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不是讲究忠义吗?为啥每当朝廷换代,孔家从不殉国,而是立刻归顺新朝做衍圣公,这是忠君的表现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更多的是指对一个职位、一个责任的尽心尽力,是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角色的忠诚。它不一定是指对某一个具体统治者的绝对效忠,而是对那个“道”的维护,对社会秩序和百姓福祉的承担。孔子 himself 的言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是自我修养,是践行仁德,而不是简单地依附于权力。

“君”的含义也在演变:在孔子那个时代,“君”更多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一个承载着道义和责任的象征。但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皇权日益集中,很多时候“君”就变成了皇帝个人。儒家在后期也发展出“君有过则谏”的思想,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当君主无道,儒家士人也并非完全不能选择离开或抵抗。

“义”与“忠”的平衡:儒家同样讲究“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是一种失序。当统治者不再符合“君”的标准,也就是无道的时候,臣子的“忠”是否还要继续,就成了一个伦理上的两难。很多儒家士人会选择“君若无道则隐”,避世自保,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表达不满。

其次,我们再看看孔家,也就是孔子后裔的特殊历史地位。

“衍圣公”的特殊性: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他的后裔历代都享受着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从汉代开始,历代王朝都给予孔子后裔尊荣和职位,尤其是在宋代以后,“衍圣公”的爵位更是世袭罔替,地位显赫。这个爵位,与其说是个人忠诚的体现,不如说是历代王朝为了巩固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对孔子及其家族的“政治符号”的尊崇和利用。朝廷换代,对于孔家来说,其首要的“责任”和“职能”,不是去与前朝一同殉葬,而是维系孔子家族的延续,以及通过“衍圣公”的身份,在新的统治者面前,继续扮演“文化象征”的角色,确保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在新政权下的合法性。

政治的现实考量:我们可以想象,在王朝更迭如此剧烈的时代,如果孔家后裔真的选择与前朝殉国,这不仅是孔子家族的覆灭,很可能也会对儒家思想的传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一个被视为文化象征的家族,其灭亡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政治信号意义。相比之下,通过与新朝“归顺”,继续担任衍圣公,实际上是一种更务实的选择。他们能保全家族,也能继续在文化领域发挥影响。这是一种对儒家“礼”和“序”的另一种解读:在新的秩序下,找到新的位置,并继续承担维系文化传统的责任。

“忠”与“权势”的距离:孔家作为“衍圣公”,其身份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士大夫。他们是受皇权恩赐的、带有特定政治象征意义的贵族。他们的“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对维护自身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的“政治策略”的忠诚。每一次归顺新朝,与其说是对某个具体君主的“忠”,不如说是对“国家统一”和“儒家文化得以延续”的一种“妥协”和“适应”。他们用这种方式,确保自己在新的权力结构中依然有发言权和尊崇地位。

历史的惯性:从宋朝以后,孔家与皇权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当皇权更替时,他们也自然而然地需要向新的皇权表态。这是一种历史惯性,也是一种政治生存之道。他们无法像一般读书人那样,可以“学而优则仕”,也可以“学而优则隐”。他们的身份,让他们必须在一个显赫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

那么,孔家从不殉国而是归顺新朝,这是忠君的表现吗?

从狭义的、对某个具体君主个人的绝对效忠来看,似乎不是。他们没有选择与前朝共存亡。

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对“礼”的维护,对“道”的传承,对“文化正统性”的延续,以及对“国家秩序”的适应来看,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策略性的忠”。

维护“名分”与“道统”:孔家通过归顺,确保了自己“衍圣公”的名分,以及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道统能够在新朝下得到延续和尊崇。这在他们看来,可能比一个人的生死更重要,因为这关乎中华文化的根基。

“君权重构”下的生存之道:每一次朝代更迭,都是一次对“君权”的重构。孔家作为与皇权紧密相连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在新建立的政治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确保自己的影响力不被彻底剥夺。这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生存策略。他们用“归顺”的方式,来表达对新政权的“认可”,并希望在新政权下继续发挥其作为“文化仲裁者”的作用。

非纯粹的个人情感:孔家作为世袭的“衍圣公”,其家族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紧密相连,但他们的决策并非仅仅基于个人对某个皇帝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家族利益、文化传承和政治生存的综合考量。

所以,如果非要给“忠君”下一个定义,那么孔家这种行为可能更接近于一种“政治妥协下的道统维护”,而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个人献身。他们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和长远的方式,来保障儒家思想和孔子家族的延续,这在历史洪流中,自有其存在的逻辑和价值。只不过,这种“忠”,和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忠君报国”还是有所区别的。它更像是一种对既有秩序的“适应性忠诚”,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家顺从的是天命,旧朝灭亡,是失道所致,被上天所抛弃,儒家当然不会继续效忠,而征服了天下的势力,哪怕是异族,也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是天命所在,儒家就会改而归顺。

简单地讲,赢家即正义,正义者才可能赢,所以我总是站在胜利的一方。

user avatar

孔子曰: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侍君。

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道理非常明白,为什么要改朝换代,因为朝廷出了夏桀,商纣,周幽。

作为民意领袖的后人,为什么还要他们助纣为虐,祸害百姓。

忠君忠的明君贤主,又不是一个独夫民贼。

连基本大义都搞不清,难道你是日本人?

这让我想起他们在《告十八省豪杰书》里面说的话。。。听听都觉得可笑。还说什么“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也不想想,朱元璋是怎么骂倭人的。。。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捲舒非矩俗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俗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常云冉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辨。王无辨,褶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干天宪。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朱元璋《倭扇行》

都被骂成井蛙了,还在哪里大言不惭。

我把这首诗送给题主,好好体会一下。。。连个乞丐都不如

user avatar

我是个俗人,大半夜刷知乎,刷到儒黑的问题就想怼两句。

但是吧,写了一大段又觉得不合适。

人和人的思维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明明人自己都是多样的,却把别人想的那么简单。明明自己一辈子见了那么多的人和事,却觉得别人啥都没见过。明明自己有时候也会做错事,遇到别人做错事的时候觉得这人是个傻蛋。

认真回答问题,反驳观点,你们也不会采纳的。

那就写废话发泄情绪吧。



李家公子死了,你跟他有婚约在,我们孔家速来忠义为本,你和李公子举办完冥婚以后殉情吧。


死一个女人的感触,比一家子人死的干干净净给人的触动都大吗?命,这个字,对人们的价值就这么低廉吗?


站在高山上高喊上让海啸来的再猛烈些吧,那些海边的人不是号称水上飞吗?



不过吧,既然是你们,那以上的类比是作废的。儒家是贪官污吏,豪强劣绅的代名词。你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审判他们当然是正义的,他们就应该殉葬。你们非要说喵喵叫的是狗的话,那狗的确是抓老鼠的。

user avatar

儒家永远忠于皇帝,谁是皇帝就忠于谁。

有问题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所说的“仁义道德”能否解决“吃、住、用”这些物质生活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把这几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一、 儒家的“仁义道德”究竟是啥?很多人一提到儒家,脑子里可能就蹦出“温良恭俭让”、“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感觉有点虚头巴脑,好像离我们柴米油盐的生活有点远。其实不然,儒家的核心思想,说白.............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一个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学,在历史上占据了如此崇高的地位,但我们却常常能看到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其在理论上的崇高和.............
  • 回答
    李斯,这位战国末期到秦朝初年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与政治实践,无疑与法家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和最杰出的实践者。但如果追溯他的早期经历,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李斯在年轻时,也曾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过儒家之道。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接触过儒家,又为何最终成为.............
  • 回答
    在探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出色的皇帝里很大比例不是修读儒家经典出身”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定义,以及“出色皇帝”的标准,并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尤其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于皇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为什么儒家最终在中国占据了主流地位,而道家虽然同样源远流长,却更多地扮演着一种补充、反思甚至隐逸的角色?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儒家和道家在根本上的差异。 儒家:入世、秩序、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以孔子.............
  • 回答
    清朝统治者推行的“留发不留头”政策,确实让许多人觉得与他们所尊崇的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满汉文化的冲突以及儒家思想在清朝的实际运用。一、 历史背景与“留发不留头”的由来“留发不留头”并非清朝一开始就有.............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儒家与墨家在对待人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上的态度,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不扣不鸣”与“不扣必鸣”便是这种分歧的集中体现,它们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表达”与“沟通”上的根本差异。儒家:“不扣不鸣”——含蓄蕴藉,尊礼重道儒家的“不扣不鸣”,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调在恰当.............
  •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社会确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国学热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四书五经”是否会重回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儒家思想未来是否可能拥有政治实体上的支撑,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牵涉到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乃至政治格局的潜在演变。“四书五经”重回国民教育体系.............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中国古代儒家是否虚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历史实践、不同时期的儒家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 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何会引发“虚伪”的质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才能判断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孔乙己”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意涵,它不仅仅是一个鲁迅笔下的人物,更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对知识分子困境的深刻隐喻。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儒家教育,尤其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一个尖锐的问题油然而生:这种教育是否在不自觉地复制一群又一群的“孔乙己”?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析一下儒家教育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