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究竟去了哪里?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总量是两个概念。古代的金银更多的是作为“实物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称量货币”或“铸币”。当提到“真金白银”,大多是指金块、金条、银锭,以及后来的金银钱币。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同,它们本身就有价值。

那么,这些古代的金银都去哪儿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 作为古代王室和贵族财富的储备,在朝代更迭中损耗和分散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和战争。新政权建立时,往往需要巩固权力,犒赏功臣,镇压反叛,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消耗与赏赐: 新皇帝登基,会大肆分发金银作为“恩赏”,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旧王朝的宫廷宝藏,包括大量金银器皿、金银饰品等,会被新政权搜刮,然后重新熔铸成金条、银锭,用于支付军饷、官员俸禄、工程建设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消耗”,金银的形态改变了,但总量理论上并未减少太多。
战争掠夺与损耗: 战争是古代金银最直接的“消耗户”。军队的粮饷、军备都需要金银支付,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征战中。战败一方的财富,包括国库中的金银,常常被胜利方搜刮一空,运往胜利方国库。但这过程中,也难免有损耗,比如运输过程中的丢失,或者被士兵私下瓜分。
战乱中的埋藏与失落: 战乱时期,为了避免财富被敌人掠夺,许多王公贵族、富商大贾会选择将金银埋藏起来。然而,一旦埋藏者在乱世中丧生,这些宝藏往往就成了无主之物,可能永远沉睡在地下。也有部分金银可能因为战火的直接焚毁而变得无法辨认,或者被掩埋在城市废墟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甚至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宫廷的奢侈享乐: 历代王朝的皇室都极尽奢华,大量的金银被用于建造宫殿、雕刻器皿、制作服饰、甚至用于奢靡的祭祀和享乐活动。这些金银被熔化、打磨,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虽然也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成就,但从流通的货币角度来看,它们被固定化了,不再活跃于市场。

二、 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流入民间并通过贸易流通

古代中国虽然不像现代那样是纯粹的商品经济,但也有相当发达的商业。金银作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它的“稀缺”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形态的转变和所有权的转移。

商业贸易与积累: 随着商业的繁荣,大量的金银从国库和贵族手中流入民间,成为商人进行大宗交易的媒介。富商们积累财富,也就会储存大量的金银。这些金银并非消失,而是被个体或家族所持有。
对外贸易: 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对外贸易的黄金时期,例如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以及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外享有盛誉,也因此从外国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和一些黄金作为交换。这部分金银也进入了中国的经济体系,一部分被储藏,一部分流通。
熔铸与重铸: 古代没有统一的现代货币体系,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存在各种形态的金银。为了便于流通和交易,人们会将搜集来的金块、银锭,乃至外国的金银币,熔化后重新铸造成符合当时市场认可的规格和形状。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形态重塑”。

三、 被外国势力掠夺与带走,以及近代以来的流失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屈辱的历史,大量的金银财富被外国势力以各种方式掠夺和带走。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巨额的战争赔款和鸦片贸易带来的白银外流,是古代金银大量外流的直接原因。比如,《南京条约》的巨额赔款,几乎掏空了清政府的国库。
外国侵略者的掠夺: 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劫掠了北京等地的宫廷财富和民间珍宝,大量的金银器皿、珠宝等被抢掠一空,运往国外。至今,许多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其中就包含不少金银制品。
近代以来的私人收藏与移民: 一部分中国的富裕阶层,在经历动荡时期,为了避险或移居海外,也会将家中的金银财宝带走。这些金银就此离开了中国的土地。

四、 黄金作为贵金属的属性,使其成为长期价值储存的手段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金属,其价值相对稳定,并且不易腐蚀。在古代,黄金常常被用于制作奢华的饰品、器皿,以及作为国家和个人的最高价值储备。

埋藏与“私藏”: 很多古代的贵族家庭,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会将珍贵的金银珠宝深埋地下,作为家族的“压箱底”之物。这些埋藏的金银,可能随着家族的衰落、后代子孙的遗忘而永远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后世的考古发现。这部分财富,从流通的角度来说,确实“稀缺”了。
转化为非货币形态: 很多金银并非简单地“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财富。例如,被熔化后制作成精美的金器、玉器、佛像等艺术品,这些虽然在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存在,但不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从货币的角度看就“稀缺”了。

五、 现代观念的影响:金银的价值重估

到了现代,金银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虽然它们仍然是重要的贵金属,但作为货币的功能已经被纸币和电子支付所取代。

收藏与投资: 现代社会,金银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收藏品或投资品。一些古代的金银器皿因为其历史、艺术价值而被收藏家们视为珍宝,它们被摆放在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室里,其价值远超其本身的贵金属含量。
工业与科技应用: 黄金和白银在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例如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虽然这部分消耗相对较少,但也是金银总量的流向之一。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的金银并非凭空消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流转过程:

1. 被消耗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 这是古代金银最主要的“消耗”方式,用于支付军饷、赏赐、战争赔款等。
2. 被外国势力掠夺和带走: 近代以来,战争赔款和侵略掠夺是金银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
3. 以各种形式沉淀和固定化: 许多金银被用于制作工艺品、饰品,或因埋藏而退出流通,成为考古的宝藏。
4. 在国际贸易中流动: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也带来了金银的进出。
5. 被私人收藏和转移: 在动荡时期,富裕阶层会转移金银财富。

所以,我们今天在市面上看到的古代金银相对稀缺,并不是因为它们“消失”了,而是因为它们的一部分已经作为文物和艺术品被永久地保存起来,一部分被埋藏在地下等待发现,一部分在历史的动荡中被分散、掠夺或带往他处,另一部分则是在经济发展和贸易中形态改变,流通于更广泛的流通领域。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的:“金银就像水一样,流遍了中国大地,也流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它“静止”的一面,而它曾经活跃的身影,早已融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上两张图


文物,亮闪闪的。要在古代很多时候,书上会称它为"金",人们嘴上也说它是"金"。

但我们现在叫它"黄铜"。

黄铜现在依然到处都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偏偏是缺金少银的国度。

中国黄金向来不多,但银子不少,袁大头很多家庭都有。这是我们祖先,尤其明代的人辛辛苦苦,用技术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换来的。

1840年后割地赔款那么多,没赔完。抗战前后,出口大批银子,换来武器,支撑八年抗战。到现在,依旧银子不少,用于各类工业。

先辈的努力,几百年后仍遗泽后人,唯有感恩再感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确实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阶层及以上,拥有多个妻妾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然而,你提出的问题——既然男性数量并没有显著少于女性,那么那些没能娶妻的男性去了哪里,又如何生存——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涉到经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论神话底蕴,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比很多西方奇幻要扎实多了,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还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里的种种神仙妖魔,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撑起一部大作。可奇怪的是,直到现在,我们好像还没见到一款真正意义上以“上古神话”为核心,并且口碑炸裂的独立游戏。这.............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烤箱,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吃不到香喷喷、口感丰富的点心。相反,他们凭借智慧和对火候的极致掌控,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烹饪技法,制作出了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传统点心。说起中式点心的制作方法,最绕不开的便是蒸。这绝对是咱们老祖宗最看家的绝活儿。想象一下,一块块松软的面团,或者包裹着甜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铸剑技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以至于现代科技都难以企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坦白说,古代铸剑工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在经过现代科学的审视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现代技术无法企及,但其精湛之处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铸剑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中国古代太监是否可能收钱后背着皇帝写圣旨,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太监的职责与权力范围1. 司礼监的职能 明清时期,太监主要由司礼监管理,负责传达皇帝诏令、管理宫中文书、监督礼仪等。其中,圣旨的传达是核心职责之一。但需注意,圣旨.............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一个许多人心中存在的疑问:为什么那些据说效果卓著的中医古方,不被广泛公开或出售,以造福更多病患?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公开,而是牵扯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层面的阻碍,更包含着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独特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概念:中医.............
  • 回答
    如果古代中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各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想,并考虑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可能展现的“侵略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设想,尽量详细地展开: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侵略性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提到中国传统武术,脑海里浮现的是表演性质的套路、养生功法,或者是一些小说、影视剧里夸张的描写。但要说中国传统武术“垃圾”,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军队的冷兵器作战这个语境下。咱们得先理清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武术,它本身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多.............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中国古代北方,这片广袤的草原,是无数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又一个游牧民族如同草原上的野火,熊熊燃起,然后或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或被中原王朝征服,甚至融入华夏文明。然而,当某个游牧民族正处于其崛起的巅峰时期,与强大的中原王朝你死我活地斗争时,其他的游牧民族又在做什么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不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现代解读等多个层面。将这个问题简化为“武术不行,古人如何打架”,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行”,而是其发展、应用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传统武术是生存、战争、治安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