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儒家强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但也强调“君子不立危墙下”?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

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并以善意对待他人。它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一个“仁”的人,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希望整个社会都充满爱与温情。
“义” 是孟子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强化的概念。义,可以理解为正当、适宜、应该做的事。它强调的是行为的合乎道义,是非分明,坚守原则,不畏强权,不随波逐流。孟子认为,当仁与义发生冲突时,义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即使是为了维护道义,即使会付出牺牲,也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取义”。这是一种对原则的坚定守护,是对国家、对社会、对道德底线的负责。

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合起来,就是在强调一种高度的道德境界:既要心怀仁爱,关怀他人,也要在关键时刻,为了正义和道义,敢于担当,不惜牺牲。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对圣贤的要求,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杆。

那么,为什么又会有“君子不立危墙下”的说法呢?

“君子不立危墙下”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伍,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这里的“危墙”象征着危险的环境,或者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境地。君子不往那里站,不是因为君子懦弱,而是因为君子懂得智慧和审慎。
智慧与审慎:君子之所以不立危墙下,是因为他看到了墙可能倒塌的危险,并且能够预见到这种危险可能带来的伤害。他有能力、有判断力去规避不必要的风险。这是一种对生命和自身价值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责任的承担。如果君子明知危险却故意往里站,那么一旦发生意外,不仅会伤害自己,也可能让原本可以承担更多责任的他无法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责任的延续性:君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当下的一时之勇,更是长远的、持续的。为了更大的道义,他需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和能力。如果因为一时的鲁莽而丧失了生命或能力,那么他就无法在更长远的未来继续践行仁义,无法继续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儒家思想的精髓就在于此:

1. 道德的理想与现实的考量并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最高道德境界的向往。它是君子内在的价值驱动,是行为的终极目标。然而,儒家并非不知世事,它也承认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君子不立危墙下”则是这种精神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强调的是在追求道德的同时,也要运用智慧,审慎地选择行动的方式和环境,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以便能够更长久、更有效地践行道义。

2. “仁义”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君子追求仁义,甚至愿意为仁义而牺牲,这体现了对道义的极端重视。但是,“君子不立危墙下”并非否定牺牲的价值,而是强调牺牲应有其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人明知会因为无谓的鲁莽而死去,却不能达成任何正义,那这便不是“取义”,而是“愚勇”或“送死”。君子懂得,真正的“取义”是为了维护更大的道义,是为了保护他人,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如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却对这些目标没有任何积极影响,那么这种牺牲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

3. “智”作为德行的一部分:儒家强调“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智”也是一项重要的德行。“智”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判断力、决断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君子不立危墙下,正是“智”的体现。他能够明辨是非,懂得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最符合道义也最能发挥作用的选择。

4. “责任”的辩证:君子有责任担当,有责任维护道义。但他也同样有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的长远福祉负责。如果因为一时的“匹夫之勇”而导致自己无法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那反而是对责任的逃避。所以,君子懂得在“不义”面前坚守,在“危险”面前审慎,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仁”和“义”。

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一个君子看到有人在行不义之事,而且情况非常危险,他一个人去对抗,很可能也会被压制或者受伤。

如果他选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可能会选择挺身而出,即使有危险,也要发出声音,制止不义。
但是,如果他懂得“君子不立危墙下”,他会先评估情况。他可能会选择先寻求支援,或者寻找更安全的时机和方式去帮助受害者,而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件可能无效的事情。他不会让自己成为“危墙”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理智的介入者,寻求最佳的干预方案。

所以,儒家思想并非简单地推崇牺牲,也不是鼓励怯懦。它是在一个崇高的道德理想(仁义)和对现实情况的清醒认知(智慧、审慎)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固然重要,但实现原则的方法和途径同样关键。君子要在坚持原则的“高地”上,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路人”的智慧。这是一种成熟的、真正能够指导人生的思想体系,它既有理想的光芒,也有现实的光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问题。

中国人分两种,一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虽然会巧言令色,但是总也是能明事理。知道何为格物致知。

也就是一把刀,在厨师手里是菜刀,为善,在歹徒手里是凶器,为恶。

这就是格物致知

另外一种是文盲,根本不明事理。总是自以为是的发表一些毫无道理的声音。

比如,说儒家总能自圆其说。这其实就是一种以己推人的论调,他们觉得别人都和自己一个水平,只不过别人是个巧嘴,自己是个老实人,不会编罢了。

太祖在《为人民服务》中已经论述的非常清楚: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你能说太祖也在自圆其说?

这就是蠢人的不能适应社会的逻辑。

user avatar

请把《孟子·尽心上》的这一段读完。

在“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这句话之后,还跟着:“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意思就是:致力于行其正道而死,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被牵连进不正当的事业而受刑罚,就是“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user avatar

孟子这个人不错,《孟子》一书大部分都是儒家值得继承的精华。

儒家应该被批判的是孔老二和董仲舒以后历代儒家门生

user avatar

被倒掉的墙砖砸死算哪门子成仁取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中庸》开篇便点明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虽短,却道出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的观念——“中”。儒家之所以如此强调“中”,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渗透了儒家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秩序的根本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儒家对“中”的重视。首先,“中”是事物最本真的状态,是未受干扰的纯粹。 “喜怒.............
  • 回答
    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为社稷江山奉献奋斗死而后已”,甚至将儒家描绘成一种牺牲个人利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学说。但如果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言论,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儒家最早的关怀对象是“人”,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如果儒家真的遭遇了“强行复辟”的局面,那么在中国社会内部,儒与反儒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并且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张力。这不再是简单的学术讨论或文化选择,而会演变成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利益重塑的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复辟”的含义。这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在.............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社会竞争残酷,却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分析,并且需要澄清一些潜在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儒家文化圈: 通常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 回答
    许多人会觉得,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里,专门探讨“爱情”二字,而且是那种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男女之间轰轰烈烈、你侬我侬的“爱情”,着实是少之又少。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反映了儒家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独到理解。为什么儒家典籍里很少直接谈“爱情”?这并非是儒家不重视情感,而是他们的关注点和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关于继承权的核心观念,它并非单一的偏好,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伦理考量交织而成。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宗族制度与男性化的权力传承链条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宗族制度。在这个体系下,家族的延续、香火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而男性在传统观念中是承担这一责任.............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文化传播和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确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基本上是局限于东亚文化圈的。那么,为什么它没能像某些其他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犹太教等)那样,在欧洲土地上生根发芽,甚至成为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为什么儒家最终在中国占据了主流地位,而道家虽然同样源远流长,却更多地扮演着一种补充、反思甚至隐逸的角色?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儒家和道家在根本上的差异。 儒家:入世、秩序、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以孔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简单地说,两岸和韩朝的统一路径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外部干预的程度以及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巨大。咱们先从两岸说起。两岸的特殊性:内战遗留与中华民族的认同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海峡两岸的隔阂,本质上是国.............
  • 回答
    关于“儒家现在是有魂无体的”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评价,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一种对儒家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形象化描述。它并非全然的贬低,而是指向了儒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要详细阐述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魂”与“体”,以及它们在当下的处境。什么是儒家的“魂”?儒家的“魂”,我.............
  • 回答
    非议儒家,并非近年才有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将儒家视为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然后加以批判,其实是对儒家本身的误读。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经历过被推崇、被改造、被质疑、被否定,也曾被重新解读、重新激活的过程。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变迁下的角色.............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儒家,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价值,这并非否定历史,而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一种回归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