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汉语很少使用敬语、敬称?

回答
现代汉语中敬语和敬称的使用确实比古代汉语少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语言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社会结构与阶层扁平化

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敬语产生的土壤。
古代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从皇权到士农工商,再到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都存在明确的等级划分。
这种等级制度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需要通过特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对上级、长辈、尊长者的尊敬和顺从。例如,“陛下”、“大人”、“您”、“您老人家”等称谓,以及表示敬意的谦辞如“在下”、“晚辈”等,都是为了维护这种等级秩序。
“君臣父子、夫妇朋友”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这要求在语言中必须有相应的表达来维系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社会结构趋向扁平化,人际关系更平等。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封建制度被打破,国家治理模式发生变化。虽然仍有职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但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是平等的。
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和思想传播更加广泛,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对传统的权威观念有所挑战。
现代社会更强调合作、沟通和共同进步,而不是单向的服从和敬畏。在日常交往中,平等和尊重成为了主流价值观。

2. 文化观念的转变

古代文化:强调“礼”,即一套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礼”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包含了等级、尊卑、长幼等方方面面的规矩。
使用敬语和敬称被视为遵循“礼”的表现,是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的体现。不使用敬语可能会被视为“无礼”、“失仪”。
对长辈和上级表现出绝对的尊敬和服从是社会伦理的要求。

现代文化:强调“人本主义”、“平等”、“尊重”和“个体价值”。
现代社会更关注人的主体性、个体的尊严和价值。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真诚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来建立关系,而不是单靠一套外在的礼节来区分彼此。
“尊重”成为核心价值观,但这种尊重更多是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仰视和服从。
过度使用敬语和敬称,在某些语境下反而可能被解读为“疏远”、“客套”、“不真诚”,甚至带有一定的“拍马屁”、“逢迎”的意味。

3. 语言演变与创新

语言是活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语言的演变受到社会、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时,语言也会随之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敬语和敬称的“简化”与“替代”。
敬语的弱化: 许多古代汉语中必不可少的敬语标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非常罕见或仅限于特定场合。例如,主动词前的“惠”(惠顾)、“奉”(奉告)等,现代汉语中多用“请”、“给”等。
敬称的减少: 许多古代的官职、爵位、尊称(如“大人”、“老先生”、“阁下”、“御下”等)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存在或使用频率极低。即使是“先生”、“女士”、“同志”等,其使用范围和频率也比古代的敬称要灵活和普遍。
更广泛使用的“您”: 现代汉语中最核心的敬语词“您”是取代“你”而存在的,但它更多是一种礼貌性的区分,并不像古代的敬称那样承载着森严的等级信息。并且“您”的使用也并非绝对,在许多日常语境中,“你”的使用更加普遍。
“老师”的泛化: “老师”一词在古代主要指传授知识的学者或教师,但在现代汉语中,它被广泛用于尊称有一定知识、技能或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人,甚至是一种普遍的尊称。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敬称的产生和泛化,但其意义和用法与古代的敬称有所不同。

汉语的自然表达倾向。
汉语本身有一种追求简洁、自然的倾向。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自然的表达方式,而不是通过过多的程式化敬语来维持关系。

4. 不同场合的差异

并非完全消失,而是使用语境的改变。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汉语并非完全“没有”敬语和敬称,而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并且集中在特定场合或群体。
正式场合: 在一些正式的会议、演讲、外交场合、官方文件等,仍然会使用一些正式的称谓和语言,以体现庄重和专业。例如,对领导的报告,可能会使用“王局长”、“李总”等职务称谓。
特定群体: 一些传统行业、文化群体(如相声界、京剧界等)或有特定师徒关系的群体,可能仍然会保留一些传统的敬称或习惯用法。
网络语境: 在网络上,为了追求亲切感和趣味性,人们也倾向于使用更口语化、非正式的语言,这进一步减少了敬语的使用。

总结:

现代汉语中敬语和敬称使用频率的降低,是社会结构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向更平等、更注重个体价值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这种转变反映了文化观念的更新,以及语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自然演变。人们更倾向于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而过度、程式化的敬语反而可能被视为疏远或虚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了礼貌和尊重,而是尊重的方式更加多元和自然。在特定的正式场合和群体中,敬语和敬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将其置于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及其演变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书面语和口语需要分开说。


A、书面语的敬语程度:

(1)战前中国的书面汉语 = 战前日本的书面日语。

(2)台湾两蒋时期的书面汉语 = 战后昭和日本的书面日语。

(3)90年代之后的台湾、日本,书面敬语都开始经历缓慢的简化。


B、口语的敬语:

现代日语口语被大家熟知的敬语,来源主要是东京(江户)的内城。

~でございます、~ていただきます、~てくださいませ

江户和北京的结构非常像,内城是军事统治集团,外城是百姓。所以内城一定会产生一整套敬语。

外城的百姓日常一般用不到,但跟内城的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用到,所以到后期在外城百姓中间也会有一定的流通。至于地方上的方言,敬语不能说没有,但极少,这点中国日本没有区别。

那中国和日本的区别就在于,日本这套来自江户内城的语言,明治之后得到官方支持,经历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反而通过传媒、大众教育得到了大传播。

而中国这套北京内城的语言,在民国北京成为「故都」、新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背后没有官方的支持,所以不仅无法传播扩散,反而在北京本地都处在放任自流的缓慢衰落状态。

清朝结束到现在已经108年,内城北京话到现在还残留的有:

(1)「您」。这个是北京话最顽强的成分,00后仍然全面继承。北京话「您」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比如说跟很多各行各业的师傅,不论你觉得他社会地位如何,都是要用「您」,因为他年纪比你大。

(2)「劳驾」「借光」「受累」。。网络上有不少北京人抱怨,外地人到北京讲话没礼貌。


未来的趋势:

伴随着电子产品深入生活,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陌生,所以语言逐渐进入一种

「不想让别人不舒服、但也不想多尊敬别人」的状态,

与此相匹配的是,许多敬语未来会被认为「太装逼/太夸张」而被年轻人抛弃,

各种表达「不确定、不肯定」的用法大肆发展,因为太肯定的用法(在东亚)会显得不够柔软。

比如「~之类的」「好像/看上去~」,「~とか」「~みたいに/のように」

user avatar

谁说不用?只不过分场合了,请柬、存问等这些里都少不了敬语。

反而你要是在不合适的场合各种敬,那才不合适。

比如师妹 @临溪主人 前几天说的一个,如何委婉一点告诉导师,自己的论文没写完,请求宽限几天。

然后 @王扩廊 写就奇文:

学生临溪谨题为死线渐至论文初稿未完拖延万分得已恳乞老师宽限时日以完稿事

奉本部送,礼科抄出,提督学生毕业事,教授某某题为毕业临近,论文催科事。奉

旨:这事情十分紧要,恁学院与导师商量着,尽快了结了罢。钦此。钦遵。

臣待罪学院,蒙

导师不弃,允臣肄业,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惟论文一事,臣虽竭尽全力,然愚驽之资,不足以烦

师听,誊写卷录,又无艰辛劳作之苦。本当按时交稿,上以慰

师长教诲之劳,下以明诸生向学之志。然诸事冗杂,俗务甚多,臣恐万死不得交稿完结。欲交未完之稿,则不忍

导师批答之苦,于是特乞天恩,稍假臣以时日,待臣完稿,身领大法。

旨:恁这厮好生可恶不逡,念他初犯,着三法司严审,剥衣女装,给天下学子做个样子。钦此。

知乎排班是个硬伤,没办法体现原文那种碰到师字换行提格的格式。

不过这样的函件发出,你觉得老师会如何之处呢?

user avatar

这问题里原来提到了一点——日语里的敬语语法结构到底能不能翻译成汉语

这是一个很值得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如果能翻译,那么汉语怎样才能表达出日语原文的敬语情境?如果翻译不了,这是出于日语这种语言本身“无法翻译”的特质,还是由于现代汉语在功能上缺失了敬语系统这一环?

我自己在初学的时候也只是在按“ご覧”是“見る”的敬语,“いただく”是“もらう”的谦语这样的套路来记忆,但这样的方式给人的感觉是:这些语法纯粹是日语内部的变化,作为学习者似乎没必要去翻译。

其实,这里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母语是汉语,第一外语是英语,学日语都是在汉语和英语的思维定型之后。而汉语和英语的共同特点是——都已经高度分析语化,也就是构成句子的各个语素已经高度独立,几乎不需要进行变格、变位等主谓宾相互影响的操作。然而,日语并不是分析语,而且也不是印欧语系的那种按人称和数变位的典型屈折语,通常我们称之为“综合语”中的“黏着语”。很多日语(包括韩语)的语法问题,关键就是如何理解黏着语的思维。

分析语的一个“副作用”是,由于主谓宾之间缺少联结标志,导致大多数时候它们不能省略(尤其是主语),而且为了表意清楚,说话时必须大量使用人称代词。英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句子不允许缺主语,人称代词极为啰嗦,乃至弄出了“形式主语”“形式宾语”这等没有意义,仅仅为了填补语法空缺的东西。

但是,当我们学到日语的时候,一定会经常听到——日语不爱用“わたし”和“あなた”,但究竟是为什么?其实,非分析语都不爱用人称代词而且都喜欢省略主语。我在墨西哥旅游的时候查西班牙语“Can you speak English”怎么说,结果是“Puedes hablar ingles”——这里根本没有“you”,因为表示“can”的“poder”按第二人称变位成“puedes”,整个句子不说人称代词“你”也没有歧义,那人们自然就不说了。

而日语作为黏着语又与西班牙语这种印欧屈折语不同。日语也不说主语,但日语又不像屈折语这样直接把主语放到动词里(即所谓“conjugation”)来避免歧义。日语的几大核心语法:授受动词、使役被动、敬语,说到底变的是同一件事情——我、你、他之间的动作方向

用这个角度来理解日语的敬语就很容易了。比如,日本很多电车广播的第一句话:

ご乗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这句话要表达的含义其实是:对您的乘车,我们表示感激(ありがたい)——里面有两重的人称代词。但日语原文没有使用任何代词,而是首先使用一个敬称词头“ご”表示值得尊敬的对方,再用一个谦称词尾“ございます”表示谦卑的本方。在日语这种高度强调我、你、他的动作方向的语法中,“对方尊”往往必须搭配“我方卑”,但说话人实际要表达的只是“我对你”这个的方向而已。

又比如:

ご意見を確認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这个语法一直是很多人学日语敬语时的难点。有些书会说这个语法表达的就是“我做”,实际上,用上面的人称代词还原法,这个语法的完整意思是:

对于您的(ご)意见,我请您(ていただく)让我(させる)来确认。

如果没有“请您让我”这一层征询意见的意思(实际上大多数场合也没打算考虑对方意见,就是把语气降低一级),单纯说“我做”,那就是它的低配版:

ご意見をご確認いたします。

现在我们能初步回答“日语的敬语能不能翻译”这个问题了——对于上面表达对方的敬语部分,我们直接把分析语中的人称代词“您”放进去就行了——感谢您搭乘XX地铁。“您”本身就包含“对方尊”和“我方卑”两层含义。在这一点上,汉语起码比英语这种连第二人称尊称形式都不见的分析语强。

----------------------------------

另一方面,由于很早分析语化,汉语表达尊敬的方式也早就和分析语的特征融为一体,即高度发达的敬称、敬辞体系。而且,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大标志事件——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进一步奠定了敬称、敬辞系统的地位。比如,由于分析语离不开人称代词,汉语自然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人称代词谦称、尊称体系,鄙、贱、拙、贵、令、贤等物主代词替换语,以及用第三人称代指第二人称(先生、陛下),乃至“蓬荜生辉”“抛砖引玉”这种把人称尊卑化用成比喻的高端用法等等。

然后,汉语长年的言文分离现象使得绝大多数日常动词都产生了口语和文言两个版本,如看-视、吃-食、喝-饮、听-闻、睡-寝、走-行等等,加上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使得这些日常动词又能衍生出更复杂的双音节动词,对应各种情境。任何一个正式的文件都不会对客户这种尊敬对象来一句“中午吃饭”——就算不说“用膳”这种太矫情的,也起码得说“享用午餐”。同样,日语中说“みる”是“ご覧”,汉语也不可能在需要尊敬的场合丢给人一个“看”,视场合也要说成过目、阅览、批阅、拜读、欣赏等等双音节词——这就是汉语基本的敬语语法了,而且可谓将分析语的构词精髓挖掘到了极致。

即便是英语这种敬语、敬称、敬辞全部缺失的,一样有表达尊敬的格式,比如使用委婉语气,换句话说就是讲废话,如“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之类。实际上西方语言的尊敬基本是靠委婉语+客套话实现的。

当然,日语的问题是既保留有黏着语基本的敬语语法,又全面吸收了古代汉语靠替换词语实现的敬称、敬辞体系,进入现代后又全力发扬了西方式书面语的客套话模式,最后的结果是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变得极为啰嗦。至于现代汉语,你真要想模仿出日语那种敬语风格,在语言上完全可以实现(而英语是真做不到),只是至少大陆这边没规定你这么说,所以人们当然不愿意这么累。另外,汉语上千年言文分离的历史使得就算你能在书信或公文中写出日本式敬语,你也不会这么讲话。而日韩如今的敬语文化是把书面敬语和口头敬语直接无缝对接了,作为中国人的感觉就是人们日常说话还会高频率地冒出“您贵庚了?十八”*或者“白云大妈雅赠”**之类的话,自然不是什么值得弘扬的风气。

* 注1:来自相声《训徒》

**注2:来自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说事儿》,注意其实并没有“雅赠”这种说法(雅、惠等字头一定是指对方),这个场合应该说“请笑纳”之类,当然这里也可能是有意表现白云黑土的农民特征。

user avatar

再比较一下英国和美国的情况?

总之就是,革命越彻底,历史包袱越少,这方面就越不讲究;反过来没经历革命、保留传统越多,乱七八糟的规矩也越多。

user avatar

所谓“现代汉语”本身就是伴随着社会革命而一同产生的,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新社会讲究人人平等,咸与维新,一切体现等级秩序的礼仪和敬语系统自然也要革而新之。繁琐复杂的礼仪称呼也就简化成握手,“同志”,“您”等。国民党封建余气还稍大些,喜欢称个“某某兄”或者称字而不名(可参考楚云飞)。到了李云龙这,那就是老李老赵喊得飞起了。

小文青看了几个日剧韩剧,动不动就鞠躬,土下座,点头“嗨依”,多么古典,多么有气质。纯粹是文青脑袋打结,您打量打量自个儿,真碰到这种场合,您是行礼的那一个还是受礼的那一个?前辈打后辈脑袋,您是打人的那个还是被打的那个?享受着平等的人际关系,却去羡慕那种等级关系,不是脑袋打结是什么?这正是中国比日韩强的地方,他们没经历过社会改造,封建残余太多,等级秩序分明,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是先人抛头颅洒热血带来的遗泽。说个简单的,各位上班的人,领导可能逼你加班,骂你笨蛋,但是他敢打你脑袋吗?

当然到今天,中国的敬语也翻新了,打开手机通讯录,一堆“×总”,另外一堆是“×老师”,也算是时代特色了。

user avatar

想起一个笑话,关于语文的

《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

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这个笑话试题没有引全

上官:贵方黎庶如何。

下官:梨树甚多,结果甚少。

我是问你风土。

风沙甚大,土不好。

我是问你的春花。

今春棉花二百八。

我是问你的绅粮。

卑职身量足穿三尺六。

我是问你方百姓。

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上官怒了,大喝道:

我是问你的小民。

下官慌了

回答道:大人息怒,卑职小名狗儿。


说人话不好么?!

另外现代汉语很多敬语的

比如日本人

敬语就是太君,皇军(不过现代一般这样用是讽刺)

贬义就是鬼子

美称就是扶桑,东瀛,瀛洲

蔑称就是小日本,东洋,鬼子。

比如陈佩斯的,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鬼子说什么?

结果变成了

汉奸配角:鬼子托我给您带个话。

队长主角:皇军说什么?

(旁白:这是正面人物么?)

这个就是通过敬语与贬义词的错位显示了墙裂的讽刺笑果。

你小子怎么说现代汉语很少说敬语。只有日语有。

肯定是你把太君给我的敬语,都还给语文老师了。

~有些人啊。

文言是一种典雅的书面语言,所以里面很多词都是有含义与来历的。

就比如死吧。

去世、归西、逝世、长逝、长眠,其实还有物故,物化,归于大荒……
* 天子死:崩,也叫“驾崩”或“山陵崩”;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之死才称死。(据《礼记‧曲礼下》)又,唐制,凡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平民称死,或者叫“亡”。
* 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
* 雅称: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
*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 敬爱的人死了(褒义词):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 憎恨的人死(贬义词):挂了、领便当去、溘了(方言)、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嗝儿屁著凉、一命呜呼。
* 和尚、尼姑死:圆寂、涅盘、坐化。
*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
* 中国穆斯林称死为:归真
* 美人死:香消玉殒、天妒红颜、红颜薄命
* 自杀:弃世、自尽、杀身、厌世、触槐(典出春秋时锄麑不忍从晋灵公之命刺杀赵盾而撞槐树自杀)、自绝于人民,具体有自缢、自裁等
* 自然之死:寿终、登仙、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往、长辞、归室、归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 非正常死亡:遇难、丧身、蒙难、罹难、暴亡、身亡、殉亡、暴毙、毙命、绝命、骤亡、丧生、非命、亡命、断命、病逝
* 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长地死亡:客死
* 光荣的死:牺牲、就义、成仁、殉道、殉国、捐躯、光荣、殉职,陨落等。
* 形象的说法:见马克思、见老祖宗去了、去移民
* 比较婉转的说法:风去楼空、天妒英才、南极星沉、驾返瑶池、音容宛在、师表长存、大义凛然、杀身成仁、等等。
其他:殁、殒、殂、殪等

就一个死字玩出这样的花样。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呆久了的人不难看出其中的褒贬尊抑与哀思,揶揄,甚至幸灾乐祸。

比如郭德纲

和尚死了叫了圆寂,皇上死后叫驾崩,诸侯死了叫甍,看过古装片的应该都晓得皇上驾崩吧,红楼梦不也是这么演的吗?贾母逝世了,丫鬟进门就大喊,“老太太甍了”,士大夫死了呢?叫不禄,大夫是是朝廷里的官员,不禄就是不再吃朝廷里的俸禄,其实过去士和大夫分两种,士死了叫卒,大夫死了,才叫不禄。普通人死了,那才叫死,郭德纲的相声也是很跟得上时期,他说仇敌死了,叫欧耶!

这也是老外抓狂的地方。

不难懂吧。

题主为何觉得现代汉语没有敬语?

我觉得你应该重新学语文习题。

就比如到底月亮有多少种别称。

user avatar

没想到是个自问自答的问题。

先上个日本人制作的发中文邮件的模板。
首先,想必阁下精通日语。如果您对比一下的话,或许会察觉到中文里也是有敬语的,而且比起日语敬语里一大长串无用的点缀,中文反而简洁明快,恰到好处。

其次,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主义让日本人的邮件变得拐弯抹角,看起来令人十分疲惫。同样的邮件内容,如果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思维来写的话,应该也没有下面日本人模板里这么啰嗦。

这种啰里八嗦的习性同样存在于英语邮件:


十分憧憬日语敬语体系的阁下,不知是否给别人发过类似以下这样的邮件:


△△ 様

平素は大変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
xx会社のxxxxです。

△△さまが入院されたとの知らせを聞き、大変驚いております。謹んでお見舞い申し上げます。

病院暮らしは何かとご不便もあろうかとお察しいたしますが、この際はお大事になさって一日も早くご回復されますよう、心よりお祈りいたします。

メールにて失礼とは存じましたが、まずはお見舞いを申し上げた次第です。

xx


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只有四个字「お大事に」(保重身体)。

许多日本人其实也早已经烦透了这种形式主义。
阁下如果看到过日本人发邮件的话,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滚瓜烂熟的在键盘上咔咔敲出来一大坨敬语,而是复制粘贴以上模版,适当修改,填入名字。如果阁下再细心一点的话,可能会发现这种模板人手几十份,类型十分齐全。必要时高效率复制粘贴,这种持之以恒的重复劳动使得大小公司上上下下秩序良好,阶层分明。更使得大家其乐融融,一片和谐。

甚至,连被欺负都很和谐。
在我的家乡东北,如果一个女孩子被欺负,那么她可能正如阁下在答案种所描述的粗鄙之人那样,直接脱鞋,急赤白脸的招呼那些围攻她的人,并扯开嗓子骂道“小样,装什么x把,再整我一下子试试,今天我xx削不死你,xxx”
而在日本,女孩子大概则正如阁下想象的那样,一边被人围攻一边轻声而又谦逊有礼的说「許してください、やめてください~」(请放过我,请住手),以此确保了被欺负这一场面的和谐有序。

那日本有没有讨厌这种形式主义,头铁到干脆简化的呢?
有。比如下图,我的教授回我请病假的邮件。

据说我的教授邮件一直这个风格,毕竟,到了这个年龄和级别,大多数人已经不需要他毕恭毕敬了。而作为学生,我个人看到这种简单直接邮件反而觉得心里轻松的多。尽管邮件风格简练,实际生活中他是出了名的对学生很尊重也很照顾。

最后,虽然一路跑题,在下还是要边跑边说句最重要的:真正的尊重怕是不在于花里胡哨辞藻堆砌的敬语,而在于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态度和实际行动。

user avatar

日语是黏着语,需要助词来连接句子,敬语也是从此出现。而汉语是孤立语,句子中的成分可以单独存在,因此不需要繁琐的敬语语法,只存在敬称。

所以,因为汉语不是黏着语,所以汉语的“敬语体系”自然不如日语丰富。

(经评论区提醒,“敬语”是日韩语中特有的语法体系,汉语中并不存在,汉语中应该是“敬称”,故特此改正。)

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必修一必修二里有一章节就是专门讲述辛亥革命之后,新政府在各种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敬语/敬称”方面。

旧社会的时候,见高级别的人为“老爷”“大人”“夫人”等等,还有下跪作揖的请安礼节,新政府认为这是封建糟粕,于是进行了改革。于是,废除了下跪作揖,取而代之的是握手鞠躬;废除了“老爷”大人”等有辱人格的敬称,用“您”“先生”“女士”“小姐”“爱人”等更平等的称呼。

我就奇怪了,明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怎么有人不知道的?

我个人觉得,汉语中既有礼貌有能体现平等的词汇莫过于“同志”一词。大家相互尊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进步。

至于为什么不如日语敬语丰富……2ch上有不少日本人在吐槽,日语敬语是日本最没有用处的东西之一。或许就和围城一样,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部分)想进来。


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在这个问题下面,取日本名字的某抬杠生物的来龙去脉,请阅读本人拙作。

他在去年的时候就出现在知乎上,不断贬低污蔑中国,尬吹日本,账号被封就继续注册,并且格式都是类似的,例如“浅川 音” “鹿野音”这种中二病式的名字,提出的问题比如“支持正(繁)体字”“为什么中国没有礼仪”等等,希望大家见到以后举报+拉黑,净化知乎风气。

——分割线——


你既然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提出了这种低质问题,就必须要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你把别人的劳动成果举报,你真的问心无愧吗?

——3月8日分割线——

本人今天被一个匿名用户at,对本人进行人身攻击。他本人关闭评论,本人也没有在意,举报了事。


后来,在和 @Mighty 的私聊中发现,他也被匿名用户骚扰,同样是关闭评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后来发现是某个熟悉的人。



- - -分割线- - -

我的一个收藏夹没了,我彻底炸了。最近更新随缘了。抱歉。


总结:我们一直误解了他。因为某人全家____,为了赚点钱,所以才在知乎上上蹿下跳,属实带孝子。


——3月16日分割线——

嗯;此前被某个____举报,禁言一周,今日解禁。

我的《____抬杠考》几乎全军覆没,只留存下第一篇在我的手机里。我为了自保,不得不删掉以前的回答和一部分文章。

原以为一切都就此打住,没想到这位____变本加厉,更加猖狂,把无数无辜的人卷入其中,举报他人,这是我从未想到的。

在此,我对无意被卷入的人道歉。因为是我把你们卷入这个泥淖,给你们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是的,在这一周多一点的时间里,我的一个收藏夹没了,九篇文章没了,我心疼的是我的心血,我敲出来的字。

(虽然这里没有语句,但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想说什么。)

这个上蹿下跳的____,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变本加厉,不断地匿名,在一些无关的回答下面@我和其他人,嘲讽、辱骂,无所不用其极。




到后来,他干脆正大光明地承认了,继续抬杠。



(裕仁秽土转生,无力吐槽,令我怀疑这位的业务能力……)

仔细看他的形象,令人哂笑。让我想起了2CH的网络右翼。





就这样吧,我也不知道我该说什么了,今年暑假要考N2,打算减少上知乎的时间了。

——3月24号分割线——

上礼拜莫名其妙被举报了,然后这个回答又双被折叠了,真的是仏了。

不过,看到有人实锤他不会日语,还是挺高兴的。

——3月27日分割线——

这位提问者呢,还问为什么汉语没有敬语,还拿日文对照,结果这位提问者刚打两行日语就暴露了自己不会日语的事实。

在日语中,ご存知是知る的敬语。这二者不能一起用。

user avatar

台湾现在还在用呢,国民政府一直沿用的公文写作充满各种敬语。

来看看台湾人的公务员考试里面的公文写作例文吧!

题目是:

假設桃園市市民許大維先生於104年10月25日以電子郵件,向行政院院長電子信箱陳情,為其子女就讀桃園市甲乙國民小學,憂心遭禽流感感染及營養午餐蛋類食材安全問題,請行政院確實督促防範。本案經行政院於104年10月26日院長信箱轉桃園市政府後,經該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列管,並於同年月27日轉請該府教育局,請該局就許先生陳情事項,所採行之具體防範措施,以及增設「快樂午餐、吃出健康」學校營養午餐食材登錄網站之訊息,一併逕復陳情人,試擬桃園市政府教育局答復許先生函。(104地特三等公文試題)

一般公文用語


类别用語

適用範圍

備註

稱謂語

鈞:鈞院、鈞長、鈞座

「你」第二人稱,對上。 有隸屬關係之下級對上級用。

大:大院、大部、大局、大處

「你」第二人稱,對上。 對無隸屬關係之上級機關用(例如:行政院 所屬部會以下對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 用)。

貴: 貴局、貴處、貴公司 貴局長、貴處長、貴董事長、貴理事長

「你」第二人稱,對下、平行。 對下級、平行(無隸屬關係者)及對人民團體用。

以上鈞、大、貴稱謂語,可前空一格(挪抬)表示尊重。 受文者有數個,而機關別不同,如有部、會、署時,(1)可通稱為「貴機關」、「貴單位」,(2)或略去,如單用請 (如何如何),請字下空一格以示敬稱,亦可。(3)或分繕,分繕是最禮貌的作法。

臺(台)端、先生、女士、君

「你」第二人稱,對下、民眾。 對屬員、或民眾。無法辨認性別時,用台端或君。

本部、本署、本處 本部長、本署長、本處長

「我」第一人稱, 對平行或對下級的自稱。

本人

「我」第一人稱, 人民對政府的自稱。

一般公文,可用「本人」,不再用「小民」、「草民」等舊式用語。 特種程式公文,應用該程序的身分用語,如「申請人」、「訴願人」等。

職 職局、職處

「我」第一人稱, 對上級,個人自稱「職」,單位稱「職局」等。

該、機關名稱、職稱

「他」第三人稱, 機關名稱如一再提及可稱「該」,例如「該局」。 對職員則稱「該員」或直接用「職稱」。

該字不受歡迎,除非必要,能不用則不用,特別對上級或重要人士,切勿使用。如需一再提及,寧願重覆,絕不應「該」。

渠、渠等

「他」第三人稱,用於個人的代名詞。

起首語

查、謹查、 有關、關於、 茲、 按、案、謹按、謹案

通用。

制定、訂定、修正、廢止

公布法律、發布命令用。

公布法律時,以「茲制定」為起首語

特任、特派、任命、派 茲派、茲聘、茲敦聘、僱

任用人員用。

請示語

當否、是否可行、是否有當、可否之處 如何之處

通用。

如奉 核可、擬奉 核後

通用

如蒙 俯允

一般箋函用

期望 +目的語

請 鑒核 請 核示 請 鑒查 請 核備 請 備查

請上級機關或首長查核、指示使用。

凡期望對方作為或不作為必用「請」,下空一格(挪抬),再接目的語。 鑒核:審核後作可否的決定。 核示:審核後作可否的表示,與鑒核相同。 核備:用於事後陳報備查。

簽稿併呈,請 核示

簽與函稿併呈時在主旨的請示語及結束語。

請 查照 請 辦理惠復 請 查明惠復 請 查照轉知 請 轉行辦理

請平行機關知悉辦理時用。

查照:查知+照辦。 照辦:照案辦理。

請(希) 查照 請(希) 照辦 請(希) 辦理見復 請(希) 查明見復 請(希) 查照轉知(轉行、轉告) 請(希) 轉行照辦

請下級機關知悉辦理時用。

過去上級對下級期望語常用「希」,近年均改用「請」,以示尊重。

請 卓參、請 參處

請受文機關參考的意思。

應、須、宜、得

合行、合亟、相應、理合,屬於舊式用語,現行公文不用。

引述語

奉、遵、 准、 依(據、依據)、 查、卷查

引述個人或機關之作為(通常為指示及函示),作為辦理依據時用。 「奉、遵」:用於上級; 「准」:用於平行,但現行大多用「依」,亦可 「據」:用於下級或人民,亦可用「依據」。 「查」:用於陳述事實、調閱檔案結果等。

……奉悉。 ……敬悉。 ……已悉。

復文時,引述對方前次來文,於引述結束時用。 對上用「奉」;平行用「敬」;對下用「已」。

例如:鈞院○年○月○日○字○號函奉悉。

復 鈞、貴(機關別)……函。

復文時,將對方前次來文引述於說明的首段。

例如:復 貴部○年○月○日○字○號函。

奉 (機關名稱)……函辦理。 依(依據)(機關名稱)……函辦理。

如須表明本案辦理的依據,將依據引述於說明的首段。 對上用「奉」;其他用「依」。

(發文年月日字號及文別)……諒蒙 鈞察。 (發文年月日字號及文別)……諒達。 (發文年月日字號及文別)……計達。

就同一事後續行文,如須表明前次的行文時,引述於說明的首段。 對上用「諒蒙 鈞察」;對平行用「諒達」;對下用「計達」。

例如:本縣○年○月○日○字○號函諒蒙 鈞察。

復如說明

復文時,用於主旨,表示答復詳如說明的意思。

等情、等由、等因

引述文末的套語。

舊式用語,現行公文不用。

承轉語

據此、準此、奉此、 據呈前情、准函前由、奉令前因

當敘述一事告一段落時,用於承轉,或作結論,或接續相關情事。

舊式用語,現行公文原則不用。但「準此」、「准此」、「奉此」等,因寫作需要,仍常見於現行公文。

經辦語

遵經、遵即

對上級機關或首長用。

已、經、茲經、即經、業經、業已、經已、均經、迭經、屢經、旋經、嗣經

通用。

「經」字前的語態,視情形而用。如「即經」表示立刻經辦,「業經」表示已經辦理,「茲經」表示現已辦理,「迭經」表示多次辦理。

在案、在卷、各在案、各在卷

經辦文末的套語。

除外語

除……外 除……及……外 但、惟

通用。

結束語

謹呈 謹陳、敬陳

「呈」:專用於總統;其他用「陳」。

此致、此上

簡便行文的便箋,文首無受文者,在文末用「此致」,接受文者。

准駁語

應予照准、准予照辦、准予備查 、應予不准、應予駁回、未便照准、礙難照准、應毋庸議、應從緩議

對下級機關用。

敬表同意、同意照辦、不能同意辦理、無法照辦、礙難同意、歉難同意

對平行機關或人民團體時用。

為表達委婉的誠意,可在最後加上「敬請諒察」。

可、同意、照准、如擬、同意辦理、如擬辦理、准如所請

決行人員批核公文用。

如○○擬

複核人員另有擬議,核判長官如其所擬的批示。

複核人員如對原擬有不同意見,除退回重擬外,亦可直接加註其意見,併陳核判長官決定。

…餘如擬

另有指示,其他如原擬。

核判長官判行文稿的用語。

抄送語

抄陳 抄送 抄發

對上級機關用。 對平行機關用。 對下級機關用。

有副本或抄件時用。

附送語

附陳、檢陳

對上級附送附件時用。

亦可當成起首語。

檢送、檢附、檢同、附送、附

對平行或下級機關附送附件時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汉语中敬语和敬称的使用确实比古代汉语少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语言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社会结构与阶层扁平化 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敬语产生的土壤。 古代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甚至让一些学习汉语的国人感到费解:为什么一些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汉学家,在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上反而显得有些磕磕绊绊?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啃那些古籍,为什么不能先把现代汉语练好,再来研究那些“死”的文字呢?其实,这个问题触及了汉学研究的本质,也揭示了学术研究的路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和国家叙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提及不如日本侵华史那样频繁和深刻,甚至会觉得对日本的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负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侵略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虽然也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民用航空器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权衡点。简单来说,涡桨发动机在效率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中低速和特定高度范围内,但最终被涡扇发动机“主流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升限以及对运营灵活性的需求。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中国,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大规模的、被广泛报道的罢工确实不那么常见,即便是在一些小型企业,例如餐馆,似乎也鲜有耳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劳资关系的现实。首先,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的《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的群众组织.............
  • 回答
    老舍先生及其那个时代的作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作品,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当代社会,虽然不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确实鲜少有像老舍笔下那样直击底层疾苦、直抒胸臆的代表作,这同样是由一系列新的现实和观念变迁所致。老舍等作家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土壤:1. 时代的.............
  • 回答
    日本影视作品对现代天皇的提及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而现代天皇在日本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也远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为什么日本影视作品很少提及现代日本天皇?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政治敏感性与“政治天皇”的界定: 日本宪法明确规定天皇是“日本.............
  • 回答
    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简称RMP)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它发表的论文通常代表了物理学领域最前沿、最深入的进展,是该学科的“百科全书”和“风向标”。然而,你观察到的现象——媒体对RMP论文报道相对较少——确实存在,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领域,也反映了当前医学领域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简单来说,现在大家可能觉得“很少”看到现代医学理论去“解释”中医,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尽量详细地聊聊我自己的看法,不掺杂什么AI的痕迹,就当是大家坐下来,沏壶茶,聊聊天。首先,我们得理解“解释”这个词在.............
  • 回答
    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罹患疾病的种类也大相径庭。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许多疾病,在古代人身上却鲜有踪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仿佛打开了一个穿越时空的诊室。首先,要谈的便是我们饮食习惯的巨变。现代人的餐桌上,精加工食品、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随处可见。这些食物不仅营养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历史人物与当代审美之间的碰撞,也触及了影视创作的某些规律。朱佑樘和张皇后的故事确实有很多现代人会欣赏的特质,但影视化却并不常见,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朱佑樘和张皇后身上那些“符合现代女权口味”的点,这正是你好奇的根源: 非传统家庭背景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很好地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现代问题”时,为何会转向“古代智慧”的困惑。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说中医药或中国功夫停滞不前,更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失效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都在发展,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者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去审视和优.............
  •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
  •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很多玩家在玩射击游戏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明明现实世界里三连发(Burst Fire)是个很实用的模式,怎么到游戏里就经常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上的考量和权衡,咱们一步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枪械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性、平衡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也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明明咱电脑里的CPU都说每秒能跑多少亿次浮点运算,号称“高达xxx GHz”,听着就挺牛的,但为啥实际用起来,打开个软件、切换个窗口,就感觉它卡卡的,响应迟缓,甚至卡成PPT呢?这背后其实是挺多门道,不只是CPU性能高低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有同感,觉得现代舰船看着不像过去那些战舰那么威武雄壮,甚至有点……丑。这不是瞎说,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细掰扯掰扯。首先,时代变了,审美跟着变,更重要的是功能压倒了形式。 你想想过去那些战列舰,什么巨大的炮塔、层层叠叠的甲板、密密麻麻的帆索,光是看着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咱们聊聊为什么感觉现代战斗机的产量好像“一年搞不了几架”似的,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绝对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现在造战斗机,跟咱们以前可能概念里的流水线作业不太一样。你想想,一架现代战斗机,比如歼20、F35、苏57,那可不是一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拓扑学,聊聊它在现代数学中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可不是什么新潮的概念,但它的影响力的确是越来越深远,渗透到数学的各个角落。首先,得明白拓扑学研究的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研究“形状的本质”,但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精确到每个角度、每条边的形状。拓扑学更关心的是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也.............
  • 回答
    河南,这个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省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殷墟的甲骨文,到嵩山少林的禅武合一,再到开封府的包公断案,河南的文化符号可谓星光熠熠。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河南的风评似乎并不如它的历史地位那般令人骄傲。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原因?一、 历史的“重负”与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