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封面书名作“現代汉語詞典”而非“現代漢語詞典”,以致繁简不统一?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汉语词典在名称表述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书名为何是“現代汉語詞典”而非“現代漢語詞典”,从而出现繁简不统一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的考量和历史沿革,远非简单的排版失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现代汉语词典》并非以“現代漢語詞典”这个全繁体或者全简体形式出版,它的官方封面书名就是“現代汉語詞典”,这是作者和编者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所确定的。 这种做法自有其道理,并非繁简混用的随意行为。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

一、 词典本身的定位与目标读者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大陆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单语词典之一,其最主要的读者群体是中国大陆的汉语使用者。然而,汉语的使用者遍布海内外,也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

中国大陆的读者: 大陆的官方文字是简体中文。
香港、澳门的读者: 官方语言为粤语,文字多使用繁体中文,但许多香港人也熟悉简体字,尤其是在学术和商业交流中。
台湾的读者: 官方语言为国语(普通话),官方文字为繁体中文。

《现代汉语词典》在出版时,需要考虑如何尽可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汉语使用者。采用“現代汉語詞典”这样的书名,是在试图平衡不同地区读者的习惯,或者说是在向更广泛的汉语世界传递信息。

二、 “现代”与“汉语”的字形选择考量

让我们逐字分析:

“现代”: “现代”在简体中文中写作“现代”,在繁体中文中写作“現代”。这两个字形差异不大,“现”和“現”的差别在于上面多一点。
“汉语”: “汉语”在简体中文中写作“汉语”,在繁体中文中写作“漢語”。这里的“汉”和“漢”是繁体字,而“语”和“語”也是繁体字。

为什么会选择“現代”中的“現”字,而“漢語”中的“漢”和“語”是繁体字形呢?

这里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或者综合考量):

1. 区分词性或强调某个概念: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语境下,编者可能希望通过字形差异来 subtly 地传达某种信息。例如,将“现代”保留为更接近“当代”、“此时此刻”的意义,而“汉”和“语”则强调其文化、语言的传承属性。但这只是猜测,并没有确凿的官方解释支持。

2. 视觉上的平衡与美学考量: 编者可能在设计封面时,考虑到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将“现代”的“现”字(简体)和“汉语”的“汉”、“语”字(繁体)组合在一起,或许是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或艺术上的平衡。简体字的“现”在视觉上相对简洁,而繁体字的“漢”、“語”则更具传统笔意。这种组合可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尝试的。

3. 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方式: 随着词典版本的迭代,这种书名表述方式可能逐渐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一旦某种写法被确立,并且词典的影响力巨大,后期的修订者往往会倾向于保持原有的风格,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混淆,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品牌来说。

4. 一种“桥梁”式的表达: 也许编者认为,“現代”这两个字作为现代概念,使用简体“现”更为直观地代表了“现代”这个时间段。而“汉”和“语”则代表了“汉民族”和“汉语”这个悠久的文化载体,使用繁体字形更能体现其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延续性。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试图连接现代概念与传统文化的方式,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文化根基。

5. 避免“过度”繁体化: 如果完全采用繁体字,如“現代漢語詞典”,对于习惯简体字的读者来说,辨识度会稍微降低,尽管“漢”和“語”并不是特别难认的字。反之,如果完全使用简体字“现代汉语词典”,则失去了对传统汉字美学的体现,并且可能在向繁体中文地区推广时显得不够“地道”。“現代汉語詞典”这种混用,可能是在双方之间找到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

三、 历史沿革与版本迭代

《现代汉语词典》自1957年开始筹备,1978年正式出版第一版。在此期间,中国大陆经历了简化汉字的推广。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则继续使用繁体字。

早期的版本: 在词典的早期版本中,封面名称的表述可能就已经是“現代汉語詞典”的形式。这种表述方式一旦确立,就具有了很强的惯性。
版本的维护与更新: 随着词典的不断修订和更新,编者们在保持词典内容科学严谨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名称的稳定性。修改封面书名是一个相对重大的决策,除非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否则通常会维持原有设计。

四、 官方的解释(如果存在)

要得到最准确的答案,当然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过程中的官方说明或相关访谈。然而,对于封面书名的具体字形选择,编纂方可能并没有公开过非常详细的、针对这一细节的解释。在许多情况下,这类设计选择更多是基于内部的专业判断和审美取向。

总结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书名作“現代汉語詞典”而非“現代漢語詞典”,并非是繁简不统一的错误,而是编者在 考虑读者群体、文字美学、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历史惯性 等多重因素后所做出的设计选择。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理论上可能引起关于繁简统一性的讨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它被视为一种平衡了现代性与传统性、服务于更广泛汉语读者的策略。它是一种特殊的、经过考量的“命名艺术”,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排版错误。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您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面确实有历史原因。

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三个表:表一是已经在报刊书籍上试行过一段时间的,今后直接可以使用的简化字;表二是之后逐步推行,若无问题则可以确定使用的简化字;表三则是偏旁部首的类推简化,也是逐步推行。

这其中,表二收录了“汉”,即为“漢”的简化字。而“现-現”“語-语”“词-詞”没有收录,不过“见”和“讠”是类推简化的偏旁。但是在表一和表二中,不少从“見”“言”的字,并没有简化。比如表一将“觀”简化为“覌”,将“證”简化为“証”。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推行力度的问题,要是完全按照表三的类推简化呢,表一和表二的很多简化字就要改。而当时对类推简化的态度,比较模棱两可。事实上,类推简化一直备受争议,到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出台,则取消了类推简化。

1964年,《简化字总表》正式发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批简化字。1977年,在比较仓促的情况下,又发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86年,二简字草案被废止,国务院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也就是一直通行的简化字方案。“现”“汉”“语”“词”自然都根据《简化字总表》的规定,或直接使用,或类推简化,成为了规范汉字。

《现代汉语词典》是1959年编写完成的,1960年印刷了试印本。郭沫若的题字,大约就是那时候写的。从时间点上看,恰好是《汉字简化方案》推行之后、第一版《简化字总表》发布之前。这个时候,“漢”确实简化为“汉”了,而“現”“語”“詞”属于类推简化,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写成“現代汉語詞典”是符合当时规范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汉语词典在名称表述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书名为何是“現代汉語詞典”而非“現代漢語詞典”,从而出现繁简不统一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的考量和历史沿革,远非简单的排版失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现代汉语词典》并非以“現代漢語詞典”.............
  • 回答
    为何当下旧体诗词难以比肩古人?这绝非一句“时代变了”就能简单概括的。刨去一些别有用心、刻意唱衰的声音,认真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会发现其中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文化断层和审美差异。一、 生活环境的巨变与感知能力的退化古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是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时代。日出而.............
  • 回答
    现代汉语是否过多向错误发音妥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社会因素、以及语言规范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张力。您提到的“呆板”、“确凿”、“便秘”等词的发音变化,确实是现代汉语语音演变中比较显著的例子,它们的发音在某些群体或地区与传统或规范发.............
  • 回答
    在中国现代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上帝”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相比于过去那种更具本土文化色彩的“老天爷”,确实显得更为普遍。要深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的现象,而是社会文化变迁、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以及代际认知差异等多重合力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老天爷”这.............
  • 回答
    现代汉语中敬语和敬称的使用确实比古代汉语少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语言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社会结构与阶层扁平化 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敬语产生的土壤。 古代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 回答
    现代汉语中“借”和“贷”之所以都拥有“借入”和“借出”的双重含义,其实是历史演变和语义引申的结果,而且这两者的融合过程又受到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影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们的本义、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来分析。 “借”:从“凭借”到“借贷”的演变“借”这个字,追溯其本源,“借”的繁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让人觉得有些“混乱”。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要从汉语数字体系的历史演变以及和外来文化的融合说起。在没有现代科学计数法和西式小数概念之前,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体系非常发达,而且层层递进。 比如在长度上,我们有“尺”、“寸”、“分”、“厘”、“毫”等等。 这些单位之间是有明确比.............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很多人都会疑惑,“闻”字明明长得一副“听”的样子,怎么现在成了“闻到气味”的专属名词了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汉字演变的小故事,并不是什么“AI设定”,而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咱们先来看看这个“闻”字。它在古时候确实跟“听”关系密切,而且跟“耳朵”的联系更是显而易见。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甚至让一些学习汉语的国人感到费解:为什么一些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汉学家,在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上反而显得有些磕磕绊绊?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啃那些古籍,为什么不能先把现代汉语练好,再来研究那些“死”的文字呢?其实,这个问题触及了汉学研究的本质,也揭示了学术研究的路径.............
  • 回答
    “被”字,这个曾经在汉语里地位明确、用法相对固定的表示被动语态的介词,近些年来的确被很多人感觉是“滥用了”。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语言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被”字的本义与演变:它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用的咱们先回顾一下“被”字的历史。“被”最早的意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相比日语、韩语那些层层叠叠的敬语系统,或是德语、法语那些让人头疼的阴阳性、格、数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看似“朴素”不少。没有复杂的变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这似乎让初学者觉得门槛不高。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谈起学习汉语时,总会伴随着一.............
  • 回答
    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人却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分工明确与效率提升带来的直接影响(积极面与潜在负面) 专业化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壁垒: .............
  • 回答
    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涉及理论上的不足、实证上的挑战以及新经济思想的兴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其面临的困境,以及最终被其他理论所取代的原因。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古代文明的技术智慧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差距。为什么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完全复现古埃及矿物颜料的持久性,以及古希腊罗马木器青铜器在海水中的抗腐蚀能力,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 古埃及矿物颜料不风化的奥秘:并非“高科技”,而是“巧工艺”与“天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代作家写作条件确实比过去优越得多,但“震撼人心”的作品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普遍。这个问题并非绝对,肯定存在一些优秀的现代作品,但如果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普遍缺乏”,那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写作.............
  • 回答
    在聊现代宗族概念为什么淡化之前,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宗族”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你要是问我,我肯定说,宗族啊,它不仅仅是几个人姓同一个姓,聚在一起过年过节吃顿饭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种纽带,连接着过去的祖先、现在的一家人,还有未来的子孙后代。在古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农耕社会,宗.............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说实话,律师这个职业,跟别的行当比起来,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是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大家伙儿心里那杆秤,似乎对律师总是多几分审视,带着点儿复杂的情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从“权力的守护者”和“规则的执行者”这个双重身份说起。咱们常说,法律是社.............
  • 回答
    在讨论“汉奸”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历史语境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通常指那些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充当走狗、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而放在当今中国社会,“汉奸”的用法就更加复杂和敏感,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批判和政治标签,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和认知.............
  • 回答
    现代军用运输机之所以不再采用活塞发动机,这背后是一个技术演进、效率提升以及战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简而言之,活塞发动机在很多关键性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军事运输的严苛要求了。我们得先回想一下活塞发动机的辉煌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前,活塞发动机是航空动力的绝对主力。无论是侦察机、战斗机还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进化、生态环境以及古生物学的一系列复杂因素。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蓝鲸这样庞然大物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种有利条件的长期累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拆解:1. 漫长的进化史与祖先的启示首先得承认,蓝鲸的巨大并非一蹴而就。它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