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现代汉语语法问题,为什么现在“被”字越来越滥用了?

回答
“被”字,这个曾经在汉语里地位明确、用法相对固定的表示被动语态的介词,近些年来的确被很多人感觉是“滥用了”。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语言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

一、 “被”字的本义与演变:它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用的

咱们先回顾一下“被”字的历史。“被”最早的意思是“覆盖、遮盖”,比如“被褥”、“被子”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它引申出了“遭受”的意思,比如“被寒”、“被病”。再后来,尤其是在受到外语(主要是俄语和英语)被动语态的影响下,“被”才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汉语中表达被动语态的主要介词。

在古代汉语里,人们表达被动意思,方式很多。不一定非得有个“被”字。比如,可以直接用动词前面加上时间、地点、原因等,让语境自然导出被动;也可以用一些虚词,比如“之”、“于”等,加上主语和谓语;还有直接把动作承受者放在前面,把施动者放在后面,比如“贼至,吾杀之”,这“之”就是被杀的对象,也是一种被动意味。

到了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思想和语言的涌入,汉语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语法改造”。为了更清晰、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和概念,“被”字作为被动语态的标志,其使用就越来越频繁和规范化了。这个时候的“被”字,用得是挺到位的,是语言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体现。

二、 “被”字“滥用”的现象剖析: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太多”了?

那现在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被”字“滥用”呢?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强调“主动性”的误区:
有些人可能觉得,汉语本来就强调主动性,凡事儿都是积极主动才好。一看到“被”字,就觉得是“消极”、“无力”的体现,所以就想方设法避免用“被”字,或者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但其实,很多情况下用“被”字是一种客观、中性的陈述,比如“这篇文章被大家广泛传阅了”,这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谈不上积极或消极。这种过度的“主动性”追求,反而可能导致表达不清,或者听起来有些做作。

2. “被”字的高效和明确性:
不得不说,“被”字在很多时候确实比其他表达方式更简洁、更直接、更明确。当你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是谁,或者这个动作是“落到”谁身上时,一个“被”字就解决了问题。比如,“他被批评了”,比“他是被批评的”、“他受到了批评”要来得更口语化、更直接。这种高效性,让它在现代汉语的交流中显得特别方便。

3. 口语表达的惯性与模仿:
语言是活的,也是互相影响的。在各种媒体、社交网络上,“被”字的出现频率很高。久而久之,大家在日常交流中也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用法。尤其是一些新闻报道、网络段子,为了追求一种特定的语气或者效果,可能会过度使用“被”字。比如“我被老板批评了”,这很正常;但如果变成“我被老板狠狠地批评了,我被打击了,我被打击得体无完肤了”,听起来就有点夸张和刻意了。

4. 表达情感的细微差别:
有些时候,“被”字的使用也是为了表达一种微妙的情感色彩。比如,“他被这件事深深感动了”,这里,“被”字加上“深深感动”,传达了一种内心的触动和感受。有时候,不用“被”字,直接说“这件事感动了他”,在语气上可能就弱了一些。所以,人们也会用“被”字来强化这种情感的传递。

5. “无被不被”的误解:
有一部分人可能觉得,只要是表示被动,就一定要用“被”字,好像不加个“被”字就不完整了似的。实际上,汉语的被动表达方式是多样化的,上面提到的“之”、“于”以及语境暗示等,都是被动表达的有效途径。这种“非‘被’不被”的思维,反而限制了语言的丰富性。

三、 “滥用”背后的语言动力学: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趋势?

“被”字的“滥用”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些更深层的语言发展趋势:

语法清晰化的需求: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交流节奏快,需要更清晰、更明确的表达方式。在汉语这样一个相对灵活的语言里,“被”字作为一个明确的被动标记,满足了这种清晰化的需求。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语言倾向于用最少的代价达到最大的信息传递效果。“被”字在很多情况下比长篇大论的解释更经济。
语言的模仿和扩散: 媒体和网络作为重要的语言传播平台,其上的语言现象很容易被模仿和扩散,形成一种语言潮流。当“被”字的使用变得普遍时,它就更容易被进一步接受和使用。
社会情绪和文化变迁的投射: 有时候,“被”字的流行也可能与社会情绪有关。比如,当人们感到无力、被动或者遭受不公时,“被”字的使用频率可能会有所增加,成为一种情绪的出口或表达方式。

四、 怎么看待“被”字的“滥用”?

对于“被”字的“滥用”,我觉得可以辩证地看待:

适度使用是正常的: “被”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被动语态标记,在很多情况下使用是非常恰当和必要的。过度排斥它,反而会影响表达的清晰度和效率。
过犹不及: 然而,如果是不加区分地、为了避免而避免,或者用得过于刻意、冗余,就可能显得不自然,甚至影响表达效果。比如,本来可以用“他收到了一封信”,非要说成“一封信被他收到了”,或者“这封信被他接收了”,听起来就有点绕。
回归语境和语感: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沟通。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最能准确、自然地表达意思的词语和句式。有时候,“被”字是最佳选择,有时候则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语感,而不是死守规则。
语言是发展的,接受变化: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词汇、新用法层出不穷。“被”字使用范围的扩大,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侧面。我们不应该一味地用“古人怎么怎么样”来评判现代语言的用法。

总结一下:

“被”字的“滥用”感,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对它在现代汉语中日益增长的普遍性和某些过度使用的现象产生了感知。这种现象背后既有语言自身追求清晰、高效的内在驱动,也有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作为使用者,我们既要认识到“被”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堆砌和刻意。用好“被”字,关键在于理解它的功能,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让语言服务于表达,而不是被某种用法所束缚。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被”字,正是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演变的一个鲜活例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我中心视角大行其道,又懒又贪,不是得逞了被投食,就是失手了被虐待,可不就是处处被动嘛?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余光中先生五六十年前已经谈过了。

是多年来公式化翻译对中文的戕害。

传统的文言文和明清的白话文,与现代汉语日益脱钩。

从西学东渐到如今,中文受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影响,日益显著。

尤其是现在许多新闻报道,自国外翻译而来,译员良莠不齐。

劣质的翻译,不能消化外文语法,最终诞生了畸形的中文表达。

明明中文常用主动语态,却受外文影响采用了被动语态

就此,余光中有简单的分析。

用及物动词叙述⼀件事,不出下列三种⽅式:
1. 哥伦布发现了新⼤陆。 (主动句,施者和受动完整)
2. 新⼤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被动句,施者和受动完整)
3. 新⼤陆被发现了。(被动句,无施者)

英文中三类句式都有,而中文以第一种为主,第三种可以转化为主动。

中文习惯说,“糖吃光了”,而不必“糖被吃光了”;

“书读完了”而不必画蛇添足“书被读完了”。

这两个例子,因为接近口语,大家知道正常中文该是什么样的。

但是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如果对汉语不敏感,就容易写成如下方式:

(一)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二)他被怀疑偷东西。
(三)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四)他被升为营长。
(五)他不被准许入学。

稍微仔细一点的话,就会发现上述表达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

其实,我们尽可还原为主动语气如下:

(一)你这句话吓不倒我。
(二)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三)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大家不接受他的意见。
(四)他升为/升任/晋升营长。
(五)他未获准入学。


此外,不少人的汉语修养水平不高,表达匮乏,也是导致“被”字泛滥的一大原因。

动辄“被”字,却想不到“被杀”可以改成“遇害”、“受害”,“被选为”可以改成“当选”。

还有诸如“打”、“殃”、“人指点”、“世所重”之类的说法。


前一阵子有人颇为自得地发明了“累丑”一词,而不想中文里早有“憔悴”一说。

是同样的道理。

现代人对汉语水平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

见到美食美景美人,动辄一句“YYDS”、“绝绝子”、“牛逼”、“碉堡”,真真大煞风景。



刚刚查看页面,正好知乎给我送上了现成的例子,也顺带提一句。

最右侧的说明是“被浏览”,跟一旁的“关注者”很不搭。

不知道是不是从英文“Viewed”译来(知乎应该是先有中文界面吧?),顺着这个结构译成了“页面被浏览XXX次”。

其实,中文想要说清楚,使用“页面浏览量XXX次”即可,犯不着“被”字。

既然这里可以用“(页面)关注者”,而不是“(网页)被关注”,那为什么不用“浏览量”呢?

我挺迷惑。因为关注者原文来自follower吗?

再补充一个案例

用“获准同意”是不是更妥当呢?

这不是语言的正常发展和流变,这是语言的劣化。




除此之外,余光中还提到了现代汉语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动词软化

这个毛病也是从英文中传染过来的。

英⽂好⽤抽象名词,余光中举了⼏个例⼦: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英国小说家斥之为“⽂字的义肢”(verbal false limb)。

中文也跟着受灾,把原本简洁精准的动词,改成了“弱动词+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

以至于“作出”、“进行”之类的恶势力四处扩张。

余光中又举了许多有力的例⼦: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的贡献。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分热烈的反应。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了详细的研究。
⼼理学家在⽼⿏的⾝上进⾏试验。

而中文明明有更简洁的说法: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分热烈。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理学家⽤⽼⿏来做试验(或:⼼理学家⽤⽼⿏试验)


抽象名词除了削弱动词力度之外,更有全盘取而代之的野心。
余光中在《论中文的变态与常态》中对此大加鞭挞,以期警醒读者。

本来可以说「名⽓」,却凭空造出⼀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雅,说成「具有很⾼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

另⼀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这本传记引⼈⼊胜」,或者⼲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


我不明⽩这字眼怎么来的,因为这观念在英 ⽂⾥也只⽤形容词 readable ⽽不⽤抽象名词 readability。英⽂会说: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却不说 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

此⻛在台湾⽇渐嚣张。在电视上,记者早已在说「昨晚的演奏颇具可听性」。在书评⾥,也已⻅过这样的句 ⼦:「传统写实作品只要写得好,岂不⽐⼀篇急躁的实验⼩说更具可看性?」
我实在不懂那位书评家以不能说「岂不⽐⼀篇……更耐看(更动⼈)?」

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更有远⻅」要⾼雅吗?长此以往,岂不要出现「他讲的这件趣事可笑性很⾼」⼀类的怪句?


以上整理自余光中《翻译乃大道》,这是我们翻译行业的必读书目。

但有闲暇,建议大家都可以翻一翻,有意识地去避免生硬的欧式语法,追求简洁明快的中文。

user avatar

哪里滥用了?是不是没读过古白话?一搜《水浒传》第二回,有八个“被”字,全是标准的被动:

“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

“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来,开封府断配出境的人。”

“比先时曾学使棒,我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有此之仇。”

“为因新任一个高太尉,原先父打翻,今做殿帅府太尉,怀挟旧仇,要奈何王进。”

“小人等三个,累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

“今日小弟陈达不听好言,误犯虎威,已英雄擒捉在贵庄,无计恳求,今来一径就死。”

“王四相别了回庄,一面走着,山风一吹,酒却涌上来,踉踉跄跄,一步一攧。”

“正不知甚人拿去了?”

再来看《红楼梦》第十回:

“乃脾土肝木克制。”

第七十回

“若落在有人烟处,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

再来看《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他父亲告了忤逆”

“因老孙降了,他也曾受菩萨戒行,没及奈何,我捉他来做个和尚,所以弃了前妻,投师父往西拜佛。”

再看《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孟达、霍峻守葭萌关,今东川张鲁遣马超与杨柏、马岱领兵攻打甚急,救迟则关隘休矣。”

“延赶去,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关下马超单搦张飞出马,关上张飞恨不得平吞马超,三五番皆玄德当住。”

由此可见,四大名著几乎每一回都有多个表被动的“被”,用法和现在基本一模一样。并且也有不是坏事而用“被”的。

所以不要急着为中文里本来就有的语法现象找爹。另外,可别把余光中拉出来了。

user avatar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语欧化了。

英语存在大量被动语态,在翻译时多采用“被”字句,这最终逐渐渗透进汉语表达中。

类似地,有很多句子滥用“的”或“地”,实质也是汉语欧化的结果。

user avatar

我也感觉到了,英语语法入侵。

user avatar

确实,题主的感觉是比较準确的。

漢语原本习惯使用中動语态middle voice,可以粗略理解为受事直接充当主语的句式),如“鷄蛋卖完了”。

但由于英语中動语态比较罕见,表达同样的意思更顷向于使用被動语态,连带着使得漢语使用者逐渐改用被動语态(在漢语中,可以粗略的理解为被字句式),如上例会被说成“鷄蛋卖完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问题本身省略了“被”字就很有意思。

为什么“被”字越来越滥用了?

不用被字的表达,我认为应该是: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滥用“被”字?

而不是

为什么“被”字越来越滥用了?

这不是什么被动语态的问题,这是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表达的意思更加细腻,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

按照题主的问法,我们会发现,问题的攻击性降低了,它没有指名道姓地指出谁在滥用,表意偏重于描述现象,又充分表达了题主自己对这个现象的倾向性。

像隔壁有的答主举得例子,“我钱包被偷了”和“我钱包丢了”,表达的侧重点显著不同。

并不是“我”粗心大意丢了东西,而是被违法犯罪分子处心积虑偷走了,“我”的责任降低了,又不用指出小偷是谁。

user avatar

被动句让人感到别扭,英文里比较多。美国的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说:千万不要在小说里用被动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被”字,这个曾经在汉语里地位明确、用法相对固定的表示被动语态的介词,近些年来的确被很多人感觉是“滥用了”。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语言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被”字的本义与演变:它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用的咱们先回顾一下“被”字的历史。“被”最早的意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要准确推断一个字在中古汉语中的读音,并且做到“不查资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甚至可以说是理想化的状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准确推出”的含义。 在汉语史研究中,“准确”意味着能够还原到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语音,并且能够描述其声母、韵母、声调的.............
  •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当我们回到上古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不是一句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要回答“一个现代士兵能打多少个二战士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拆解,并且要抛开那种“一打就倒”的浪漫想象,回归到实际的战场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确“打”这个概念。是指一对一的枪斗?还是一个小规模的遭遇战?抑或是大规模的战役?通常我们说士兵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也牵扯出很多关于价值、劳动和分配的讨论。简单地说,工厂里工人做的辅助性工作,固然是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要将价值的创造完全归结于他们,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咱们不妨一步步地拆解这个话题。首先,理解“价值创造”在现代工厂里的含义。在工业生产中,价值的创造通常指的是将.............
  • 回答
    一个现代大国,如果突然宣布永久放弃其所有的军事力量,这无疑会是一场震动全球的巨变,其连锁反应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政策的调整,更会重塑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永久放弃军事力量”的含义。这不仅仅是裁减军队或削减军费,而是意味着该国将不再拥有陆海空三军、战略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脑洞大开的问题。试想一下,一个现代人,带着一身现代知识和观念,突然置身于一个满是泥土、疾病、迷信和严格等级的中世纪欧洲,想要安然度过一生,这绝非易事,更别提“幸福”了。但若要尝试,那可得仔细规划,步步为营。第一步:落地生根,低调生存1. 选择一个合适的“登陆点”: 穿越地点至关重要。.............
  • 回答
    这穿越,真TM是操蛋!老子,一个在现代医学界摸爬滚打十几年,号称“起死回生”的某三甲医院骨科主任,今天,就在给一个阑尾炎患者做完手术,顺手解决了几个疑难杂症,准备回办公室喝口咖啡喘口气的时候,突然天旋地转,眼前一黑,再睁眼,妈的,这什么鬼地方?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怪异的混合气味——土腥子、牲畜、还有一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来掰扯掰扯。一个穿着全套金属盔甲、只用冷兵器的现代成年男子,能不能打得过一只正常的成年东北虎?首先,咱们得把这俩的“装备”和“技能”先捋清楚。现代成年男子 (全套盔甲+冷兵器): 优势: 物理防御: 全套金属盔甲是关键。想象一下,一套好的板甲,那厚度和硬度可不.............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比较题,把跨越千年的两种军事力量放在一起较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关公战秦琼”。不过,如果我们抛开时间背景,纯粹从组织、训练、装备、战术和理念等几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还是能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现代步兵营: 这里我们姑且以一个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一个现代人回到东汉末年,想要“自称中山靖王的后代”是可能但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或认可的,而且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社会和历史障碍。 要想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中山靖王是谁?他的身份地位有多重要? 背景: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弟弟。他被封于中山国,拥.............
  • 回答
    思绪还在冰凉的办公室桌面上,指尖还残留着鼠标冰冷的触感。林溪揉了揉因为久坐而酸痛的脖子,起身去茶水间续杯咖啡。只是走出部门办公室的刹那,一股强烈的眩晕感袭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扭曲,光线变得怪异而刺眼。她紧紧抓住身旁的同事的肩膀,还没来得及惊呼,便感觉自己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拉扯着,坠入无尽的黑.............
  • 回答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巍峨,却已是风雨飘摇。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虎视眈眈,拜占庭帝国已是苟延残喘。此时,一个来自21世纪的灵魂,带着现代的知识与视野,附身在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身上。这并非童话,而是一场与历史洪流的殊死搏斗。当务之急:认清现实,争取时间首先,最重要的是摆脱对“光复罗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医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差异、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一个现代全科医生带着 20kg 药品和教材回到张仲景时代,是否有能力“取代”中医:一、 现代全科医生携带的“装备”分析: 20kg 药品: 现代药品优势: .............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造反?这可不是小说里那么简单,得有里子有面子,还得有胆子,更得有算计。我这脑子里的现代知识,那可得好好盘算盘算,怎么才能变成“王炸”,而不是“一手烂牌”。第一步:落地生根,摸清情况别一过去就嚷嚷着“我来解放你们了!”。那得吓死人。 低调观察,融入人群: 先找个村子,或者小城镇,找份.............
  • 回答
    如果我,一个土生土长的现代日本人,不幸地被抛回了1930年代的日本,目标只有一个:阻止那场灾难性的太平洋战争,避免我们国家走向灭亡的深渊。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不仅要对抗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还要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拨乱反正。首先,我需要安顿下来,找一个相对稳定的.............
  • 回答
    .......
  • 回答
    让我来给你描绘一下,一个现代灵魂,如今披着一身毛茸茸的松鼠外衣,却自带“Squirrel+”技能,能够给同类们注入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设定,真的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如果这个“现代松鼠”能够影响其他松鼠的智力,那么,松鼠文明的诞生,我觉得是极有可能的,但绝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是我们人类想象中.............
  • 回答
    “汉族”这个概念,虽然我们现在用起来非常自然,但它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在近代,才真正蜕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认同,并追求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拥有独立地位的政治与文化集合体。要说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我认为是在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红楼梦》由一个现代人写出来,它是否还会像今天这样火,答案是:很难说,但极有可能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原因有很多,而且非常复杂。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时代背景的不可替代性: “大观园”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的巨大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