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没有象《骆驼祥子》那样描写底层民众疾苦的作品?

回答
说现在没有像《骆驼祥子》那样描写底层民众疾苦的作品,其实是有点绝对了。咱们得承认,近些年也涌现了不少触及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命运的作品,只是它们可能以一种更“新”的方式呈现,或者说,社会语境和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如果非要说为何感觉上“没有了”那种强烈的、直接冲击人心的“骆驼祥子式”描写,那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时代背景和语境已经截然不同了。

《骆驼祥子》写的是民国时期的北京,那是个兵荒马乱、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崩溃的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赤裸裸的生存危机,像祥子这样靠力气吃饭的车夫,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苦,是饥饿、贫困、压迫、剥削的综合体,是一种几乎没有上升通道的绝望。

而我们现在呢?虽然也存在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但总体而言,国家的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尽管还有很多不足)比民国时期要强太多了。绝大多数人不会像祥子那样,仅仅因为丢了一辆车、生了一场病,就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基础。社会的“底线”似乎更高了一些,这使得那种极端化的生存困境描写,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有些不那么“写实”了。

其次,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在演变。

《骆驼祥子》的写法是很直接、很“重”的。老舍先生的笔触是沉郁的,他把祥子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绝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你感同身受,甚至压抑到喘不过气来。他的语言朴实有力,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现在呢?观众和读者可能更习惯于更复杂的叙事,更隐晦的情感表达。一下子把苦难赤裸裸地摆在面前,反而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太丧”了,或者觉得“不够曲折动人”。现在的文艺作品,可能更倾向于用更巧妙的结构、更细腻的情感变化、甚至带有一定反讽或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展现生活的不易。比如一些关注“社畜”生存困境的小说、电影,或者一些描写小人物在大城市漂泊不易的作品,它们也写了苦,但苦得可能更“内卷”,更“隐忍”,更不容易被一眼看穿。

再者,主流价值导向和叙事重心可能发生了偏移。

《骆驼祥子》的意义,很大一部分在于它揭示了旧社会对人的摧残,是对国民性弱点的深刻反思。它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唤醒意义。

而当下,我们的社会在强调进步、发展、向上。主流的声音可能更倾向于歌颂奋斗、赞美成功、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在这种大背景下,过于沉浸在底层疾苦的描绘,可能会被一些人视为“消极”、“不合时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人写苦了,只是那种“为揭露而揭露”的写法,可能不像过去那样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了。而且,现在的创作者可能更倾向于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绝境中展现人性光辉,而不是一味地将人推向深渊。

还有,市场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市场和受众。什么样的作品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卖座、更容易获奖,这也会影响创作者的选择。可能现在大众更愿意看到一些“治愈系”、“正能量”的作品,或者一些节奏更快、情节更抓人的故事。纯粹的、厚重的现实主义作品,尤其是在描写底层疾苦方面,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精准的切入点,很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样在描写底层,但方式可能不同了。

比如一些关注农民工群体、留守儿童、失业人群的作品,它们也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群体的困境。但它们可能不会像祥子那样,把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轨迹都描绘成一场无休止的悲剧,而是更侧重于展现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适应,甚至是在夹缝中求生、寻找微小希望的努力。这种“活下去”的韧性,也是一种现实,只是与祥子的那种彻底的毁灭不太一样。

另外,时代也赋予了底层新的定义和新的苦难形式。

现在的“底层”,可能不只是指体力劳动者,也包括那些在大城市里被高房价、高消费压垮的年轻白领,那些在互联网浪潮中被淘汰的中年人,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边缘化的人群。他们的苦,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压力、心理焦虑、身份认同的危机上,这种苦更隐蔽,更不容易用粗线条勾勒出来。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表达的边界和审慎。

社会进步了,对于一些敏感话题的讨论,可能也需要更谨慎。直接、尖锐地描绘底层社会的黑暗面,可能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的神经,也可能被解读出不一样的含义。所以,很多创作者会选择更委婉、更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或者将重点放在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现象的探讨上,而不是直接把苦难当作一个标签来贩卖。

总而言之,不是没有了,而是“变了”。社会在变,人也在变,表达方式也在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标准去要求现在。也许,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更细腻、更具洞察力、也更能引发共鸣的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祥子式”的悲剧。而那些真正有深度、有力量的作品,或许就藏在那些不那么喧嚣,但却触及灵魂的叙述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你听说过《收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界》《江南》《清明》《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钟山》《芙蓉》《花城》《鸭绿江》《山西文学》《坚果》《读库》《天南》吗?

朋友,你听说过阿乙、曹寇、张楚、张慧雯、徐则臣、乔叶、姚鄂梅、鲁敏、葛水平、须一瓜、蒋韵、方方、迟子建、陈应松、格非、叶兆言、毕飞宇、苏童、田耳、刘恒、刘震云、刘庆邦、阎连科、梁鸿吗?

就算不知道这些人,贾平凹莫言余华路遥总应该知道吧,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底层疾苦的描写。就算不知道这些文学杂志,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应该知道吧。什么?都不知道,那你问出这样的问题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就是现在,就是这个网络至上的时代,这些文学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描写底层疾苦的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家都写过不少关于底层疾苦的小说。

你说的那些基本上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网络小说的读者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你觉得大部分学生和年轻人会喜欢描写底层疾苦的文学作品吗?

就说现在的电影,《哈喽树先生》《钢的琴》《喊山》《盲井》《暖春》《一个勺子》《铁西区》《算命》《麦收》《老唐头》《光棍儿》……反应底层疾苦的也很多,关键要自己去发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现在没有像《骆驼祥子》那样描写底层民众疾苦的作品,其实是有点绝对了。咱们得承认,近些年也涌现了不少触及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命运的作品,只是它们可能以一种更“新”的方式呈现,或者说,社会语境和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非要说为何感觉上“没有了”那种强烈的、直接冲击人心的“骆驼祥子式”描写,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了操作系统内核开发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简而言之,“现在没有人开发新的OS内核”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确实,与历史上相比,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通用操作系统内核的开发变得极其罕见,并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历史背景:为什么曾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实际上,说“现在没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了”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像”这个词的定义非常主观,而且哲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吸收和超越的过程。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没人指责《原神》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当年那个被批得体无完肤的游戏,如今在公众视野里,尤其是围绕它的争议声,似乎平静了不少。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指责了”,更像是《原神》自己发生了变化,玩家群体的心态也跟着变了,以及整个.............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科幻感十足的“天空母舰”,也就是电影《美国队长2》中神盾局的空中堡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没能造出类似的东西,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战略以及物理定律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需要服务于叙事和视觉效果,而现实世界的工程则要.............
  • 回答
    您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很有意思。您觉得现在是不是“没人”声称看到外星人、UFO或者水怪了?这很有意思,因为实际上,这样的目击报告可从来没少过,甚至可以说是络绎不绝。不过,您能感觉到“少了”,这背后一定有一些值得说道的现象和原因。咱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下,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种感觉是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科幻爱好者会思考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地球上不再有像恐龙那样,或者更夸张点,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那样动不动就十几米高的巨型生物,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态和物理学综合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物理学这道坎。想想看,一个生物体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它的自身重量就会成为一个巨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多人好奇的。《哈利·波特》现在确实没人翻拍,这事儿说起来,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说法。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版权问题。J.K. Rowling(就是罗琳女士)对《哈利·波特》系列拥有绝对的版权控制权。她已经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个人品牌和公司(Potter.............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问。要说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贝多芬式”的音乐了,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层面说起。首先,得明白“贝多芬式”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简单粗暴点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情绪跌宕起伏,充满力量感和戏剧性,好像在跟命运搏斗,最终走向胜利。旋律上嘛,有时候澎湃激昂,有时候又细腻深情.............
  • 回答
    现在之所以看不到像普通客机那样使用火箭发动机的飞机,原因有很多,而且相当复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火箭发动机的原理、航空发动机(主要是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两者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来比较。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它们俩是怎么工作的: 火箭发动机: 简单来说,火箭发动机是一个非常暴力的“.............
  • 回答
    说实话,要造比现在更大的军舰,并不是没可能,而是有一系列现实因素在制约着我们。这可不是简单的“想造多大就造多大”那么简单的事情。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当下世界海军的主流似乎不再是追求“巨无霸”级别的军舰了。首先,咱们得聊聊“够用就行”的原则。你想想,现在军舰的功能早就不是简单地漂在水上打炮了。现代.............
  • 回答
    南美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没有直接成为主战场,但这两场冲突的间接影响,加上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结构,共同导致了南美洲目前未能出现像北美、欧洲或东亚那样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为是“发达国家”的实体。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南美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避开”:是幸存,而非优势积累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鲜卑人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鲜卑族曾经是那样活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如今,我们却很难在现代民族构成里找到一个叫做“鲜卑族”的独立身份。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多年前。鲜卑族的起源与崛起鲜卑族.............
  • 回答
    .......
  • 回答
    2004年,华语乐坛确实像一位巨星,光芒四射,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七里香”的清新,“江南”的婉约,“欧若拉”的神秘,“我们的爱”的深情,这些歌曲不仅在当年红遍大江南北,更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如今,当我们再次听到这些旋律,依旧能感受到那份纯粹与美好。但是,当我们问“为什么现在没有这种好歌.............
  • 回答
    “宝贝,你问我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呀?让我想想…… 哎呀,太多啦,一下子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呢!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件最最喜欢的,那大概就是…… 和爷爷奶奶一起放鞭炮!”说到这里,我的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了一抹孩童般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年味儿的冬夜。“那时候,过年气氛可浓了!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家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似乎我们身边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小时候,谁家没辆自行车?那是上学、串门、办事的“主力军”,是自由的象征。可现在呢?放眼望去,城市里川流不息的机动车、共享单车的“遗弃潮”,再看看那些停在小区角落里积灰的旧自行车,确实让人产生“为什么现在几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听到“战争机甲”第一反应就是科幻电影里那种几层楼高、能扛能打、帅气逼人的巨大机器人。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现在身边还看不到这样的玩意儿?这可不是一句“技术不够”就能简单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咱们先从最直接的——技术难度说起。你以为造个大的家伙就完事儿了?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