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

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最初是为谁服务的?孔子本人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理想是恢复周礼,也就是一套贵族阶级的秩序和道德规范。他周游列国,想找个君主,能让他施展政治抱负,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归根结底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等级秩序,君主高高在上,臣子各司其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种模式,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明确的要求,但你能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一个饿着肚子的农民,他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君王的大义还是父子的伦常?当然是能不能填饱肚子,能不能不受压迫。

再说说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事儿听着挺有道理,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有“家”可“齐”,有“国”可“治”。你得先有余力去学习,去思考,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谈得上影响家庭、社会和国家。对于一个终日辛勤劳作,勉强糊口的底层百姓来说,每天的生存压力都够呛了,哪儿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思去钻研什么“仁义礼智信”?他们更关注的是实际的利益,是风调雨顺,是税赋轻省,是盗匪不扰。儒家给的解决方案,往往是从道德层面入手,比如劝大家要“克己复礼”,要“忠孝”。这些对于已经掌握了权力的人来说,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对于底层百姓,却显得有些遥远和空泛。

而且,历史上儒家被官方采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它的解读和应用就更加复杂了。当儒家被官方垄断,并被用来强化统治秩序时,它很容易变得僵化,甚至成为压迫底层百姓的工具。比如“君为臣纲”,这在面对一个仁明的君主时,还能说得通,但要是遇到昏君暴主,这“纲”就成了一道枷锁,让你不敢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又比如“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强调家庭伦理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女性的压迫。

再来,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虽然有其智慧之处,但在很多时候,也被用来消解激进的改革和反抗。底层百姓如果遭受不公,想要奋起反抗,这时候儒家宣扬的“安分守己”、“不怨天,不尤人”等观念,就可能成为他们行动的束缚。毕竟,历史上有很多农民起义,如果他们真的完全接受了儒家那套“顺从”的逻辑,恐怕很难组织起来推翻现有的统治。

我们也要看到,儒家思想并非铁板一块,它内部也有各种流派和发展。但总体来说,当儒家成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合法性的工具时,它更容易被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阶层所利用,而底层百姓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是被压迫者。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关注点,与儒家宣扬的那些价值,有时候存在着天然的隔阂。

更何况,古代社会通讯不发达,知识传播也有限。普通百姓接受到的儒家思想,往往是经过层层解读和转化的,甚至是被简化后的道德说教。他们接触到的更多是关于孝敬父母、尊重长官之类的具体要求,而那些更深层次的哲学探讨,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

当然,说“没什么群众基础”也有些绝对。儒家思想中那些关于仁爱、诚信、勤劳的朴素道德要求,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民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很多民间习俗、谚语,都能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但如果说要让底层百姓自觉地、主动地去拥护“孔子儒家”作为一种指导他们生活的思想体系,那确实是很难的。他们的“基础”,更多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而儒家,尤其是被官方意识形态化后的儒家,不一定总能完美契合这种追求。

所以,与其说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不如说,儒家思想的重心和发展方向,更多地倾向于维护和塑造一种等级森严、秩序稳定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恰恰可能与底层百姓对解放和发展的渴望存在一定的张力。他们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大概是个笑话。

我不喜欢唯心主义,我喜欢唯物主义。

为什么?

因为我从心里觉得唯心主义不好。


我不喜欢儒家,我喜欢马哲。

那么儒家为何存在呢?

因为孔老二和历代统治者。


儒家太讨厌了,它禁锢思想。

它咋禁锢了?

它科举只考四书五经。

哦,那现在也在禁锢。考研政治,只考马哲。



儒家太恶心了,固化阶级。君臣父子,三纲五常。

那现在呢?



多的也不想编了,大概王思聪和我曾经是同一起跑线,只是我没人家努力吧。

大概教皇和乞丐,曾经共用烛光晚餐吧。

大概现在的人是真的不会要求儿女孝顺吧。

大概现在的领导都喜欢员工跳槽吧。

知乎是打工人阶层的政治正确,但好像表现在个人层面就是你丫就是个loser。

男女平等在儒家思想的话题下是政治正确,在男女对立的话题下就是个靶子。

啥也不是。


阿Q听说赵老爷怕革命,就说自己是革命者。在梦里把赵老爷一家揍了一顿,就以为自己真的是革命者了。梦醒以后还是不敢革赵老爷的命,只敢欺负小尼姑。革命是啥也不知道,喊着革命要钱就对了。

user avatar
伊斯兰教的情况不知道,但基督教是从穷人开始传教,起家的。圣约翰穿着粗毛皮的衣服,在旷野找点蝗虫蜂蜜果腹。耶稣做好事,无非分食饼子和鱼,给人治病驱鬼。入教的仪式不是收钱拜师之类,而是简单的用水洗一下。

妓女抹大拉想入教,耶稣也不嫌,虽说另外的场合,他会讲什么,不要拿珍珠喂狗。耶稣还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耶稣说,兄弟打你七十个七次,你都得原谅。他打你左脸,你伸过右脸,也让他打。这种忍辱也是穷人才有的耐性

使徒在罗马传教时期,发展的信徒也是底层的穷人,教士没有工资,也还不收十一税,更别说赎罪钱这种荒唐玩意。

穷人好欺负,基督教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是不和统治阶级对抗的劝善之教,教徒还是给大量的抓起来,在斗兽场上喂给狮子老虎。

穷人总要抱团取暖,他们也会为了摆脱现世的苦恼而上天堂,前赴后继去牺牲。这给他们争取了生存发展的巨大机运。

耶教是逐渐由穷人向富人扩散的,给批准为国教后,就怎么着也回不去穷人的教会了。但基督教的掌控基层的能力,也还没有失去。《神曲》把犯了七宗罪的人,都下地狱,多少贪吃懒惰,生活舒服的人,给下了地狱,耶教的穷人本色相当明显。


儒家,比起怎样对待他人的一种劝善,更讲究的是自我中心的个人修养。以修身为本,治国齐家平天下,目的是让高人一等的士大夫,弘毅起来,少点荒唐而有点出息。少接触妇女,何尝不是杜绝饱暖思淫欲,穷汉屋子窄小,隔离条件差,也不知书达理,穷的没法子,还会几个人同搞一个老婆,哪里在乎男女授受不亲?

穷汉,当然也像鲁迅说的,在外头受气,回家还有老婆孩子可以欺负,于是天下太平。但终究玩这一套远不如阔气的诗礼之家,杜甫诗里写过,他们居家没大没小,而情义可人,鲁迅小说里,孩子玩闹,打了小太公也不会想起这是犯上。

《红楼梦》却告诉我们,高度的男女隔离,让金川跳井,司棋碰死在石头上,晴雯遭到驱赶,挺好的鸳鸯却一生不嫁,维持礼教的分例制度,让你越富越讲究排场,有多少钱也不够花。就这样,贾琏贾赦贾瑞薛蟠一堆臭男人,还是一味胡闹

儒家在底层的群众基础,似有若无的,到底有莫有呢?这还得了解一下,我们近代也没倒台的一些基层社会结构

鲁迅说过,乡村里谁有道理呢?简单的很,一个农民若说赵老爷有道理,他会讲,赵老爷家里五百亩田呢,你说他没道理?每乡每村都有地主富农,越阔气越有理,人们直白的以财富作为有理的唯一理由

为什么地主绅士有理呢?没理他怎么制裁乡民。乡权,族权,可大可小,但历朝历代都有。雍正以后族权最厉害,犯了族规直接处死你,朝廷都没话说。要么不守规矩的妇女怎么浸猪笼呢?

浸猪笼的规矩,当然依据儒家学说,族里知书达理的乡绅,以此教化人们。受教化的人们,当然都知道啥是不规矩了。那怎样是规矩呢,红白喜事找他们就对了,不找都不行。参看一下鲁迅《离婚》。

这样的儒家,没有群众基础?学说不断的巩固扩散,好比癌瘤蔓延全身,那也是应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 回答
    这年头,说起儒家,好像总少不了对孔子的批评,而且有时候批评得特别不留情面,甚至有种要把老祖宗从神坛上拽下来的架势。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细琢磨起来,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变迁的冲突首先得承认,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形成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是天壤之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
  • 回答
    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书、数、射”,也就是“六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培养,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它们贯穿于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然而,将这“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深入的、历史的剖析,而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问题。“六艺”的原初意涵.............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极端分子袭击圣城麦地那,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动机和历史渊源,与儒士袭击孔庙、和尚袭击大雄宝殿这类事件,从本质上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深入探究。极端分子袭击麦地那的动因,绝非简单地出于对宗教或文化象征的“反感”或“破坏欲”,其根源更深,往往与以下.............
  • 回答
    关于孔子为首的儒教是否极大限制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是“极大限制”,不如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多维度的,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对某些领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儒家思想的核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需要回顾其核心。孔.............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