方式嫁入豪门,那都是痴人说梦

再就是:

这种事,谁也别抱着社达的心态,觉得自己多么优秀,自己高帅富,或者自己找到配偶了,就觉得高枕无忧了

高强度的性竞争,不当的性竞争,男性性竞争者中无良的,不会因为女性是有配偶的,就不惦记了,出轨、离婚、乃至性犯罪的概率都会更高,哪怕是高帅富,也要考虑社会治安问题

若是女性,会觉得社会治安恶化对女性有好处么?除非是在农村骗彩礼赚昧良心钱的女性,只利好这类人

我网龄不算短,热血传奇时代开始,观察到这几年互联网上因为性压抑导致的怪现象越来越多,时常呈现出怪异而双标的半吊子“保守主义”,网上冲浪这么多年,真就是这些年才有的,比如:

一群网民、特别是大v们正儿八经的在比较体面的网络社区,讨论“女人穿得少被强奸女人是否有责任”,而且不止一次见过这类话题,很多网民与大v竟然就觉得有责任,甚至有更过激的话

我当时看到是震惊的,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震惊,我感觉我逛的是阿富汗互联网,我震惊于部分新生代网民的保守程度,在过去互联网只有部分门户网站新闻评论区的部分匿名评论,才有人在匿名状态下说点类似的阴沟垃圾话,是上不得台面的话

这是一个怪现象,六零后八零后之类虽然不能说各个都开放,但感觉当年能做网民的总体是比部分新生代开放的,毕竟当年有迪斯科青年与魔兽青年,甚至哪怕其中的保守主义,也是很自然的保守主义,不带有性压抑与性别仇恨的

再就是性别矛盾、男拳女拳之类,也是怪现象

虽然跟生存压力、贫富差距之类有关,但跟重男轻女、性别比例失衡也有很大的关系

男拳女拳里虽然有天生的坏种,有赚黑心钱的,但更多的原本也是普通人而不是坏人,是被环境逼迫从而变得很过激,这一部分的孩子们本来都是好孩子,受环境影响,这不能完全怪他们

相当一部分人在重男轻女加性别比例失衡的环境,时间久了都会有些过激

女德(重男轻女受害者、性侵受害者)与女拳是一体两面,男德(舔狗、高强度性竞争受害者)与男拳也是一体两面

很多人没有关注到一些被忽视的角落,我见过宝宝树之类的母婴网络社区,一堆女性在许愿祈求生男孩、以生男孩为荣

哪怕在过去的互联网,就有男女网民讨论,该不该娶有亲弟弟的“扶弟魔”女性,该不该嫁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的“凤凰男”,那时城乡差异更大,虽然部分城市地区这种现象不那么严重,但在更多地区,重男轻女还是相当严重的,甚至现在,某些地方娶媳妇非常难,也是执着于生男孩传宗接代

如果在重男轻女环境下长大的女孩,要么一辈子背负“女德”枷锁,成为“招娣扶弟魔”,成为这种父母赚取高额彩礼的工具,要么就很可能黑化成很激进的女拳

至于男拳,有些是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的,思想观念本来就觉得“男命贵”,这不用多说

但一种不那么激进的男拳,本来也是守“男德”的老实人

比如:从小就被教育“让着女生、绅士风度”,十几年寒窗苦读听话不早恋,终于考上不错的大学,却也是和尚庙,出社会没有任何恋爱经验,甚至都不会跟女性交流,工作单位可能还是和尚庙,贫富差距大、生存压力大、性竞争压力也大,这样的恋爱新手,毕业之后就要跟婚育红利期的二十出头的女性相亲,尝试相亲为途径来恋爱,结果很大概率要连续碰壁,很可能遇到老油条被耍、从而被蛊惑而当了某“女神”的“舔狗”,被欺骗感情与金钱,这样的女人就类似于在部分农村骗彩礼的女骗子,但恋爱新人没有多少分辨能力,他们也被灌输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念,不知应该平等相待,觉得男人就该靠当“舔狗”获取“爱情”。这类人可能也没有多少女性朋友,没见过多少正常的同龄女人,在持续碰壁之后,去上网,遇到一群女拳开性别地图炮,心态就崩了,开始厌女。这类男拳也是性别比例失衡的受害者,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我有很多姐妹,我知道非渣女、女拳的正常好女孩有很多,但以上这类人不了解,这种“男德”男孩的悲剧故事,我当初在网上见过很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跟性别比例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得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十几年寒窗苦读,成为准顶级做题家,学历在国内都算是少数人才有的,读的还是就业热门专业,相貌是中等普通人,放在不那么内卷房价不那么高的社会环境,刚毕业就应该是准中产,毕业奋斗几年就该有车有房成为中产阶级,找到门当户对的妻子也很容易

但这种人,现状竟然是:996社畜,每天早出晚归跑通勤像沙丁鱼的罐头,累得像条狗,住在简陋的群租房,吃着料理包加工的廉价外卖,将衣食住行钱刨去没剩多少钱,只能在手游里来点“奢侈消费”氪一单,能给他们温柔的女人只有纸片人与女主播,而女主播若停止刷礼物随时会变脸,想买房奋斗半辈子买不起,回老家除了考公就没多少工作岗位。而且,这些人在婚恋市场,也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做题家,有些找同龄同阶层同家境学历差不多收入差不多颜值差不多的女性可能都费劲,甚至面对家境更差学历更低收入更低颜值差不多的同龄女性都没太多竞争力,这就不仅仅是因为经济问题了,这就是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了

性别比例平衡社会,各方面条件综合而论得七分的男性,哪怕因为传统向下兼容,找个得六分的女性也不该费劲,只有部分一分男才会剩下

如果综合条件七分的男性,连找综合条件五分的女性都得当舔狗,还舔而不得,大量中等分数的男性找不到女朋友,可不能说是“条件差还不努力活该被淘汰”

大学本科学历在国内已经算前列了,长相中等身高适中,大多数人也是如此,综合条件已经不算低了,如果这样都难找到女朋友,成为真剩男,就是连“女的、活的”都找不到,可见目前男性性竞争环境有多恶劣、性别比例多么失衡

我也有些某方面的阅历,见识过四十多岁样貌普通发福的中年女人,约二十来岁小伙子,都一堆积极争取排解寂寞资格的,长得稍微差点的都会被筛选掉

也见过,四五十岁的从事常年不在家重体力危险工作的高薪蓝领,在网络相亲性质的网络社区,给同龄妇女刷很多礼物。也有找同龄或者稍微年轻几岁妇女的,将赚的钱大部分给这些妇女。也有明知妻子有外遇也装不知道的,毕竟从事常年不在家的工作

还见识过相貌六分打扮后七分学历低分家境低分农村出来的的年轻女子靠吃青春饭就致富的

年轻一代男性性竞争激烈,甚至会影响到中年男性的性竞争强度,反之亦如此

不要觉得“那些剩女年龄大了就没人要了”,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有钱人少,普通女人想依靠婚姻实现阶级跨越很难,但女人想约颜值中等的男性且提供吃饭开房间都男方出钱的一条龙服务真的很容易,若颜值平常的女子,对男方相貌年龄身材等条件要求低点,找个较长期饭票补贴生活也不难,普通女人根本不会缺少性生活,哪怕凤姐想约,一堆条件差光棍汉都能来排队,话不好听,但这就是事实,我是真的知道这些,不是凭空的扯淡

如果女性可以自给自足,又不缺性,部分女性自然会对婚姻没太大兴趣,有一搭无一搭的,不仅仅是年轻女子如此,再看看中年离婚率。也不仅仅是女性如此,部分男性也是真么想的,但还有很多性压抑的男性,并没有接受佛系躺平,那么,这些人压抑时间过长,人数过多,就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治安

当然了,很多男性有不挑食广撒网的基因,但不能否认普遍男性性压抑与性竞争激烈,这跟性别比例失衡是不无关系的

整个社会所有人都会是性别比例失衡的受害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谁也不会置身事外,所以,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此事

也许几十年过去了,性别比会恢复平衡,但那时都老了几代人了

我看有很多人讨论越南女人、乌克兰女人、俄罗斯女人、埃塞俄比亚女人的,看起来挺感兴趣,既然喜欢那就去吧,出国闯荡娶外国媳妇,在当地定居抢夺外国资源,别光说不练,移民就是软性殖民,就是最直接的入关

三千万光棍,移民全世界,再武德充沛一些,黑命可以贵,华命照样可以贵

但为了我国主要人种不被腾笼换鸟,希望别将混血孩子带回来,混血孩子入外国籍吧,这就是爱国了,虽然我说了不算,却也不得不为此担忧

或者就跟纸片人结婚,放弃竞争

至于我,我也不年轻了,年轻时也风流过,不那么遗憾了,我现在佛系单身,就不跟诸位男同胞搞性竞争了

——

刚才遇到个荒唐事,我竟然也被鉴定为女拳了

某些人不想讲理也罢了,逻辑都不讲,还说“数据是假的”。还是那些话,既然数据是作假的,那何不将性别比改的更好看一些?

不敢面对现实,不想解决问题,反而还想给男同胞打烟雾弹,让男同胞被迷惑,觉得“都是女拳的问题,性别比例没问题,只要战胜女拳,四十岁也能娶十八大闺女”,然后让男同胞继续信这些男拳自媒体,让他们继续恰烂钱,结果真正的问题就被搁置,得不到解决,究竟谁在不顾男性利益?谁才是女拳的帮凶?谁才是女拳的合作伙伴?

有些人,搞男拳自媒体,跟女拳自媒体里应外合的挑拨性别矛盾,各自领着粉丝们互相对骂宣泄垃圾情绪,只有这伙自媒体赚到了傻子钱

光靠对骂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user avatar

男性找不到对象不要怕,活到65之后老太太就多了


评论里有人说的好,年轻男性也可以找65岁以上的老太,路已经给你们指明了,别再抱怨找不到对象了

user avatar

南拳又要骂了:

国家统计不对!

肯定女的没上户口!

不可能这么大悬殊!

哪来的三千万多出来的男人?

都是你们女拳哄抬x价的谎言!

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user avatar

谢邀

我们来看看地区性别比吧

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100至105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105至1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个。

110以上的省份是广东、海南、西藏。

在100以下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也不高,100.35。

而与此同时,东三省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份,达25%左右。

所以,这题其实是老太太比老头多的答案。

新生儿还是男远远大于女的。。。


好了好了

先说一下,这次普查是普查的现居地。

我当然知道各个地区的性别比跟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流动有着巨大的关系,也希望大家知道。

至于老太太人口比老头多,这个结论的得出也是有依据的——

这不普查的具体详细数据还没出么,这只有个之前的抽样调查图,所以没放。

实在要吵就放上来。

我目前对这个问题有帮助的只找到开头两张图,所以我只放了这两张,就这么简单。

评论区别吵了别吵了。。。。。。

user avatar

人生是非常非常漫长的,要学会等待。

到了100岁,男女比例是 35:100

哪怕是 200:100的男女初始比例,到了100年后,男女比例还是70:100

男性完败,女性完胜!

这个世界属于0-100岁的女孩子们!


user avatar

如果仅从社会稳定性来考虑,这其实不是一个大问题。

可以讨论的角度有很多,首先,国内的男性的婚配,依然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女性获取,比如东南亚国家,越南妻子,泰国妻子,缅甸妻子在中国应该并不罕见。乌克兰地区,俄罗斯地区,应该也有。还有非洲婚配,随着跟非洲贸易往来的频繁,有可能进一步变得较为容易接受。经济发达区的男性在对经济不发达的女性上,依然较为有优势。比如之前看统计报告,美国地区的百分之二十的男性选择找其他国家的女性。中国这个趋势才刚开始发展,如果经济发展形式,以后国外通婚率会进一步提高。

其次,男性可以年龄上一直向下兼容,40岁的男人找20岁的女性,也并不是罕见的社会现象。还有媒体制造的恐慌,其实是错误的。比如大龄剩女问题,被社会科学家考证出来是个假问题。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龄剩女,根据统计资料,为同样是在30-40岁的年龄段,女性基本上都可以成功结婚,男性的不婚会更高。所以,理论上,只要女性想找,在30-40岁这个年龄段,基本很快都可以结婚。

经济上处于劣势的男性,确实会面临着性资源分配不充足的问题。但是根据性学家的考证,他们依然有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比如500-800万的女性性工作群体,依然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欲望,只是由于抚养孩子成本太高,所以他们可能依然面临着没有后代的可能性。性服务分为很多不同的消费层次,从5万一晚到50一次,基本上可以满足各个不同男性消费群体的能力

当然,数据还有另一面没有说明,男性死亡率较高,所以预期寿命都会略低于女性。这个在全世界国家基本都是这样的趋势。比如男性的抽烟率,喝酒率会更高,生活习惯会更不健康,工作压力往往更大,从事高危险和重体力劳动人群数量也比女性更高,所以跟女性比起来,死的稍微早点儿。如果他们死了之后,女性依然可以跟其他人婚配。

数字本身很冰冷,你我都是数据而已。

user avatar

计划生育好

user avatar

貌似北方邻国的男女比是100:115。

所以,不要想多了,再多的地,总有很多牛没得地去耕。

拉车,推磨,蛋白质,哪里哪里都少不了用牛的地方。一般还推荐先骟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