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否贫穷?

回答
说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否贫穷,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她确实不像贾府里的那些老爷奶奶们那样,坐拥万贯家财,但她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那种嗷嗷待哺、食不果腹的穷人。

我们得先看看她“不穷”的一面。

首先,黛玉是荣国公林如海的独生女。林如海是谁?他是前科的探花郎,官至巡盐御史,这是一个相当有实权、有油水的职位。虽然他的家境不能和贾府的煊赫相比,但起码是当地的望族,日子过得十分殷实富足,绝对算得上是“小康”以上。林如海对黛玉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从她能接受那么好的教育,请家塾先生教导,就可见一斑。她从林家出来时,带出来的嫁妆,虽然书中没有详细列举,但我们从她后来在贾府的生活来看,至少是有体面的。她到了贾府,虽然没有自己独立的院子,但王夫人给她安排的潇湘馆,也算得上是清雅别致,不像宝钗住的蘅芜苑那样“孤寒”,也不像迎春住的缀锦阁那样“简朴”。潇湘馆虽然比不上贾母住的荣庆堂那么奢华,但 furnishings(陈设)也是相当精致的,有几件小物件,比如那一套玻璃的茶具,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算得上是很有品味、价值不菲的东西了。

再者,她到了贾府,虽然没有像宝玉那样有自己的独立府邸,但她毕竟是贾母的外孙女,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这种亲戚关系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贾母对她那叫一个疼爱,简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吃穿用度上,贾母几乎都是按照宝玉的标准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讲究,比如她吃的点参,用的熏香,都是顶顶好的。贾府的供给是极其丰厚的,虽然黛玉不是直接的家族成员,但她作为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享有的待遇和宝玉相差无几。她的衣食住行,都有贾府提供,而且是最好的资源。比如,她的衣服料子,都是按照最新时样做的,而且是贾府里最上等的布料。她的饮食,也都是精心搭配的,甚至可以吃到一些别人家都很难得到的山珍海味。

而且,黛玉身上有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才思敏捷,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她的诗才在当时的年轻女儿中是拔尖的,她的思想境界也远超常人。她和宝玉在精神上的契合,那种“知己”的情谊,是金钱买不到的。这种精神世界的富足,让她在物质条件相对不那么优越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一种超然的气质。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她“穷”的另一面。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没有固定的、独立的经济来源。她依赖贾府的供养,虽然贾府非常慷慨,但这终究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状态。她没有自己的田地,没有自己的产业,没有像宝钗那样娘家时不时寄来的各种体面的物件,更没有像迎春、探春她们那样,虽然嫁妆不如宝钗,但至少也是娘家按规矩给的。她的地位,虽然得到了贾母的庇护,但说到底还是个没有父母、无依无靠的孤女。一旦贾母不在了,或者贾府发生变故,她的处境会非常尴尬。

她自己也多次在书中流露出这种“寄人篱下”的敏感和不安。比如,她常常感叹自己孤苦无依,没有依靠,常常提到自己的“孤身一人”,这不仅仅是感情上的孤独,也隐含着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她常常为了一些小事(比如宝玉送她的旧手帕,因为她觉得是用过的,是宝玉的“旧物”,就感到特别珍贵和敏感),表现出一种“小家子气”的反应,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缺乏足够强大的物质支撑,让她对一切显得格外在意。她不会像宝玉那样,随手就能拿出各种各样的古玩玉器来送人,她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和情感层面。

另外,虽然潇湘馆的陈设不错,但和宝玉的怡红院相比,就显得相对简单和朴素了。宝玉的院子里,那是满眼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应有尽有,而潇湘馆则更注重一种雅致和清幽,物品数量上要少很多。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她在物质享受上的选择,或者说拥有的程度,是比宝玉要差一截的。

总而言之,林黛玉算不上是真正的“贫穷”,她有体面的出身,有良好的教养,在贾府也受到了周全的照顾,物质上并不能说匮乏。但她缺乏独立性,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她的生活完全依赖于他人,这种“无根”的状态,让她在精神上和潜在的经济上,都带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与其说她“贫穷”,不如说她是一个拥有精致精神世界,但却缺乏物质独立性的孤女。她的“穷”更多体现在她无法像薛宝钗那样拥有自主选择和支配财富的权利,以及她面对未来时,那份无依无靠的脆弱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曾评价《红楼梦》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身为著名文学批判家,鲁迅先生的评语可称一语中的。

因为《黛玉进贾府》入选了语文课本,所以这一章节成为大家熟悉的内容。多年后重读,才忽然发现,这一章中许多细节透露出的信息量,不是一般的大啊。

许多网友因为林家到底是穷是富,林家的家产是不是被贾家吞没了这件事几乎要打破头的节奏。但其实在黛玉初进贾府的一些细节描写上看,林家的富贵程度、生活水平应该起码不次于贾家,与贾家等同才对。而相对于“人口日多,事务日盛,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的贾家,五代列候,人口简单,家主担任要职的林家,比贾家应该更有钱才对。



一、林如海的家世

著名政治学家萨孟武在其所著《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一书中论及贾家的姻亲时曾说:在不平等的社会,例如社会有富贵贫贱之别,上层阶级常与上层阶级互通婚姻。这不是女家贪男家的聘礼,或男家贪女家的嫁妆,而是他们要用婚姻方法,以保全自己家族血统的高贵。

而《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作者对林家的家世也说的分明: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专有脂批评价书香二字说: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



自古至今,世袭爵位的贵族与科举出身的清流一直是两个世界,但曹雪芹对于林如海的出身安排极其巧妙,使其出身兼顾贵族世家与书香门第,既是贵族公子,又是科举出身,可以说是两相得宜。

也正是因为林如海有这样的出身门第,才能被贾代善夫妇看中,选做女婿。毕竟,贾敏身为贾国公的嫡出爱女,贾母又最疼此女(如王夫人与王熙凤曾提到: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临出嫁时又正是贾府的全盛时期,她的夫婿自然是要千挑万选,万里挑一。门第、家世、人品等方方面面,自不必提。

而林如海自身的表现,也证明了贾代善夫妇的眼光不差,才学过人,高中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约等于高考成绩全国第三名)不说,又为官有道,深受皇上信赖,先后担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要职,较之贾政担任的从五品工部员外郎闲职,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了。

在个人生活上,他与妻子感情深厚,对唯一的女儿更是爱若掌珠,便是读书识字,也要找个两榜进士出身的人做家庭教师。

要知道,他妻子娘家家塾的师资力量同黛玉这种只为识几个字,念着玩而已的进士老师做家教的情景真是天壤之别了。光从这个细节上就可以推断,林如海同贾敏对黛玉的确是万般疼爱,可以说是典型的富养了。



二、黛玉进贾府时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

有过真实豪门生活经历的落魄贵族公子曹雪芹在写黛玉进贾府时,用了不少笔墨铺陈贾府的富贵豪奢。许多读者在初读此回目时多半会被各种文物古董晃花双眼,此亦我等穷俗之人的常态。

但是,眼花目盲之余,读者们多半没有留意,六岁小姑娘黛玉对此却是处之泰然,并未花眼。



在此回目中,从黛玉进贾府起,作者一直以黛玉的视角向大家介绍贾家的情况。身为远来之客,年纪幼小的林黛玉被带着到贾府各处拜见长辈时,虽然面对着完全陌生的环境,但仍是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大至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小至玻璃盒,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以下这段经典描写: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上台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如果,林家的家境远逊于贾家,那么黛玉眼中贾家的各色摆设大抵应该都是下面这样的:

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

这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的所见所感。

或者是这样的:

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熌烁,却看不见宝玉在那里。

这是贾芸去贾宝玉房中的感受。

但是,在六岁的黛玉的眼中,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金蜼彝、玻璃海(上台下皿),都应是日常见惯之物,所以进门时匆匆一眼,便悉数识得,并且都能一一记在心里,且未对眼前富贵繁华的景象有一丝惊异。或是产生类似,好漂亮、好有钱、好奢侈之类的感叹。

后面,在就座问题的描写上,也可见出黛玉对于贵族之家各种礼仪的熟悉。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在王夫人这里停留期间,黛玉虽是远客初至,但举止表现并不怯场,在认准个人身份,处理好座位问题之余,还能分出精力积极了解周围环境,以尽快了解贾府情况。

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装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此处“别家”二字,很值得玩味。这里的别家,指的应该不是林家,不然作者便直接写做自家了。参见后面: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从书中表现出的,黛玉对于主客座次的熟悉,对于丫鬟们装饰举止风格的比较、评判,我们便可推断出,黛玉在家时,应该没少被贾敏教导贵族之家人情往来、应酬规矩方面的各种知识。

不光如此,黛玉平时应是经常随父母出门做客,去到那些与贾家或林家身份、家境相似的官宦人家里。所以她才会对于这些做客方面的相关礼节,如主座、客座的安排,应酬说话的有关规矩,甚至于丫鬟们的举止风格等等,都非常熟悉。所以才会惊诧于王熙凤出场的与众不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王夫人这里会有上述成熟的社交表现出来。



贵族之家的各种社交礼仪,也是黛玉这种千金小姐从小要学的必修课。我们可以参考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描写,主人公富商之女姚木兰和妹妹从八九岁起随母亲学习各种应酬往来之道,书中写道:

她们必须学会女人在社会上的礼节风俗,诸如怎么送礼,怎么赏送礼的用人,记各种节气,各种不同应时的食物名称,婚、丧、生日的礼节规矩,辈分高低,远近许多父系母系方面亲戚的称呼,如舅父、姨父、伯父、叔父、舅母、姨母、姑母、伯母、婶子、姐妹、姑表姐妹、堂姐妹、表兄弟、姑表兄弟、堂兄弟、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还有这些人的子女称呼等。不过拿女人的聪明记这些复杂的名称关系,是没有困难的。

而这些课程,黛玉在五六岁时便已经学的很好了,所以能在进贾府后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大群不认识的亲朋,还能保持一毫礼数不差,与长辈对答时,表现的可圈可点。如在邢夫人留饭时,黛玉的回话便说的恰到好处,成熟的简直不像个年方六岁的小孩子。无怪脂批在此处也批了得体二字。

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回想下我们小时候出门,去没见过的亲戚朋友家做客,多半都是满心懵懵然,到客人家里便如牵线木偶一般,家长让做什么便做什么。或偶尔有那种真正心大的小伙伴,把别人家当自己家一般,大吃大喝一番,回家后被父母痛骂或痛打也很常见。两相映照下,黛玉小姑娘真是个聪明机敏的孩子,也可看出贾敏对黛玉教养的良苦用心。

在黛玉去过两位舅舅处后,她在贾府吃的第一顿饭又引起读者们的广泛争议。确切说,是用餐后漱口环节的描写,曾引起过广泛争议。

当日林家教女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又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许多人将此章节做为林家家境贫寒,远逊于贾家的铁证,但我们若仔细读来,便会发现,这个细节所展现的,只是两家饭后的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已。

简单讲就是林家是饭后过段时间方吃茶,而贾家则是饭后漱口盥手毕便吃茶,如是而已。

毕竟,曹雪芹在写书中虽极力模糊背景环境,称贾府位于长安云云,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贾府实打实在北京是真的。所以,这个细节从某种角度说也可算做南北差异。



如果,我们将其换做:当日林家教女以惜福养身,日常所食乃是甜豆花、咸肉粽,今黛玉见了这里的咸豆花、甜枣粽,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随着吃了。读者们看起来,相信会觉得适应些。

对此问题,脂批也曾说道:余看至此,故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在读者看来,除了黛玉心思过人外,也是林家与贾家家境相当,所以黛玉小小年纪,置身这种富贵场中,言行举止得宜,一方面是源于林如海夫妇的悉心教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林家清贵,黛玉并非什么小门小户的出身,林家的家世背景、经济状况都不弱于贾家,所以,虽然这里一些生活习惯与家中有所差异,但也能轻松应对了去。

三、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清代红学家宣慕在其《红楼说丛》中总结说:自《红楼》盛行,几夺《水浒》之席而代之,与《金瓶》 咸称奇书;然《金瓶》专写龌龊小人,远不如《红楼》 之规模阔大。气象堂皇,上自宫闱,下至市井,兼收并蓄,除武功之外,殆无不具焉。其才之大,心之细,刻画之精,见闻之广,可谓前无古人者矣!书中本事,虽自承为“假语村言”,观其描写之详,当以“亲见亲闻”之言为可信,决非陋巷穷酸,仰屋虚构者比。

鲁迅先生在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中也曾说《红楼梦》: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也正因书中所写多为亲见亲闻,倒令人耳目一新,惊诧之余,各种解读也是层出不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有一千种《红楼梦》的解读。

黛玉进贾府一节,自入选语文课本,早已成为大家最熟悉的《红楼梦》章节之一,但细细读来,仍能让人有新惊喜。随着读者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对于《红楼梦》这种世情小说了解的也便越深越细,每次重读,令人总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思考,这也正是《红楼梦》的经典之处。

参考资料: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曹雪芹:《红楼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否贫穷,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她确实不像贾府里的那些老爷奶奶们那样,坐拥万贯家财,但她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那种嗷嗷待哺、食不果腹的穷人。我们得先看看她“不穷”的一面。首先,黛玉是荣国公林如海的独生女。林如海是谁?他是前科的探花郎,官至巡盐御.............
  • 回答
    在解读林黛玉的病症时,我们不妨跳脱出单纯的文学想象,尝试用现代医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位绛珠仙草转世的奇女子。当然,鉴于时代的限制,我们无法为她进行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诊断”,但可以结合书中细致入微的描写,推测她可能罹患的疾病谱系,以及这些疾病如何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首先,最为人熟知且贯穿黛玉一生的是她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林黛玉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她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这无疑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因为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那份敏感易碎的情感,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或许会以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绽放。首先,她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会很不一样,但内在的“林黛玉”精神内核却可能依然鲜明.............
  • 回答
    “玉带林中挂”这句出自《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八回《反招亲凤姐设奇谋》,通常被认为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最终结局的一个隐晦暗示。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将其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她是自缢而亡。要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极其精炼,而且充满了象征意味。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更偏爱林黛玉,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薛宝钗的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真实”或者“不真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太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不同读者群体因为自身阅历、性格、审美取向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不过,要说“大多女性喜欢林黛玉,男性喜欢.............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反映出的《红楼梦》在反封建方面的一些微妙之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里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事儿在书中确实是存在的。最早的脂批里就有提到,比如庚辰本里,在宝玉和袭人发生一些亲密关系后,黛玉在得知宝玉身上有袭人的脂粉味,就半开玩笑半.............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选择从侧门而入,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考量,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情节,用以烘托林黛玉的身世、性格以及她即将面对的贾府环境。首先,从礼仪和身份的角度来看,黛玉初来乍到,虽然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是薛家之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身份上存在着一层微妙的差异。贾府作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理解你初读《红楼梦》时的感受,这很正常!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都会觉得贾宝玉“花心渣男”,林黛玉“绿茶”,然后被那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给绕晕,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压抑,看不下去。这就像你第一次吃一道非常复杂、层次感极强的菜,如果没有人介绍其中的食材、烹饪手法和风味变化,你可能只会尝到一股子“.............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假设!要是咱们林妹妹,那个病怏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突然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东北大妞,那《红楼梦》这出戏,可就唱成了一出大戏,而且是那种自带BGM,时不时还能蹦出几句二人转的戏!你想啊,首先这身子骨就不一样了。东北姑娘,那叫一个皮实!风里来雨里去的,就算冬天零下二三十度,也敢.............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关于林黛玉的身体状况和睡眠质量,《红楼梦》中的描写是相当细致且充满艺术性的,绝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曹雪芹用极其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病弱却又聪慧绝顶的少女形象,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相互影响,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身体状况:风刀霜剑,体弱多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林黛玉的身体确实是“不好.............
  • 回答
    林黛玉的《杏帘在望》这首诗,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有何不妥”,并非是说它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林黛玉的性情、身世以及《红楼梦》整体的基调似乎有些出入,才会引起一些读者朋友的“不适感”或者说“疑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啥。首先,咱们得把这诗和林黛玉这个人对上号。林黛玉是.............
  • 回答
    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担任的是巡盐御史一职。要理解这个官职放在现代的级别,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巡盐御史”在清朝的职责和地位,然后才能进行类比。“巡盐御史”的职责与地位:巡盐御史,顾名思义,是负责巡查、监督盐业的官员。盐在古代,特别是清朝,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实行的是国家专营制度(两.............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林黛玉“小气”,这说法真是有意思,也挺容易让人误会。要是把“小气”简单理解成“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那林妹妹可真不是。但如果把“小气”看作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敏感、对情感的极度珍视,以及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的某种得失感,那倒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得承认,林黛玉确实不像薛宝钗那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两个最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才情,尤其是诗词创作,更是被读者津津乐道,并常常引发“谁的诗作更胜一筹”的讨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关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人生态度以及作者曹雪芹寄寓的深意。若要细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