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社会现象,至今为什么没有根本性改观?

回答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那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堪称对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代背景天翻地覆,科技日新月异,但这些“病症”依然在我们社会中反复上演,甚至有时显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理解孔子所说的这几点。

“德之不修”:指的是一个人不注重品德的修养,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不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简单来说,就是有些人不把“做好人”当回事,不主动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学之不讲”:这里的“学”指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包括对道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讲”则意味着学了却不能阐释清楚,不能将其付诸实践,或者根本就没有去认真学习和领会。这层意思更指向了学习的肤浅、功利化,以及学以致用的脱节。
“闻义不能徙”:意思是听到了符合道义、正确的事情,但却不能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指人知善而不行,明辨是非却选择沉默或不作为的现象。
“不善不能改”:指的是明知自己的缺点、错误,却不愿意改正,甚至固执己见。这是人性中顽固、惰性的一面,不愿意承认和修正自身的不足。

现在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两千年过去了,这些现象依然“没有根本性改观”。

一、人性的恒常与复杂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孔子所揭示的,很大程度上触及了人性的普遍弱点。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既有向善的潜能,也有趋利避害、懒惰、自私的本能。

“德之不修”的根源:人总是希望获得即时的满足和利益。道德修养往往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其回报并非立竿见影。相比之下,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比如投机取巧、欺骗他人,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物质或地位上的好处。在缺乏足够强大的外部约束和内在驱动力时,很多人自然就会选择“省力”的路径。再者,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甚至冲突,如何在纷繁复杂中坚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学之不讲”的现实:即便在知识传播如此便捷的今天,很多人学习仍是出于功利目的——为了文凭、为了工作、为了考试。一旦目标达成,学习便戛然而止。真正的“讲”——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并能清晰地阐述和运用——需要极大的心力、时间和智力投入,这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是奢侈的。很多人满足于“知道一点”,而缺乏“讲透”的动力和能力。更有甚者,学习本身被工具化,知识成了获取其他利益的手段,而非自我完善的途径。
“闻义不能徙”的困境: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其中有很多障碍。可能是社会环境不允许,个人力量微弱,说了做了也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引火烧身。也可能是个人害怕改变,习惯了旧有的模式,对未知的改变心生恐惧。更残酷的是,当“义”的成本很高,而“不义”的风险很低,甚至能带来好处时,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不徙”。
“不善不能改”的惯性: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或认知模式,就很难轻易改变。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是一回事,克服根深蒂固的习惯则是另一回事。很多人宁愿活在舒适区,即使知道自己的缺点会带来负面后果,也因为改变的痛苦和不确定性而选择回避。特别是当周围的人对此也习以为常,甚至认同这种“不善”时,个体的改变动力就更小了。

二、社会结构与环境的制约:

孔子提出这些问题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礼乐文化是重要的社会粘合剂。而现代社会,其复杂性和变化性远超古代。

制度的局限性:虽然我们有法律法规和道德倡导,但制度的完善度和执行力是关键。如果制度设计存在漏洞,或者执行不力,那么“德之不修”、“不善不能改”就会有生存空间。例如,如果存在严重的腐败或不公平现象,公众对“闻义能徙”的信心就会受挫,对“不善”的容忍度也可能提高。
教育的重心偏移:现代教育往往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而对品德、人文精神的培养可能显得不足。即便提及德育,也可能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深入人心。孔子强调的是“学”与“讲”的统一,教育不仅是知识灌输,更是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当教育本身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时,问题自然会代代相传。
社会价值的多元与冲突:现代社会是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信息传播极快,各种思潮相互碰撞。这使得形成统一、清晰的道德标杆变得困难。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对“德”、“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对立。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人要坚定地遵循某种“义”,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定力,否则很容易被裹挟。
功利主义的盛行:在许多领域,功利主义似乎成为一种普遍遵循的逻辑。成功往往被定义为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是否符合道德。这种导向使得“德之不修”和“不善不能改”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它们可能比“修德”和“改过”更快地带来所谓“成功”。
“看客”心态与集体沉默:当社会上存在“不义”之事,“闻义不能徙”不仅仅是个体行为,也可能是群体现象。很多人习惯了“看热闹”,即使内心知道不对,但由于害怕承担责任、担心惹麻烦,或者认为“说了也没用”,从而选择沉默。这种集体沉默反而助长了不义之风。

三、个体责任与社会倡导的脱节:

个体责任的淡化: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可能将不好的行为归咎于社会环境、制度缺陷,从而淡化了个人的主体责任。虽然环境确实重要,但完全撇开个体的主动性,也会导致“不善不能改”的循环。
社会倡导的力度与有效性:虽然媒体、学校、家庭都在倡导道德,但倡导的方式、内容和持续性往往不够深入人心。很多时候,这些倡导变成了一些空洞的口号,或者流于表面,未能触及到人性的深层。

结论:

孔子提出的这四点,与其说是对某种特定时代现象的描述,不如说是对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行为模式的揭示。这两千多年来,我们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之所以为人,其基本的情感、欲望、劣根性,却似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根本性改观”是一个极其宏大的目标。它不仅仅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需要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塑,以及每一个个体在不断反思和自我超越中形成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这就像一场漫长而艰巨的“人性改造工程”,没有终点,只有在不断努力中,我们才能一点一点地缓解这些问题,朝着孔子所期望的理想社会状态靠近。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语境下,重新审视和实践孔子关于修德、治学、践义的智慧,并找到能够有效触及个体内心、引导行为的途径。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和教育者必须持续面对和探索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套是扯淡,这就仿佛说,我们组建一家几万人的公司,每个员工都自备狼性、积极好学、胜于任事、以公司为家、以老板(君王)为爹、以老板娘们为大娘二娘三娘四娘,集体努力,让爹可以再给大家找一个五娘,明年再找个六娘。


建议,移步“为什么那么多狼性公司都倒闭的问题”。


因为,这套扯淡的精神胜利法,是反人性的,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但都是扯淡,说辞越高尚,意义越扯淡,实现不了嘛。我是老板(君王),我也喜欢这样的员工(奴隶),但,我们知道,这些屁话,顶多公司墙面上贴一贴,管理靠这个,公司早倒闭!


近代的一切巨变,都是因为承认了人类的不完美,不再以古代的道德手段(中西方都有)来驭民,而改为经济手段。


在哪儿找孔子说的这样的绝世好人(好奴隶)啊,现代社会是找不到了,至少找不到大批量的傻子。但,如果仍有采用古代道德手段洗脑的地方,肯定会有大批的。


比如,某沙漠教派,以他们的标准,想想,是不是许多底层教民都可以做到这几句呢,我觉得大有人在啊,妻女都可以杀了,修正自身的过错,这些人,在自己的道德体系内,堪称完人!


这就是,孔子一门,鼓吹道德的变种,本质都是以“某一种价值标准”对人民群众进行洗脑,以批量产出服从于神或者君王的奴隶!


不信,你把这几句,套在沙漠教派里,完美!


现代人和古代人,很大的区别是,古代追求道德的完备,现代则承认人的不完美,用各类手段来遏制人的反面,用经济手段诱发人的能动性。在现代,房价十万一平的时代,我真不知道,这些仍在鼓吹儒家道德体系的人,你们摸摸良心,赚这样的黑心钱,心不疼吗?或者傻了叭唧,听这样讲这样的狗屁话,对得起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家里的老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那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堪称对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代背景天翻地覆,科技日新月异,但这些“病症”依然在我们社会中反复上演,甚至有时显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思想和学说被尊崇了二千多年,这背后究竟是他发明创造了什么,还是他集大成并发展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说孔子“发明”了什么全新的东西,可能有些概念化的界定会显得不够准确。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旧的礼乐制度崩塌,诸侯争霸,思想文化.............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让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去比较两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人。孔子和牛顿,一位是东方的哲人,一位是西方的巨匠,他们的贡献领域不同,影响的维度也各有侧重,所以直接断言谁的“贡献更大”其实并不容易,更像是比较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精于雕塑,一位擅长绘画,各自达到了顶峰,又.............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 回答
    孔子何以伟大?此问刨根问底,实则触及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脉络。若要细说,不妨从几个层面展开,尽量以人话、带着温度的方式来聊聊。首先,他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孔子却能洞察到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心和道德的失范,他提出的“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