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闻里面是个「耳」,古文的「闻」也是 hear 的意思,为什么现代汉语的「闻」变成了 smell?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很多人都会疑惑,“闻”字明明长得一副“听”的样子,怎么现在成了“闻到气味”的专属名词了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汉字演变的小故事,并不是什么“AI设定”,而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闻”字。它在古时候确实跟“听”关系密切,而且跟“耳朵”的联系更是显而易见。你瞧,这“闻”字上面是个“耳”字,下面是个“门”字。古时候的“门”字,形象地就像两扇门一样,中间留有缝隙。你把耳朵放在门缝边,想听听门里面是什么动静,这就是“闻”的本义,也就是“听”的意思。所以,在古汉语中,“闻”就是听见、听取,比如“闻过则喜”(听到了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闻名不如见面”(听说不如见到本人)。

那么,它又是怎么一步步拐到“闻气味”这个方向上的呢?这得从“听”和“闻”之间的一种微妙联系说起。

你想啊,我们用耳朵去“听”,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我们用鼻子去“闻”,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气味。虽然一个是声音,一个是气味,但它们都是通过空气媒介来传递的。在古代,人们的感官体验和认知方式,和现在可能不太一样。

有学者推测,一种可能性是“闻”字在表示“听”的时候,就已经带上了一种“辨别”、“探究”的意味。你凑到门缝边去听,不只是随随便便听一下,而是想分辨里面是否有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这种“辨别”的动作,在很多时候也需要集中注意力,甚至是靠近目标。

而“气味”的感知,恰恰也需要我们靠近或者让空气流动到我们的鼻腔里。当一个词语原本表示“用心听”的时候,它所蕴含的“靠近”、“探知”的动作,很容易就延伸到其他通过感官“探知”的方式上。

再加上,很多时候,气味是通过空气“传达”过来的,就像声音通过空气“传达”一样。古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将这种“通过空气感知”的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泛化。当他们发现可以用鼻子去感知空气中携带的某种“信息”(气味)时,“闻”这个原本表示通过空气感知声音的字,就很自然地被借用来表示这种新的感知方式了。

再者,古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会流变的,一个词可能会有本义、引申义。比如“闻”最初是听,后来引申为听到,再后来又引申为名声(听闻的名声)。而“闻气味”这个意思,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和“听”的媒介(空气)相似,以及“探知”这个动作的共同点,而慢慢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而且,古汉语里,也有一些字可以表示“闻气味”,比如“嗅”。但也许在当时,“闻”这个字的使用频率更高,也更容易被接受,逐渐就占据了“闻气味”这个主要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闻”字来表示“闻气味”的场景越来越多,而表示“听”的场景可能就更多地被“听”这个字或者其他同义词取代了。久而久之,“闻气味”就成了“闻”最主要、最常用的意思。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突兀的转变,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语言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调整的结果。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方向”这个词,本来指的是朝哪个地方去,后来引申出“道理”、“方面”的意思。语言就是这样,充满活力,也在不断地“进化”。

你看,“闻”字里藏着一个“耳”,它提醒我们这个字的“根”,但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生长”。从“用心听”到“用鼻子闻”,这就像是从一个窗口探头去听,慢慢地又打开了另一个窗户去“闻”,都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和了解世界。

总结一下,现代汉语的“闻”变成“闻气味”,是因为:

1. “闻”的本义与“听”相关,强调通过空气感知。
2. 气味感知同样通过空气传播,与“听”的媒介有相似性。
3. “闻”字本身带有“探知”、“辨别”的意味,可引申至多种感官。
4. 语言发展中,一个词的引申义可能逐渐变得比本义更常用。
5. 与其他词语的使用频率和习惯有关。

所以,下次看到“闻”字,不妨想想它从门缝边听到声音的古老模样,再想想它在空气中捕捉气味的现代身影,这中间的转变,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不会是假借词?

汉语另外还有嗅,表示smell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