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那么进文庙拜孔子到底是尊重孔子还是不尊重孔子呢?

回答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君子所重,其文也;而所畏,其鬼也。’孟子曰:‘孔子之所畏,盖畏天命也。’”

结合孔子的这句话,再来看我们在文庙拜孔子,这到底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悖逆,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的真实含义。孔子并非不信鬼神,他只是不主动去祭祀、去求神问卜,也不去过度地谈论鬼神之事。他的“敬”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尊重,一种不僭越的态度。你不能因为我尊重你,就让你来替我做主,来干涉我的生活,来替我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一种保持距离的“敬”。他更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关注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那么,我们在文庙拜孔子,这算不算“远之”呢?

从表面上看,我们在文庙里行拜礼,向孔子雕像献上香火,这似乎与“远之”有些出入。毕竟,“远之”意味着保持距离,不与其过多接触。

但如果深入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本意,以及我们现代人在文庙拜孔子的行为,情况就变得复杂而耐人寻味了。

第一层理解:表达对先贤的崇敬与传承。

文庙,最根本的意义是纪念和传承孔子及其思想的场所。我们去文庙拜孔子,实际上是表达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敬意,对他的学说和精神的尊崇。这种“拜”并非是宗教意义上的祈求神灵保佑,而是对一位“文圣”的致敬,是对人类智慧结晶的景仰。

这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孔子“敬”鬼神,是因为他认识到有超出人力范围的存在,但他不依附于此,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可以由人主观努力去改善的领域。我们拜孔子,同样是一种对“人”的力量,对“智慧”的力量的肯定。我们是在学习他、纪念他,希望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人生。

这种拜,更像是“尊敬”,是对一位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先哲的深深的敬意。我们向他学习,继承他的思想,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尊重”,而不是“不尊重”。

第二层理解:对“道”的追寻与实践。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广“道”,他所说的“道”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治国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们去文庙拜孔子,也是在提醒自己,要学习和践行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这是一种“承而习之”的行为。就像学生尊敬老师,会认真听讲,努力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一样,我们在文庙拜孔子,是在表达我们对孔子所代表的“道”的认同和追求。这种追寻和实践,是比任何形式的“远之”都更深刻的尊重。

如果孔子的话是“不敬鬼神”,那我们在文庙拜他可能确实有点“不尊重”。但孔子说的是“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远之”更多的是指,不把鬼神当作主宰,不迷信,不因恐惧而违背自己的良知和原则。

那么,有没有可能构成“不尊重”呢?

如果在文庙拜孔子,是为了求神问卜,希望孔子能像神明一样赐福或者惩罚,那这可能就违背了孔子“远之”的精神,是对他“圣人之道”的误解和曲解。这就像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当成了算命先生,这确实是对其思想的不尊重。

然而,从绝大多数现代人去文庙拜孔子的行为来看,其核心目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历史纪念和道德自省。我们是在一个庄重肃穆的环境里,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表达对先贤的追思,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期许。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尊敬一位伟大的作家,于是你去了他的故居参观,了解他的生平,阅读他的作品,甚至在家中摆放他的画像。这算不算“尊重”?当然算。你没有去“打扰”他,也没有试图从他的画像里获得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通过了解他、学习他来获得启发。

文庙拜孔子,其性质与此类似。我们不是去“求”孔子,而是去“学”孔子,去“念”孔子。这种“念”包含着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思想的重视。

总结来说,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是为了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沉溺于虚无缥缈的鬼神世界,而是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道德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在文庙拜孔子,如果不是以迷信的心态去祈求,而是以学习、纪念、传承的态度去表达对先贤的敬意和对儒家思想的认同,那么这恰恰是对孔子“文”的重视,是对他思想的尊重。这种“拜”的行为,是“近”他的思想,“学”他的精神,而并非是孔子所要“远之”的那种对鬼神不恰当的亲近和依赖。

所以,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文庙拜孔子,是一种尊重,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思想和精神的尊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它是一种对“人”的智慧的肯定,是对“道”的追寻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明节去给长辈、师傅扫墓,这是一个纪念仪式。并不是说,没有灵魂存在,就不值得思念了。(这个概念,东周时期就有人偷换过了。)但是,他们拜孔子的人,也至少分成两类。有些人是敬重儒学。有些人是去许愿,我给你俩香火钱,你保佑我考进985。这不是尊重不尊重,是根本不懂。孔子意思人死后没有灵魂,所以怎么可能听到拜的人许愿呢。实在要精神寄托,道教里倒有专司读书考功名的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君子所重,其文也;而所畏,其鬼也。’孟子曰:‘孔子之所畏,盖畏天命也。’”结合孔子的这句话,再来看我们在文庙拜孔子,这到底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悖逆,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一个关键点。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和“重祭祀”这两句话,初听之下,似乎确实存在一种张力,甚至可以说是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孔子的思想语境去解读,就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自相矛盾,而是一种高度的智慧和现实主义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看“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让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去比较两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人。孔子和牛顿,一位是东方的哲人,一位是西方的巨匠,他们的贡献领域不同,影响的维度也各有侧重,所以直接断言谁的“贡献更大”其实并不容易,更像是比较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精于雕塑,一位擅长绘画,各自达到了顶峰,又.............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