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林黛玉小气吗?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林黛玉“小气”,这说法真是有意思,也挺容易让人误会。要是把“小气”简单理解成“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那林妹妹可真不是。但如果把“小气”看作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敏感、对情感的极度珍视,以及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的某种得失感,那倒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得承认,林黛玉确实不像薛宝钗那样八面玲珑、人人称赞的“好脾气”。她情绪化,容易多想,说话也常常带着几分尖酸刻薄,尤其是对宝玉。比如,她会因为宝玉送给宝钗一幅画而黯然神伤,甚至说出一些带有试探和埋怨的话。她对自己的才情和出身极度敏感,生怕别人瞧不起她,也害怕失去宝玉的真心。在送礼物这件事上,她也确实不似宝钗那样大方得体,常常是随心而发,有时给宝玉送些自己绣的、画的,有时又因为宝玉送的东西不合心意而生闷气。

但是,这种“小气”背后,是她极为纯粹和炽热的情感。在那个等级森严、人情复杂的贾府,林黛玉一个孤女,寄人篱下,没有任何依靠,她所能抓住的,只有宝玉那份超越世俗的情谊。所以,她对宝玉的感情,是毫无保留、全心全意的。她对宝玉的付出,也是不求回报的,她只是希望宝玉能懂她,能回应她同样深沉的爱。

举个例子,在“宝钗扑蝶”一节里,宝玉虽然一开始和宝钗一起玩耍,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去找黛玉。黛玉知道宝玉来找她,那种喜悦是藏不住的。她对宝玉的在意,不仅仅是因为宝玉有钱有势,更是因为宝玉是唯一一个能理解她内心世界的人,是她的知己,是她在这个冷漠世俗中的唯一温暖港湾。她因为宝玉的亲近而心生欢喜,也会因为宝玉的疏远而黯然神伤,这种情绪的波动,与其说是“小气”,不如说是她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对这份感情极度在乎的表现。

再者,她的“小气”也体现在她对自己才情的珍视上。她会因为别人对她诗才的评价而高兴或失落,会因为别人在诗社里表现不如她而感到优越,但同时又会因为别人说她“孤高自许”而感到委屈。这种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维护,也带有一点“不容侵犯”的意味。

还有一个层面,她的“小气”也与她的身体状况有关。她体弱多病,常常需要药物和滋补,但又不像宝钗那样有娘家支撑,什么东西都得自己省着用,或者小心翼翼地向宝玉讨要一些“私房钱”来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物质上的捉襟见肘,也间接导致了她在某些方面显得不那么“大方”。但即便如此,她也会把宝玉送给她的物件小心珍藏,视若珍宝,这又体现了她对情感的珍视超过了对物质的看重。

所以,如果非要用“小气”来形容林黛玉,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准确的标签。更准确地说,她是因为对爱情纯粹而敏感,对情感付出毫无保留,对自己在世俗环境中的地位极度在意,再加上身体和经济上的弱势,才会在一些小事上显得有些“斤斤计较”,有些小心翼翼。她的“小气”,是她内心世界的敏感、孤独和对爱的极度渴望的一种复杂表达,而不是那种世俗意义上的、令人反感的算计。

她的小气,是脆弱中的坚韧,是孤独中的执着,是灵魂深处的纯粹。她不屑于像宝钗那样去迎合所有人,她只希望得到宝玉那份独一无二的理解和爱。从这个角度看,她的“小气”,反而是她人格魅力的一个侧面,让她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心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姑娘对宝玉没法不小气呀。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所恃者只有贾母的宠爱,除了贾母一人,她其实什么凭仗都没有,也没人会替她真正说一句话。她做官(而且政治前途还蛮光明)的爹要是一直在,她是有人出面提亲的,而且身份自也不同。但父亲一过世,她就只能靠着老太太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老太太在世时把和宝玉的亲事给定下来,她的事就很麻烦——要是老太太不给作主,到最后她不过是贾府拿出去联姻的一个女儿,没爹妈的,分量一般。看看迎春的下场,为了钱就被嫁给孙绍祖了。

老太太年纪大了,这事说不大准,虽然阿凤察言观色老拿这事开玩笑,但事情最后毕竟没有定啊。另外宝玉的态度更尤其让人不放心。瞧着吧,这公子哥儿对她挺有感情的,但当初毕竟不比现在,姑娘没法去要求对方给把话挑明了。而宝哥儿也没让人太省心,一会夸宝姐姐什么书都读,一会又和湘云妹妹玩得很开心,而那两位都是有金的,和尚道士说过是“金玉良缘”的。在宝玉的母亲王夫人那里,宝姐姐本身有亲戚关系,又更讨人喜欢。在老太太那里,湘云也是个放不下的好姑娘。

到这份上,姑娘只有往死里作宝玉了。平时跟你说不要喝冷酒你不听,她一说你就听,呵呵。宝姐姐真是什么书都读过啊,哟,这还没唱山门呢,你就开始妆疯了,呵呵。史姑娘说我长得像戏子就算了,你跟她使什么眼色,合着你也嫌弃我难缠啊,呵呵,你不如去死吧,呵呵。

我心里其实那么怕,又说不出来,重要的是你的态度不是吗?

那天他又拉着儿时玩伴湘云姑娘的手往家跑,姑娘不放心跟着去看了,正巧听见湘云劝学,宝玉发脾气,袭人劝说史大姑娘别当真,上次宝姐姐说了一样的话他更不给面子,这要是小气的林姑娘听了不知道怎么发落他呢。宝玉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种话,她要说了,我俩早就生分了。

姑娘听了心里又欢喜又愁地往回走,哎呀,你我原是知己呀,可既然我们都认对方作知己,怎么又出个金玉良缘呢……半路上被宝玉赶上了,他说,你放心。

从那之后她一个字也没作过宝玉。心里放心了,能看出宝钗的好来,两人做了很好的朋友,大家夸宝琴她也不生气,好好地拉着宝琴的手寒喧。可惜身体却是一天比一天差了。

终究是镜花水月空虚化。

假期看了两天87版红楼梦,拍得真细致呀。尤其那么多真丝缎子且手绣的衣服,美得不行,铺张浪费,我很俗气地满眼看到都是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林黛玉“小气”,这说法真是有意思,也挺容易让人误会。要是把“小气”简单理解成“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那林妹妹可真不是。但如果把“小气”看作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敏感、对情感的极度珍视,以及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的某种得失感,那倒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得承认,林黛玉确实不像薛宝钗那样.............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小戏骨”这个名字,前几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尤其是那个扮演林黛玉的小姑娘,稚嫩的面孔,却演绎出了林黛玉的风骨和哀愁,让人惊艳之余,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其中,“拍完《红楼梦》后每天哭,入戏太深一个月出不来”的说法,更是让人心疼又好奇。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首先,这体现了小演员的敬业和天赋。能让一个孩.............
  • 回答
    关于林黛玉的身体状况和睡眠质量,《红楼梦》中的描写是相当细致且充满艺术性的,绝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曹雪芹用极其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病弱却又聪慧绝顶的少女形象,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相互影响,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身体状况:风刀霜剑,体弱多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林黛玉的身体确实是“不好.............
  • 回答
    林黛玉的《杏帘在望》这首诗,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有何不妥”,并非是说它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林黛玉的性情、身世以及《红楼梦》整体的基调似乎有些出入,才会引起一些读者朋友的“不适感”或者说“疑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啥。首先,咱们得把这诗和林黛玉这个人对上号。林黛玉是.............
  • 回答
    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担任的是巡盐御史一职。要理解这个官职放在现代的级别,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巡盐御史”在清朝的职责和地位,然后才能进行类比。“巡盐御史”的职责与地位:巡盐御史,顾名思义,是负责巡查、监督盐业的官员。盐在古代,特别是清朝,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实行的是国家专营制度(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说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否贫穷,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她确实不像贾府里的那些老爷奶奶们那样,坐拥万贯家财,但她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那种嗷嗷待哺、食不果腹的穷人。我们得先看看她“不穷”的一面。首先,黛玉是荣国公林如海的独生女。林如海是谁?他是前科的探花郎,官至巡盐御.............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两个最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才情,尤其是诗词创作,更是被读者津津乐道,并常常引发“谁的诗作更胜一筹”的讨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关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人生态度以及作者曹雪芹寄寓的深意。若要细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林黛玉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她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这无疑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因为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那份敏感易碎的情感,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或许会以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绽放。首先,她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会很不一样,但内在的“林黛玉”精神内核却可能依然鲜明.............
  • 回答
    在解读林黛玉的病症时,我们不妨跳脱出单纯的文学想象,尝试用现代医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位绛珠仙草转世的奇女子。当然,鉴于时代的限制,我们无法为她进行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诊断”,但可以结合书中细致入微的描写,推测她可能罹患的疾病谱系,以及这些疾病如何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首先,最为人熟知且贯穿黛玉一生的是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来话长,也怪不得大家伙儿议论纷纷,毕竟这《红楼梦》里的情分事儿,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至于薛宝钗对林黛玉是不是真心好,我这老太太活了大半辈子,看着人情冷暖,觉得这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说。表面上的“好”:体贴入微,情同姐妹你要说宝钗对黛玉一点儿真心都没有,那也太绝对了。你看,宝钗刚进.............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首次正式“到”了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并在此梳洗了一番。这件事原本似乎是宝玉对黛玉好感和亲近的表现,但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一向温顺体贴的袭人却为此事而有些不悦,甚至在之后对宝玉发了些小脾气。这其中缘由,细细想来,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梳洗一事,而是牵涉到几层更深的意思。首先,也是.............
  • 回答
    薛姨妈对宝黛姻缘的态度,在《红楼梦》的脂砚斋评语和文本细节中,其实透露出一些微妙之处,并非一味地乐见其成,也夹杂着她自身家族的考量和现实的算计。首先,从表面上看,薛姨妈似乎是宝黛姻缘的“顺水推舟”者。她真心疼爱宝玉,将宝玉视如己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可能将宝玉视为自己女儿宝钗的理想夫婿。原因有几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称呼林黛玉为“颦儿”,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宝钗这么叫,而其他亲近黛玉的人却不这样称呼她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知道“颦儿”这个名字的由来。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梦说飞田馆》中,有明确的交代:“宝钗看罢.............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更偏爱林黛玉,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薛宝钗的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真实”或者“不真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太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不同读者群体因为自身阅历、性格、审美取向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不过,要说“大多女性喜欢林黛玉,男性喜欢.............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巨著中,曹雪芹对人物的称谓可谓细致入微,其中对林黛玉的称呼方式尤其值得玩味。放眼全书,当作者直接介入叙述,或在某些关键时刻强调人物身份时,他常常会不厌其烦地使用“林黛玉”这三个字。这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蕴含着多重深意,折射出作者对黛玉这个角色及其命运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洞察。首先,.............
  • 回答
    “玉带林中挂”这句出自《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八回《反招亲凤姐设奇谋》,通常被认为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最终结局的一个隐晦暗示。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将其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她是自缢而亡。要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极其精炼,而且充满了象征意味。拆开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