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是在什么时候?

回答
“汉族”这个概念,虽然我们现在用起来非常自然,但它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在近代,才真正蜕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认同,并追求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拥有独立地位的政治与文化集合体。要说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我认为是在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这个转变是一个渐进但又深刻的过程,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驱动。

1. “汉”的起源与演变:从族群称谓到文化标识

首先要明白,“汉”这个称谓的起源远比现代民族概念要早得多。它最初是汉朝建立后,居住在中国北部中原地区,以汉水流域为中心,并拥有相似生活方式和语言的群体,给自己以及其他群体起的一个称呼。这个称呼逐渐带有了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代表性。

在之后的漫长历史中,随着王朝的更迭和人口的迁徙、融合,许多不同来源的族群被纳入“汉”的范畴。例如,北方的鲜卑、羯、匈奴等民族,在与汉人长期的接触和统治中,很多逐渐被同化,其文化和语言特征融入了主体人群。南方的百越、苗瑶等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更多的是一个文化和政治上的认同,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种或血缘概念。你可以理解为,在隋唐宋元明清,如果你说着相似的语言,遵循相似的文化习俗,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你就有可能被视为“汉人”,或者说在中华文明的大框架下,你属于“汉文化圈”。

然而,这种认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归属感,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而不是现代民族主义意义上的“我们是一个独立民族,有自己的国家和领土主张”。即便是在明朝时期,尽管存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那更多的是指向政治统治权的更迭,是对“正统”的追求,而不是一种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意识。

2. 近代冲击下的“民族”觉醒

真正将“汉”从一种文化、政治归属感转化为现代民族概念的关键,在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秩序的颠覆。

外部压力催化内部认同: 当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接踵而至,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并开始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时,中国传统以“天下”为中心的政治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蛮夷”的侵略,而是具有强大民族国家的列强的体系化压迫。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过去那种模糊的“华夷之辨”和“天下观念”显得苍白无力。

“亡国灭种”的焦虑: 晚清知识分子,如梁启超、严复等,接触到西方民族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理解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他们看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其国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他们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关于民族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国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等文章中,就极力呼唤一种新的、有活力的“中国国民”精神,这种精神的塑造,客观上是在为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反满情绪与“汉族”的再定义: 晚清中国的主体是满族建立的清朝政府统治。在这种统治下,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和政治权利的限制,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如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开始强调“汉”的民族属性,并将“反清复汉”作为革命的重要目标。

章太炎可以说是近代“汉族”概念的积极构建者之一。他利用其深厚的国学功底,重新梳理和强调汉族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将其作为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满族)区分的标志。他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在初期带有很强的“汉族中心主义”色彩,旨在凝聚汉族的力量来推翻满清统治。
邹容在《革命军》中,更是将“汉族”置于革命民族的主体地位,号召汉族人民起来推翻满清的压迫,建立一个由汉族主导的现代民族国家。
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虽然最初带有民族革命的色彩,但随着革命的深入和革命对象的扩大,以及对中国复杂民族构成现实的认识,他逐渐将“五族共和”作为革命的目标,试图将历史上存在的各个主要民族(汉、满、蒙、回、藏等)融合进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之下。

3. 革命与共和的实践:从“汉族”到“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满清王朝的覆灭,也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扫清了障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族”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狭隘到更加包容的演变:

革命党人的“汉族”诉求: 在革命初期,反满情绪是重要的动力,对“汉族”的强调,是凝聚革命力量的有效手段。
“五族共和”的妥协与融合: 随着革命的推进,尤其是南方各省响应革命,以及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的势力抬头,将中国仅仅定义为“汉族国家”的做法,不仅难以实现,反而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因此,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试图将满、蒙、回、藏等民族也纳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共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这是一种从强调某一特定民族(汉族)的独立性,到寻求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转变。

4. 结论:现代民族概念的落地

因此,我认为,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的时刻,是在晚清时期知识分子开始运用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反思中国国情,并通过革命的实践,将“汉”的文化和历史认同,转化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政治旗帜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更具体地说,这个过程可以细分为几个阶段:

思想萌芽期(晚清中期至晚清): 伴随着西学东渐,民族主义思想传入,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国”与“族”的关系,强调汉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地位,以对抗满清的统治和西方的侵略。
革命实践期(辛亥革命前后): 反清革命将“汉族”作为动员和号召的重要概念,但同时也面临如何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的挑战。
国家建构期(民国初年): “五族共和”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对“汉族”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包容,最终形成了一个更广泛的“中华民族”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作为最主要构成部分,其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是构建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石。

可以说,晚清时期是汉族作为现代民族概念开始形成的时期,而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实践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将其融入更宏大的“中华民族”叙事之中。 从此以后,“汉族”便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上的标签,而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和身份认同的现代民族群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扫盲运动结束以后。我是江西人,赣南那边好多八九十岁的老年人,直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以后才知道原来日本人打进来过,才知道操着普通话东北话山东话等等北方方言的干部,和自己是同一个国家的人。以前的人,知道北京有个皇帝已经算有见识,知道江西人和山东人是同一个皇帝的臣民的可以算知识分子。剩下的,最广大的文盲人民群众,除了知道乡亲,哪里知道什么同胞。在通用语仅限于官僚阶层的年代,你让一个文盲江西人认同和自己没办法对话的山东人是同胞,无异于妄想。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他那本不朽的名著(等民族消灭以后也许就朽了也说不定),《想象的共同体》里面提过,现代民族主义的来源之一就是平等。因为平等所以我们愿意为了民族这个共同体去参军去战死疆场。不然凭什么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战争津贴去万里之外和人性命相搏,而贵族老爷坐享其成?志愿兵这种东西,在近代以前几乎不存在,各国军队都是人渣败类的集中营。当兵就是为了吃粮,外地军队过境,抢劫强奸数不胜数。只有当本国军队认识到自己与本国人民的天然联系,外地兵普遍把当地父老乡亲当作自己家乡的亲人对待的时候,这个民族才能称之为终于构建完毕。而中国的这一切的完成,发生在解放军控制中国主要部分以后。在此之前,有说汉语的人而无汉族(至少范围绝没有现在这么大)。甚至可以说,在古滕堡发明现代印刷术以前,有说德语的基督徒而无德意志民族,有说法语的基督徒而无法兰西民族。

复习一下毛主席的重要论断: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民族在历史中诞生,也必将在历史中消灭。诞生是好事,消灭也是好事。民族消灭的历史条件还不存在,现在我们不能没有民族,但是也没必要非要给自己的民族乱加历史。我们民族诞生以前的历史,不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欧美现代民族的历史长一点,汉族成为现代民族的时间短一点,也没什么要紧的。最重要的是,民族主义的根本性质,人人平等是否确实实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族”这个概念,虽然我们现在用起来非常自然,但它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在近代,才真正蜕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认同,并追求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拥有独立地位的政治与文化集合体。要说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我认为是在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孔子学院上的投入以及其成效是否成正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数字和实际效果都难以一概而论。关于外国人是否真的不用花钱学习汉语,这也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投入方面:数字的模糊与估算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中国大概投了多少钱在孔子学院上”的数字,确实非常困难。原因有几个: 资金来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一些误解。如果有人问“汉族有没有真正特有的民族服装?”,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有点“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在作祟。我们先来捋一捋“民族服装”这个概念。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民族服装”可能指的是那种一眼就能认出来,独一无二,并且世代相传、几乎没有变化的东西,就像苏.............
  • 回答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因其不屈的意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后人铭记。谈到汉民族的民族英雄,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岳飞、文天祥这样文武双全、气贯长虹的形象。然而,如果要问谁才是汉人真正的“民族英雄”,冉闵的名字,往往会带着争议,却也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不容忽视的意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且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忘掉汉语,进入真正的英语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意思上的“遗忘”,而是 将英语的语言结构、表达习惯、逻辑思维方式内化到你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过程中,让英语成为你思考的工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翻译的媒介。这就像是从驾驶自动挡汽车变成驾驶手动挡汽车一样,你需要掌握更深层次.............
  • 回答
    关于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强制安排到汉族宿舍,这是否真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学校安排宿舍的初衷,很多时候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让大家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认识、学习对方的文化,从而消除隔阂,增进友谊.............
  • 回答
    汉族和回族之间“真的不可能”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简单来说,如果指的是“完全不可能通婚、不可能融合、不可能共存”,那显然是不成立的。历史上,汉族和回族之间一直存在着互动、交流和融合。然而,如果理解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和潜在的隔阂,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可能”的挑战,那.............
  • 回答
    汉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衣冠文化。要说它是不是“真正的”传统服装,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少故事和讨论。首先,我们要明白“传统服装”的含义。传统服装往往是指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服饰风格。它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衣物,.............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十万大军”绝非如今我们想象中的一个精准数字,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用来形容一股庞大、足以撼动天下局势的力量。要理解它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兵源与征发:首先,要凑齐“十万”这个数字,绝非易事。汉末三国,天下经历了黄巾之乱、军阀混战,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地方势力往.............
  • 回答
    汉族和回族之间通婚,生活是否会“很不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 个体差异、家庭支持、社会环境以及双方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很不便”,但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挑战和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克服的方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饮食习惯的差异:.............
  • 回答
    明朝是否能代表汉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民族构成和政治统治层面看,明朝确实是汉族建立并统治的王朝,对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主体: 明朝是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而建立的。朱元璋本身是汉族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民族身份认同和基因构成这样复杂的话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关于“血统纯正”这回事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血统纯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迁徙、交流、融合是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和通婚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从严格.............
  • 回答
    关于“富婆”是否会购买白菜价汉服或Lo裙,以及她们是否是自我优越感最强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看法,希望能提供一些不那么刻板的视角。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富婆”购买白菜价汉服或Lo裙的可能性。很多人对富裕阶层有着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她们消费的一切都应该是高昂的、.............
  • 回答
    关于“纯汉人”这个概念,其实就像在现代社会里寻找一个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文化影响的“纯粹”的民族一样,是个极难界定的问题。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要按照极其严格、刻板的定义去追溯,可能很难找到一个被所有人承认的“纯汉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历史的长河与民族融合: “汉族”.............
  • 回答
    “汉服”是否可以代表“汉族庶民正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汉服”本身的定义、历史演变、以及“正装”和“庶民”这两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下的含义。首先,我们来定义“汉服”和“正装”在讨论中的含义: 汉服: 通常指的是汉民族在历史上穿着的传统服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
  • 回答
    关于维吾尔族男性和汉族女性的通婚问题,这确实是一个牵涉到文化、历史、社会以及个体选择的复杂话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法律和个人自由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或法律禁止维吾尔族男性和汉族女性之间的婚姻。 只要双方是自愿的,并且符合国家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他们完全可以合法地结婚。然而,“真的不能通.............
  • 回答
    关于“羯族圈养汉族女子为‘两脚羊’以供军粮”的说法,这是一个历史上广为流传且极具争议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相关的史料记载,并分析其可信度以及可能存在的解读。一、 流传的说法及其来源这种说法最早的、最广为人知的出处,可能来自于一些记载了羯族残暴行径的史书,尤其是涉及他们在掠夺过程中对.............
  • 回答
    关于元朝蒙古官员享有辖内汉族新娘的初夜权,以及汉族百姓摔死头胎婴儿以维护血统的说法,在历史学界存在着争议,并且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更像是民间流传的传说或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臆测。关于“初夜权”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初夜权”(Jus primae noctis)本身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欧洲封建社会(.............
  • 回答
    要回答“不考虑冉闵的动机,他的行为真的拯救了汉族吗?”,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梳理的问题,需要我们抛开个人的情感倾向,仅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拯救汉族”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在五胡乱华的年代,汉族(尽管当时的民族构成比现在更复杂,我们通常意义上将其理解为汉族主体.............
  • 回答
    关于北方汉人是否大多有胡人血统,而南方汉人血统普遍纯正的说法,这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不过,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再一项项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汉人”和“胡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汉人”: 这个词在历史上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汉朝建立后,大家就把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