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句话是个智商筛选器。
矿物颜料不风化,这种鬼话居然也有人信。但凡初中地理没逃课,都知道风化到底有多大的威力。看看中国古代的那些立在户外的石碑吧,很多石碑都只是立在户外,并没有受到过雨淋日晒。即便如此,几百年过后,石碑表面的字也已经风化的看不清楚了。
矿物颜料本质上就是碾成粉的各种矿石,然后“粘”在画布、石头、木头的表面成画。而风化过程不仅仅是空气的摩擦,风也会卷起一些灰尘乃至沙尘颗粒,然后在物体的表面不断摩擦,矿物颜料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你所谓的“6000年不变色”先不说真假——即便是真的,那也是在墓室或者其他室内空间保存着,然后在考古中被人发现。那里面几乎没有空气流动,哪来的什么“风化”?
如果要是按你所说,按照出土后见光消失与否来分辨颜料、油漆的技术水准,那么中国出土的很多汉墓、魏晋墓里的彩色画像砖,用的也是矿物颜料,到现在色泽依然饱满。
文物界关于这些东西的论文,也可以说一找一堆。
另外,虽然兵马俑的颜色剥落,但基本上是同时期的汉阳陵出土的人物俑和壁画,颜色保留的都比较完好。
而根据研究结果,这些壁画和人物俑使用的都是矿物颜料: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陶俑彩绘只有一层颜料层;陶器和木马彩绘由三层构成:灰腻层、生漆有机层、颜料层;(2)漆器彩绘由2~3层漆灰-亚麻布+2层以上生漆+2~3层色漆构成;(3)陶俑和木马上的红色颜料为铁红;漆器的红色颜料是朱砂。研究建议出土时对具有生漆有机底层的彩绘即刻采取保湿措施,并采用防绉缩和加固并用的保护方法。
只要条件适宜,几万年前的尸体都能保存下来,何况是一层矿物颜料。
至于青铜,这东西怎么说呢,稍微合格点的海军军迷都知道舰船螺旋桨的桨叶是用青铜制作的,这就是因为青铜具有极好的抗腐蚀能力。之所以舰船的桨叶需要维护和更换,是因为舰船的螺旋桨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与海水进行摩擦,从而破坏表面的金属结构。但你把青铜制品扔到海水中,那反而是把青铜保护了起来。这东西有个屁的高科技。
这话调侃一下就好了(比如我就经常这么调侃),但当真就不合适了。
刨去保存条件的原因,其实还有欧美文物修复的技术成熟和修复理念的原因。
首先,中国的文物修复技术整体较差,很多文物修复后变得很辣眼睛,还不如不修复。
比如这种。
然后国内普遍讲究修旧如旧,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你要是把雕像之类的文物修复得连包浆都没有了,那会被骂死的。
而欧美讲究修旧如新。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欧美文物已经被修复如新了。
两相对比,就显得中外文物差别很大。
当然,这不代表西方就没有造假的文物,中国也有造假的文物——毕竟文物造假是一门生意嘛。
来猜猜这幅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画像是在旁贝古城毁灭前还是之后制作的?主人是谁?
说你们历史差,中国历史不懂和中国史书不看,还来这里暴露自己
ps 竟然有人跳出来说漆树,乐了,真的不知道这个是啥玩意的就不要出来表现自己对于中国历史和文物的无知了。。。
这个是汉景帝的兄弟梁王刘武的墓地壁画,为什么要说这个壁画
一刘武是公元前144年去世的 壁画完成时间在庞贝古城被毁灭之前
二根据陈琳的檄文和三国志裴松之注 梁孝王的陵墓被曹操盗开过,也就是说近两千年前这个墓就是被破坏过的,而且一千年后宋代许多文人的文集也提到这个事说明这个基本就是古代人的常识了
三 中国汉代壁画工艺和地中海地区没有多大差别,该用的也就那几种元素
结果有人来质疑这个文物之后的庞贝古城壁画,拐着弯骂中国文物造假么?妈的智障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没什么高科技,大家都一样。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文物,要么就是运气好,要么就是所处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有利于保存。
另外,一般见到的古埃及文物,并没有6000年那么古老,克里特岛的壁画,历史也到不了4000年,和同时代的中国文物相比,它们的保存状况并没有什么特殊。
专业内容方面, @寒墨夜殇 的回答已经说得比较详细了,我主要贴图。
以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为例。这座宫殿大约废弃于3100-3400年前(也没题主说的4000年那么久),由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发现。
克诺索斯宫的斗牛人壁画,远看挺完整,近看其实都是一些碎片拼合而成的。碎片上的是修复过的原始壁画残片,笔触比较模糊,而看上去比较流畅的线条,则是后人重绘的产物。
其实克诺索斯宫刚被发掘出来的时候也和大多数考古遗迹没什么两样,都是接近废墟的状态。发掘克诺索斯宫的考古学家伊文思等人对其进行了用力的修复,使其焕发新生。
1901-1904年,负责修复的是年轻的建筑师Theodore Fyfe,Fyfe致力于以最小干预来修复文物,尽量使用青铜时代的材料和技术进行修复。
1905-1910年,由Christian Doll负责修复,由于第一阶段使用的一些材料容易腐烂,为了维持宫殿遗址的结构,Doll使用了一些现代的工程手段进行修复,比如混凝土,钢筋等。
1922-1952年,Piet De Jong进行了更漫长且完整的修复,重建了大量墙壁和房间,他也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在一些实在无法复原的地方,Piet De Jong用不规则的石头等进行装饰,以唤起一些浪漫的意境。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克诺索斯宫的修复工作可能有些用力过猛,一些壁画和边框纹样多少出自于修复者的脑补。不过在当时,文物修复的技术和理念还不是很成熟,伊文思相信使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技术可以加速修复过程,避免剩余文物遭受天气等自然损害。同时,修复好的遗址也能更好地展现青铜时代的古希腊文化,成为理想的博物馆和文化旅游案例。
关于克诺索斯宫的修复——
相对克里特岛,埃及的气候条件相对比较干旱稳定,利于文物的保存。一些古建筑可能建造完成后数百年就被风沙掩埋,只是最近一两百年才重新被考古发现,自然也就谈不上数千年的风化。
当然,大多数呈现状态完好的埃及古迹,也是经过修复的。
比如下面埃及卡尔纳克的Khonsu神庙,大约始建于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托勒密时期。这是卡尔纳克保存最完好的神庙之一,最长不超过3200年的历史。在神庙对外开放前,专家对其进行了耗时10个月的修复工作。
下面是修复过的卢克索国王谷的部分壁画,也并没有如某些人说的那样没有风化保存完好啦。
*.至于6000年前,那还是古埃及前王朝时代,平时看到的埃及古物很少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那时的埃及文物长什么样呢?是这种画风的——
青铜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本来就不容易腐蚀。当然历经数千年,古希腊罗马的青铜器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锈蚀,以下面几个青铜像为例。即使经过清理和保护,还是能看到锈蚀的痕迹。
下面是中国的青铜器,在上海博物馆拍的,对比一下——
关于古罗马时代青铜器的修复——
总之,谁也没有什么能让古物不腐坏的高科技,但是在合适的条件下,总有些古物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至于保存情况过于好的古物,一般都是经过清理和修复的。
题主一看就是被何新之流洗脑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首先,不但古埃及6000年前的矿物颜料画经历6000年依然不风化,中国6000年前仰韶时代的陶器上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彩陶也没风化脱落,距今4000年的石峁遗址外城东门遗址内发现的壁画颜色也保留的非常鲜艳,具体实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都有展出。至于完整程度的问题古埃及资料我不太了解,但应该是处于密闭环境下,所以比较完整,汉唐墓葬中出土的墓葬壁画也有保存非常好的。
克里特岛这个不了解,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有保存好的也有保存不好的,比如下面这幅
但整体来说保存得很好,或者说修复的很好。目前文物保护的理念有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两种,按照修旧如新的理念修复,很多器物看起来和新的一样,但这并不代表说这件器物就是假的(甚至有修复过头的情况,具体可以参考近些年来对部分寺院壁画的修复灾难),题主说的情况有可能是以上这种;而国内目前两种声音都有,但主要以修旧如旧为主,所以博物馆中看到的很多陶器都有石膏修补的痕迹,而大部分青铜器都是带着绿锈的,而原本青铜器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这也是为什么早期青铜被称为“吉金”的原因。
至于古罗马庞贝古城在火山灰里清理出来的画不会见光见风即消失,而秦始皇兵马俑上的颜料一见光就没有了。这个要区分彩绘是否经过烧制和涂刷的时间,一般不管是建筑壁画还是墓葬壁画,一般都是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绘制而成,能够保存的时间也比较长,不需要经过烧制。而像陶器、唐三彩(也属于陶器的一种,彩绘低温铅釉陶)上的彩绘,以及兵马俑、瓷器上的颜色都是需要烧制的,只不过前者是在入窑烧制前就绘制上颜料,这种方式被称为烧前彩,颜料能够很好的附着在器物表面,保存时间很长;而后者则是在将坯体或者素胎入窑烧制以后,才进行上色工作,被称为烧后彩,其中瓷器一般要进行挂釉的二次烧制,因此釉料附着性强,而兵马俑则是在陶胎烧制好以后,在表面刷上生漆,再在生漆上进行上色。具体方式如下图:
由于生漆层本身非常脆弱,对温湿度变化十分敏感,所以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早期出土的兵马俑大多成了今天看到的“泥疙瘩”。后来发掘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也采取了诸如注射加固剂、采用具有抗皱缩作用的材料置换生漆层中的水分等方式进行保存,之后出土的兵马俑大多解决了这个问题,颜料层保存情况相对较好。2014年时,秦陵博物院还开设了“彩色兵马俑”的临时展览,向公众展示最近的文保成果。
至于古希腊古罗马的青铜器木器石膏像在海水里泡了3000年都不被腐蚀,这个我也不懂,参考题目下一位题主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关于题主新加的问题:
我还有一个提问:为什么知乎有人会有潜意识:既然中国古代有这个技术(东西),那么同时代的西方掌握这个技术(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则不成立
首先我不知道这个有人到底有多少比例,他们的潜意识题主是怎么看到的?莫非题主会读心术?
至少就我而言,周边的人认可的某种工艺或者手段是从中亚或者欧洲传入的,都是有着明确的出土遗物和传播链(如早期青铜技术及相关的金器技术、小麦、冶铁技术等),并且在传入后经过先民的努力和发展,几乎都达到了比源生地更加发达和精美的程度;部分有争议的(如智人起源到底是多中心还是非洲老祖母)都是暂且搁置,等待新的出土遗物的发现;也有经证明较为可靠的本土起源(比如粟类驯化、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等)传播到国外的例子。
最后,民族自信是好事情,段老师就曾经说过“考古学重建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自信心”,但这种自信是发自内心的相信不管世界怎样发展,中华民族都会在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不是像韩国一样对着全世界撒谎,说什么都是韩国的。
诸如何新黄河清直流,和韩国那套自吹自擂,有什么区别吗?这种思想完全要不得。
以上。
秦始皇兵马俑的颜料不是见光褪色,而是因为兵马俑的颜料上在一层底漆之上,这层底漆遇到空气之后会失水,然后就会打卷剥落,就把颜料带下来了。
现在的保护技术,也是利用涂料让底漆不失水,不发生形变就行了,根本不是褪色。
具体请参考:中国文物报:天工续续施巧手|“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中)
题主少看何新河清,有那时间去趟首都博物馆看“万年永宝”展览,就明白了。
还是那句话,颜料和颜料的材质和成分不一样,上色的技术不一样,保存环境也不一样,不分析细节只说时间,都是耍流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