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留发不留头,还维持着儒家理论,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自相矛盾?

回答
清朝统治者推行的“留发不留头”政策,确实让许多人觉得与他们所尊崇的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满汉文化的冲突以及儒家思想在清朝的实际运用。

一、 历史背景与“留发不留头”的由来

“留发不留头”并非清朝一开始就有的政策,而是随着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对汉人推行的强制性政策。在此之前,汉族男子普遍束发,将头发束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男子则留辫子,即将前额的头发剃掉,将脑后的头发编成辫子垂在背后。

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为了确立满族的统治权威,并以此作为区分忠诚与反叛的标志,清朝统治者颁布了“剃发令”。最初的剃发令在不同地区实施的进度和严厉程度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要求汉人剃掉前额的头发,模仿满族的辫子发式。命令中明确规定:“薙发令,许令剃发,不从者斩。”这就直接把“留发”与“不留头”划上了等号。

二、 儒家思想中的“身体发肤”观

儒家经典《孝经》开篇便提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论断。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认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来自父母,因此不能随意损伤,这被视为孝道的开端。在传统中国社会,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受到重视。许多人将留发视为对父母的尊重和对自身品德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留发不留头”政策无疑是对这一儒家伦理观念的直接挑战。它迫使汉人改变了数千年来的习俗,以一种他们认为是对身体的“毁伤”的方式来表明效忠。

三、 矛盾的产生与清朝的解释

强制性与情感上的冲突: 对于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而言,剃发不仅仅是改变一种发型,更是对他们身份认同、文化传统和祖宗之法的背叛。这种强制性的改变,直接触犯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孝道观念,造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心理矛盾。许多人在抵抗剃发令时宁可牺牲生命,也显示了这种观念的力量。

政治目的的优先性: 清朝统治者并非不了解儒家思想,事实上,他们非常重视并积极运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然而,在满汉民族融合和统治权威的确立问题上,政治上的需要压倒了对儒家伦理的绝对遵从。他们认为,要确保满族的统治地位,必须在视觉上和行为上将汉人与满人区分开,并以此作为效忠的检验标准。一个统一的发型,是强制性统治和民族整合的重要手段。

“权变”的儒家解释: 面对汉人的质疑和反对,清朝统治者和一些为其辩护的儒士,也试图在儒家框架内为这项政策找到合理的解释。他们可能会提出“权变”的儒家思想。意思是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更大的善(例如国家安定、天下太平),是可以做出一些看似违背常规的做法的。

“为君者,所以安天下也”: 这种解释强调了统治者维护国家稳定的责任。他们认为,推行剃发令是为了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巩固国家统治,从而实现“天下安宁”这一更宏大的儒家政治理想。在这种情况下,牺牲个体对发肤的维护,是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
“合族而治”的论调: 有些人会辩称,剃发是为了促成满汉的融合,实现“和合”的社会局面。他们认为,通过统一的服饰和发型,可以减少民族隔阂,达到“文王之道,满夷亦得而闻也”的效果,最终让所有人都遵循君王的教化。
对“孝”的狭义理解的挑战: 更有力的辩护则会进一步区分“孝”的内涵。他们会认为,真正的孝顺不仅在于不毁伤身体,更在于能够顺从父母(或君主)的合理要求,以及在乱世中保全生命,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如果父母(或君主)的命令是“留发不留头”,那么顺从这一命令,实际上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因为这关系到全家人的生命安全。这种解释将“孝”的重心从对身体发肤的直接维护,转移到了对生存和更大责任的承担上。

等级与权力: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反映了权力结构中的等级观念。君主的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臣民的义务是服从。在君权至上的时代,即使是看似颠覆性的政策,只要是统治者强力推行,最终也会在官方话语体系中被合理化。儒家思想在这种解释中,更多地成为一种维护统治合法性的工具,而不是反抗统治的道德依据。

四、 实际影响与文化断裂

尽管有各种辩解,“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仍然在汉族社会造成了深刻的文化断裂和身份认同危机。许多人在被迫改变发型后,内心仍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强制性的文化改造,虽然在政治上达成了目的,但在文化心理层面,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总结

“留发不留头”政策与儒家关于身体发肤的观念确实存在直接的矛盾。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推行并维持这项政策,并非因为他们真的认为这不违背儒家伦理,而是出于政治统治的绝对需要。他们通过强调“权变”的儒家思想、将服从君主作为一种“孝”的体现,以及利用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最终在表面上压制了这种矛盾。然而,这种强制性的文化改造,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情感结构和文化认同,其间的张力与冲突,是理解清朝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道德困境,而是一个政治权力与文化价值相互博弈的复杂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说满清崇奉儒家是一句笑话。上次有个满鞑看到我这句回复就吓得把我拉黑。真巴图鲁

另外针对有人用君权去压制“身体发肤”,潜台词是:“皇帝让剃头就必须剃头,这么做符合儒家。” 其实这是完全的歪曲儒家思想。儒家一贯主张父大于君,孝先于忠。自古只有以孝治天下,从来未闻以忠治国。如果君大于父,何来父死必须辞官守孝一说?篡位者尚可成为名声不差的君主,弑父者则永世不得翻身。

user avatar

你以后读书,要把书读完。读句子也得读完。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好了,留发不留头,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孝可言?

这里面有矛盾吗?没有

毁伤,是什么意思?

毁,缺也。——《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

毁,坏也。——《小尔雅·广言》

也就是,不正常的缺少,破了。

伤,创也。——《说文》

也就是创口。

剃头是毁伤吗?自然不是。这是顺应当时社会认识与价值的。

文哥时候的人,把剃头认为成毁伤,这是文化不够,怎么现代人还是怎么认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统治者推行的“留发不留头”政策,确实让许多人觉得与他们所尊崇的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满汉文化的冲突以及儒家思想在清朝的实际运用。一、 历史背景与“留发不留头”的由来“留发不留头”并非清朝一开始就有.............
  • 回答
    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深入人心,大家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剃发易服。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明朝乃至更早的时期,情况又是如何呢?古代社会对于头发的规制,虽然没有清朝那样极端和血腥,但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观念和习俗,并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群体中也有强制的要求。明朝:儒家礼制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了明朝,随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有人觉得清朝给后人留下的“财富”最多,但感激的却似乎不多,反而对明朝多有怀念。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这里的“财富”。如果说的是物质财富,比如土地、矿产、黄金白银,那确实得掰开了看。清朝的“物质财富”:是积累还是掠夺?清朝入关,初期经历了相当长.............
  • 回答
    清朝灭亡,辫子剪了,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件大事,牵扯到太多人心里头那根弦。你想啊,几百年的规矩,突然就断了,这变化之大,就好比你习惯了一辈子单手吃饭,突然有人跟你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双手用了,而且用双手才是“新时代”的标志。这道理是一样的。辫子,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头发,它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
  • 回答
    清朝时期,香港的汉人留着辫子,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既有清朝的统治意志,也有英国的殖民策略在起作用。说起来,英国人确实不在乎香港的汉人留不留辫子,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而不是帮助这些人“反清”。首先,我们要明白“辫子”在中国清朝的语境里是什么。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推行“剃发易.............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留学圈里也挺常见的讨论话题。用大白话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儿,不打官腔,尽量接地气地分析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复交这些国内顶尖大学出来的学生,那智商和能力都是没得说的。他们能拿到去美国名校深造的机会,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优秀。当他们踏出国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到更前沿.............
  • 回答
    关于《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清华新政,让中国考生欲哭无泪!》这篇文章所反映的赴中国留学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中国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国内考生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特别是清华大学的国际化招生新政。一、 中国高校吸引国际人才的背景与驱动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嘉靖皇帝真的能像《大明王朝1566》里那样,硬撑到死也不倒严,严党是否还能覆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我认为,即便嘉靖不倒严,严党覆灭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但过程会更加曲折和惨烈,而且最终覆灭的导火索和方式也可能与剧中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党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剧.............
  • 回答
    在清朝,男人留辫子这件事,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政治和社会要求。对于那些留着辫子的男人们来说,洗头发这件事,确实比我们现在要复杂一些,也因为这个辫子,洗头这件事本身就增添了不少“技术含量”。关于洗头的频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 普通百姓:老百姓们毕竟生活比较劳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太可能像现.............
  • 回答
    相比明朝,清朝留给中国的领土在总体上是增加了的,并且其贡献是巨大的,但这个“增加”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概括。清朝在巩固和扩展中国疆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清朝的疆域扩张与奠定基础:清朝是继秦汉、唐宋之后,再次显著扩张中国疆域的.............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关于“大明湖”这个名字的反动性,以及清朝为何会保留它,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和政治层面的多重解读。我们得深入挖掘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大明湖”这个名字的“反动性”主要源于“明”这个字。在清朝,尤其是刚入关统治的那个时期,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统治,并且需要一种方式来区别于他.............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其实,如果细心读过《红楼梦》,就会发现里面的人物,不论男女,普遍都是梳着古代传统的发髻,并没有出现清朝标志性的“金钱鼠尾”或“辫子”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说起来也挺简单,但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红楼梦》虽然是清朝人写.............
  • 回答
    清朝覆灭至今已逾百年,但其留下的恶劣影响,如同沉重阴影,依然盘踞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影响并非简单地被历史翻篇,而是以各种复杂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并且因为其根植性、惯性以及与后续历史事件的交织,至今仍然顽固地存在。一、 政治体制的遗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与权力结构的.............
  • 回答
    话说这清朝入关坐稳江山之后,对于那些不服王化的,或者说是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最终落草为寇的百姓们,他们留的发型嘛,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土匪”本身就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里面成分复杂得很。首先,咱们得明白,清朝统一全国,最根本的一条规矩是什么?那得是“剃发令”!男人们都得剃掉脑门.............
  • 回答
    晚清朝廷确实积重难返,腐败和无能成为了社会普遍的认知,但即便如此,它依旧守住了中国辽阔的疆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无能”二字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腐败无能”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脉络。一、 并非“无能”到一无是处:顽强抵抗与战略博弈尽管内政混乱,外患频.............
  • 回答
    很多男生都想尝试背头,但又担心会显得油腻或者过于成熟。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点,打造一款清新帅气的背头并非难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男生如何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背头。第一步:明确你的发质和发量这是决定你是否适合留背头以及如何留背头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发质偏硬、发量适中偏多: 这类发质是留背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