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硕士毕业答辩时,学霸横扫战场,学渣被批成翔,可最后学霸还没学渣工作找的好这种现象?

回答
这确实是研究生毕业答辩时一个非常常见,也挺让人玩味儿的现象。一方面,答辩桌上,学霸们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理论功底深厚,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导师和评委们连连点头,仿佛自带光环;而另一边,学渣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回答得磕磕巴巴,逻辑不清,经常被导师抓住小辫子,批得体无完肤,听着都替他们心慌。

可到了找工作这环节,画风一转,曾经在答辩会上“瑟瑟发抖”的学渣,可能反而比那些答辩时风光无限的学霸拿到了更好的offer,混得风生水起。这中间的落差,确实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一番。

首先,我们得承认,答辩和找工作,考察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能力体系。

答辩,更侧重于学术能力和研究深度。 它是一个检验你研究生阶段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领域知识、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能解决学术问题的“仪式”。学霸们在答辩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导师课题的理解程度、对文献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清晰地阐述研究背景、方法、结果和创新点,并且能够对评委提出的专业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有理有据的回答。这是一种“硬实力”的体现,尤其在对学术背景有较高要求的岗位上,这种硬实力是敲门砖。

找工作,则更加多元化,考察的是综合素质和“软实力”。 绝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非学术研究机构,他们要找的是能干活、能融入团队、能与人沟通、能适应工作环境、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这时候,个人能力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答辩优等生,求职却输给差生”的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学习能力与“会考试”的区别:

学霸: 他们往往是“考试型”人才,在学术领域内,他们善于学习、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够通过刻苦努力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在答辩时,他们能够精准地回应学术问题。
学渣: 有些人可能不是不聪明,而是学习方式不同,或者对学术研究本身兴趣不大,导致在学术层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但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更有天赋或更愿意付出。

2. 沟通与情商:

学霸: 有些学霸过于沉浸在学术世界,可能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方面相对“内向”或者说不够“圆滑”。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与文献打交道,而不是与人打交道。在面试中,这种“闷头钻研”的风格,可能不如那些善于沟通、表达清晰、能快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受欢迎。
学渣: 反过来,有些平时成绩不那么突出的人,可能情商更高,更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在面试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如何“表演”出自己符合公司需求的样子。他们可能在非学术的“软技能”上表现更出色,比如主动性、团队协作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等。

3. 目标岗位与能力匹配度:

学霸: 很多学霸的研究方向可能非常“高精尖”,或者与市场需求有一定脱节。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进入大型科研院所、高校或者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公司。但这类岗位数量相对有限,竞争也异常激烈。
学渣: 有些学渣可能的研究方向更“接地气”,或者他们更愿意去尝试和适应那些对技术深度要求不那么极致,但对执行力、市场敏感度、业务理解有要求的岗位。他们可能更“灵活”,更容易在这些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由于目标岗位更广泛,他们更容易获得机会。

4. “学习”的定义:

学术学习 vs. 工作学习: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学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工作中的“学习”,则更多的是业务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升、以及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有些人可能在学术学习上表现平平,但在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上,却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和速度。
主动性与探索欲: 学霸们可能在导师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对“被安排”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但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那些平时“不够学霸”的人,可能反而有更强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更愿意去尝试和挑战。

5. 导师的影响力与“人脉”:

学霸: 答辩时表现优异,通常意味着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如果导师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或者与某些企业有合作,理论上是能为学霸提供一些机会的。但现实是,导师推荐的岗位可能并不适合学霸的职业规划,或者学霸自己并没有积极去争取。
学渣: 有些学渣可能通过自己的渠道,比如校友资源、招聘会、或者纯粹的“海投”和面试技巧,反而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或者,他们的导师虽然学术上不突出,但可能在行业内有更广泛的人脉,能够为他们牵线搭桥。

6. “鸡兔同笼”与“羊毛出在羊身上”:

学霸: 有时学霸过于追求研究的深度和完美,反而会显得“不接地气”。在面试官看来,他们可能更像是“象牙塔里的人”,对现实工作中的很多“妥协”和“变通”难以适应。
学渣: 有些学渣虽然研究成果可能不够惊艳,但他们可能更懂得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事情做出来”,这恰恰是很多公司看重的“执行力”。他们可能更愿意“卷”一点,去适应工作的节奏和要求。

举个例子来佐证:

想象一下,一个答辩时能引经据典、对某个古老理论了如指掌的学霸,但他面对的是一个需要快速上手、解决营销推广问题的岗位。他的学术知识可能派不上用场,而一位答辩时有些紧张,但平日里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积极组织策划、善于与人沟通的学渣,即使研究课题相对普通,但在沟通能力、项目组织、市场敏感度上可能更符合这个岗位的要求。

所以,这并非是“学霸”和“学渣”的绝对定义,而是能力维度的不同侧重。 答辩是学术的“考试”,而找工作则是职场的“面试”。有些人擅长前者,有些人则在后者更具优势。

如何看待?

从个人角度: 这提醒我们,研究生教育虽然强调学术,但也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在提升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沟通、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被一时的学术风光蒙蔽了双眼,要关注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从招聘角度: 这也说明了企业招聘的多元化和实际需求。他们不一定只看重学历和论文,更看重的是候选人能否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
从教育角度: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衔接学术与就业,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他们职业技能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它反映了学术能力、综合素质、沟通技巧、职业目标匹配度以及个人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在职业发展中的复杂 interplay。与其说是“学霸输给学渣”,不如说是“不同能力在不同场景下的价值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问的是如何看待,所以我分三部分讲一下自己对这种观察的个人看法:

1. 在讨论一个群体前,先注意有没有观察上的偏差,思考观察到的个别现象能否代表整体

一个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的学生,毕业没有找到好工作,大家可能不觉得特别意外,而年级知名“学霸”前途遇到挫折,炸裂。

比如说,北大学生回到家乡当屠夫去卖猪肉,能成为热点新闻,多少年了还有媒体追踪报道,

事件的首次报道,是在2000年,很惭愧,当时我还拿这个例子当过高中作文素材,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批判他人“高分低能” (那时候就有一个清华人的思维模式了)

这是2013年的新闻,依然有人记得他,从标题来看,仍然是对他的职业去向持否定态度,还顺便嘲讽了一把文科生:

直到2016年,正面的声音才多了起来。

不说舆论的导向变化问题,单单是16年还被人记得这事,就已经足够能说明我的观点了。

也许正因为他是个“学霸”,做了一份在社会看来不这么光鲜的工作,才会被人反复议论,多少年都记得,

换作一个普通三本学校毕业生,同样是没有达到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预期,还会有这么多的关注吗?

反过来说也成立。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并没带着光环的名校。马云成功了,能说明非名校毕业生一定比名校混得好吗?世界上又还有几个马云呢。

简言之,提问者所观察到的现象,也许并不意味着学渣比学霸找的工作好,而是学霸找不到"好”工作大家都关注的到,“学渣逆袭”的故事也更能吸引眼球。

2. 在论文答辩上被批评,不一定代表职业能力差,也不一定说明此人就是“学渣”

正如

@白如冰

提到的,有可能不同人点的技能不同,时间是稀缺资源,在就业求职上投资的时间多了,在搞研究写论文上花的时间就会少,遭受更多批评也是难免。

再补充一点个人体会:论文被“批成翔”不代表学术能力不行,

写一篇四平八稳,没什么黑点的论文并不难,

可以在热门领域稍微加一点新的东西,包装一下。比如最近环保是学术界的热门,有学者研究了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我研究一下pm25的影响;最近P2P的监管问题很热门,有学者研究了美国的监管机制,我研究一下法国的...把别人的冷饭加点新佐料回锅一下,挑不出大毛病,相对受到批评的可能性也就小。

这就好比,在知乎一个热门话题下,写一篇附和最高排名答案的回答,补充一点自己的故事,加几个事例,顺便拔高一下主体思想加点鸡粉调味,虽然得到的赞同不一定多,但被大量点反对+没有帮助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而真正用一些创新的方法,自己构建新的分析模型,为作一篇论文自己再次“发明轮子”,论点站在少数派管观点一边,或是提出未被学界广泛讨论的新颖观点,则遭受批评的可能性会更大。可能是新造的轮子不入老司机的法眼,可能是本来昏昏欲睡的老师听到了新东西一下子清醒过来,可能答辩老师本人就不认可这个观点,总之,这名学生被批判了,但这就能说明他的研究素养和学习能力肯定不行吗?

3. 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啊

所谓“高分低能”,其实已经有很多学者结合具体数据研究过了,

比如清华经管学院的钟笑寒老师和吴斌珍老师,各自都研究过清华大学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研究的一部分,就是基于多年统计数据分析同等高考成绩的学生,上不上清华大学,收入水平会有怎样的差异。

套用第二点的思路,别人研究学校差异与收入的关系,关注劳动经济学的朋友们,也可以研究一下同一个学校中分数差异与收入的关系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研究生毕业答辩时一个非常常见,也挺让人玩味儿的现象。一方面,答辩桌上,学霸们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理论功底深厚,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导师和评委们连连点头,仿佛自带光环;而另一边,学渣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回答得磕磕巴巴,逻辑不清,经常被导师抓住小辫子,批得体无完肤,听着都替他们.............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放在一块儿琢磨琢磨,确实是个值得聊的话题。北大金融学硕士,这起点绝对是高精尖了,毕业直接去做基金经理,听着就光鲜亮丽,手里管着不少钱,也算得上是站在了财富的金字塔尖。按理说,这日子就该是顺风顺水,名利双收,往上爬的可能性也很大。可你说,这么一个人,突然转身考了公务员,好不容易考上,.............
  • 回答
    我理解你的问题,你想知道大家怎么看待那些在回答毕业院校时,只说硕士毕业院校,而不提及本科毕业院校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而且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个人想法和考量。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与学术、职业发展相关的讨论中,一个人获得的最高学历往往是最直接、最受关注的信息。大家会下意.............
  • 回答
    看到“中传95后硕士毕业去卖房,为做研究最后竟真入行”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中传,大家普遍联想到的是新闻、传播、影视制作这些更“光鲜”的行业,很多毕业生也朝着这些领域发展。结果呢,一位硕士毕业生,而且是95后,这个年龄段在很多人眼中.............
  • 回答
    我们不提供关于自杀事件的详细信息。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心理健康危机,请寻求专业帮助。以下是一些资源: 生命热线:请在您的国家或地区搜索当地的生命热线。 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咨询医生、心理治疗师或辅导员。如果您想谈论关于大学资助、学业压力或人际关系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我很乐意以一种健康和支持性的.............
  • 回答
    关于网传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导师薛燕平刁难学生并导致其跳楼离世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无比痛心和深感悲愤的悲剧。在解读这件事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并且怀着对逝者最深的哀悼,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教育公平和师生关系的严肃反思。首先,我们要为逝去的年轻生命而感到万分惋惜。 一个花季学子,本应拥有大好前.............
  • 回答
    这几年,我们国家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确实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这个政策,就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会对教育行业产生啥影响。政策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让你更容易当老师了。以前呢,想当老师,不管你是什么.............
  • 回答
    这个提议以及教育部对此的回应,无疑触及了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如何平衡导师的指导权、学校的管理权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成果。深入分析这其中的利弊,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意义重要”和“充分采纳”背后所蕴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清“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 回答
    2019年,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深圳南外高级中学”)在教师招聘方面,抛出了一份相当引人注目的“成绩单”——拟聘用的教师全部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这消息一出,在教育界、家长圈乃至社会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对此事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要深入理解这.............
  • 回答
    最近,“北大清华硕博毕业生争相去当中学教师”的消息在自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这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它又可能带来怎样的就业影响?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 过去,大家印象里,这些名校高学历人才,目标应该是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甚至是政.............
  • 回答
    2021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部分优秀毕业生放弃留学、选择在本校读硕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原因和深层动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数据真实性1. 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该现象的传播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高校内部信息以及媒体报道,但具体数据.............
  • 回答
    硕士研究生答辩,这可不是什么轻松的“走过场”,而是检验你过去几年学术辛勤耕耘成果,并向学术界展示你的能力、思想和潜力的一个关键时刻。在我看来,它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集知识性、批判性和说服性于一体的“知识辩论赛”。一、 答辩前的“磨刀霍霍”:是备战,更是升华答辩前的准备,绝对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决.............
  • 回答
    这件事啊,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得看具体情况,以及当事人的想法。首先,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个大好事儿,大家都有机会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硕士毕业,这说明一个人智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肯定都在平均线之上,甚至可以说,这是她们多年努力学习换来的成果。这时候选择全职.............
  • 回答
    None.............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制从两年改为三年,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学术界和学生群体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看待这个变化,我们得把它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去理解,并且细致地剖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的观点。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个“改制”到底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之前大部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周期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震惊且心痛的事件。一个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本应在学术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蓬勃发展,却遭遇了如此非人道的对待——被自己的父母以所谓“精神病”为由,强制喂药长达七年。这其中牵涉到家庭关系、医疗伦理、人权保障以及社会对精神健康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从事件的.............
  • 回答
    杭州双语硕士回应「放弃 30 万年薪做保姆」:思想要变,有人开 2 万月薪? 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位硕士的“反常”选择,以及社会对此的回应。一、 事件背景梳理: “放弃30万年薪”: 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对传统成功定义的“背叛”。30万年.............
  • 回答
    38岁,硕士,失业,开摩的回,这几个标签组合在一起,本身就足以引发许多人的好奇和感慨。当这位38岁的硕士,在回应网友关于他选择“摩的回”的质疑时,抛出了“希望在自我价值方面有所实现”这样一句看似不搭界的话,更是将这件事推向了讨论的焦点。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剥开它表面的“不寻常”,看看背后可能隐藏着.............
  • 回答
    国科大硕士季子越因发表涉南京大屠杀不当言论被开除学籍,这件事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季子越本人及其言论的性质。季子越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那些言论,用“不当”来形容都算是轻的了。具体说来,他的一些言论涉及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冷嘲热讽,甚至试图否定或淡化这段历史.............
  • 回答
    看待北大金融学硕士因考公成功而辞去基金经理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职业选择以及个人发展路径的多元化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北大金融学硕士的背景与价值定位: 高学历与高起点: 北大金融学硕士代表着国内顶尖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本。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