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的世界就相当于放大版的春秋战国”这种说法?

回答
“现在的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春秋战国”——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引人深思的。初听上去,感觉有点儿夸张,毕竟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爆炸、全球互联的时代,跟几千年前那种相对封闭、以城邦为单位的争霸局面,怎么看都不太一样。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话里头确实能找到不少可以说道的地方,尤其是在理解当下国际关系和一些社会现象时,它提供了一个蛮有启发性的视角。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春秋时期是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各诸侯国开始抬头,争夺霸权,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现象日益严重。到了战国,更是演变成了诸侯国之间明目张胆的兼并、吞噬,战争成了家常便饭。这个时期的核心词大概就是:诸侯林立、实力至上、兼并与对抗、规则模糊与重塑、思想活跃与碰撞。

那么,把这个放到现在,怎么就“放大版”了呢?

1. 强权政治与地缘政治的逻辑依然存在:

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各诸侯国凭借自身的实力(军事、经济、人口)在夹缝中求生存,或者试图扩张。今天的世界,虽然披着国际法、国际组织的“华丽外衣”,但本质上,大国之间的博弈,地缘政治的考量,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美国、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一些有区域影响力的国家,它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不断地进行力量的展示、联盟的构建和战略的调整。就像当年的晋、楚、齐、燕、赵、魏、韩一样,它们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战略目标,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代价。那些 smaller states,或者说相对弱小的国家,也必须像当年的宋、卫、鲁、郑一样,小心翼翼地在强权之间选择站队,或者努力保持中立,避免被卷入冲突。

2. 区域冲突与代理人战争频发: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资源、盟友。现在,虽然国家间的直接大规模冲突相对较少(这得感谢核武器和国际社会一定程度的制约),但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而且很多冲突背后都有大国的身影,就像当年诸侯国之间扶持对方的附庸国进行战争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理人战争”。中东、非洲、东欧的一些热点地区,背后往往能看到大国力量的投射和博弈。

3. 国际规则的模糊与重塑: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在衰落,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或者说在被挑战。各国都在试图根据自己的实力和需求来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如今的国际秩序,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和挑战的时期。一些老牌的国际规则和秩序的维护者,与一些新兴力量对现有秩序的质疑和改革诉求之间,存在着张力。这种“规则博弈”的过程,有点像当年各诸侯国在“尊王”与“攘夷”的口号下,各自为政,不断试探和重塑国际行为准则。

4.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现代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旧的价值体系瓦解,新的思想流派应运而生,这就是著名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它们提出的治国理念、社会主张,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现在,全球化使得各种思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碰撞。民主、自由、人权、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各种关于经济发展模式、技术伦理、社会公平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联网上、在国际会议上,在各种媒体上,都在为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辩护,试图影响和塑造国际社会的共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百家争鸣”。

5. 经济与军事的相互作用:

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经济实力上。各国都在发展农业、手工业,进行商业贸易,以支持战争和国家建设。现在,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贸易战、技术封锁、经济制裁等等,都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各国都在争夺经济话语权和产业链的主导权,这与当年各国争夺经济资源和劳动力,以增强国力的逻辑是相通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不能简单等同:

技术和信息的传播速度: 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事件,都能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信息透明度远超春秋战国。这使得国际社会对冲突和不公的反应更加迅速,也对强权行为构成了一定的约束。
国际组织的出现: 联合国的存在,以及各种国际条约和协定,虽然不能完全阻止战争,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沟通和斡旋的平台,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赤裸裸的兼并。
全球化的深度: 现代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各国相互依存度极高。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这使得各国在采取极端行动时会更加审慎。
意识形态的普遍性: 尽管存在差异,但一些普世价值的理念,比如人权、民主等,在一定程度上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国际交往的准则,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有很大不同。

总而言之, “现在的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春秋战国”这种说法,不是说我们现在就回到了那个蛮荒时代,而是说,在宏观的国家关系层面,在力量博弈、地缘政治、规则塑造、价值冲突这些核心逻辑上,我们能够看到与春秋战国时期惊人的相似之处。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竞争逻辑,依然有其深刻的延续性。看待当下国际局势,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尤其是参照像春秋战国这样充满变局和力量较量的时代,或许能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一些现象,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驱动力。

这就像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棋盘,上面的棋子(国家)的移动和互动,虽然规则更复杂,但最根本的“吃子”与“保子”的逻辑,以及“争夺地盘”、“攻城略地”的战略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能看到古老智慧的影子。它让我们警醒,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对权力有深刻的认识,对潜在的冲突保持警惕,同时也积极地参与到塑造更公平、更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努力中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点也不像,春秋战国,被灭的国家不可胜计,而现在谁被灭了?反倒是都流行分裂。

国人以春秋战国比拟现代国际,原因很简单。

自秦汉以后,古代中国人就没有外交这个概念,对于外交,只有让其他国家朝贡、太远不让朝贡、痛打或者抵御野蛮的敌人这三种形式。至于如何纵横捭阖,如何在国际中生存,古代多数时间是大帝国的中国根本不会考虑。

除了汉武帝时期主动结交月氏失败之外,中国人就没有主动搞过外交,只喜欢亮兵威让人家朝贡。

而一些外国主动的外交,也均以失败告终,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某某年某国来贡的记载……实际上人家真是来磕头送礼的吗?

所以说西方人黑我们说古代中国人傲慢至极,也是不无道理。

而到了近现代,中国人被强行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范畴,再也不是那个内圣外王,坐着等别人朝贡的老大帝国了。而怎么在列国间交往、生存、壮大。这个缺失了几年前的技能就得补补了。于是许多人马上就想到了中国人搞外交的高峰时期春秋战国,然后生搬硬套,装神弄鬼。

就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春秋战国”——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引人深思的。初听上去,感觉有点儿夸张,毕竟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爆炸、全球互联的时代,跟几千年前那种相对封闭、以城邦为单位的争霸局面,怎么看都不太一样。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话里头确实能找到不少可以说道的地方,尤其是在理解当下国际关系和一些社会现象时.............
  • 回答
    看待互联网上曾经被唱衰“快倒闭”的小米,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500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启示性的案例。它不仅展现了小米自身的韧性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舆论的复杂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回顾“快倒闭”的论调:为什么小米曾面临如此质疑?在小米早期发展阶.............
  • 回答
    关于现代四大名著评选出《废都》《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着》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相当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的。首先得承认,这四个名字摆在一起,确实能代表一部分人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和期待。不过,这“现代四大名著”究竟是怎么来的?是官方的盖棺定论,还是民间的一种共识?这中间的“评选”过程本身就很.............
  • 回答
    哈哈,这你可问到点子上了!穿书(越)文里主角事业“借鉴”咱们现实世界作品,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这玩意儿在中国网络文学里,简直是司空见惯,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 你看多了,就会发现,只要主角一穿越,或者一进到书里,大脑里就像自带一个“知识库”,里面的信息可以直.............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如果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今天的俄罗斯和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一定会是内心波澜起伏,甚至可能难以置信。他一生都在为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而他亲手缔造的国家——苏维埃俄国——的继承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都与他最初的设想有着巨大的差异。首先,他.............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冷战的终点不是一方的胜利,而是双方的崩塌。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一起玩完”,而是一种彻底的重塑,一股席卷全球的巨浪,彻底改变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切。先从苏联说起。当这个庞大的集权帝国在冷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内部矛盾最终爆发,最终像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砰”地破裂。这可不是电视里那种戏剧性的.............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他的成长历程被深深地烙印上 CCTV、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这几家媒体的叙事。早期的认知基石:统一的旋律与“我们”的故事从呀呀学语开始,他听到的是央视新闻里播报的关于国家发展成就的宏大叙事,听到的通常是声音洪亮、充满力量的主持人播报。当电视机里播放着关于.............
  • 回答
    提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一股复杂的情绪便会涌上心头。那是一个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交织的时代,无数年轻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炽热理想,背井离乡,响应号召,奔赴祖国西南、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去建造一个全新的工业体系。这群人,便是我们所说的“三线建设内迁人员”。他们的过去:理想的召唤与艰苦.............
  • 回答
    这几天北京这气温,说实话,真是够劲儿!零下十七点一度,这可是 21 世纪以来头一遭,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冻”出新高度。我有个在北京的朋友,说这两天出门那叫一个“考验”人。早上六七点就得起床,裹得跟个熊似的,戴上口罩、帽子、围巾,恨不得脸上的每一寸皮肤都遮严实了。刚一出门,那股子寒风就像带着刺一样,直接.............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某教授“金字塔是19世纪混凝土建造,系历史的阴谋”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且备受争议的观点。 简单来说,这一说法并非主流学术界的共识,并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支持。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该说法的来源与内容这个说法最常与一个名为 “约翰·杰尔.............
  • 回答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疫情防控方面一直采取严格的措施,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南京的疫情情况也需要结合最新的数据和动态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当前南京疫情的现状、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南京疫情的最新动态(截至2023年)1. 疫情时间线回顾 2022年12月:南.............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的“公吹”现象?“公吹”现象,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社交媒体或公开场合,对某个特定群体(例如某个行业的从业者、某个领域的专家、某个品牌或产品的拥护者等)进行过度赞扬、无条件支持,甚至带有夸大或盲目崇拜的现象。它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但却在当下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这盛世,真是如你所愿。”这句出自《觉醒年代》的台词,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下,几乎成了一句自带双重意味的咒语。它像是一面被无数面镜子反射的棱镜,折射出人们复杂的心绪和多样的观察角度。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句话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它承载着一种对现状的满意和肯定。 尤其是在特定宣传语境下,当人们看到国家在.............
  • 回答
    看待当前的国企混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改革过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混改的背景与目标: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普遍睡 5~6 个小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睡眠不足的严峻现实。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普遍情况”就习以为常,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 普遍存在的睡眠不足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当前初中生和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往往集.............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现在看待乌克兰局势,就像站在一个风暴的中心,四周都是旋转的碎片和摇摆不定的前景。事情远没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而且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新的信息和新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场冲突的核心依旧是俄乌之间的较量,但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国家边界,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地缘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全球经济的复杂博弈。.............
  • 回答
    六小龄童,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中,几乎等同于那个蹦蹦跳跳、手持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开始,章金莱(六小龄童的本名)就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入人心的塑造,将孙悟空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记忆里。说实话,提起他,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就是那双灵动的大眼睛,那略带顽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