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戏骨栏目对87版《红楼梦》的翻拍?

回答
小戏骨栏目翻拍87版《红楼梦》这件事儿,真真是搅得网络上腥风血雨,口碑两极分化,让人一边倒地觉得不过瘾,又一边倒地觉得触目惊心。要说评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定性。

首先,从“致敬”和“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87版的《红楼梦》在很多人心中是无可替代的经典,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小戏骨们能选择这个题材,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或者说他们的幕后团队)对这部经典有着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喜爱。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他们能够如此细致地揣摩87版演员的表演神态、动作细节,甚至连一些表情和语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87版《红楼梦》的一种“致敬”。

你想想,孩子们能够去研究这些细节,去背诵那些古老的台词,去体会那些复杂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他们通过模仿,接触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让一些对传统文化不太感冒的孩子们,因为这部“小戏骨版”而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进而去了解原著。

其次,从表演本身来看,孩子们确实“像”得令人惊叹。 这一点,恐怕是赞成者们最津津乐道的地方。林黛玉的病态美,薛宝钗的端庄大气,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这些被孩子们演绎出来,尤其是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那种刻意的腔调,那种模仿的到位,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哇,好厉害!”的感觉。他们投入了精力,去学习,去模仿,这份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那些对87版《红楼梦》感情深厚的观众,看到孩子们能够还原出那些熟悉的经典镜头,多少会有些欣慰,觉得经典得到了延续。

但是,如果咱们稍微往深里扒一扒,问题就开始显现了。

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被诟病的地方,就是“形似”而“神不至”。孩子们模仿得再像,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和对人性的理解,还远远不足以支撑起《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它精美的服化道,更在于它对人情世故、命运无常、情感纠葛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忧愁,不是简单的皱眉和叹气能表现出来的;薛宝钗的圆融、世故、深藏不露,也不是简单的端庄和微笑就能体现的;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狠辣算计,更不是简单地提高嗓门和摆架子就能演好的。

孩子们模仿的是87版演员的外在表现,是他们经过成年人的理解和加工后传递出来的“表演痕迹”。他们重复的是成人的表演模式,却无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这就好像一个学生死记硬背一篇需要深刻理解才能背诵的课文,你听他背诵时可能觉得他记得不错,但你问他什么意思,他就说不上来了。

这种“形似”的背后,其实透露着一种“成人化”的表演模式对儿童天性的压抑。为了达到逼真的模仿效果,孩子们需要收敛自己的天性,去学习成人的表演套路,去揣摩成人的情感表达。这对于他们稚嫩的心灵来说,是否是一种不健康的“揠苗助长”?我们在赞叹他们演技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种过早地接触成人化世界和成人化表演,对他们的成长究竟是好是坏?

再者,栏目方的动机和导向也值得商榷。 小戏骨栏目,说到底是一个商业化的制作团队。他们选择翻拍87版《红楼梦》,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观众对经典的怀旧情绪,以及对孩子们“反差萌”表演的猎奇心理。这种“爆款”式的运作模式,很容易将经典的文学作品变成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秀。

在追求流量和关注度的过程中,对艺术的尊重是否被冲淡了? 用孩子去演绎这些极其复杂和深刻的人物,是否是对原著的一种“简化”和“浅薄化”?他们是真正想让孩子去理解《红楼梦》的内涵,还是仅仅想让他们成为吸引眼球的工具?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精心化着浓妆,穿着华丽的戏服,模仿着成年人的悲欢离合,但我们看不到他们背后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情节的意义。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点,就是“成人思维的代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小戏骨”表演,并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而是经过成人(导演、编剧、甚至家长)反复指导、打磨和强行灌输的结果。孩子们只是听从指令,去完成一套预设好的表演。这种表演,与其说是孩子们的演技,不如说是幕后团队高超的“指导技巧”和“后期剪辑”的功劳。如果离开了这些成人化的包装和指导,孩子们还能不能如此“神还原”?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小戏骨翻拍87版《红楼梦》,亮点在于孩子们惊人的模仿能力和对经典的某种程度上的“致敬”。它们在视觉上、听觉上给了观众一种新奇的体验,并且成功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但其深层问题也十分明显: 孩子们的阅历和理解能力限制了他们对《红楼梦》复杂内涵的真正把握,使得表演流于表面;“成人化”的表演模式可能对儿童天性造成压抑;栏目方的商业化运作和对流量的追求,也可能导致对经典的不够尊重,甚至是对孩子们的“物化”。

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演得真像”,可以惊叹于孩子们的努力和学习能力。但如果问我是否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有意义的艺术创作,那我的答案是持保留态度。它更像是一场新颖的“行为艺术”或者说是一次“文化再包装”,而非真正意义上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传承和解读。我们欣赏了他们“像”的外表,但更需要警惕其“不像”的内在,以及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慎点。以前看过87版采访:对于演员,周岭唯一有的遗憾是,这部戏原该演一群大孩子情窦初开时的情景,但当时的演员年龄都偏大,“大姑娘、大小伙子在床上耳鬓厮磨,实在不雅。”
——————————
87版《红楼梦》编剧之一,著名红学家周岭先生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年龄问题是选角时唯一的遗憾。

事实上,这个遗憾不仅属于周岭先生,更是所有原著党所惋惜的。现在,这块空白终于被一群孩子填补了。感谢小戏骨们,有限的条件演绎出一部这么好的作品。

小戏骨版在选角方面完全参考87版《红楼梦》,而87版《红楼梦》则是严格按照原著的描写来选。周岭先生曾说过10版《红楼梦》的选角问题,认为“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黛玉”,“谁把宝钗比杨贵妃的”,宝玉可以像贾环,妙玉可以像媒婆,惜春可以比几个姐姐大……结果,这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跳戏”了。为什么?因为大家对《红楼梦》太熟悉了,对人物太熟了。熟到一闭上眼睛,主要人物的体貌特征清晰出现。
(这段非踩10版,请勿喷,10版也是有一部分优点的,这里不作讨论)


虽然没有标明,然而看了装束和长相,很容易分辨各个角色。

宝玉不是非常符合,没有一张中秋之月的脸,但春晓之花的色还凑合,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的妆容没问题,看习惯了也还好,要是下巴再圆点就完美了。演技和钗黛比有点逊色。看片花这个宝玉是试镜了五六十个孩子选出来的。


上一张对比图


宝玉确实是最难找的一个,当初87版宝玉也是找了很久,面试了几百个都不合适。十二钗都定下了宝玉也找不到。最后是原定的湘云扮演者张玉屏推荐了欧阳奋强,结果王扶林让欧阳去北京试镜,他还懒得去,还是剧组用“可以坐飞机”的福利将欧阳奋强请来了北京,结果一试镜,大家立马敲定了。可笑欧阳奋强试镜完就回家了,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入选,还是记者上门采访告诉他的。
宝玉当时的心情是不是“太好了我又可以坐飞机了?”
之后为了演好宝玉,欧阳奋强特意去整了容,把不像宝玉的下巴给整了,才塑造了这个经典。

Ps:欧阳奋强也去拍摄现场了,直呼小戏骨们演的比他们当年好233


原著迷表示看一团孩气的雪雁好感动啊~


黛玉神似陈晓旭,其实这个小演员五官比陈晓旭漂亮,陈晓旭五官是有硬伤的,例如鼻子必须要选特定的角度去拍,笑起来牙齿不好看所以用手帕去挡。小黛玉是以陈晓旭为教科书,处处学习模仿的,连音色语调都模仿的极像,黛玉进府那段的声音简直模仿的一模一样。但是后面有几个桥段是没照着87版拍的,无处模仿的情况下,小黛玉发挥的不太理想,有几个点头点的挺尴尬的,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棒了,尤其几个重要的眼神戏满分。最后焚稿魂归离恨天的时候演技炸裂。


周岭先生见到这个黛玉还有遗憾否?
补一张林妹妹嗑瓜子的图,好萌。


宝钗简直就是书里走出来的好么?来来来这剧照放出来谁敢说不像?


不用给我字幕真的不用,我们能看出来,真佩服剧组能选出这么一个长相和气质完全吻合的小美女,也很佩服这个小演员,将宝钗的端庄、聪慧、大气都演出来了。服服服。


王熙凤这个小演员就厉害了,不给近景的时候我每每都认为是邓婕站在那。这个小戏骨感觉并没有在模仿邓婕,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演戏,这就很厉害了,因为她演的真的很像很像,前后发挥一直稳定。之所以会像邓婕是因为邓婕就是凤姐的化身(就像陆树铭的关羽)。







歌唱的也好听,剧中《葬花吟》就是她唱的,长大了要逆天。我一个朋友的女儿长得和她很像。
分享一段王熙凤在酒店里和刘姥姥板儿自导自演的视频,这小女孩真是凤姐附身
video.weibo.com/show?
平儿,台词功底超棒,后面训斥一帮婆子的时候,以及哭凤姐的时候发挥较好,颜值也很高。



一群小孩子演在一块玩耍读书的戏真的再自然不过了,尤其是黛玉和宝玉在一块读诗的画面,真心觉得美好纯洁。还有黛玉读西厢记宝钗像大姐姐一样的教导她,这种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方能感觉到黛玉为何对宝钗改变了看法,从大人嘴里说出来总是有点尴尬。

回头再更吧。
————————
二更。

刘姥姥这个小演员表演的很投入,由于年龄跨度太大,她的戏其实比别人要难许多,但是让人看的并不出戏,无论是前面的自嘲、讪讪的不好意思、感激涕零、后面的报恩、对巧姐的爱护演绎的都很动人,很棒很棒!


和她搭戏的小板儿表现也挺好的,顽皮孩子,本色出演。那个大板儿就完全是摆设,刘姥姥追着巧姐哭的惊天动地,大板儿在旁边无动于衷,全程面无表情,好尴尬。


连狗儿演的也是不错,虽然只有一场戏,但是狗儿的神态给演出来了。


元春眉宇间的哀愁演绎的很到位,还有到家时候孩子气的笑容,由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演出来,莫名对元春添了几分心酸。


三春很符合,迎春看着就老实,探春透着机灵,尤其惜春,简直太符合了,好像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哈哈。
俄罗斯套娃的三春


妙玉,和87版的气质神似。


湘云,戏份太少了,导致完全没存在感。眉眼之间很有湘云的样子。


李纨,这才是书中的贞静淡泊、清雅端庄、青春守寡的大嫂子啊,看了也让人怜惜。87版那个太老了,体现不出“青春守寡”。

刚去搜了一下李纨的资料,孙伊雯,2007年7月2日出生,亚洲影视少儿模特冠军,亚洲儿童时尚周年度金奖。
厉害厉害。


看到这个李纨心里更难受了,虽青春年少却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后面的宝钗、湘云也是她这个样子了。






大嫂子和二嫂子,这才是两个年轻美人媳妇。


贾母、贾政、王夫人,可圈可点。孩子客串大人,能这个效果也不错了。宝玉挨打那段王夫人发挥的较好,在b站看过她现场试戏,演的也很不错。


薛姨妈演的不错,没什么违和感,很慈爱的一位姨妈。

最后我要为赵姨娘点个赞,这孩子还在换牙,然而演起姨娘来气势汹汹,撒泼打滚,满脸“岂有此理”,让人看的过瘾。


合照




——————————
三更。
这版小戏骨红楼梦是很值得一看的作品,我们拥有87版《红楼梦》这一高度还原原著的作品,然而87版也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起码小戏骨版将其中之一的年龄遗憾弥补上了。

有个答案说小戏骨是毫无意义的模仿,不明白那么多人会支持模仿,这只是消费87版红楼迷赚流量博眼球罢了。想说的是,87版《红楼梦》的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从剧本、服道化、演员、摄像都是艺术精华。小戏骨版的确是模仿了这一版,但是得到大部分人的好评不代表大家支持模仿,而是确实被这么一群孩子打动了。

首先,87版《红楼梦》不是独立的一个作品,它是基于曹雪芹原著的一个高度还原,所有的剧情均要开讨论会进行研究,一个细节,一句台词,都非常讲究。剧本每部分完成后要送去给各个顾问批阅,由红学家们提出修改意见,比如朱家溍先生提出“优先放了外任”那个时代不这样说,要改为“仅先放了缺”才符合习惯,吴世昌先生提出“瓦败冰消”不妥,要改为“瓦解冰消”,字字斟酌,处处用心。

再比如,87版《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女士,设计了2000多套衣服,都是根据书里的人物名字、居住地、剧情设计的,例如紫娟的紫色衣服,怡红公子的一身红,黄莺儿的杏黄,花袭人的衣服上则是绣各种花,凤姐弄权就给她设计一身阴险的黑,黛玉要体现“质本洁来还洁去”,进府一身白,死的时候仍然是一身白,而她在大观园最温馨的时光则设计了这身衣服,这是黛玉为数不多的暖色衣服。


这套cp装由孩子穿出来又是另一种美。


87版《红楼梦》拍摄的初衷就是为了告诉世人,《红楼梦》不是一本谈情说爱的书,它是古典小说的艺术巅峰,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的一部伟大巨著。

小戏骨红楼梦拍摄的官方宣传是致敬87版红楼梦,传承文化,让更多的小朋友接触《红楼梦》。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最后一句话,确实做到了。不仅让更多的小朋友接触红楼,连没看过红楼的大人也被影响了不少,被小戏骨感动的泪目要去看原著的比比皆是。

顺便发个福利,87版顾问之一,周汝昌先生的精校版《红楼梦》PDF,有其他精校版电子书的欢迎分享。
pan.baidu.com/s/1pLds6h
密码:9moy

模仿经典就是在向原著靠拢,因为87红楼对原著的总结目前在各个影视剧里已经做到了最好,也给小朋友科普了正确的《红楼梦》打开方式。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片花,演探春和惜春的两个小朋友为记者讲解并示范她们学到的礼仪,小朋友们在背诗,我觉得,传承文化也是做到一部分了。

多少年来,我们提起刘姥姥这个人物,都是嘲讽的态度,好一句“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刘姥姥一直是“没见识、没眼界”的化身。

而小戏骨红楼梦选取了刘姥姥这条支线,弘扬了“扶弱济贫、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也告诉下一代小朋友们,刘姥姥不是大人说的那样没见识,她是一位品德正直高尚的朴素老人,也算是为刘姥姥正了名。

这就是此剧的意义了。

若一直有人揪着剧里的情情爱爱不放,非要钻进风月宝鉴的正面去,真是连孩子都不如了。

套用一段香菱学诗,黛玉的一番言辞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
四更。
来添加一些赵姨娘的截图,这场戏从头至尾发挥的超好。

兴冲冲的赶来问,给了多少两银子


听到亲生女儿居然才给二十两银子,连袭人都不如


恼怒,这死丫头别是个傻子吧,我找她去


跟女儿讲理


你该替老娘出口气


怎么反而还来踩我


你个子太高了我有压力,坐下听我说


好了我继续说,刚才说到哪了


我辛苦了半辈子


有了你们姐弟


可是连不是姨娘没有孩子的袭人都不如


我还有什么脸


连你也没有脸了


坐地大闹


有什么可看的,袭人的例子不是在那摆着吗


既然太太疼你


你该越发拉扯我们


谁知如今羽毛还没长全


只捡高枝飞去


我可没这个舅舅


气死我了你这个死丫头


感觉可以做一连串的表情包。。。
——————————
五更。

巧姐,感觉这个女孩子长得这么像钟丽缇呢,眼睛很像。


刘姥姥听平儿说巧儿被卖了,她想起巧儿曾经活泼烂漫的找她要蝈蝈玩,痛心的说要去扬州找回巧儿。凤姐和平儿的眼神好评。


在路上遇到了痴痴呆呆嘴里喊着蝈蝈的巧姐


巧儿,没想到在这把你给找着了


当年你还找我要蝈蝈呢


姥姥


孩子,和姥姥家去


这孩子一家是我的恩人


求您放了她吧


滚开


三百两银子一文都不能少

巧姐和刘姥姥互相撕心裂肺的喊着名字


哭的撕心裂肺的巧姐


这一段看的真心让人泪目


卖房子卖地


我也要把你救出来


姥姥卖房子卖地赎巧姐


老鸨满意的掂着银子


既幸福又满足的老鸨和翘首以盼的姥姥


巧姐戴着花出来了


姥姥瞬间泪目


同样泪目的巧姐


姥姥痛心的摘去巧姐头上的花,扔在地上


孩子,跟我回家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最后对比一下,感觉真的很像钟丽缇啊,右边是钟丽缇女儿


————————————
六更。
刚才去微博找图才发现,《红楼梦》的普及程度比我想象的还要低,多数人对《红楼梦》的印象都停留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很多人看不下去书,也看不进去87版,但是由一群萌萌的小朋友演出来的《红楼梦》反而大家很愿意看。

我朋友也是表示考完试就要去看原著。


我竟不知该说什么了。
——————————
七更。
补一些花絮。
1.孩子们学喝茶(87版也是这么喝的)


2.孩子们学走路,顶着书不能掉下来


3.孩子们学坐姿
教导老师先让孩子们想象符合自己身份的坐姿是怎样的
且看社会邢姐的霸气坐姿


再看霸道元妃的傲娇坐姿


礼仪老师问你为何这么做


因为本宫是娘娘


宝玉被打一段,前面试戏时就是真打,宝玉被打的连连惨叫


幼儿园惜春妹妹也来凑热闹


你们怎么这么爱打我


亲妈也上阵了


疼,谁打我


是你亲妈


你刚才还护着我呢


怎么现在就打我


我又没打重


你爹打的更重


要开机了,问宝玉要加垫子吗


图样的宝玉表示,不要了吧


开机了,宝玉内心(现在要垫子还来得及吗)


俩嫂子表情好评


天道轮回


该我打你了


哇打人果然很过瘾


造反啦,儿子打爹啦


天地不容啊


从上午拍到了下午


为何哭了?


因为疼


怎么不垫垫子


我哪知道这么疼


不,我的意思是这样演的更还原


所以我就忍下来了


那贾政打你对吗


宝玉该打,但是不该打这么重


因为对孩子既要教育,也要有鼓励的爱,贾政和王夫人的方式中和一下就最好了


————————————
八更。
刚看到一个答案,把几个高票讲的点都总结了一遍,这是其中一段。


不好意思,即便总结麻烦也走点心。从没说过这部电视剧唯一的遗憾是演员年龄比原著大,我开篇说的是,周岭先生在演员方面的唯一遗憾是年龄。


87版电视剧并不是周岭一个人的成果,是汇聚了所有人的心血。周岭对电视剧的遗憾也不光是这个,比如经费问题,比如后6集大量的删减导致诟病多多,为此周岭先生一直呼吁让大家去看看剧本。

87版电视剧的遗憾可远远不止这些,例如史延芹女士,她对自己为史湘云设计的衣服不满意,没有衬托出史湘云才女的身份,直称若再给她一次机会,她能设计出更好的衣服来。例如摄像李耀宗先生,嫌机器设备不够好,条件太有限。
————————————
九更。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刚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只有寥寥几个回答,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热,回答褒贬不一。既有我这种对小戏骨满满的赞美的,也有客观评价的,也有严苛批评的。

说实话,刚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的确没打算一板一眼的去客观分析,对于一群孩子,贡献了这样一部萌版的小《红楼梦》,对于我来说是福利。

若是认真分析起来,即便是87版的《红楼梦》,也是禁不住客观评价的,尽管存在着种种不足,然而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

本以为许多人是抱着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去评价这群孩子的,然而看到后来,发现很多答主都很认真。他们很认真很认真的问我们:“你们是认真的吗?你们真的觉得这些孩子演技好吗?这不能算演技好啊。”

其实我也有一句话想问:“你们是认真的吗?”(认真脸)

我也是在影视圈搬砖的,每次片场拍戏的时候,小朋友的戏份总是最容易过的,因为他们听话,台词背的熟,入戏也快,导演也是以夸奖鼓励为主,孩子会越演越起劲,剧组里总会夸他们,“你们演的最好。”虽然这话大人们都不当真,但对孩子们真的很重要。也许等他们长大了,便不信这些了。

我小时候,喜欢听大人夸赞多过批评。己所欲,施于人,何况又是比我小时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孩子。

这就是我为什么给孩子们非常高的评价,这只代表我自己,不强加给任何人。不是不客观,不是看不到孩子们的不足之处,不是圣母心认为所有人都该对孩子要求放低。

欧阳奋强在片场夸赞孩子们:“演的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这句话我们不会当真,大约孩子会当真。

客观评价的人只是没有像我一样选择性失明,说了实话而已。也没什么。

但是为了批评而批评的,只能说你太认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戏骨栏目翻拍87版《红楼梦》这件事儿,真真是搅得网络上腥风血雨,口碑两极分化,让人一边倒地觉得不过瘾,又一边倒地觉得触目惊心。要说评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定性。首先,从“致敬”和“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87版的《红楼梦》在很多人心.............
  • 回答
    小戏骨的《白蛇传》翻拍,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我当初也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看的,看完之后,脑子里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一言难尽。首先,从“小戏骨”这个名字本身来说,就带有一种天然的标签和期待。它主打的是“小演员演大戏”,把一些经典影视剧的精髓,通过一群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来重新演绎。这种模式,乍.............
  • 回答
    小戏骨版的薛宝钗,初登场时,确实是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是“惊艳”。这并非一句空泛的赞美,而是基于她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呈现,尤其是在外貌和神韵上,她捕捉到了薛宝钗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先来说说长相。薛宝钗在原著中的描绘,便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最重要的是那句“任是无.............
  • 回答
    小戏骨版的《水浒传》啊,这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那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说实话,当时很多人都被那群孩子们的演技给镇住了,觉得不得了,觉得中国影视圈后继有人了。但细细品味下来,这事儿吧,就有那么点意思了,不能光看热闹,得扒拉扒拉。首先得承认,孩子们确实是下了功夫的。你看他们模仿那些老戏骨的劲头,从眼神、.............
  • 回答
    要评价骨川小夫,得先从他最显著的几个特质入手。首先,他的“显摆”和“炫耀”,这是小夫最深入人心的标签。从他那头标志性的发型(虽然这只是外形,但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他的某种“自我关注”),到他对所有者、最新玩意儿的极度热爱,再到他那总是能拿到最新款玩具、去最时髦的地方旅行的“战绩”,这些都构成了小夫最核.............
  • 回答
    关于“小莉帮忙”报道的“河南一80岁老人被两大狗围咬,主人拒不承认”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法律、社会、伦理、动物保护等多个层面。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关键信息1. 事件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于河南某地(具体城市未明确),时间可能为2023年或2年前,因“小莉帮忙”平.............
  • 回答
    小浣熊水浒卡作为中国市场上极具代表性的集换式卡牌产品之一,其艺术价值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设计语言、文化符号转化、市场定位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视觉设计与艺术表达1. 传统题材的现代演绎 小浣熊水浒卡以《水浒传》人物为原型,通过现代插画手法重新诠释古典文学形象。例如.............
  • 回答
    《小别离》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国产都市情感剧,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平常的家庭教育问题,升华到了一个能够引起广泛社会共鸣的高度。要评价这部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核心主题与现实意义:青春期教育与家庭关系《小别离》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触及了中国当下青春期教育的痛点。它聚焦于一个.............
  • 回答
    小米11 Pro 和小米11 Ultra 全渠道首销1分钟突破12亿的销售成绩,无疑是小米手机历史上一个非常亮眼的里程碑。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销量上的惊人数字,更是对小米品牌、产品策略、市场营销以及用户信任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销售成绩本身的高度评价:.............
  • 回答
    小米10的国风雅灰版本,作为小米10系列中的一个特别配色,其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小米10在性能配置上的延续,更在于其对“国风”元素的独特诠释以及在外观设计、材质触感上的精心打磨,试图在满足用户对高性能手机的需求同时,提供一种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的使用体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小米高管潘九堂的这番言论,意在强调手机产品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芯片,而是更关乎整体的生态、用户体验和市场策略。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潘九堂言论的背景与意图: 为小米辩护/宣传: 小米作为一家以“硬件+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公司,在早期也曾面临关于其自研芯片能力不足的.............
  • 回答
    小牛 N1 电动车:一段传奇与现实的交织小牛 N1 作为一款电动车界的“明星”产品,其评价并非简单的好与坏,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电动车设计和智能化水平的一个高峰,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成长的烦恼。一、 设计与颜值:引领潮流的“颜王”小牛 N1 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极具辨识度和时尚.............
  • 回答
    UZI,中文名简自豪,作为中国电竞圈乃至世界英雄联盟赛场上都极具传奇色彩的选手,他的职业生涯堪称波澜壮阔,为粉丝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瞬间和深刻记忆。评价UZI,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技术层面:现象级的ADC选手 激进的对线压制力: UZI最鲜明的标签.............
  • 回答
    小米开源的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 MACE(Mobile AI Compute Engine)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框架,尤其是在其目标领域——嵌入式设备和移动端AI推理上,展现出了不错的实力和独特性。要评价 MACE,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MACE 的核心优势与设计理念 高度的性能优.............
  • 回答
    小米5c是一款2017年2月发布的小米手机,定位为一款面向年轻用户的中低端手机。当时小米的产品线已经相当丰富,5c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小米在“纯数字系列”中轻旗舰与主力旗舰之间的空缺。以下是对小米5c的详细评价,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核心亮点与卖点:澎湃S1自研芯片小米5c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其搭载的澎湃.............
  • 回答
    小米于 2015 年 11 月 24 日推出的 小米平板 2,是一款在当时备受瞩目,尤其是其支持 Windows 10 系统的特性,让它在众多安卓平板中脱颖而出。要评价这款产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它的定位、硬件配置、软件体验、市场表现以及它在小米产品线中的意义。一、产品定位与市场背.............
  • 回答
    小米(紫米)彩虹五号电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米彩虹碱性电池,是一款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消费级电池。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性能、价格、环保、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一、 性能方面: 容量与续航: 作为一款碱性电池,小米彩虹五号电池的容量(也就是能储存的电量)是衡量其续航.............
  • 回答
    小米这个定价 99 元的双接口 U 盘,说实话,挺小米的。你想啊,市面上随便一个 64GB 甚至 32GB 的普通 U 盘,这价格可能都下不来。小米这次直接给你上了个双接口,还得是 USBA 和 TypeC 这俩最常用的,这个“性价比”的信号,简直是赤裸裸地往外扔。让我想想,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买,.............
  • 回答
    小米公司官方微博近期发布的“快来帮MTK上魅族官网”以及针对魅族的多条微博,反映了小米在品牌竞争、市场策略和舆论场中的多维度互动。以下从背景、可能意图、舆论影响及行业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信息1. MTK与魅族的关系 MTK(联发科)是台湾芯片厂商,长期为多家手机品牌.............
  • 回答
    评价小米 IPO 估值不断攀升,以及能否达到 2000 亿美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涉及其核心业务、市场前景、竞争环境、宏观经济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一、小米 IPO 估值攀升的原因分析小米 IPO 估值的不断攀升,并非空穴来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