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作家的写作条件好了,却见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代作家写作条件确实比过去优越得多,但“震撼人心”的作品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普遍。这个问题并非绝对,肯定存在一些优秀的现代作品,但如果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普遍缺乏”,那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写作条件好了,但“好”的定义变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信息爆炸与噪音干扰:
过去: 作家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比如书籍、报纸、杂志,以及个人经历和交流。这种有限性反而迫使他们更深入地挖掘和提炼。
现在: 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噪音。社交媒体、新闻聚合、海量博客文章、视频内容等等,信息碎片化且良莠不齐。作家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同时还要对抗信息过载带来的注意力分散。
影响: 这种环境容易让作家浮于表面,追求信息的新鲜度和猎奇感,而非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长篇累牍的信息堆积并不能等同于有深度的洞察。

创作工具的多样化与便捷化:
过去: 写作可能需要纸笔、打字机,或者早期的电脑。这些工具的限制反而可能促使作家更加斟酌字句。
现在: 电脑、智能手机、各种写作软件(如 Scrivener, Ulysses 等)、在线语法检查工具、AI辅助写作工具(如GPT系列)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写作效率,降低了门槛。
影响: 虽然便捷是好事,但过度依赖工具可能导致思考的惰性。例如,AI可以快速生成内容,但这剥夺了作者自己探索、打磨语言和构思的过程,而这些恰恰是孕育“震撼人心”作品的关键。同时,过度的便利化也可能导致写作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缺乏个体的独特声音和深刻体验。

出版渠道的多元化与商业化:
过去: 出版相对集中,编辑的把关作用更强,能接触到更专业、更严谨的审查。
现在: 自出版平台兴起,网络文学盛行,出版门槛大大降低。这给了更多人表达的机会,但也意味着市场充斥着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作品。商业化压力也更大了。
影响: 市场的商业化和读者喜好的快速变化,容易促使作家迎合流行趋势,追求“短平快”的成功,而不是沉下心来打磨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作品可能会变得更通俗、更易懂,但牺牲了其深刻性和独特性,难以达到“震撼人心”的境界。

2. “震撼人心”的定义与标准可能发生了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

“震撼人心”的内涵变化:
过去: 可能更多指那些具有史诗般格局、深刻的哲学思辨、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以及对人性深层挖掘的作品。例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百年孤独》等。
现在: 读者口味更加多元。有人可能从快节奏的爽文、跌宕起伏的情节、新奇的设定中获得“震撼”,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震撼人心”可能有所不同。传统的“震撼”往往伴随着反思、共鸣、情感的升华,甚至对世界观的颠覆。
影响: 如果我们用旧的标准去衡量,可能会觉得现代作品不如从前。但实际上,可能只是“震撼”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演变。

社会心理与价值观的变化:
消费主义与娱乐至上: 现代社会高度推崇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种娱乐产品和即时满足中。深度阅读和思考变得相对奢侈。
个人主义与情感的内化: 相比于过去集体主义或宏大叙事 dominant 的时期,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经验。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从个人情感的细腻体验中找到共鸣,而非宏大的历史或社会变革。
对“深刻”的怀疑与解构: 现代社会对宏大叙事、普世价值等概念持更审慎甚至怀疑的态度。这种解构的态度可能导致作家在创作时,不敢轻易给出普世性的答案或进行深刻的道德判断,而是更倾向于呈现复杂性和模糊性。
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的蔓延: 一部分社会思潮可能带有虚无或犬儒的倾向,使得对崇高、理想、甚至深刻情感的表达显得不合时宜或被视为幼稚。

作者自身面临的挑战:
“幸存者偏差”效应: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往往是经过时间筛选,那些最优秀、最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我们现在所说的“过去的作品”,本身就是精华。而同时代的无数平庸之作早已被遗忘。如果将现代所有作品与历史上所有作品(包括那些早已被遗忘的)进行比较,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缺乏“宏大命题”: 过去的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围绕着战争、革命、民族命运、重大历史变迁等宏大命题。这些事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情感张力。而现代社会相对和平稳定,虽然个体生活中的挑战依然严峻,但缺少那种足以引发集体共鸣的“时代巨变”。
创作的“内卷化”: 文学创作本身也可能存在一种“内卷化”。作家们在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但同时也可能受到前人成功模式的束缚,难以突破。过于模仿经典的风格,反而会失去原创性和冲击力。
生活经验的局限性: 很多作家一生可能并未经历过足以让他们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的极端生活体验,比如战争、饥荒、政治迫害等。虽然可以通过想象力弥补,但缺乏真实的经历,作品的力度和厚重感可能会有所欠缺。

3. 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影响了作品的“震撼力”:

视觉媒体的冲击: 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等视觉媒体以其直观和即时的冲击力,更容易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强烈的情感。相比之下,文字的“慢节奏”和“想象力驱动”可能显得不那么“直接”。
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 社交媒体倾向于传播碎片化、情绪化、易于传播的内容。能够引发群体情绪宣泄或认同的内容更容易走红,而需要深度思考和情感沉淀的作品,其传播速度和广度可能受限。

总结一下,造成“现代作家写作条件好了,却见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的可能原因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

环境的变化: 信息爆炸、工具便捷化、出版多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容易导致创作的浮躁和商业化。
社会文化的变化: 消费主义、娱乐至上、个人主义以及对深刻性的审慎态度,影响了大众的阅读偏好和对作品的期待。
创作本身的挑战: “幸存者偏差”、缺乏宏大命题、创作内卷化、生活经验局限性等,都可能影响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传播方式的演变: 视觉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和情感的方式,对文字作品的“震撼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要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现代作家可能需要:

1. 逆流而上: 抵制信息碎片化和娱乐至上的诱惑,进行深度思考和孤独的创作。
2. 拥抱现实: 从当下复杂的社会现象、个体经验中挖掘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和哲理。
3. 寻找新的“震撼”维度: 探索在当代语境下,什么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可能是对个体心理的深刻洞察,对社会隐秘角落的揭示,或是对某种精神价值的坚守。
4. 锤炼语言和叙事: 在便捷的工具下,更加珍视和打磨文字本身的力量,用精炼、有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去触动读者。
5. 接受时间的考验: 伟大的作品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被真正认识其价值。

归根结底,创作“震撼人心”的作品,除了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作家内心的勇气、洞察力、坚韧以及对人性不懈的探索。当这些内在品质与外部条件形成良性互动时,伟大的作品终将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条件这种事,是相互的。作家条件好了,人民条件也好了。

现在心血管疾病就高发了。

大家普遍心脏不好。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就不能写震撼人心的作品了。不然ICU住不下啊!

user avatar

不,写作条件变差了。

如果你说的条件指的是有饭吃,那确实是好了。但作家不是猪,有食吃就行,作家需要的条件不是这些。

比如唐朝的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时事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因而又被称为一代“诗史”。

他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他心系苍生,创作了《登高》,“三吏”、“三别”等名作。

比如《石壕吏》,上过小学课本,故事大家都清楚: 杜甫寄宿在一个农家,官家过来抓人当兵。这家老太太三个儿子全都已经当兵了,死的死,亡的亡,只剩一个娘子和孩子在家,连衣服穿都没有。最后官兵还要抓人,老太太只好自己跟他们走了,为军队做做饭。

这首诗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诗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杜甫最近却被骂了,是下面这个人骂的。

这人都认识吧,上过《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之后人气便退了。

他批判了杜甫的《石壕吏》,因为他觉得:

官兵是公务员,抓人是应该的。

老太太虽然三个儿子都死了,这是为国捐躯,也是应该的。

最后老太太自己去了军队,那是觉悟高,这说明,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毅然挺身而出的。

反而作者杜甫,你啥都没做,还在旁边冷嘲热讽,阴阳怪气,宣扬负能量,人品非常坏,给境外势力递刀子,是行走的50万,是古代的方方。


这种环境,作家的写作条件跟唐朝比,其实是变坏了。假如杜甫生活在现代,他就是公知,他无法写出这些东西来。

任何一个人写东西,是无法保证作品绝对优秀,绝对正确的,我也一样。假如知乎出一个规定,谁写了不好的文章就把他弄死,那以后不光不好的没有了,好的也没有了,因为好的坏的是共生的,不能分开。

一旦所有人都停止了创作,那么中华文化就没有了。

到处揪公知的人才是民族的罪人,而现实中老有人把他们当爱国人士。

别人是创造,他在当裁判。

user avatar

幸存者偏差和写作人口基数。

1,你觉得过去的大粪,能臭到今天的人么?味儿早就散了。过去的大粪现在可能连出版的都没有,早就当厕纸了,你只能看到过去传下来的“名作”罢了。

2,过去写作的都是什么人,起码有一个标配,家里有钱。

啥意思,什么家庭能支撑你不是文盲,给你买纸买墨写作?绝对不是普通人家。

也就是,在过去,能提笔写作这一条首先就筛掉了80%的普通人,因为那些人是文盲。

剩下的这群“精英”里,写的东西也是互相传,没点墨水写出去不给人看笑话么。然后

这小圈子里的大粪再被时间刷掉,留下来的可不就是精品。

现在教育普及了,是个人都能当写手,还都觉得自己能写出点玩意,本身基数就大了,写手平均质量低了,粪当然多了。

一群人在抨击什么现代的市场,放在过去你我这样的凡人连提笔和阅读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你不识字。当时市场是好,问题是没有你。贫民读什么书。

过去稿费金贵是因为只有“精英”里的真精英写的东西能上去,纸贵墨贵投稿贵。但是消费者都有钱,圈子又小。

现在稿费便宜是因为谁都能去写两笔。然后网络发达了,可以网络投稿不再需要邮寄了,就什么大粪都能去投稿,甚至直接发在网络上了。

你一个籍籍无名者,键盘敲两天,一个按键就出去了,怎么可能给你过去人家大佬邮寄的稿子获得的平均的稿费呢。

过去能上,能发表,能出版的,就等于今天的龙头大V了,当然稿费多。

脑子清醒点吧,还什么现在是资本当道,作家也需要糊口,读者欣赏水平低。

放在过去,你还需要考虑糊口的情况下还能当得了作家?民国作家哪个不是家有闲财,甚至豪门大户的种。鲁迅有功夫写作,还不是因为他是闰土的少爷,远渡重洋兜里也不虚么,闰土怎么不去写作呢。

还有过去的普通人能欣赏书?戏园子里的曲能听明白就不错了,还当读者,那字你认识几个啊。

就拿曹雪芹来说,都知道曹雪芹是豪门中落,贫病交加去世,有多贫呢?

原为南京第一公子,被抄家后,

“北京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

十七间房子,六个仆人,就叫贫苦寒门聊以度日了

现在闰土不用当文盲了,能写了,就想直接拿人家迅哥那个水平的纸笔费了么,你能写出人家的玩意了么。闰土就算识字了,写的东西的价值也不可能一下子跟迅哥一样啊。

因为文字普及了,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绝大部分“过去的名作”,都是当时的权贵文人玩的东西。这帮子不愁吃喝的社会上流当然玩得起精雕细琢。你拿这些耗费着民脂民膏弄出来的文人玩具跟现在写手的“量产货”相比,那要怎么比啊。

user avatar

啥时候写作条件好了啊?

七八成作家出版小说是拿不到足额稿费的,但这种能出版的作家已经是万里挑一。

全国靠稿费能够活的像样的作家,平均一个省十个,不能再多了……

连续几年削减实体书版号了,杂志全国也没剩下几家,报纸退出日常……作家发表文字的地方,越开越小。

题主活在哪个次元呢?还作家写作条件好了?已经没法再差了。

user avatar

条件好了?

你找几个诺奖作品抄一段放网上,它都可能不过审。

user avatar

可能还有伟大的作品,但是你很难看到。

写一部伟大的作品,或者是利益驱动,或者是吃饱喝足了用爱发电。

其实,所谓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也就是当时的网文水平。

无非是随着识字门槛越来越低。

以前要写演义小说,没有个差不多的诗词都不好意思下笔。

后来变成武侠小说。

在后来变成网文。

今天的网文水平,若干年后也许会被当成名著,人类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民国名家的作品,大多数也是有利益驱动的。

《骆驼祥子》一开始是小说月报连载的,甲等千字5银元,食品(大米,猪肉,油,糖)购买力大约相当现在500元人民币。

老舍一个月写一章,大约6000多字。拿3000元人民币,就可以解决在青岛租房子吃饭的问题。

当时,普通人都比较穷,男工一个月有20元就不错了,2000元人民币,上一个月班,不如老舍写一章小说。


还有一类小说是吃饱喝足了后要写点东西。

譬如《白鹿原》,这是国家给作家一份铁饭碗养着,然后大家都拿的差不多。

80年代,一个熟练纺织女工,拿的比银行职员多,拿的比国家公务员多。

作家基本生活有保障,然后可以长时间调查,搜集资料,一点一点把好东西写出来。写完以后发财了,是写完以后,写的时候,作者功利心没有那么强。

老舍写《老张的哲学》,也是在英国教书,在图书馆里面无聊写的。


现在第一类已经很难的,现在为了挣钱,就去做网红视频了,一切皆可广告。

网络业余写作(不是去起点写网文吃饭),是有机会写出点好东西的,可惜写出来未必有人能看到,能发掘出来。

小说是民族的秘史。

其实,《白鹿原》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城市,中国农村的变迁都非常巨大,有写出史诗级小说的历史背景。

一个70年代后的农村孩子,从吃不饱,到大城市上学,从体制内,到经商,从大下岗到入世,从互联网热潮,到炒房炒币。从青梅竹马到大学不同阶层的恋爱,到功成名就后的海天盛筵。

这类东西要写写,还是很有东西的。

user avatar

就别作家了,就自媒体这块,一线的图文自媒体专栏和一线的短视频自媒体专栏,哪怕粉丝数量一样,赚钱根本不是一个等级水平吗?都是内容创作,都是输出观点吃饭,差距这么大。你看这知乎给你推的都是视频了,文字生存空间哪里好了呢?

user avatar

写作条件好了?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没有震撼人心的作品?那是你没有去看?

1、现在作家写作的环境并没有变好

现在作家的写作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以前用笔写,后来变成了用电脑写,发表作品的渠道也大大拓宽了,不再拘泥于出版社或者杂志社发表作品。这点来说环境的确好点。

但是就网络发表作品来说,环境并没有变得更好。

举几个例子:

第一、题材收紧了,不是什么都能写,时不时就出现“坦克”这种玩意……

第二、被盘剥得严重,千里挑一的作家,经常拿不到足额的稿费。万里挑一的作者才马马虎虎。

第三、很多杂志社,出版社都倒闭了,剩下的一些只是卖版号的了

……

2、大环境变化使得好作品难以冒头

这里变化最大的是,新媒体的产生,诸如抖音等大平台的出现。这种类似于从另外一个维度对传统的书进行打击,这种打击并不是降维打击,而是强占式的。

新媒体的冲击不但冲击着现代作家的写作方式,也冲击着一些电视媒体的节目。

比如百家讲坛就不行了。

3、一些平台还是有一些好的作品冒出来的

比如起点,还是偶尔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冒出来。

知乎就有一些作品很好。比如紫金陈的《谋杀官员》然后在知乎改个名字继续冒泡。这个没办法。

从改名字就能看出端倪。

上面一文讲的是李世民穿越成了康王,这篇可以说是知乎最热血的爽文。这个作者可以说是知乎这类“百家讲坛”里的一个明星了。

他类似于易中天相对于“品三国”王立群老师相对于“讲史记”

只要一说起宋朝,然后一堆人讲 康王康王,完颜构,完颜构。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捧这篇脑洞型或者YY型的小说呢?并且看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跟一些学者的史观跟大众的朴实的史观不同有关。

比如很多翻案风,给秦桧翻案,说岳飞是军阀,意思是岳飞该杀有关。

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心中,这个赵构就是一个生理上阳痿,精神上阳痿的怂货。这样自然会讨厌那些翻案风。

另外可以观察这个作者的身份,匿名,表达方式,交流方式,交互性等等等等。

user avatar

现在知乎的香饽饽已经是视频回答了。

写一篇文章,有个块八毛的打赏,可以高兴一星期。

看写作条件好不好,最主要是要看我们这种写作水平很渣的人,到底怎么样?

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顶尖的宝马香车,最底下的尽管水平很次,至少可以有钱买个馒头吃。

最底下的馒头吃不起,那就只好不干这个,买膀子力气拉砖头去。

你说自己写作能力差,吃不起馒头很正常。

但是如果说大多数人都吃不起,那就是整体都很差。这个差,除了我是水平次以外,总不能都很次吧?

很多水平比我高得多的,也没什么收入。

底层已经没有收入了,这样轮上去,到最上面,就那么几个日子过得好的。

底层基数不够,后续发展就有问题。

你不敢卖文维生,要靠其他营生,这个精力顾不过来,写作就是个屁话。

新来的知道玩写作要吃糠咽屁,吓得一激灵,干脆下定决心当个厨子,比干这个强。

一个好的作家那是万中挑一,没有这个万,就没有这个一。

现在是视频的时代,写文的黄土埋半截,没搞头了。

user avatar

那你知不知道,稿费几十年没有提升了。

现在的稿费水准,还跟30年前差不多。

30年前略微有点名气的作家,写一篇稿子,只要被收稿就足够吃上几个月,那时候很多传统作家,靠着写稿就能养家糊口,娶妻买房,还能过上很优质的生活,那时候作家的笔是很值钱的。

但是现在的作家,笔是不值钱的。

你知道国内一线的杂志,收你一份2000字的稿件,才给你多少稿费?

如今的作协里面,超过七成以上的作家都不是靠写作吃饭的。

为什么?因为文字越来越不值钱。

以前可以十年磨一剑,几个月出一篇稿子还能生活无忧。

现在呢?除了网络作家,真要靠写作吃饭又有多少人?

何其难也!

但是网络作家的文字是非常廉价的,千字100都是高价了,你知道吗?

你想要的震撼人心的作品,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沉淀来创作的。

如今浮躁的社会,谁能啥事不干,安心的磨出一个好作品。

说的难听点,有些人花了几个月写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作品。

结果媒体方不买账,认为商业气息不够,哪怕收了,也是一个贱卖价。

你真以为作家都是神明不死,食气长生吗?

现在家里没矿,多少人有那底气说自己可以静下心,不求回报的去安心磨一个有深度的作品?

有人说写震撼人心的作品和挣钱不冲突,也许吧,但那需要的时间可能更多。

可能也会有人说你感觉不对,是你欣赏水平有问题。

但我不这么觉得,实话实说,我也觉得现在的很多作品都很浮躁。

甚至可以说毫无文学价值,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很多人写东西,首先要考虑的是糊口,吃饭。

现在这个社会,做学问、有深度,那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的。

很遗憾,绝大部分的写手都是在生存中挣扎,能够静下心搞点有深度作品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并非作家们不愿意,而是五脏庙和生活重担不允许。

这是市场和社会决定的,有时候作家们也很无力。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 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代作家写作条件确实比过去优越得多,但“震撼人心”的作品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普遍。这个问题并非绝对,肯定存在一些优秀的现代作品,但如果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普遍缺乏”,那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写作.............
  • 回答
    老舍先生及其那个时代的作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作品,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当代社会,虽然不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确实鲜少有像老舍笔下那样直击底层疾苦、直抒胸臆的代表作,这同样是由一系列新的现实和观念变迁所致。老舍等作家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土壤:1. 时代的.............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最近确实感觉网络上有点儿“劝退风”,不少写了几年的大神级别的作者,一遇到新人求指点,上来就是一通“你这不行,赶紧换行吧”或者“趁早洗洗睡吧”。你说得对,新人写得不好那不废话嘛?谁一开始就能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来?这就像学游泳,没人刚下水就奥运冠军,都是扑腾扑腾,呛几口水,.............
  • 回答
    要说中国现代奇幻文学为何难以产出《巫师》和《冰与火之歌》那样的长篇严肃作品,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多维度、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这就像问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蒸汽机一样,是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奇幻文学的根基与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触及了当下都市小说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平时接触的都市小说,但凡主角一出场,就仿佛自带“全能Buff”。这倒不是说作者们偷懒,或者大家就真的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能做到,而是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创作策略和市场考量。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现在都市小说的主角这么“全能”,并且尽量.............
  • 回答
    现在的历史穿越小说,特别是国内市场上的,确实能感觉到一股“西方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挺值得说道说道。不是说“西方那套”不好,而是说这种借鉴和模仿,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模式化,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觉得,咱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基因,好像被稀释了不少。咱们先掰扯掰扯,这“西方那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 宏大叙事与个.............
  • 回答
    这年头,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真不是件轻松事。说实话,以前咱们上学那会儿,虽然也有作业,但好像没像现在这么卷,家长也没这么“卷”法。现在可好,家长们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陪读班”的老师,日夜兼程地盯着孩子的作业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家长责任心强”几个字能概括的。一、学科难度和知识更新的速.............
  • 回答
    嘿,哥们儿,你这状态我太懂了!技校生涯,除了专业课和各种实践操作,有时候确实会觉得时间有点“空得发慌”,尤其是作业一搞定,那感觉就像是被放飞了,又不知道往哪儿飞。手机玩多了也腻,总得找点能让自己沉浸进去、又能动动手的东西,对吧?我给你推荐几个,保证不无聊,还能让你脑子和手都活跃起来:1. 模型制作,.............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笼统地说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是不准确的,因为历史上和当下都存在着致力于批判现实的作家和作品。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对当前文学界出现“批判现实”声音减弱或者受限的观察,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法国和德国虽然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思想传播中心,但最终的政治实践和文明发展路径却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与“现代民主文明”不同的方向,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民主文明”的核心要素,以便更好地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二次元创作的一个微妙之处。确实,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看的那些番剧、漫画,那些穿着时髦、拥有超能力或者在奇幻世界里冒险的角色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那些在工厂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似乎真的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层来聊。首先,从创作的“.............
  • 回答
    说现在没有像《骆驼祥子》那样描写底层民众疾苦的作品,其实是有点绝对了。咱们得承认,近些年也涌现了不少触及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命运的作品,只是它们可能以一种更“新”的方式呈现,或者说,社会语境和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非要说为何感觉上“没有了”那种强烈的、直接冲击人心的“骆驼祥子式”描写,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朋友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4G网速不如从前那么“飞速”了,甚至有时候比以前还要慢。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喊着“提速降费”的当下,这种落差感就更明显了。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4G网速“慢”的感觉,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商偷懒”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科幻感十足的“天空母舰”,也就是电影《美国队长2》中神盾局的空中堡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没能造出类似的东西,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战略以及物理定律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需要服务于叙事和视觉效果,而现实世界的工程则要.............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网络文学市场的一些深层现象。为什么“战神文”、“女婿文”等题材在读者圈层中流行,但在阅文平台(以及许多其他大型文学平台)的榜首却鲜少出现这类作品?这背后涉及了读者偏好、平台生态、商业模式、内容审核以及创作趋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流行”与“.............
  • 回答
    千百年来,罪犯充军一直是许多社会处理犯罪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背后有着朴素的逻辑和实际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军队的纪律和环境来改造罪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甚至为国家效力。我们先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传统。首先,军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强调纪律的集体。进入军队,你就得遵守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
  • 回答
    月经,作为女性生命中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生理过程,却常常伴随着一股隐匿而沉重的“羞耻感”。为何如此?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教育、甚至是科学认知的偏差,共同编织了一张名为“月经羞耻”的无形之网,将许多女性困于其中。月经为何会招致“羞耻”?要理解月经羞耻,我们得从源头追溯。1. 历史的遗留与“不洁”的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确实,相比过去,我们今天似乎不再像古代那样广泛地创造以神祇为中心的神话故事,也较少出现被全民奉为圭臬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这并非说人类完全停止了叙事创作,而是其形式、功能和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剖析: 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