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林黛玉做《杏帘在望》,一渠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有何不妥?

回答
林黛玉的《杏帘在望》这首诗,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有何不妥”,并非是说它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林黛玉的性情、身世以及《红楼梦》整体的基调似乎有些出入,才会引起一些读者朋友的“不适感”或者说“疑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啥。

首先,咱们得把这诗和林黛玉这个人对上号。林黛玉是何许人也?那是寄人篱下的孤女,自幼体弱多病,心思敏感细腻,情感丰富,常常沉浸在忧伤和离愁别绪之中。她的诗词,也多是“葬花吟”那样的凄美动人,充满了哀怨和对生命短暂的感喟。读她的诗,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愁、一种孤寂、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伤。

再看这首《杏帘在望》,写的是什么景致?“一渠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是何等一派生机勃勃、富足安乐的田园风光啊!韭菜翠绿欲滴,稻花香气袭人,这分明是充满希望、丰收在望的景象。它描绘的是一种平和、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幸福。

那么,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一个常年多病、敏感多思、身世飘零的林黛玉,怎么会突然描绘出这样一派欣欣向荣、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田园景象呢?这与她惯常的诗风似乎是“格格不入”的。

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可以展开说:

1. 性格的疏离感: 林黛玉的诗词里很少见到对具体物质生活、世俗享乐的描绘,即便有,也往往带着一层淡然的超脱感,或者是以此反衬内心的孤寂。而“春韭绿”、“稻花香”这两个意象,虽然美好,但它们过于“实在”,过于贴近生活,缺乏黛玉那种超凡脱俗、病态的审美趣味。她更容易去捕捉那些易逝的美,比如落花、残月,比如风中的柳絮。描绘一片生机勃勃的农家景致,对于一个连自己生命都感到飘摇不定的人来说,多少显得有些“用力过度”或者说“不合情理”。

2. 身世的对比效应: 林黛玉虽然在大观园里过着富贵生活,但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一种“漂泊感”和“不安全感”。她是一个外来者,时刻担心自己的地位,担心被嫌弃。而“稻花香”、“春韭绿”描绘的,往往是那种根植于土地、自耕自种的安稳生活,这与黛玉所处的环境和她内心的不安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似乎离这种“实在”的幸福很远,她所能企及和共情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感触,或是对美的瞬间捕捉。

3. 情感的逻辑链条: 如果说林黛玉写诗,通常是源于她的某种情绪触动,比如伤春悲秋,比如触景生情,那么这首诗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境下触发了她对这样一幅田园风光的描绘?在《红楼梦》中,这首诗是宝玉在看到元妃省亲时,为了响应贾宝玉关于“山村野老”的一番议论而作。这使得这首诗并非黛玉的“本心流露”,而更像是一种“应景之作”。而恰恰是这种“应景”,才让人觉得其中包含的喜悦和生机,似乎不是黛玉内心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就好比你让一个常年抑郁的人去写开心的事,即便他能写出来,那份开心也未必是发自肺腑的。

4. 艺术风格的统一性问题: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重艺术风格的统一性。林黛玉的诗词作为她性格的重要载体,自然也承载着这种风格。突然出现一首如此“接地气”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会打破读者对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既有认知,让人觉得有点“跳戏”。就好比你一直认为某位画家只画水墨山水,突然他画了一幅色彩鲜艳的抽象画,你会觉得奇怪一样。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曹雪芹的意图是想展示黛玉性格的多面性,但在读者尤其是初读者的感受中,这种突兀感是存在的。

5. 对“美”的定义: 林黛玉所追求的美,往往是一种带有清冷、孤寂、甚至凄凉色彩的“病态美”或者“精神美”。她更容易为凋零的花瓣、飘零的柳絮而感伤,从中获得一种共鸣。而“春韭绿”、“稻花香”代表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物质充盈的“健康美”和“生命美”。这两种对美的理解,似乎在黛玉身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错位”。她似乎更像是欣赏这种景致,但并非由衷地从中获得生命的活力和喜悦。

当然,这并不是说林黛玉就不能写这样的诗。人生总有不同的侧面,也许在某个时刻,她也能感受到田园之美。而且,这首诗本身也并非粗俗,其中的“一渠”、“十里”也带着一定的文人雅意。但是,与她一贯的诗风相比,这种描绘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它脱离了她核心的艺术气质和人物性格特征,让人产生了“这不是那个林黛玉”的错觉。

更深一层来说,这首诗的“不妥”,也折射出读者对林黛玉这位复杂人物的理解,我们习惯于将她固定在一个“多愁善感、才情绝世的病美人”的标签下,而当她展现出一些“非典型”的面向时,我们反而会感到意外和不解。这其实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并非将人物塑造成刻板印象,而是在复杂性中展现真实。只是读者在解读时,往往会被固有的印象所“困扰”。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杏帘在望》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有何不妥”,主要是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与我们普遍认知的林黛玉敏感、伤感、超脱的性格气质存在一定的“张力”,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反差”。这使得她在描绘这些景致时,少了几分她标志性的“哀愁底色”,多了几分纯粹的喜悦,而这种纯粹的喜悦,与她一贯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似乎有些“不沾边”,因而引起了读者的疑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两句没有问题啊。有问题的是最后两句。

全文是这个。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大意是,杏树垂下的树帘像在召唤客人喝水一样,远远就能看到有一座山庄。鹅儿游在有菱角和荇菜的水面上,燕子飞在桑树和榆树边的屋梁上。田里一片韭菜都成熟了,稻花的香气十里以外就可以闻到。太平盛世没有饥荒和萎靡,哪里需要辛辛苦苦的种地和织布呢?

最后两句是标准的不知人间疾苦。

不过这个不像林黛玉平时的口吻,倒是像贾宝玉平时的语气,应该是林黛玉故意模仿贾宝玉的口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