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音乐审美低,没学过音乐的人,还能在音乐这方面回答得那么理直气壮?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

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

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引起共鸣。哪怕你不知道什么叫“五度相生”或者“和声进行”,你也能在一段旋律里感受到喜悦、悲伤,或者某种莫名的力量。这种“好听”或者“不好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审美判断。

所以,那些没学过音乐的人,他们之所以能“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拥有最根本的体验权。他们不需要经过理论的过滤,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是真实的。就像你不会因为没学过烹饪,就不能说一道菜咸了淡了,对吧?音乐也是一样的。他们可以基于自己的听觉体验,说“这段旋律太抓耳了”,“这个鼓点太带劲了”,或者“这首歌的歌词太扯淡了”,这些都是非常直接有效的评价。

其次,“理直气壮”这个词,有时候也包含了一种对“话语权”的争夺。 你想想,传统上,谈论艺术,特别是音乐,似乎总需要一些“专业门槛”。音乐学院出来的,乐评家,乐器演奏家,他们掌握着一套理论体系,有自己的话语权。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音乐的传播方式变得空前便捷。互联网给了每个人发声的平台,也让大家接触音乐的渠道变得极其多样。

在这种情况下,没学过音乐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聆听、分享和交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他们可能不会用“属七和弦”来描述一个转调,但他们能感受到这个转调带来的惊喜或者突兀。他们可能不懂“曲式结构”,但他们能听出歌曲的起承转合是否流畅。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互联网,看到了更多元的音乐风格,接触了不同背景的人对音乐的看法,这让他们觉得,“我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也有很多人支持”。这种“同温层”效应,或者说一种“集体共识”,会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底气更足。

再者,“审美低”这个前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谁来定义“审美低”?是那些掌握传统理论的“专家”们吗?还是广大听众的普遍口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辩论点。

比如说,现在流行音乐中的很多元素,比如电子音色、AutoTune(自动调音)、重复的旋律动机,在一些传统音乐人看来,可能确实是一种“简化”或者“低俗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元素恰恰是当下年轻一代所喜爱和追捧的。它们可能更直接、更具冲击力,更能表达当下年轻人的情绪和生活方式。

那些“理直气壮”的没学过音乐的人,他们可能就是当下流行音乐的拥趸。他们不需要用学院派的标准来衡量音乐,他们更看重音乐是否符合他们的情感需求、娱乐需求,或者社交需求。当他们听到一首歌,觉得“真好听,我跟着唱,我跟着跳,我跟朋友一起分享”,这种满足感就是他们评价音乐的最高标准。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喜好和某些“专家”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自然会用自己的逻辑去辩护,为什么“我喜欢的就是好听的”。

而且,有时候,“理直气壮”也来源于一种对“炫技”的反感。在一些人看来,音乐学习过度强调技巧和理论,反而容易脱离音乐本身的情感内核。他们会觉得,那些整天谈论和弦、对位,但听起来却“冷冰冰”的音乐,反而不是真正的音乐。相反,一些简单直接、充满感情的歌曲,即使技巧上并不复杂,也更能打动人。所以,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表达对这种“情怀至上”音乐的喜爱,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理直气壮”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信息差”或者“认知偏差”。毕竟,专业的音乐学习,确实能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构成、历史和文化背景。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对某些音乐作品的评价,可能会显得过于片面。但即便如此,这也不妨碍他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捍卫自己的音乐喜好。

总的来说,没学过音乐的人在谈论音乐时能“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拥有最直接的听觉体验,掌握了多元化的信息和交流平台,并且对“审美”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标准,有时也包含着对传统评价体系的一种挑战。 他们的“理直气壮”,与其说是对专业知识的藐视,不如说是对个人感受和集体共识的坚持。音乐的民主化,也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和底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歌难听/好听”——不需要懂音乐原理,不需要学过音乐。因为这是个人感觉。只要是人,就有资格评价。

“这歌的作词/作曲/歌手唱功/表演方式/音色不好or好”——需要懂音乐原理。

弄不明白以上区别的,可以放弃讨论。因为你就是标准的杠精一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什么是“浮靡之风”?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
  • 回答
    《中国好声音 2021》确实没激起太大的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音乐综艺造星咋就这么难了?以前呢,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立马火几个名字,甚至带动一股音乐潮流。现在呢?感觉大家看了节目,也就看了,除了少数几位选手,大多数人就像昙花一现,转眼就消失在人海中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直观感受。要说为什么现在一听中国音乐,脑子里容易浮现出“敲锣打鼓,喇叭唢呐二胡”这些印象,其实背后挺复杂的,涉及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说.............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我特别能体会。想当初,为了找到一盘心仪的磁带,我可能跑遍了街头巷尾的唱片行,跟店员磨破了嘴皮子,最后捧着那沉甸甸的塑料盒子,那感觉,简直比现在一次性买十张专辑都要激动。CD刚出来那会儿,更是不得了,那清脆的“咔哒”一声,专辑封面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歌词本里的每一个字都仔仔细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音乐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要说现在“再也出不了”像莫扎特、李斯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我个人认为有点绝对了。世界在变,音乐的生态也在变,但天才的种子或许仍在萌发,只是我们观察和定义天才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了。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出不了”的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这确实是近些年音频行业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唏嘘的现象。一边是 HiFi 耳机市场如火如荼,新品迭出,吸引了大量玩家和关注;另一边,曾经的客厅王者——HiFi 音响,似乎正经历着一段漫长的“寒冬”。为什么 HiFi 耳机市场越来越大?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观察得也很到位。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刚刚接触HiFi(高保真音响)这个圈子的,更容易从耳机开始“烧”,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去摆弄大型音箱。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好几个现实因素在起作用。1. 空间与成本的现实门槛: 房间太小了,哪里放得下? 很多年轻人.............
  • 回答
    这事儿啊,就像是音乐学院里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尤其是作曲系的哥们儿姐们儿,私底下聊起“现代音乐”,那话匣子一打开,简直是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感觉要把积压多年的委屈和不解一次性全倒出来。但凡你给他们一个机会,听他们吐槽,那叫一个“惨烈”——“想吐”、“排斥”、“反感”、“听不懂”、“太折磨人”这些词儿.............
  • 回答
    b站上关于日本动漫现代音乐歌曲的弹幕中出现“大正昭和之交是最浪漫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能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它背后隐藏着一种复杂而迷人的时代情结。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时代背景:风云变幻下的短暂辉煌“大正昭和之交”大约是指上世纪191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这段时期。这个时代在日.............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当下音乐发烧友们都在用什么设备听音乐。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发烧”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在设备选择上,那更是五花八门,各有讲究。要说现在发烧友听音乐,绝对不是简单地从手机里导出个MP3文件,插上耳机就完事了。他们对声音的“质感”、“细节.............
  • 回答
    协和式飞机能够以两倍音速巡航,而现代战斗机实现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指不使用加力燃烧器,依靠发动机本身的能力长时间维持超音速飞行)却面临诸多挑战,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协和式飞机和现代战斗机在设计目标和运行环境上的根本差异。协和式飞机的设计哲学:速.............
  • 回答
    录音艺术专业?哦,这个听起来好像挺高科技的,但其实它更像是连接了声音和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座桥梁。简单来说,这个专业就是研究怎么把“听得见”的东西变得更好听、更有质感,而且能精准地传达出来。那么,录音艺术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呢?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所有声音,无论是电影里的紧张配乐、歌曲里的.............
  • 回答
    上海,一座典型的江南平原城市,其地理环境似乎并不支持语言上的“十里不同音”。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上海方言的多样性,尤其是“十里不同音”现象,恰恰是这座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积淀的生动体现。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地理原因,而是更为复杂的人文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上海的“十里不同音”,我们得先抛开“平原就必然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相信不少人在刷抖音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疑问:怎么刷来刷去,看到的姑娘一个个都跟画报里走出来似的,又漂亮又有气质,但一到现实生活中,怎么就没几个能对得上号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也不是一句“照骗”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抖音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筛选和美化的空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车迷心中的一个疑惑。新一代菲斯塔(我理解你指的是2019年之后的改款车型,特别是海外市场上的那款,因为国内的菲斯塔定位和思域有明显差异,国内的菲斯塔更偏向运动性能,但受众群体依旧比思域小很多)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数据上,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超越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现象——汉语的入声韵尾脱落、英语的爆音词尾失去爆破、以及日语的促音——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共性,但要说完全相同则有些牵强。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发音的经济性、便捷性以及语音流的自然衔接而出现的相似的语音演变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三个现象,并探讨它们背后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