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一些我接触过的年轻人买大牌毫不手软、买日用品斤斤计较的现象?

回答
我理解你的困惑,也接触过不少有类似消费习惯的年轻人。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表面上看,这好像有点“矛盾”:一方面,花大价钱买奢侈品、大牌,眼都不眨一下;另一方面,到了柴米油盐、洗发水、卫生纸这些日用品上,就开始货比三家、斤斤计较,甚至为了几块钱的差价纠结半天。

但如果咱们深入分析一下,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消费观念和生活优先级的一种复杂体现。

1. 社交属性与身份认同:

大牌=“面子”和“圈子”: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大牌产品往往被赋予了“成功”、“品味”、“有钱”等标签。年轻人,尤其是刚步入社会,或者还在校园里的,更容易受到这些外部评价的影响。
社交圈子的隐形门槛: 有时候,他们会觉得拥有某些大牌是进入某个“圈子”的敲门砖,是跟同龄人建立连接、获得认可的一种方式。如果身边的人都在用某个品牌的包、鞋或者手表,自己没有,可能会产生一种被排斥感。
“我值得”的补偿心理: 很多人在年轻时会面临学业压力、工作竞争、情感困扰等,购买大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奖励,一种“我辛苦了,我配得上”的心理补偿。这种补偿心理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而强烈的。
品牌故事与文化符号: 大牌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背后往往有精美的设计、悠久的历史、明星代言等等。年轻人可能被这些故事和符号所吸引,认为购买它们就是在“投资”自己,提升“生活品质”,甚至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日用品的“实用主义”: 与大牌的社交属性不同,日用品更多地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在这些方面,年轻人往往会回归理性。
功能性优先: 对于牙膏、肥皂、洗衣液这些东西,大家普遍认为只要能达到清洁、去污等基本功能就行。大品牌和小品牌在基本功能上可能相差无几,但价格却可能天差地别。
“不值得”的心理: 很多年轻人会觉得,为了一瓶洗发水多花几十块钱,除了品牌溢价,并不能带来质的飞跃。这种“不值得感”让他们在选择日用品时变得非常精打细算。
容易获取的“性价比”: 相较于大牌的稀缺性和高门槛,日用品的市场竞争更激烈,更容易找到价格实惠、口碑也不错的替代品。

2. 价值认知与“硬通货”思维:

大牌=“保值”或“增值”的潜力: 一些年轻人(或者他们受到的信息影响)可能会认为,某些大牌商品,尤其是包袋、腕表等,具有一定的保值甚至增值能力。他们可能将购买大牌视为一种“投资”,而不是单纯的消费。
“经典款”的吸引力: 经典的款式不容易过时,未来转手的时候也更容易卖出去,甚至能卖个好价钱。这种“软投资”的思路,让他们花钱更“心安理得”。
日用品的“消耗品”属性: 日用品是典型的消耗品,用完就没了,不会产生后续价值。所以,在他们看来,为消耗品支付过多的溢价是“傻”的。

3. 金钱观与消费习惯的形成:

“月光族”的典型特征: 很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年轻人,可能刚开始经济能力并不强,但追求高品质的欲望很强烈。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他们可能会:
“拆东墙补西墙”: 信用卡、花呗、白条等消费信贷工具,让他们有能力“超前消费”,先买了想要的大牌,再想办法还钱。
极端省钱的“牺牲”: 在其他方面(比如日用品、伙食、娱乐)极度节省,把有限的钱优先投入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大牌上。
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消费模式: 如果父母在日用品上非常节俭,但在某些“有面子”的东西上舍得花钱,孩子可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同伴压力与模仿: 看到朋友圈、社交媒体上同龄人的消费,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模仿。
消费“仪式感”的追求: 有时候,年轻人购买大牌是一种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拆开一个精美的包装,闻到独特的品牌香味,都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而日用品的包装往往简单朴实,缺乏这种仪式感。

4. 精确的“价值锚点”:

大牌是他们明确的“价值锚点”: 他们可能有一个清晰的观念:我知道这件大牌值多少钱,也知道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品牌认同、社交价值等)。
日用品的“价值模糊”: 而在日用品上,价值就变得模糊了。他们不确定花更多钱是否真的能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会倾向于选择最“安全”(最便宜)的选项。

总的来说, 这种现象并非单纯的“虚荣”或者“不理性”,而是年轻人如何在有限的经济能力下,平衡社会价值、个人情感需求、物质功能性以及经济学上的“投资”与“消耗”的复杂决策过程。

他们可能是在用一种他们认为“划算”的方式,去构建自己想要的社会形象和心理满足感。虽然从长远来看,这种消费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过度负债),但从他们当下的视角来看,这可能是他们最能接受和理解的一种“取舍”方式。

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经常谈三观,很多人觉得这东西是一个特别遥远哲学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你可以很清醒的从某个人的日常消费中看出这个人的三观来。

一个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会花几千几万去看某某的演唱会,哪怕那是她/他几个月的工资。

一个爱美的女孩儿会不惜裸贷去做整容,连风险都会置之度外。

一个工程师会花几百块买正版的科研书籍,哪怕有盗版。

事实上,市场上所有物品的价格只是整个社会的加权平均,但它们其实根本无法反应出这些商品对每个个体的价值来。

商业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人们的需求,愿望通通量化,你到底多爱一个事物,可以用钱立刻衡量出来。把你的收入和你在某一事物的投入一比较就能立马把你兴趣的权重求出。

如果问主是质疑这种消费观,或者价值观的话,我觉得那就太大惊小怪了。其实问主可以仔细思考一下,足球比赛真的那么有意义吗?它是能促进科研进步,还是能促使人类进化?拳击比赛真的那么有意义吗?现代战争已经朝着一帮眼睛大佬按按钮的方向义无反顾的发展下去,等5g和无人机技术再发展下去,打仗就真成了屏幕前一番操作了,拳击,一边去吧!电影有那么重要吗?你要知道,如今农业总产值跟电影业差不多,难不成看电影比吃饭还重要?

没错,如果让古代普通人穿越过来,他们眼里现代人大部分消费都是莫名其妙。《水浒》里梁山好汉的美好生活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换套穿衣服”亡命之徒们就是为了顿顿有酒肉,换套穿衣服就杀人越货。今天你让他们知道,你养的狗都能顿顿有肉吃,换套穿衣服,他们估计要把你脑袋拧下来。

所以这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人类原本就具有在非必需品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属性。事实上科技也恰恰是建立在人类这一属性之上的。你无法想象,古希腊一帮吃饱喝足的贵族,闲着没事干天天看着星星思考到底是先有完美的理想国还是后有完美的世界。

如果我们真的只把注意力都放在眼前所谓“重要”的事情上,那么人类社会才真的会停滞不前。

因此,你看不惯的消费观不过是人类自身属性的体现。更确切的说,这种务虚才是人类真正强大的原因。当然,绝大多数的“务虚”都不会有好的回报,可是如果没有人在各个领域不记得失地搞一些无聊的事情,那么谁知道这些领域是否会有突破,是否会对人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有钱人喜欢搞封建迷信,让道士炼丹以图长生不老。这当然没那么意义,但是却促使火药的产生。天知道如果世界没有火药,大航海时代还能不能开启,化学这门学科还能不能出现。

哪怕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下一个改变人类的技术会被哪个无聊的行业给催生出来。对了,今天无论是YouTube还是优酷,甚至抖音,它们的发展的第一步都是从网络色情视频开始的,没有宅男在屏幕前流口水,今天是不会有那么多视频网站的,没有这些视频网站,也许4g和5g也没有那么大市场,也不会发展那么快。

总之,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谦逊,对于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多一些宽容,尤其是那些不妨碍我们的人和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