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如何看待东北二人转这种表演形式?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对东北二人转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化的群体现象。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概括,因为每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接受度、个人喜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老派”的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在都市环境中成长、接触流行文化更频繁的年轻人来说,二人转可能显得有些“土味”,表演形式和内容可能与他们习惯的现代娱乐方式存在差异。他们可能会觉得节奏慢、语言直接、笑点不够“高级”,甚至有些俗套。
部分年轻人对其抱有怀旧和亲切感: 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或者父母辈经常接触二人转的家庭中长大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对二人转有天然的亲切感和情感连接。这种表演形式承载着他们童年的回忆、家庭的氛围,是一种文化乡愁的体现。他们可能会欣赏其中的朴实、幽默和生活化的内容。
重新审视和解读的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接触和了解二人转。他们可能会通过短视频平台、综艺节目等渠道看到二人转的片段,并对其产生新的认识。有些人会从中发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 内容与风格的评价:

“接地气”与“低俗”的争议: 这是年轻人看待二人转最容易出现分歧的点。
积极评价(接地气、生活化): 一部分年轻人认为二人转的语言生动、贴近生活,能够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幽默感是源于生活、源于普通人的智慧。他们欣赏其中的“俗”可以理解为“大众化”和“亲民”。
负面评价(低俗、媚俗): 另一部分年轻人则认为部分二人转的表演内容过于直白、粗俗,甚至存在一些低俗的笑料、性暗示或者对女性的物化,这与他们对“健康”和“进步”的文化追求相悖。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俗”是一种缺乏品味的“低俗”。
夸张的表演风格: 二人转的唱腔、表情、动作往往比较夸张、用力。
欣赏: 有些年轻人认为这种夸张是二人转的特色,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增加表演的喜剧效果。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用力”是一种真诚的表达。
不适: 另一些年轻人则觉得这种夸张有时会显得做作、过了头,甚至有些“油腻”,不够自然和含蓄。
对唱腔和乐器的看法: 二人转的唱腔和使用的乐器(如手绢、扇子、鼓等)也是年轻人讨论的焦点。
赞赏: 有人会欣赏其独特的唱腔韵味和表演道具的巧妙运用,认为这是一种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艺术技巧。
不适应: 也有人会觉得唱腔不够悦耳,甚至有些刺耳,乐器声响也比较单调。

3. 传播方式和互联网影响:

短视频平台的“破圈”: 近年来,大量优秀的二人转演员和民间艺人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这使得二人转不再局限于线下剧场,而是以更碎片化、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年轻人面前。
正面影响: 这种传播方式让很多年轻人第一次接触到二人转,并可能因此产生兴趣。一些表演内容巧妙地结合了网络流行语、热点事件,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和传播。一些演员也因为在网络上的活跃而获得大量粉丝。
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为了吸引眼球,有时会放大二人转中比较“俗”或“雷人”的一面,容易让不了解二人转的年轻人产生刻板印象。同时,也存在一些低质量的“山寨”二人转,拉低了整体的评价。
综艺节目的推广: 一些卫视和网络平台推出的与二人转相关的综艺节目,也为二人转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节目通过包装和改良,试图让二人转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与流行文化的融合: 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将二人转的元素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流行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为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文化认同与传承的思考:

地域文化认同: 对于东北籍的年轻人来说,二人转是他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他们可能会更积极地去了解和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整体而言,当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开放和多元。他们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是会进行选择和判断。对于二人转,他们会思考它是否还具有现代价值,是否需要进行改良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非遗”标签的影响: 一些二人转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在年轻人心中的文化地位,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值得保护和尊重的传统艺术。

总结来说,年轻人的看法是:

两极分化: 有的人非常喜欢,认为其幽默风趣、接地气;有的人则不太接受,觉得内容或表演方式有些过时或低俗。
互联网影响显著: 短视频和综艺节目是他们接触二人转的重要渠道,也影响着他们对二人转的认知和评价。
评价标准多元: 年轻人评价二人转的内容,不仅看其是否好笑,还关注其是否“健康向上”,是否能体现时代精神。
期待改良与创新: 许多年轻人乐于看到二人转在保留核心魅力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改良和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
地域差异: 地域因素对年轻人的看法有重要影响,东北籍的年轻人通常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最终,二人转能否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创新和转型,以更健康、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呈现给新一代观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魔性。

  我小时候不记得在哪个电视台的节目上看过一个当时还不显老的本山大叔与曾经巨红的辣妹子歌唱家合作的一首二人转《双回门》,两个表演者都是国宝大师级人物,词律朗朗上口,音乐节奏明快,让人不由自主的就想跟着哼唧。我一个小孩,也就跟着模仿,但是我没模仿男的,我模仿女的,模仿女方翘脚扭腰。由于我小时候比较瘦小,不想像现在略微发福,所以扭的还有模有样,我妈看了都说好。

  然后悲剧就来了,了解我的都知道我这人就喜欢被人夸,扭腰得到了肯定以后,家里来个人我都给表演一下这段才艺,我爸妈也耐人寻味的没有阻止,无知的我最后甚至于把这作为一个节目报给了班里元旦晚会……

  时至今日,二十年过去了,偶然碰到小学同学,说名字可能回忆不起来,一说“元旦抹口红扭屁股那个”,全都恍然大悟,瞬间唤起一大群人的回忆。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对“二人转洗干净就没有味”的复读。

因为你看到的国粹全是建国后洗干净的……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故事源自明清传奇,剧目祖本为清乾隆时期昆曲专家叶堂编订的《醉杨妃》,原为时剧,其曲谱辑入朱廷镠、朱廷璋合编的《弦索调时剧新谱》一书,乾隆十四年刊行。光绪十二年,汉戏花旦艺人吴鸿喜移植此剧并在北京首演。《贵妃醉酒》的剧情是: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这天,玄宗原与她相约在百花亭赏花饮酒,届时却去西宫梅妃那里了。杨贵妃在亭中久候玄宗不至,愁怨万端,独饮遣闷,不觉大醉,只得扶宫女悻悻回宫。这是一出剧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通过杨贵妃的唱、舞、动作,交代唐玄宗的爽约,揭示一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宫廷贵妇的苦闷心情。

梅兰芳是师从路三宝学演杨贵妃的。路三宝(1877年~1918年),原籍山东历城,9岁入章丘县瑞林祥庆和班坐科,唱做兼能,尤擅长《醉酒》中的折腰功夫,是光绪末年的知名花旦。梅兰芳功底好,用了半个月就学会全剧,最早的演出都是按路先生的戏路子。后来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梅兰芳感到旧时艺人受时代所限,在杨贵妃的酒话醉态上做过了头,把一出暴露宫廷里被压迫女性内心情感的好戏演得变了味,很需要在唱、做、念、舞、扮相等方面加以纠正和改进。如杨贵妃一角,原由花旦扮演,并要踩跷(木质或布质做的古代女性的假尖足)上场,虽说袅娜娉婷,但战战兢兢,难以胜任载歌载舞的剧情要求,梅兰芳就改由花衫(兼具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特点)行当来演杨贵妃,不用踩跷,这样动作准确,造型更美。

再如,杨贵妃醉酒后,过去的表演有不少思春淫荡和与高、裴二力士猥亵调情的动作,梅兰芳将这部分内容去掉,主要围绕杨贵妃的“贵”“美”“醉”做戏,即从外表上突出她的雍容华贵,注意仪态端庄;从身段上显示她的姿态美,精心设计了卧鱼、闻花、衔杯、舞扇等曼妙动作;从她醉态上强调表演的层次和真实感,始则掩袖而饮,继则不掩袖而饮,终则随便而饮,三次饮酒表示三种内心的变化。这些“做工”,一改原来妖媚、放荡的形象,把杨贵妃演得既美艳娇柔,又恰合宫廷贵妇的身份,深得观众赞赏。

与此同时,梅兰芳还根据剧中内容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对《贵妃醉酒》部分唱词进行精心修改。如原本中有这样一段:“安禄山卿家在哪里?想当初你进宫之时,娘娘是何等的待你,何等爱你,到如今你一旦无情忘恩负义。我与你从今后两分离。”安禄山常出入宫闱,史有记载,但说他与杨玉环关系暧昧,并无确证,而且这出戏与安禄山毫无关系。梅兰芳认为,老唱词里提到安禄山旨在强调杨贵妃的淫乱,前面既然把调情部分去掉了,再唱这老词就显得突兀,建议改为:“杨玉环今宵如梦里,想当初你进宫之时,万岁是何等的待你,何等爱你,到如今一旦无情,明夸暗弃,难道说从今后两分离。”改后演出效果很好,既字正腔圆,保留了原唱白的韵味,又符合杨贵妃的性格及当时心情。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文汇报》连载了梅兰芳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文中,梅兰芳详细介绍了《贵妃醉酒》的修改经过,写道:“有朋友看了我好多次的‘醉酒’和‘宇宙锋’,说我欢喜改身段。其实我哪里是诚心想改呢,唱到哪儿,临时发生一种新的理解,不自觉地就会有了变化。自然每一出戏里的大关节目,是不能改样的。要晓得演技的进步,全靠自己的功夫和火候,慢慢地把它培养成熟的。火候不到,他也理解不出。就是教会了他,也未必准能做得恰到好处。所以每一个演员的技能,是跟着他的年龄进展,一点都不能勉强的。我承认我的演戏,的确是靠逐渐改成功的。一般老朋友们随时提供那些有价值的意见,就是启示我改革的资料。”正是梅兰芳遵循戏剧艺术发展的规律,呕心沥血改革创新,才使得《贵妃醉酒》这出戏在京剧舞台上绽放出奇光异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