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至今掌握不了古埃及矿物颜料不风化、古希腊古罗马木器青铜器抗海水腐蚀的高科技?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古代文明的技术智慧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差距。为什么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完全复现古埃及矿物颜料的持久性,以及古希腊罗马木器青铜器在海水中的抗腐蚀能力,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 古埃及矿物颜料不风化的奥秘:并非“高科技”,而是“巧工艺”与“天时地利”

首先,需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古埃及的颜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高科技”产品,而更多是基于对天然矿物特性的深刻理解、精湛的工艺以及特定的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人掌握不了,是因为我们往往从宏观、化学的角度去分析,却忽略了古代匠人的微观操作和当时环境的独特性。

1. 对天然矿物的极致利用与分类:

精准的选材与提纯: 古埃及人善于从地质中寻找和提取色彩丰富的矿物。他们知道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例如:
群青(Egyptian Blue,一种铜硅酸盐): 这是古埃及最具代表性的蓝色颜料。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人工合成的性质,但并非现代化工的合成。古埃及人通过将硅砂、铜化合物(如碳酸铜)、碱(如苏打灰)和石灰,在高温(约800900°C)下长时间烧结制成。这个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但这种合成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高效催化或精确分子调控。
赭石(Ochre,氧化铁类矿物): 提供了红色、黄色和棕色。这些是天然矿物,但古埃及人懂得如何通过加热氧化铁来调整其颜色(例如,将黄色赭石加热变成红色赭石)。
孔雀石(Malachite,碱式碳酸铜): 提供了鲜艳的绿色。
白垩(Chalk,碳酸钙): 提供白色。
炭黑(Carbon Black): 提供黑色。
细致的研磨与分散: 即使是优质的矿物,也需要经过极度细致的研磨,才能形成均匀的颜料颗粒。颗粒越细,越容易分散在粘合剂中,形成平滑的漆膜,减少表面积暴露于风化因素。
粘合剂的选择与应用: 这是颜料耐久性的关键之一。古埃及人通常使用天然树胶(如阿拉伯胶)或蛋清作为粘合剂。这些粘合剂能与矿物颗粒形成牢固的薄膜,并与绘制的基材(如石灰墙壁、纸草)结合。
阿拉伯胶: 干燥后形成坚硬的、水溶性的薄膜。
蛋清: 通过其蛋白质分子与颜料颗粒和基材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交联结构。这种“蛋清漆”在干燥后非常坚硬,并能提供一定的保护。
底层处理与底漆: 在绘画之前,通常会先在墙壁上涂抹一层石膏或泥浆作为底层。这层底子本身就为颜料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础。有时候也会使用专门的底漆来提高颜料的附着力和色彩的鲜艳度。

2. 环境的“天时地利”:

干燥的沙漠气候: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埃及大部分地区气候极其干燥,湿度极低。这大大减缓了颜料的化学分解、霉菌滋生以及物理剥落的速度。
封闭的环境: 许多古埃及颜料保存在墓穴、神庙等相对封闭且恒温恒湿(尽管是干燥的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极少受到日晒雨淋和风沙的直接侵蚀。
厚重的壁画层: 古埃及壁画的颜料层通常非常厚实,这使得即使表面有轻微的风化,内部的颜料仍然得以保存。
绘画技法: 湿壁画技术(Fresco)是将颜料在湿润的石灰砂浆上绘画,颜料会与石灰砂浆发生化学反应(碳化),形成坚硬的碳酸钙层,将颜料包裹其中,非常耐久。干壁画(Tempera)则是在干燥的墙面上使用粘合剂。

3. 为何现代人难以复制?

精确控制微观结构的能力: 现代科学可以分析出群青的化学成分,但我们难以完全复制古埃及人通过简单高温烧结形成的具有特定粒径分布和晶体结构的颜料。现代合成方法可能更注重效率和成本,导致产品在微观结构上与古代不同。
粘合剂的“原始”配方: 现代工业化的粘合剂(如丙烯酸树脂)虽然稳定,但在与古代矿物颜料的相互作用方式上可能与天然树胶或蛋清不同。我们可能不完全理解这些天然粘合剂是如何与矿物颗粒形成长久稳定的交联结构的。
对“慢速衰减”的容忍度: 现代人追求的是“永恒”,我们对颜料的耐久性要求极高,即使微小的风化也会被视为失败。而古埃及人可能满足于相对较长的保存期,他们的作品在特定环境中能够“长久保存”,而非绝对不风化。
环境的不可复制性: 即使我们能制造出“理论上”完美的颜料,也无法复制古代埃及的干燥气候和封闭墓穴环境。现代展览中的文物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环境压力。

二、 古希腊古罗马木器青铜器抗海水腐蚀之谜:理解“被动保护”与“适应性”

古希腊罗马时期,沉没在海底的木器和青铜器能够保存数千年,这并非因为它们拥有“抗海水腐蚀的高科技”,而是因为海水自身的特殊保护作用和物体本身的材质选择与结构特点。

1. 海水对木器的“石化”保护(木乃伊化):

厌氧环境: 深海海底是一个相对封闭且缺乏氧气的环境。氧气是木材腐烂(分解)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支持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在无氧条件下,腐烂过程会大大减缓。
水质的特殊性:
低营养: 某些深海区域营养物质较少,不利于微生物大量繁殖。
盐度: 海水的盐分(氯化钠)本身对一些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低温: 海水温度较低,也减缓了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
化学替换过程(石化/木化):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沉没在海水中的木材,特别是那些长期浸泡在富含矿物质的海水中的木材,会发生一个缓慢的化学替换过程。
矿物质渗入: 海水中的矿物质,如溶解的硅酸盐、碳酸钙、铁化合物等,会逐渐渗入木材的细胞结构中。
有机物分解与矿物沉积: 木材本身的有机成分(纤维素、木质素)会随着时间缓慢分解,但这些分解产物又会被后续渗入的矿物质取代。
形成类石化结构: 最终,木材的细胞结构会被这些矿物质填充和取代,形成一种类似于石化的结构。这种“木乃伊化”后的木材,其有机成分大大减少,大部分被无机矿物质取代,因此变得非常坚固且不易腐烂。这个过程与我们今天认识到的“海洋生物侵蚀”是不同的,它更像是一种“矿物化保存”。
为何现代人难以直接复制:
时间尺度: 这种“石化”过程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才能完成,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人工手段实现如此彻底的矿物替换。
环境的不可控性: 我们无法在实验室中模拟出这种特定水质、压力、温度和矿物成分的深海环境。
并非主动“抗腐蚀”,而是“被动被取代”: 古代木器并非主动采用了某种涂层或合金来抵御海水,而是因为它们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被海水中的矿物质逐步“改造”了。

2. 青铜器在海水中的保护:形成保护性铜绿

古希腊罗马的青铜器(主要是铜锡合金,也有铜锌合金等)在海水中的保存也并非完全不被腐蚀,而是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保护性铜绿。

青铜的化学性质: 青铜是一种合金,相比纯铜,其耐腐蚀性已经有所提升。
海水腐蚀与化学反应: 青铜在海水中会发生电化学腐蚀。铜和锡会与海水中的盐分、溶解的氧气以及其他离子发生反应,形成各种铜盐和锡盐。
保护性铜绿的形成:
初始腐蚀: 最初,青铜表面会形成氯化亚铜(CuCl)、氧化亚铜(Cu₂O)等层。
次生矿物形成: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初始腐蚀产物会与海水中的碳酸根、氢氧化物、硫酸根、磷酸根等离子进一步反应,形成更稳定的化合物,如碱式氯化铜( atacamite, $ ext{Cu}_2 ext{(OH)}_3 ext{Cl}$)、碱式碳酸铜( malachite, $ ext{Cu}_2 ext{(OH)}_2 ext{CO}_3$)、碱式硫酸铜( brochantite, $ ext{Cu}_4 ext{(OH)}_6 ext{SO}_4$)等。
钝化效应: 这些次生矿物形成的化合物层,如果致密且均匀,就会覆盖在青铜表面,形成一层“铜绿”。这层铜绿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止海水中的腐蚀性物质进一步接触到内部的金属本体,从而起到了钝化保护作用。
为何现代人难以完全复制“完美”的铜绿?
铜绿的复杂性: 海水环境复杂多变,铜绿的成分、结构和稳定性会受到海水深度、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底栖生物附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青铜器都会形成同样理想的保护性铜绿。有些可能腐蚀严重,甚至完全解体。
控制铜绿的形成条件: 我们对铜绿形成的精确化学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虽然可以人为制造铜绿,但要使其达到古代文物那样,能够“恰到好处地”保护金属本体而不至于过分侵蚀,难度很大。
合金成分的微调: 古代工匠可能通过对铜锡比例的微调,无意中优化了合金的耐腐蚀性。现代对合金的研究更侧重于强度和加工性,对耐腐蚀性的优化可能与古代经验不同。
历史遗存的“幸存者偏差”: 我们今天看到的保存下来的青铜器,本身就是那些在海底环境中“运气好”的幸存者。那些未能形成有效保护层而严重腐蚀的青铜器,可能早就消失了。

总结来说,现代人掌握不了这些“技术”的原因在于:

1. 误解了古代技术的本质: 古代技术更多是基于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过程的利用,而非我们现代理解的“主动工程化”或“高能耗合成”。
2. 忽略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古代文物的保存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干燥气候、封闭空间、特定水质等),这些是现代难以复制的。
3. 未能完全理解微观机理: 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揭示古代粘合剂与颜料颗粒的相互作用,或者海水“石化”木材的精确化学替代表述,以及铜绿形成的细微动力学过程。
4. 现代追求与古代不同: 现代技术更追求效率、可控性和规模化,而古代技术则可能更注重材料的“本真”属性和与环境的协同作用。

现代考古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都在努力复原和理解这些古代技艺,但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跨学科合作的长期过程。我们正在逐步接近真相,但要完全掌握这些“被动智慧”和“环境协同”的艺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句话是个智商筛选器。

矿物颜料不风化,这种鬼话居然也有人信。但凡初中地理没逃课,都知道风化到底有多大的威力。看看中国古代的那些立在户外的石碑吧,很多石碑都只是立在户外,并没有受到过雨淋日晒。即便如此,几百年过后,石碑表面的字也已经风化的看不清楚了。

矿物颜料本质上就是碾成粉的各种矿石,然后“粘”在画布、石头、木头的表面成画。而风化过程不仅仅是空气的摩擦,风也会卷起一些灰尘乃至沙尘颗粒,然后在物体的表面不断摩擦,矿物颜料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你所谓的“6000年不变色”先不说真假——即便是真的,那也是在墓室或者其他室内空间保存着,然后在考古中被人发现。那里面几乎没有空气流动,哪来的什么“风化”?

如果要是按你所说,按照出土后见光消失与否来分辨颜料、油漆的技术水准,那么中国出土的很多汉墓、魏晋墓里的彩色画像砖,用的也是矿物颜料,到现在色泽依然饱满。

文物界关于这些东西的论文,也可以说一找一堆。

另外,虽然兵马俑的颜色剥落,但基本上是同时期的汉阳陵出土的人物俑和壁画,颜色保留的都比较完好。

而根据研究结果,这些壁画和人物俑使用的都是矿物颜料: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陶俑彩绘只有一层颜料层;陶器和木马彩绘由三层构成:灰腻层、生漆有机层、颜料层;(2)漆器彩绘由2~3层漆灰-亚麻布+2层以上生漆+2~3层色漆构成;(3)陶俑和木马上的红色颜料为铁红;漆器的红色颜料是朱砂。研究建议出土时对具有生漆有机底层的彩绘即刻采取保湿措施,并采用防绉缩和加固并用的保护方法。

只要条件适宜,几万年前的尸体都能保存下来,何况是一层矿物颜料。

至于青铜,这东西怎么说呢,稍微合格点的海军军迷都知道舰船螺旋桨的桨叶是用青铜制作的,这就是因为青铜具有极好的抗腐蚀能力。之所以舰船的桨叶需要维护和更换,是因为舰船的螺旋桨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与海水进行摩擦,从而破坏表面的金属结构。但你把青铜制品扔到海水中,那反而是把青铜保护了起来。这东西有个屁的高科技。

user avatar

这话调侃一下就好了(比如我就经常这么调侃),但当真就不合适了。

刨去保存条件的原因,其实还有欧美文物修复的技术成熟和修复理念的原因。

首先,中国的文物修复技术整体较差,很多文物修复后变得很辣眼睛,还不如不修复。

比如这种。

然后国内普遍讲究修旧如旧,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你要是把雕像之类的文物修复得连包浆都没有了,那会被骂死的。

而欧美讲究修旧如新。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欧美文物已经被修复如新了。

两相对比,就显得中外文物差别很大。

当然,这不代表西方就没有造假的文物,中国也有造假的文物——毕竟文物造假是一门生意嘛。

user avatar

来猜猜这幅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画像是在旁贝古城毁灭前还是之后制作的?主人是谁?

说你们历史差,中国历史不懂和中国史书不看,还来这里暴露自己

ps 竟然有人跳出来说漆树,乐了,真的不知道这个是啥玩意的就不要出来表现自己对于中国历史和文物的无知了。。。



这个是汉景帝的兄弟梁王刘武的墓地壁画,为什么要说这个壁画

一刘武是公元前144年去世的 壁画完成时间在庞贝古城被毁灭之前

二根据陈琳的檄文和三国志裴松之注 梁孝王的陵墓被曹操盗开过,也就是说近两千年前这个墓就是被破坏过的,而且一千年后宋代许多文人的文集也提到这个事说明这个基本就是古代人的常识了

三 中国汉代壁画工艺和地中海地区没有多大差别,该用的也就那几种元素

结果有人来质疑这个文物之后的庞贝古城壁画,拐着弯骂中国文物造假么?妈的智障

user avatar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没什么高科技,大家都一样。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文物,要么就是运气好,要么就是所处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有利于保存。

另外,一般见到的古埃及文物,并没有6000年那么古老,克里特岛的壁画,历史也到不了4000年,和同时代的中国文物相比,它们的保存状况并没有什么特殊。

专业内容方面, @寒墨夜殇 的回答已经说得比较详细了,我主要贴图。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

以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为例。这座宫殿大约废弃于3100-3400年前(也没题主说的4000年那么久),由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发现。

克诺索斯宫的斗牛人壁画,远看挺完整,近看其实都是一些碎片拼合而成的。碎片上的是修复过的原始壁画残片,笔触比较模糊,而看上去比较流畅的线条,则是后人重绘的产物。

其实克诺索斯宫刚被发掘出来的时候也和大多数考古遗迹没什么两样,都是接近废墟的状态。发掘克诺索斯宫的考古学家伊文思等人对其进行了用力的修复,使其焕发新生。

1901-1904年,负责修复的是年轻的建筑师Theodore Fyfe,Fyfe致力于以最小干预来修复文物,尽量使用青铜时代的材料和技术进行修复。

1905-1910年,由Christian Doll负责修复,由于第一阶段使用的一些材料容易腐烂,为了维持宫殿遗址的结构,Doll使用了一些现代的工程手段进行修复,比如混凝土,钢筋等。

1922-1952年,Piet De Jong进行了更漫长且完整的修复,重建了大量墙壁和房间,他也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在一些实在无法复原的地方,Piet De Jong用不规则的石头等进行装饰,以唤起一些浪漫的意境。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克诺索斯宫的修复工作可能有些用力过猛,一些壁画和边框纹样多少出自于修复者的脑补。不过在当时,文物修复的技术和理念还不是很成熟,伊文思相信使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技术可以加速修复过程,避免剩余文物遭受天气等自然损害。同时,修复好的遗址也能更好地展现青铜时代的古希腊文化,成为理想的博物馆和文化旅游案例。

关于克诺索斯宫的修复——

khanacademy.org/humanit

古埃及壁画

相对克里特岛,埃及的气候条件相对比较干旱稳定,利于文物的保存。一些古建筑可能建造完成后数百年就被风沙掩埋,只是最近一两百年才重新被考古发现,自然也就谈不上数千年的风化。

当然,大多数呈现状态完好的埃及古迹,也是经过修复的。

比如下面埃及卡尔纳克的Khonsu神庙,大约始建于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托勒密时期。这是卡尔纳克保存最完好的神庙之一,最长不超过3200年的历史。在神庙对外开放前,专家对其进行了耗时10个月的修复工作。

下面是修复过的卢克索国王谷的部分壁画,也并没有如某些人说的那样没有风化保存完好啦。

*.至于6000年前,那还是古埃及前王朝时代,平时看到的埃及古物很少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那时的埃及文物长什么样呢?是这种画风的——

古希腊青铜器

青铜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本来就不容易腐蚀。当然历经数千年,古希腊罗马的青铜器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锈蚀,以下面几个青铜像为例。即使经过清理和保护,还是能看到锈蚀的痕迹。

下面是中国的青铜器,在上海博物馆拍的,对比一下——

关于古罗马时代青铜器的修复——

保存情况较好的中国古文物


总之,谁也没有什么能让古物不腐坏的高科技,但是在合适的条件下,总有些古物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至于保存情况过于好的古物,一般都是经过清理和修复的。

user avatar

题主一看就是被何新之流洗脑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首先,不但古埃及6000年前的矿物颜料画经历6000年依然不风化,中国6000年前仰韶时代的陶器上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彩陶也没风化脱落,距今4000年的石峁遗址外城东门遗址内发现的壁画颜色也保留的非常鲜艳,具体实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都有展出。至于完整程度的问题古埃及资料我不太了解,但应该是处于密闭环境下,所以比较完整,汉唐墓葬中出土的墓葬壁画也有保存非常好的。

克里特岛这个不了解,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有保存好的也有保存不好的,比如下面这幅

但整体来说保存得很好,或者说修复的很好。目前文物保护的理念有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两种,按照修旧如新的理念修复,很多器物看起来和新的一样,但这并不代表说这件器物就是假的(甚至有修复过头的情况,具体可以参考近些年来对部分寺院壁画的修复灾难),题主说的情况有可能是以上这种;而国内目前两种声音都有,但主要以修旧如旧为主,所以博物馆中看到的很多陶器都有石膏修补的痕迹,而大部分青铜器都是带着绿锈的,而原本青铜器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这也是为什么早期青铜被称为“吉金”的原因。

至于古罗马庞贝古城在火山灰里清理出来的画不会见光见风即消失,而秦始皇兵马俑上的颜料一见光就没有了。这个要区分彩绘是否经过烧制和涂刷的时间,一般不管是建筑壁画还是墓葬壁画,一般都是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绘制而成,能够保存的时间也比较长,不需要经过烧制。而像陶器、唐三彩(也属于陶器的一种,彩绘低温铅釉陶)上的彩绘,以及兵马俑、瓷器上的颜色都是需要烧制的,只不过前者是在入窑烧制前就绘制上颜料,这种方式被称为烧前彩,颜料能够很好的附着在器物表面,保存时间很长;而后者则是在将坯体或者素胎入窑烧制以后,才进行上色工作,被称为烧后彩,其中瓷器一般要进行挂釉的二次烧制,因此釉料附着性强,而兵马俑则是在陶胎烧制好以后,在表面刷上生漆,再在生漆上进行上色。具体方式如下图:

由于生漆层本身非常脆弱,对温湿度变化十分敏感,所以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早期出土的兵马俑大多成了今天看到的“泥疙瘩”。后来发掘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也采取了诸如注射加固剂、采用具有抗皱缩作用的材料置换生漆层中的水分等方式进行保存,之后出土的兵马俑大多解决了这个问题,颜料层保存情况相对较好。2014年时,秦陵博物院还开设了“彩色兵马俑”的临时展览,向公众展示最近的文保成果。

至于古希腊古罗马的青铜器木器石膏像在海水里泡了3000年都不被腐蚀,这个我也不懂,参考题目下一位题主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关于题主新加的问题:

我还有一个提问:为什么知乎有人会有潜意识:既然中国古代有这个技术(东西),那么同时代的西方掌握这个技术(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则不成立

首先我不知道这个有人到底有多少比例,他们的潜意识题主是怎么看到的?莫非题主会读心术?

至少就我而言,周边的人认可的某种工艺或者手段是从中亚或者欧洲传入的,都是有着明确的出土遗物和传播链(如早期青铜技术及相关的金器技术、小麦、冶铁技术等),并且在传入后经过先民的努力和发展,几乎都达到了比源生地更加发达和精美的程度;部分有争议的(如智人起源到底是多中心还是非洲老祖母)都是暂且搁置,等待新的出土遗物的发现;也有经证明较为可靠的本土起源(比如粟类驯化、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等)传播到国外的例子。

最后,民族自信是好事情,段老师就曾经说过“考古学重建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自信心”,但这种自信是发自内心的相信不管世界怎样发展,中华民族都会在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不是像韩国一样对着全世界撒谎,说什么都是韩国的。

诸如何新黄河清直流,和韩国那套自吹自擂,有什么区别吗?这种思想完全要不得。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古代文明的技术智慧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差距。为什么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完全复现古埃及矿物颜料的持久性,以及古希腊罗马木器青铜器在海水中的抗腐蚀能力,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 古埃及矿物颜料不风化的奥秘:并非“高科技”,而是“巧工艺”与“天时.............
  • 回答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那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堪称对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代背景天翻地覆,科技日新月异,但这些“病症”依然在我们社会中反复上演,甚至有时显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要探讨为何欧洲在近代至现代似乎“不怕”俄罗斯,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不怕”来概括。实际上,欧洲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充满了警惕、忌惮、合作以及制衡。与其说“不怕”,不如说欧洲国家在与俄罗斯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自身利益、战略考量以及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直击要害,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为什么感觉清醒的、能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人似乎沉溺在盲目跟风和娱乐至死的漩涡里?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是最大的推手之一。你想想,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何等惊人?社交媒体、新闻推送、.............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公共场所女厕所是否应比男厕所大一倍的问题,以及现实中为何少有如此设计的考量,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力求分析得深入且贴近生活经验。首先,我们来探讨“为什么女厕所需要更大空间”的逻辑基础。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使用习惯和功能需求上的差异。女性如厕过程通常比男性复杂且耗时。这不仅仅是因为生理结构上的细微差别.............
  • 回答
    关于香港近期流感疫情,尤其是H3N2亚型流感引发的较多死亡案例,以及内地媒体报道相对较少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分析:香港流感疫情的现状与原因:香港流感季通常出现在冬春季,但最近确实出现了一个相对严重的疫情高峰,特别是H3N2流感病毒是主要元凶之一。H3N2病毒本身就被认为是流感病毒中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地球生命史和水的特性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奇妙的联系。简单来说,地球上的水之所以能在四十几亿年间保持着“可饮用”的属性,是因为它参与了一个极其庞大、高效且永不停歇的自然循环。而瓶装水之所以会过期,则是因为它被剥离了这个循环,并且在封闭环境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水的化学变化才得.............
  • 回答
    当年艰苦条件下,“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心中的一座丰碑。而今国力强盛,为何在飞机发动机这个关键领域却步履维艰,与世界顶尖水平差距明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其中既有历史的传承、体制的局限,也有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首先,要理解“两弹一星”的特殊性。那是一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深处,也关乎社会运行的许多方面。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谈谈“善良的人为何会被欺负”这个现象。这背后,其实是权力结构和人性弱点的交织。 善良的“代价”:同情心与边界感不足。 真正善良的人,往往内心充满同情,容易共情他.............
  • 回答
    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听到不少女生表示,理想的25岁男友存款最好能有50万,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可不止是“拜金”两个字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婚恋观变迁、代际消费习惯以及女性自我价值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图景。首先,经济压力与未来预期是绕不开的根源。 50万,对于一个25岁的.............
  • 回答
    荣耀Magic3 至臻版在二手市场的加价现象,相信不少关注手机市场的朋友都有所耳闻。这并非孤例,类似的“理财产品”在电子消费品领域时有出现。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荣耀Magic3 至臻版为何能“逆流而上”?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1. 限.............
  • 回答
    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降至一万以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它并非简单的一个数字变化,而是反映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防疫成果和社会经济动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个数字的意义:一、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直接体现: 病毒传播链的显著阻断: 现有确诊病例数是衡量当前病毒活跃度和传播范围的重要指.............
  • 回答
    那些如今将消费主义奉为圭臬、将娱乐至上视为人生信条的人,等到岁月流转、风光不再,他们的未来可能会呈现出几副截然不同的面貌。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此刻选择的生活轨迹以及外部环境的变迁。一部分人可能会成为“失落的巨婴”。他们习惯了被即时满足、被感官刺激所包裹,对困难和挑战的容忍度极低。当物质的.............
  • 回答
    哈登去篮网,这事儿可是把整个NBA搅得天翻地覆。一听这消息,我这老球迷的胃口瞬间就吊起来了,真是激动人心啊。要知道,哈登当年在火箭那可是说一不二的王牌,得分能力甩开了旁人好几条街,尤其那一手后撤步三分,简直就是艺术品。现在他跑到篮网去跟杜兰特、欧文凑一块儿了,这仨人站在一起,光是想想画面感就十足。我.............
  • 回答
    咱们先不谈什么“现代人”,也别摆出那些大道理,就聊聊为什么现在的咱们,好像总把目光放在了穿得漂不漂亮、用得贵不贵上,反倒好像对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好品德,不是那么看重了。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咱们社会一点点变过来的。你想想,过去咱们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吃饭都成问题,哪有心思去琢.............
  • 回答
    现代人觉得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赋中生僻字特别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语言的演变、文学的传统、书写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词汇的更新 词汇的更迭: 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词汇的使用频率和含义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要说现代人“痛恨”清朝,我觉得这词儿稍微有点重了,可能用“批评”、“反思”或者“不理解”更贴切些。但之所以会有这么一种普遍的情绪在,背后确实有不少历史原因和现实观照交织在一起。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从“落后挨打”的集体记忆说起。大家一提到清朝,脑子.............
  • 回答
    现代人普遍面临维生素B族缺乏的问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这些原因,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普遍存在的健康挑战。首先,我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是罪魁祸首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的食物来源和加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加工食品,如白米、白面粉、精制糖等,在加工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现代人创作古体诗词的一个核心难点。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时代变迁、语言的惯性、创作的门槛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是根本原因。 古体诗词诞生于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们生活在农耕社会,他们的日常所见所闻,他们的喜怒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