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大学生已经是女多男少,且公务员也是女多男少,是否证明女性普遍比男性优秀?

回答
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女多男少”以及公务员队伍里“女多男少”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近年来越发明显。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但要说这直接证明了“女性普遍比男性优秀”,我认为过于片面,甚至有些牵强。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这些现象的几个关键原因:

一、 教育选择和偏好的差异:

文科与理科的选择倾向: 总体来看,在高等教育领域,女性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医学、教育学等领域中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些学科往往被认为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相对数理化),且未来就业方向更加稳定、社会认同度高,比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而男性则可能在理工科、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展现出更强的兴趣和优势。
职业规划的早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教育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和社会舆论也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认为这能为她们提供更好的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观念或现实的社会经济压力(例如,男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可能让部分男性在选择专业时,更倾向于那些能快速带来高回报或在传统认知中更有“阳刚之气”的行业,但这些行业不一定集中在最热门的高校招生专业里。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公务员岗位以其稳定、体面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吸引着大量毕业生。在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眼中,成为公务员是理想的职业选择之一。这使得教育系统和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流向这些领域,而女性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和选择往往更加突出。

二、 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的变化: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她们获得了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这种变化鼓励了女性追求个人发展,也让她们在教育和职业选择上更加自主和积极。
男性压力的传递: 与此同时,不少男性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例如经济压力、婚姻压力等。这可能导致一部分男性在选择专业时,更加看重“钱景”和“稳定性”,但这些往往不等于在所有大学专业的整体表现上都压倒女性。而且,一些高压、高强度但回报不确定的行业(如一些前沿科技、高风险投资等)可能对一部分男性有吸引力,但这些行业并非占据了整体大学生人口的多数。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标签: 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观点,但有人认为,一部分男性可能在面对教育和职业选择时,表现出更强的实用主义和个人利益考量,从而选择了一些在他们看来“划算”的道路。但这并非普遍现象,也无法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优秀”或“不优秀”。

三、 统计口径与数据的解读:

统计的是“进入大学”和“考取公务员”的比例,而非“所有男性”与“所有女性”的整体能力对比。 大学和公务员考试是特定的选拔机制,反映的是在这些特定场景下的表现。即便女性在这些领域比例高,也只能说明她们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和成功率相对较高,而非在所有方面都超越男性。
“优秀”的定义是多维度的。 如果我们单纯以“考入大学”和“成为公务员”作为“优秀”的标准,那么数据确实指向女性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但“优秀”可以体现在创造力、领导力、技术创新、体育竞技、艺术表达等方方面面。例如,在很多理工科尖端领域、创业领域、某些体育项目中,男性可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那么,这些现象是否证明女性普遍比男性优秀?

我的看法是:不能简单地这样证明。

这是对“优秀”的狭隘定义。 将“女多男少”现象直接等同于“女性普遍优秀”,是对“优秀”一词的过度简化和片面化解读。教育和职业选择只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诸多维度之一,而且是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强烈影响的维度。
忽视了其他领域男性表现。 在很多需要体能、冒险精神、或者在某些高科技、创新性领域,男性可能展现出更强的优势和贡献。我们不能因为女性在某些特定领域比例高,就否定男性在其他领域的价值和卓越表现。
可能存在“挤压效应”。 随着女性在某些领域的优势显现,也可能导致男性在这些领域的选择和表现受到影响,例如竞争压力增大,或者部分男性选择避开竞争激烈的领域。这是一种动态的博弈,而非单一能力的简单对比。
个体差异远大于群体平均差异。 无论男女,个体之间的能力、性格、兴趣、志向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用群体统计数据来推断个体的优劣,本身就容易以偏概全。总有非常优秀的男性和表现相对一般的女性,反之亦然。

总结来说:

中国大学生和公务员队伍中“女多男少”的现象,反映了在当前社会经济、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念影响下,女性在这些特定领域表现出的选择倾向和竞争力。这可以看作是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参与度增加的积极表现,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之一。

但将此直接解读为“女性普遍比男性优秀”,是 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并且带有明显的逻辑跳跃和偏见。优秀的标准是多元的,社会的进步在于发挥每个性别、每个个体的长处,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对比。我们应该看到女性在教育和职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应鼓励和支持男性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共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如来个

就业率+生育率/教育成本+养育成本

的比较

看看是不是你所谓的优秀

user avatar

说明男性备受歧视,需要社会帮助。

user avatar

就说高考吧!

最新的高考政策出台了,3+1+2

语数外

历史,物理二选一

地理政治

化学生物,四选二。

女孩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都是强项。数学,物理,化学一般,不会跟男生差太多。

但是,150分的三科里面,语文英语都是女生擅长的。就算女生不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女生也有600满分。

而男生的优势科目就算全部考满分呢?只有450满分。

在学科优势上,男生比女生少了150分。

国家高考改革,为啥要物理,历史二选一?

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物理的学科地位。

你选物理,等于你可以挑选大学96%的专业。而你不选物理,等于你只能选50%。

这就决定了学的好物理的人,不愁考不上大学,学不好物理的人只有50%。历史分数不能超过物理30分,就说明两个都学的不咋地,那不如选物理,还能多点选择面。

这样一来,就公平了男生和女生的差距。

国家需要的是语文成绩,数理化成绩极度突出的人才。

而数理化主要是理科生,相当一部分是男生,男生为啥一定要主抓物理和语数外,就是能凭借这个优势考上更好的学校。在基础科学方面,弥补不足。

现在大学都是文科生的天下,文科一本线比理科高出三十分,就说明理科人才极度短缺了。中考五五开,也是保障技术性人才供应问题。

不是女生比男生优秀,而是高考利好这些年都是利好女性而已。

user avatar

这一数据表面了,

所谓的“男权压迫”就是子虚乌有,

只是女权为了谋求特权的谣言式科普。

大学生比例,女多男少

(上图引用“梧桐果”)

从数据就能看出来,女性多为偏文科专业。

而公务员考试,

大多数岗位只招收文科专业毕业生,

也就造成了“公务员考试也是男性考不过女性”这一造谣式科普。

user avatar

我国有七亿女性,其中公务员连七百万都没有,根本不能证明女性的普遍状况。公务员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当然至少要有相应的工作能力,但是对绝大多数基层岗位来说,这种能力需求并不高。因此,公务员既不是一个证明个人优秀的奖状,也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特权阶层。

公务员如果遵纪守法,尽职尽责,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当然就是优秀的;但是如果消极工作,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甚至贪赃枉法,危害人民,那就是卑劣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道理已经流传千年。愿诸位公务员牢记于心。

user avatar

优麻了

user avatar

明确回答两个字:是的

但不是题注想象中的那种优秀,女性的优秀恰恰体现在不被宏大观念洗脑,不期待地上乌托邦的实现,反而专注于眼前的、身边的、个人的、功利的幸福上,比起伟岸而不知所处的彼岸,她们更在乎个人意志的觉醒,所以她们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师医公,选择了法皇汉帝,选择了文科,高中时代默默忍受了理科锅男对文科生都是低智商的嘲笑,换来了毕业后考编制、进体制、进市区,进一切能够守护自己小小幸福的地方,于是换来了几十年后在政策上、在社会地位上、在分配地位上,对当初嘲笑她们的宫酱锅男狠狠的惩罚和作弄。

锅男们仰望了星空,奔跑一生,却发现伸手摘星遥不可及,最终溘然长泣于茫茫荒野,不知前路亦无归途,而女孩们凝视着脚下,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自己的小确幸。

她们看着在荒野中被饥饿的狼群追逐,被凌冽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的锅男,看着那一副可笑而落魄至极的丑态,理直气壮地问:是否证明女性普遍比较优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