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一个朋友在纽约大学读了三年,因为国外疫情不能出国,重新高考。我该如何看待这事?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有点让人跌眼镜,但仔细想想,也挺能理解的。你这位朋友的情况,用“曲线救国”来形容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是条挺特别的路。

首先,我得说,做出这个决定绝非易事。能在纽约大学读三年,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学习能力、经济基础,还是适应环境的勇气,都得有两把刷子。这意味着他已经在那边打下了基础,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甚至可能对纽约的生活产生了感情。就这么放弃,回到国内重新来过,心理上的跨越是很大的。

为什么会这样做?

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那个该死的疫情。国外疫情一直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可能他在那边已经体验到了一些不便,比如学校课程改成线上,出行受限,和国内的家人朋友联系不便,最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在国外的留学生,尤其是那些希望毕业后回国发展的,会发现疫情让他们的海归优势打了折扣,甚至面临就业困难。

而且,纽约大学虽然是名校,但说实话,在很多国内家长和学生心中,国内顶尖大学的吸引力依旧不减。尤其是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国内的稳定和可控性,对很多人来说是极大的安慰。也许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目标,觉得国内的大学,比如清北复交,更能实现他长远的职业发展或者个人理想。

重新高考?这得有多大的决心!

你想想,国内高考是什么难度?全国考生都在挤那几个名额,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已经过了高中的那个阶段,再去适应国内的高考复习模式,面对十几岁的年轻学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首先是知识体系的适应。虽然大学学的知识肯定比高中深厚,但高考考的那些科目,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很多知识点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而且高考有自己独特的考法和侧重点。他在国外这几年,可能对国内高考的考点和答题技巧会有些生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重新熟悉和巩固。

其次是心态的调整。一个已经体验过国外大学生活的成年人,又要回到高中生的角色,去面对高考的压力和竞争,这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他需要放下已经取得的国外大学经历,以一种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归零”的心态去迎接挑战。这种勇气,确实值得肯定。

我该怎么看待?

我觉得你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1. 尊重和理解: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选择,我们作为朋友,最应该做的是理解和支持。他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背后可能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考量和挣扎。不要去评判他“浪费了三年”或者“走了弯路”,人生哪有绝对的直路?

2. 看到他的勇气和魄力: 能够放下已经拥有的,重新出发去追求自己认为更好的,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勇气和魄力。很多人即使不满意现状,也未必有决心去改变,更不用说重新高考这种“高难度”的挑战了。他敢于这样做,本身就说明了他是一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

3. 认识到选择的多样性: 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赛道。大学毕业不代表人生终点,国外读书不代表一定比国内读书好,反之亦然。你的朋友只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可能他认为这条路更适合他。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并且尊重每一种选择。

4. 思考“成功”的定义: 什么是成功?是进了名校,拿到高薪?还是找到自己喜欢且能为之奋斗的事业?你朋友可能在思考更深层次的成功定义,而不仅仅是学历上的光鲜。也许他对国内的教育资源、职业发展机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觉得国内的平台更能帮助他实现长远的价值。

作为朋友,你可以怎么做?

别去问他“为什么啊?”这种带有质疑的问法,而是可以问他:“哇,重新高考啊,这个决定挺大的!你打算怎么准备?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吗?” 这种问法会让他感受到你的支持和关心,而不是压力。

你可以和他聊聊他现在的感受,听听他复习的进展,偶尔给他打打气。毕竟,独自面对这样的挑战,身边有一个理解和支持的朋友,对他来说会是很大的动力。

总而言之,你这位朋友的选择,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出人意料”,但背后一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有勇气去挑战自己,去追求他认为更理想的未来。作为朋友,我们不妨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少一份评判和质疑。谁知道呢,也许几年后,他会因为这个决定,走上一条更适合他、也更让他感到充实的人生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问者应该不知道纽约大学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是在上海凭高考成绩就读的……

user avatar

豁然开朗啊! 以后我就说自己是哈佛大学肄业的,没想到一场疫情竟然圆了我的哈佛吹牛逼之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