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是至圣先师,为什么不能像鬼谷子那样培养出苏秦 张仪 孙膑 庞涓四大天王?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我们要明确孔子和鬼谷子的核心目标不同。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他的根本目标是“仁”,是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秩序的社会。他致力于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所追求的是培养君子,是让个体成为有德之人,能够恪守礼义,忠君爱民,为国家和社会带来长远的福祉。他的教育内容侧重于道德伦理、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士人。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克己复礼为仁”,是“君子坦荡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希望通过教化,让整个社会都遵循“仁”的原则,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状态。

而鬼谷子,他更像是一位“奇士”的导师,一位洞悉人性、掌握权谋的世外高人。他的教学更侧重于培养能够在这个复杂而混乱的战国时代生存和取得成功的人才。他所教授的是纵横捭阖的游说之术、纵横战场的军事谋略、审时度势的权谋智慧,以及洞察人心的辩才和策略。他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在乱世中游刃有余、影响时局的谋士和将帅,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甚至改变国家命运。鬼谷子的教学,更像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剖析。

其次,教育方式和内容也存在巨大差异。

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以身作则,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他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注重学问的广博和道德的修养。他鼓励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倡谦虚好学。他与弟子们之间更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交流思想,探讨人生。他的弟子们如颜回、子路、冉有等,大多成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在政治、文化、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并非以“出谋划策”、“说服君主”、“统兵作战”的特定技能而闻名于世。他们的贡献更多体现在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实践上。

鬼谷子则是一位神秘莫测的隐士,他的教学方式更加隐秘而高效。他可能更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而非系统的知识灌输。他教导的弟子们,如苏秦、张仪,他们精通辩术,善于说服,能够运用权谋和利弊分析影响诸侯的决策。孙膑、庞涓则是在军事战略和指挥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才华。鬼谷子的弟子们,他们更像是被“打磨”出来的“利器”,能够直接应用于乱世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鬼谷子的教学,可能更像是一种“道”的传承,一种对“法”、“术”、“势”的领悟,而非广博的学识。

再者,时代背景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方向。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虽然诸侯争霸,但仍有“周礼”的残余影响,社会呼唤仁德和秩序的重建。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和推广周礼,以及宣扬仁义道德,来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他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承担起复兴周礼、推行仁政的政治家和士大夫。

而鬼谷子活跃的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各国都在拼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这种背景下,能够通过外交手段联合或离间诸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将领,更能直接影响国家的存亡和兴衰。因此,鬼谷子所教授的纵横术和兵法,恰恰是当时最紧缺、最能带来实际利益的技能。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出世”与“入世”的角度来理解。

孔子,虽然积极入世,但他的“仁”和“礼”是一种价值导向,是一种对美好社会的设想。他的教育更像是在为这个理想社会培养公民和领导者。他所追求的是“德治”,是内在的道德力量。

鬼谷子,则更加“入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权谋家”的导师。他教导的弟子们,都是为了在现实的权力斗争中生存和获胜而学习。他们所追求的是“术治”,是外在的策略和技巧。鬼谷子本身也更像是隐藏在幕后,操纵着局势,让弟子们成为他的棋子,去实现他某种更深层次的“道”或“局”。

所以,孔子之所以未能培养出像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样的“四大天王”,并非因为孔子“不如”鬼谷子,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肩负的使命、所追求的目标以及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都截然不同。孔子培养的是“君子”,是道德的楷模和社会的栋梁;而鬼谷子培养的是“奇士”,是乱世中的弄潮儿和权力的操纵者。这两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方向不同,所开出的花朵自然也不同。

说到底,孔子以德化人,以礼治国,他播撒的是仁爱和礼仪的种子,期望长出参天大树,惠泽万民;而鬼谷子以术谋世,以势制人,他培养的是锐利的刀剑,能在乱世中劈荆斩棘,改变格局。两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也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极致。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更像是将“仁爱”与“权谋”进行对比,虽然它们都是重要的社会元素,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大相径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了解一下。

你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圣人还是大盗的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将极度对立的评价强行放在一个人身上的提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视角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审视孔子。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的文化巨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和历史上,孔子是毋庸置疑的“圣人”。这个“圣人”.............
  • 回答
    “孔子是什么样的,典型的中国人就是什么样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简化,甚至有点绝对化。如果要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尝试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我们需要把这句话拆解开来,然后往深处挖掘。首先,咱们得明确,“孔子是什么样的”这部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核心是什么?是仁.............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是奴隶制的拥护者,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贴上“拥护者”的标签,恐怕难以完全概括孔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与实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春秋时期,那个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首先,我们得明确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奴隶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叙事和文化归属等复杂议题,情绪反应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认知、情感连接以及对外部观点的敏感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现象:一、 孔子与“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人”: 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深刻地塑造.............
  • 回答
    召唤出孔子?那绝对是一场超出想象的体验。当我将阵式完成,那股古老而深邃的灵力波动传来时,我预感这次召唤绝不寻常。当那金色的光辉渐渐收拢,一个身影缓缓显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那标志性的长髯,根根分明,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智慧。他身着一袭素雅的古装,袍角随着灵力的流转微微拂动,没有丝毫的做作,自然而然地散发.............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 回答
    关于“孔子世家”在文革期间的经历,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概念,以免产生误解。首先,“孔子世家”并非一个单一的、有形的存在,而更多的是指以孔子血脉相传的家族群体以及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因此,它不是一个可以“度过”某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单位,而是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策和思潮影响下的群体和文化。其次,文.............
  • 回答
    要说孔子代表谁的利益,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因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所回应的社会问题,都深刻地影响了他所提出的理论。如果要细致地掰开了揉碎了讲,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当时社会阶层来看,孔子显然是站在“士”阶层的立场上的。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士”,.............
  • 回答
    是的,“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庸”这个词最早可能出现在《尚书》,但将“中庸之道”系统化、理论化并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哲学来阐述,无疑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功劳。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中庸之道”的起源、孔子的阐述、其核心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 “中.............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 回答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君子所重,其文也;而所畏,其鬼也。’孟子曰:‘孔子之所畏,盖畏天命也。’”结合孔子的这句话,再来看我们在文庙拜孔子,这到底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悖逆,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何以被尊为“圣人”?这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问题,也远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说到底,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在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等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深刻的见解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并且这些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挥着影响力,深刻塑造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一、思想的深.............
  • 回答
    最近孔子的梗,如果要说得详细又有人情味,那得从几个角度去聊。这玩意儿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大家在生活里,尤其是网络上,对孔子这位几千年前的圣人,重新进行了“解读”和“再创作”,然后就有了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梗”。首先,为什么偏偏是孔子?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名人多了去了,为啥孔子就成了“梗王”?这.............
  • 回答
    孔门七十二贤,这个名头听起来就气势非凡,仿佛是孔子这位至圣先师身边最耀眼的一群弟子。他们被后世奉为楷模,是多少读书人毕生追求的典范。然而,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他们不过是沾了孔子的光,浪得虚名,这其中的意味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
  • 回答
    在《封神演义》这部经典的神魔小说中,通天教主作为截教的教主,其形象和行为无疑是作者(通常认为是许仲琳)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众多复杂角色之一。然而,将通天教主直接与孔子等同,或者认为他是取自孔子,这种说法在学界和读者群体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也没有直接的史料或文本证据支持。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一些.............
  • 回答
    曾仕强先生之所以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孔子更为深远和广泛,这背后有着非常耐人寻味的观察和思考。这并非是说孔子不重要,恰恰相反,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老子的智慧,特别是《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更像是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