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的作曲家几乎都从小就接触音乐或乐器的?而现代的作曲家有不少12+岁才接触音乐或乐器。?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

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

首先,这跟当时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传承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很多历史时期,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更像是一种贵族或者有社会地位的家庭的专属技能。你想啊,能请得起私人老师,有条件在家练习乐器,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和阶层能力的体现。所以,很多未来的音乐家,他们本身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音乐是他们生活环境里最自然、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像咱们现在孩子接触电脑、手机一样。

其次,教育体系的差异也是一个大头。过去,音乐学院或者音乐方面的专门学校,更像是一个“apprenticeship”(学徒制)模式。你想学,就得尽早进入这个体系,从最基础的乐理、视唱练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基础。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和系统,而且很多技艺都是靠“口传心授”,需要时间去浸润和掌握。所以,越早入门,意味着能获得越扎实的功底,越能融会贯通。

再者,对音乐技能的认知也不同。过去,很多音乐家不仅仅是作曲家,他们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演奏家、指挥家,甚至是音乐教育家。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演奏技巧上达到极高的水平,这需要大量的日复一日的练习,从小抓起,才能练就“指尖上的艺术”。而作曲本身,也往往是建立在对已有音乐风格和技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这种理解同样需要时间来沉淀。

还有一点,就是时代的“流行”和“专业化”程度。在过去,音乐,尤其是器乐,是人们重要的娱乐和精神寄托。音乐会、歌剧是当时最热门的文化活动。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自然会被这种氛围吸引,并投身其中。而“作曲家”这个职业,相对来说也更聚焦于特定音乐流派的创作,比如教会音乐、宫廷音乐、歌剧等,创作的路径也相对清晰。

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是十几岁甚至更晚才开始接触音乐呢?

这背后同样是一系列社会、技术和观念的变化。

第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多元化。现在,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从幼儿园的音乐启蒙,到学校的音乐课,再到各种乐器培训班、线上课程,音乐的学习途径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这意味着,一个人即使不是从小就被家庭“喂”音乐,也有很多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见”音乐,并对它产生兴趣。

第二,音乐创作的界限被极大地拓宽了。现在我们说的“作曲家”,涵盖的范围比过去广多了。除了古典音乐,还有电影配乐、游戏音乐、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等。这些音乐的创作往往对乐理、和声的要求可能不像传统古典音乐那么严苛,更侧重于创意、声音设计、音色运用等等。很多时候,一个有想法的人,即使技术上不是最顶尖的,也可能通过学习一些现代化的创作工具(比如DAW软件),很快就能做出自己的作品。

第三,“天赋”与“方法论”的认知转变。过去我们可能更强调一种“天赋论”,认为音乐才能是天生的,从小培养是关键。现在,虽然天赋依然重要,但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训练效率”的认识更深入了。很多新的教学法、训练方法,能够帮助成年人或青少年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并开始进行创作。比如,一些人可能通过自学或者短期的高强度训练,就能掌握一些创作技巧。

第四,音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编曲软件、数字音频工作站(DAW)、MIDI键盘等,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的技术门槛。一个有想法的人,不需要精通钢琴、小提琴等传统乐器,就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表达自己的音乐创意。这使得很多本来没有接受过严格乐器训练的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

第五,人生路径的更多选择和个人兴趣的优先级提升。现在,年轻人的人生选择更加多样化,兴趣和热爱在选择职业时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有的人可能在少年时期对其他领域(比如科学、文学、体育)更感兴趣,等到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可能已经十几岁了。而现代的教育模式也更能包容这种“晚熟”的兴趣,允许人们在更成熟的年纪,带着更清晰的目标去学习和追求音乐。

总结一下, 过去作曲家普遍从小接触音乐,更多是因为当时社会结构、教育模式以及对音乐职业技能的认知决定的。而现在,音乐的边界在扩展,创作工具在进步,教育方式在革新,人们对“成功”和“热爱”的理解也更加多元,这自然就出现了一些十几岁甚至更大才开始接触音乐,最终成为优秀作曲家的现象。这并不意味着哪种方式更好或更坏,只是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音乐人才培养和成长轨迹的多样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好的作曲家也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当然,因为现代社会分工比较明确了,因此单独靠作曲和教理论也能吃饭。要知道莫扎特他们那个年代没谁研究理论,虽然有理论著作,可是那时候一百多年出来的理论著作都不如现在一年出的多。所以,学作曲也没必要非得会乐器。我记得我读硕士的时候,一个作曲学生在我老师那里学总谱读法,那个钢琴弹得简直不堪入目,然后连中音谱号都不会读。我老师当时就说,这样的还学作曲呀?但是这样的人,今天出去教个理论啥的,也活的可以。200年前靠写作品活不下去,所以没有器乐演奏能力,连饭都吃不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