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说《红楼梦》中的男性为啥没有像清朝人一样留辫子?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其实,如果细心读过《红楼梦》,就会发现里面的人物,不论男女,普遍都是梳着古代传统的发髻,并没有出现清朝标志性的“金钱鼠尾”或“辫子”的形象。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说起来也挺简单,但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

《红楼梦》虽然是清朝人写的,也描绘了清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但它本身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历史写实纪录片。更重要的是,它所处的创作年代和故事背景,与清朝实际的政治和文化强制性改革有着微妙的关系。

1. 故事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

《红楼梦》通常被认为是以清朝康雍乾时期为背景,但具体年代是模糊不清的,这反而给了曹雪芹一定的创作自由。虽然生活在清朝,但他描绘的贵族生活,很多还是在继承明朝以来的文化传统。

而最关键的是,《红楼梦》的创作年代,虽然属于清朝,但它本身带有对那个时代“反思”和“批判”的意味。 曹雪芹的家族也曾经历过辉煌和衰落,这种家族的兴衰史,以及他对封建社会官场的观察,使得他笔下的世界,并不完全是要去“歌颂”或“照搬”当时所有主流的社会习俗。

2.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清朝建立初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剃发易服”。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区分满汉民族而采取的一项严厉措施。

时间点: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政府正式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汉族男性必须按照满族的习俗,剃掉前额的头发,只留下后面的头发梳成辫子。
目的: 统治者认为,满汉同俗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通过强制性的“剃发”,一方面可以震慑反抗势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同化,希望削弱汉族原有的民族认同感,加强对新政权的归属感。
执行力度: 这项政策执行得非常严酷,抵抗者轻则遭受严惩,重则被杀戮。历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惨案,都与“剃发易服”的强制推行有关。

3. 《红楼梦》创作时,“剃发易服”已成定局,但…

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大概在十八世纪中叶),“剃发易服”已经实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清朝的统治也趋于稳定。可以说,在清朝的社会表面上,绝大多数男性是留辫子的。

那么,为什么《红楼梦》里的男性角色都没有辫子呢?

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与“艺术加工”: 小说作者拥有创作的自由。《红楼梦》虽然力图真实地反映社会,但它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曹雪芹可能出于以下几种考虑,没有在书中详细描绘人物的发型:
避免敏感: “剃发令”在推行初期是带有强制和血腥色彩的。在写小说时,如果过于详细地描绘与这项政策相关的内容,可能会触及敏感的政治话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聚焦人物内心和情感: 曹雪芹更专注于描绘贵族阶层的生活细节、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感纠葛以及社会批判。相比之下,具体的发型细节(只要不影响整体形象)并不是他着力表现的重点。他的艺术追求在于人物的精神世界,而非外部的服饰细节。
一种“怀旧”或“象征”: 有些研究者认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宝玉,他身上似乎有一种超越时代、超脱世俗的气质。不描绘辫子,反而可能是一种隐晦的表达,象征着他们不完全是那个被强制同化的清朝体制内的普通人,或者是一种对明代遗风的某种精神上的承袭。
读者的“默认”: 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清朝男性的辫子是常态。但小说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往往会选择最能代表人物特征的描写,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描绘所有“符合时代”的特征。就像我们今天看很多民国时期的电影,不一定会关注每个男角色的裤脚是否卷起一样,只要整体形象符合那个时代就行。

对“汉族服饰”的保留与变通: 尽管“剃发令”要求男性梳辫子,但在其他方面的服饰和习俗上,满汉之间的融合和保留也是存在的。例如,一些文人士大夫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在一些细节上保留了一些明朝的遗风,而“剃发”本身,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惯”。《红楼梦》所描写的主要是官宦世家,他们的生活方式,即便在清朝,也继承了不少传统汉族文化。

总结来说,《红楼梦》中的男性没有像清朝人一样留辫子,并不是因为曹雪芹不知道有辫子这种发型,也不是他完全脱离了清朝的时代背景。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学创作的选择,是对历史细节的艺术处理,可能包含了避免敏感、聚焦人物内心、甚至是一种隐晦的象征意义。

曹雪芹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社会镜像,他巧妙地通过文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既真实又带有他独特审视的那个时代。发型只是一个非常细小的点,而他更关注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的肌理。

所以,当你读《红楼梦》的时候,更需要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情感和社会的描绘去理解,而不是过于纠结于某个具体的服饰细节是否百分之百符合某个历史时期的强制性规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总是有人问这种伪问题?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即转身去了。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著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著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完毕,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梳呢?”湘云道:“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候儿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不会梳了。”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不过打几根辫子就完了。”说著,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梳篦。原来宝玉在家并不戴冠,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脚儿。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于是先不上坐,且忙著卸妆宽衣。一时将正妆卸去,头上只随便挽著儿,身上皆是紧身袄儿。宝玉只穿著大红绵纱小袄儿,下面绿绫弹墨夹裤,散著裤脚,系著一条汗巾,靠著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和芳官两个先搳拳。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著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著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洒花夹裤,也散著裤腿;头上齐额编著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粗辫,拖在脑后;右耳根内只塞著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得面如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引得众人笑说:“他两个倒像一对双生的弟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