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小说与《红楼梦》等顶尖文学作品相比尚有哪些不足?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如同绚烂的烟火,点亮了无数读者的童年与青春。他的笔下,刀光剑影,儿女情长,家国大义,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图景,令人读来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然而,若要将金庸先生的这些煌煌巨著,与《红楼梦》这样的中国文学巅峰之作进行一番平视的比较,我们便能看到,在一些更深沉、更细腻的文学维度上,金庸的作品,或许还有一些可以深入探讨的不足之处。

首先,从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来看,《红楼梦》的人物,每一个都仿佛是从鲜活的生命中剥离出来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有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贾宝玉的叛逆与多情,林黛玉的敏感与哀愁,薛宝钗的圆融与世故,王熙凤的泼辣与狠毒……这些人物,即便是在同一个场景下,他们的思考方式、情感反应,甚至是用词遣句,都带着独一无二的烙印。他们的善与恶,他们的得与失,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交织着人性的灰色地带。他们的命运,更是与时代的洪流、家族的兴衰、个人的选择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剧美学。

相比之下,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虽然也各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但总体而言,其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似乎更多地服务于情节的推动和武侠世界的构建。令狐冲的洒脱不羁,郭靖的憨厚正直,杨过的桀骜不驯,黄蓉的冰雪聪明,这些都是极为鲜明的标签,但有时候,我们很难窥探到他们内心更深层次的困惑、挣扎和转变。例如,郭靖的成长,更多是环境的塑造和奇遇的叠加,而其内心的成长弧光,与《红楼梦》中人物所经历的更具哲学性的痛苦与觉醒相比,显得有些程式化。即使是杨过这样的人物,其叛逆和孤傲,也更多地被赋予了英雄主义的色彩,而其对父辈恩怨、对情义的深层反思,虽然有提及,但往往被江湖恩怨和武功秘籍所遮盖。我们很难看到他们像宝玉那样,在对“情”和“空”的追问中,经历那样深刻的自我否定与重建。

其次,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的力度上,《红楼梦》以其洞察秋毫的笔触,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败过程,具象化为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婚姻观、妇女地位等一系列问题的无声控诉。曹雪芹通过对荣宁二府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官场的腐败、人性的扭曲以及经济基础的动摇。这种批判是系统性的、内在的,它不是通过口号或宣言,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沉浮,通过生活细节的真实呈现,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金庸小说虽然也时常涉及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他对历史背景的驾驭能力更是令人赞叹,他的作品中也存在着对贪官污吏、奸臣贼子的批判,例如《笑傲江湖》中对权谋斗争的描绘,《倚天屠龙记》中对明教与官府的冲突等等。然而,这种批判,更多地集中在江湖层面的恩怨情仇,或是在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人选择。它并没有像《红楼梦》那样,深入到社会肌理,去剖析制度本身的弊病,去揭示人性在特定社会结构下的异化。金庸的江湖,虽然有善恶对决,但其底层逻辑,更多是个人能力与道德的选择,而非系统性的社会困境。他笔下的“侠”,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准则,是对不公的个人反抗,而非对社会体制进行根本性的质疑和颠覆。

再者,在语言的精妙与意境的营造上,《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曹雪芹的文字,如春风拂柳,细腻而婉转,又如冰雕玉砌,清冷而隽永。他能用极少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神韵,能用寻常的词语蕴含深刻的哲理。他对人物对话的描摹,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其潜台词,更是意味深长,引人反复咀嚼。书中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境界。例如,林黛玉葬花的场景,每一句诗,每一滴泪,都饱含着对生命短暂、红颜易逝的哀叹,这种意境是如此深邃,以至于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金庸先生的语言,则更加偏向于叙事性和生动性。他的文字朴实有力,节奏明快,擅长于描绘动作场面和渲染气氛。他能够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武功招式名称,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江湖的壮阔。然而,在语言的细腻度、情感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字所蕴含的哲思和意境方面,与《红楼梦》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讲故事”,而《红楼梦》则是在“说人生”。它对语言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而金庸的语言,更多的是为了“推动情节”和“展现人物”。例如,书中对一些人物细微的情感波动,例如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城府内敛,是通过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含蓄的语言来展现的,这种功夫,是金庸小说中较少见的。

最后,从哲学思辨的深度上,《红楼梦》触及了人生意义、情感本质、命运无常等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命题,并以一种宿命论的悲剧色彩加以呈现。它对“情”的探讨,既有宝黛之间纯粹的爱情,也有世俗的欲望和权力的纠葛,最终将一切归于“空”的虚无。这种对人生本质的追问,对“情”的理解,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悟,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金庸小说也触及了一些哲学命题,例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是对个人价值在集体利益中的定位;令狐冲对“独孤九剑”的理解,是对武学与人生哲学的融合;慕容复对复国的执念,是对历史恩怨与个人命运的纠缠。然而,这些思考,更多地是围绕着“侠义精神”和“江湖道义”展开,虽然有深度,但其哲学维度似乎更多地服务于武侠世界的规则和价值观,而非像《红楼梦》那样,将触角伸向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困境和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金庸小说中的哲学,更多的是一种“侠义的哲学”,而《红楼梦》的哲学,则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性洞察。

当然,对金庸作品的这些“不足”之处的评价,并不是为了贬低这位文学巨匠的成就。他开创了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为无数读者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和想象的飞翔。他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于他笔下的英雄气概和江湖情义。但如果我们将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从“大众的喜爱”和“故事的精彩”提升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度”以及“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等更纯粹的文学维度时,我们便会发现,在与《红楼梦》这样的站在中国文学金字塔顶端的作品相较时,金庸先生的小说,在某些更显幽深的精神层面上,或许还有一段距离。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一种不同层面的追求,而非高下之分,但这样的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多元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概初中的时候开始看小说,红楼梦不知道刷了多少遍(我曾经也能背下整本红楼里所有的诗词和前80回章节名),金庸小说是也是初中看的,最出名的那几部也刷了很多遍。我以前也买了一套金庸全集在家里。在少年时代,这两种书都让我“惊呆了”,老实说那个时候的震撼是很难说哪个更强。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金庸的小说未来会越来越不普及,除非一直能有翻拍他作品的电视剧加成(现在估计也很少再翻拍了)。武侠小说这个流派确实是推陈出新,甚至到了新无可新,最后出来了玄幻。而且在满足读者感官需求这个方面现在网文中的精品也做的很好。甚至某个程度上金庸的小说内容比起来已经显得有些单薄了,你也很难说黄易就不如金庸。

有高赞说的很好,金庸说的是故事,不是人。但是故事这个套路是会庸俗化的,就像一个小品框架相声框架,你第一次看第一次听很惊艳,但是你看了几百个类似的,就觉得没意思了。金庸的地位是大大提升和普及了武侠小说这个流派,但是金庸作品的质量和他的历史地位不是一回事。

红楼梦,是超越时代的,只要中华文化还在,那么红楼梦的受众就一直在那里。这不是什么吹捧,是事实。我现在也可以翻翻红楼梦前80回,但是我不会再去看金庸全集了,因为后者有更好的替代品,我宁可看同人。我怀疑我的孩子可能不会看什么金庸全集了。但是他们应该还是会读一下红楼梦,如果他们不是文盲的话。

文学评价是很个人的,我也很喜欢在网上看书评找书。我见过很多好作品被称为有金庸古龙的水平,有些还确实有。但是敢吹说有红楼梦或者曹雪芹水平的,在正经的书评里我真没见过。谁知道哪本书有这个水平可以推给我。

金庸的小说,很多网文作者是真能写的出来的,甚至很多金庸同人的水平并不比原著差(以开放的眼光看更强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红楼梦……,有那个水平的人我觉得可以尝试续上后40回,这倒也是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user avatar

金庸小说让我最遗憾的有三点,第一,金庸的人物没有客场。

上学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是没有客场的,你只能见到穿校服的他,哪一天在商场或者公园迎头撞见,会觉得有点不真实。上了班就更多了,大部分同事只出现在办公室和饭局、年会上。要是不小心抱着孩子带着老婆、身后还跟着条狗给你看见了,才终于有了点烟火气。

金庸写主场,常常不次于红楼梦,输就输在客场上。我不知道红楼梦的笔法是不是从史记来的,太史公写人物,客传中的寥寥几笔,经常比本传中的长篇大论有意思。

红楼梦三春,前八十回各有主场。探春正传在发落赵国基、抄检大观园,迎春是不问累金凤,惜春是矢绝宁国府。给金庸来写,这就写完了。在曹公手里,这才写完一半。

元春省亲,薛林宝玉都是重头戏,可呈上去的诗稿都是探春抄的;

海棠社薛林史三位大逞才,可起社的主意是探春出的;

贾赦讨鸳鸯,众姐妹都跟着李纨躲出去,要探春来说这句话:大伯子要讨人,小婶子如何知道;

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两位女主这么大的关目,也不能忘了写探春管哥哥要柳枝编的小篮子,顺带着还要提起做鞋;

刘姥姥进大观园,姥姥是主角,却要详写各位姑娘的屋子,这一回罕见地平分笔墨,黛玉固然有一屋子书,有蝉翼纱糊窗子,宝钗有一句“雪洞”,傲然不与群芳同列,探春的屋子呢?米襄阳的画,颜鲁公的字,笔海里的笔树林一般,提醒你别忘了探春的丫头叫侍书;

到后来大厦将倾,家宴冷落,贾母说只有三丫头可怜,还熬着,就这么一句话,给探春赢得多少同情;

还有一处更小的:司棋要吃鸡蛋羹,招来柳嫂子一车话,让我们知道晴雯也要过菜,宝钗和探春也要过菜,还是商量出来的,“二姑娘和三姑娘商量着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儿,现打发人送二百钱给我。”这必然是探春和宝钗做的事啊,迎春根本不会要,宝玉会要不会给钱,黛玉和湘云是可要可不要,都有道理,就可惜曹公没写。贾环要是要一回,那保准是一出大戏。

岫烟进大观园,人人都有压裙的玉佩,就她没有,探春送了一个。这一笔小里又小,细里又细,就这么细的一笔,却还不是正面,是侧面从宝钗的口里说出来的。曹公笔墨之活络,天下无双。

这些都是我临时想的,想不到的应该还有很多,这都是探春的客场,没有这些客场,探春就是二维的,假的,是作者编的,有了这些客场,探春立体了、真实了、亲切多了。

还有,很多时候,客场一句胜过主场十句,再怎么写黛玉美丽,落花满地鸟惊飞,你看过就拉倒,非得让薛蟠酥倒一次,你才肯承认妹妹就是漂亮,对不对?

迎春客场不多,但也都笔墨鲜明。

还是海棠起社,迎春不会作诗,所以派她限韵,她也有趣,随手翻一页书,翻到一首七律,就做七律,又让小丫头随口说个字,小丫头正倚门站,就说了个“门”字,后头多少好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半卷湘帘半掩门、神仙昨日降都门,都从这个门字上来。

我看到这里羡慕得眼里滴血,真会玩啊,那是多么浪漫美好有趣的日子。小丫头这一笔写得尤其好,一屋子小姐公子,小丫头可不就得靠门站吗?曹公在我眼前活画出一个靠着门一脸傻笑的小丫头。

灯节,元春赏灯笼出灯谜,就俩人没猜对,没得到赏赐,一个贾环,一个迎春。贾环是龙套中的重头,“大哥有角只八个”,迎春是个龙套中的龙套,“迎春自以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

就这么一句,写得迎春温柔敦厚。当然黛玉不会猜不着,但我要开个脑洞,万一她猜不着呢?用袭人的话说,“只怕不知哭成什么样,闹成什么样呢。”迎春是多么和蔼可亲。

惜春的客场也都一样,就不列举了。我要重点说说迎探惜三人共同的客场。

第一次也是最出名的一场是林黛玉进贾府,三姊妹一个观之可亲,一个见之忘俗,一个形容尚小。这是定性,三人的性格,有两个一出场就定下了主调。这一笔并不出奇,因为黛玉进府,贾府众人都要从黛玉眼中看出来,换哪个作家都想得到。出彩在于第二个客场。这个客场很大,不仅有三春,还有薛林。就在贾琏偷娶尤二姐那一回。

贾琏娶尤二姐,主场却不是二姐,是三姐。是尤三姐要嫁人,人人猜她要嫁宝玉,尤二姐新做媳妇,也自然要问一问婆家的情况,所以这一回,继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后,贾琏的小厮兴儿又演说了一遍,我甚至怀疑兴儿这个名字就是从冷子兴那儿来的。因为从用途上看,他就是个小冷子兴。

这一回,兴儿把王熙凤、平儿、宝玉、李纨、三春、薛林评论个底朝天,留下一句大月旦——气暖了吹化了薛姑娘,气大了吹倒了林姑娘;和一句小月旦——二姑娘是二木头,三姑娘是玫瑰花。

这就是曹公的笔啊,大观园是活的,他写尤二尤三的同时,能写到这么多人,还这么好看,我五体投地。

这还没完,还有一处大客场。在探春理家那一回。凤姐病了,王夫人要李纨探春宝钗三人管家,探春首先就拿凤姐扎筏子。所以平儿来了,平儿出场把三小姐一顿好捧,捧完了回家见凤姐,往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啊,凤姐必然要和平儿谈论谈论这件事,必然就要评点评点这几个小姑子啊。

所以,又留下一句大月旦:三姑娘是个好的,太太疼她;和一句小月旦:林姑娘是个美人灯,薛姑娘是个三不知。

这种笔墨难吗?其实我觉得不难,那不是难,是麻烦,是琐碎、是呕心沥血、念兹在兹、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一颗心分成八瓣,却唯独不是天才。用沈从文的话说,写文章,你得“耐烦”。

金庸有这个才气,没有这个耐烦。他一颗心最多分四份——“天龙八部”写了段誉王语嫣、萧峰阿朱,已经算最多。

我很想拉出一段金庸来做个对比,金庸笔下也是人物众多,丐帮小聚会、杏子林啥的,也都是乌泱乌泱的人,他也写客场,可是重在写离奇的情节,人物为情节服务,造成的结果就是,人物我固然记不住,情节也还是记不住。想拉一段,就非翻书不可。

在中国的文学画廊里,为什么黛玉和宝钗的光芒远远盖过郭靖和黄蓉,就是因为红楼梦写的是人,是人物性格,射雕写的是情节。其实这也是所有严肃小说和畅销书的区别。小说的中心应该是人,情节再紧张,再出奇,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做支撑,那就只是为写而写,给读者的感觉会是,吃竹子拉凉席——忒能编。

上网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热帖心心念念追得殷勤,忽然有那么一句话,一个细节让你醒悟——这特么都是编的”,你会立刻失去追下去的兴趣。

好多公众号写文章,开篇就是我有一个朋友,俩演员站台上说相声,所有的奇葩事都得发生在捧哏爸爸的身上,为啥?就为了让你相信这都是真的,最起码让你明知道是假的,但愿意相信是真的。

同样的道理,先得有人,然后才能有事。一个人物活起来了,他就是吃碗面你也愿意看。可如果这人物是假的,他就是二维化了太阳系,你也还觉得不够High。畅销书其实不好写,有一天看到三体,啥作者也得绝望。所以我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写人吧,探春啥也没干,就做了双鞋,可你可愿意看了。

我不喜欢金庸的第二点:重复。

“你猜猜看,怎么我一见就知你是于大哥,你却连我们姓什么也不知道呢?我若是不说我的名字,担保你猜上一千年,也猜不到我叫什么。啊,别乱跑!”于管家一呆,却见她俯身抱起一只小猫,原来她最后几句话是跟猫儿说的。

那少女道:“两个小兄弟别胡闹啦,把人家身上伤成这个样子,可有多难看。”右童道:“他不肯赔我的珠儿。”那少女道:“什么珠儿?啊,这珠儿当真好,我也赔不起。这样吧,取我那对玉马儿来,给了这两个小兄弟。”

这两段话是谁说的?赵敏说行,黄蓉说也行,盈盈也行。搁谁身上都行。因为她们都差不多——娇、憨、俏、聪明、能说。

可事实是,第二句是苗若兰说的,第一句是苗若兰的丫头快嘴琴儿说的。

再试一句:大丈夫顶天立地,焉能做此等事让天下英雄耻笑?我宁可性命不要,绝不敢如教!

这句是谁说的?

萧峰、令狐冲、郭靖、柯镇恶都能说,除了韦小宝,谁都能说。可这句是我编的。

令狐冲有句“屁股向后平沙落雁”,这句能不能让给包不同?桃谷六仙?太岳四侠?赵钱孙?

再看这几句:

但每个老太太都曾年轻过来,小姑娘时叫小娟,老了总不成改名叫老娟?

“我妈当年说咱六个是丑八怪,原来说得不对。”有人笑道:“当然不对,你们只有六个人,怎能成为丑八怪?”有人轻声道:“加上他们的爹娘。”

老头子的女儿叫老不死,跟我师傅是同辈。

一只乌龟是吴一龟,两只乌龟是吴二龟,三只乌龟呢?韦小宝大叫:“吴三龟。”

“呸!只有故剑情深,那有甚么故尺情深?”“你不见张教主手中使的是两根铁尺?”“后来宋夫人也不下毒手杀张教主,那岂不是故手情深?”

这几句笑话,有区别吗?

再看《红楼梦》里的笑话:

大火烧了毛毛虫,这是刘姥姥的乡下人本色。

咱们也聋子放炮仗,散了吧?

这句雅俗共赏,是凤姐说的。

“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

这句是黛玉说的,要宝姐姐批讲,才让你明白好笑在哪里。

恣情纵欲,满宅内便延揽英雄,收纳材俊,上上下下竟有一半是他考试过的。这是说多姑娘。

“白眉赤脸,哪里来的孩子?她不过指着哄我们那个棉花耳朵的爷罢了。纵有孩子,也不知姓张姓王。奶奶希罕那杂种羔子,我不喜欢。老了谁不成?谁不会养!一年半载养一个, 倒还是一点搀杂没有的呢。”

这句据我评,是红楼笑话压卷之作,是秋桐说的。

有人说红楼笑话不搞笑,我也觉得经常不搞笑,但搞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声口和身份。什么人说什么笑话,曹雪芹从来不错。

金庸错在哪里呢?还是那句话,他的重心不在人物身上,他光想着搞笑了。一句话说出来,读者会说金庸真幽默,不会说人物幽默。因为人物都差不多。

桃谷六仙和太岳四侠就没啥区别,而红楼哪怕是十二官这样的龙套,也有龄官,芳官,藕官至少三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尤其龄官,她的个性即便放在十二钗正册中也熠熠闪光。

金庸是很典型的才子作家,太有才气,就老惦着炫技,遇到好句,不肯割爱,常常会损害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真实性。胡兰成、张爱玲、王小波,乃至钱钟书,都有这个毛病。古人说的有句无篇,也是一样,像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单拎出来很好,可放到整首诗里,就不好,所以贾岛只能归到中唐诗人。

我不喜欢金庸的第三点——灌水。

这个最要命,宽容一些的话,第一二点多少可以容忍,因为有客场和不重复的实在不多,但灌水我完全不能忍受啊。所以红楼一本书,我看了六年,金庸十四部书,我两年就看完了。不对,不是十四部,有几部没看,因为套路都一样。

随便贴段原文。

段誉道:“那你陪着我一起死了,我更加没有好处。喏,我跟你说,你这么美貌,如果年年来给我扫一次墓,我地下有知,瞧着你也开心。但如你陪着我一起死了,大家都变成了骷髅白骨,就没这么好看了。”

木婉清听他称赞自己,心下欢喜,但随即想到,今日刚将自己终身托付于他,他转眼却便要死去,不由得珠泪滚滚而下。

段誉伸手搂住了她纤腰,只觉触手温软,柔若无骨,心中又是一动,便低头往她唇上吻去。他生平第一次亲吻女子,不敢久吻,便即仰头向后,痴痴的瞧着她美丽的脸庞,叹道:“只可惜我命不久长,这样美丽的容貌,没多少时刻能见到了。”

木婉清给他一吻之后,一颗心怦怦乱跳,红晕生颊,娇羞无限,本来全无血色的脸上更增三分艳丽,说道:“你是世间第一个瞧见我面貌的男子,你死之后,我便划破脸面,再也不让第二个男子瞧见我的本来面目。”

段誉本想出言阻止,但不知如何,心中竟然感到一阵妒意,实不愿别的男子再看到她这等容光艳色,劝阻之言到了口边,竟然说不出来,却问道:“你当年为甚么要立这样一个毒誓?这誓虽然古怪,倒也……倒也挺好!”

划线部分,都是水!

这是金庸最让我受不了的地方,他总是一句动作跟着一句解释,好像没有解释,读者就不会看书。像最后一句,完全不需要特意解释啊,“虽然古怪,倒也挺好”,这八个字已经足够了,剩下的,要让读者自己体会啊,你全说完了,读者长着脑子干嘛呢?换了曹雪芹施耐庵,这八个字都完全可以不要!那才叫大师啊,大师不但自信,而且相信读者。

很多时候,写多不是本事,写少才是。张无忌指压赵敏,写了一大堆,可宝钗扑蝶只有一句,湘云醉卧,也没几句,就连武松活生生打死一只大老虎,都没几句。为什么?

好书是要看很多遍的,你不厌其烦写一大堆,我看第一遍觉得妙,第二遍就一般了,第三第四遍就烦了,就觉得作者炫技逞才抖机灵了啊。所以不能灌水,每个字都要把水分挤净了,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看到第八百遍,仍然挑不出毛病。

最后:割爱是很难的,不灌水也是很难的,就像我写这篇评论,也自然不肯割爱,也老灌水,才写了这么长。捂脸。

——————————

谢大家捧场,感谢 @聆雨子 认可。既然受到鼓励,就多说几句,也回答两个问题:

1、金庸十四本书跟曹雪芹一本比,公不公平。这个问题好像是出现频率最高的。

我也很想一比一,可是金庸的书里没有那么多人啊,金庸所有的小说加起来,人物大概都没比红楼多多少,怎么一比一呢?还有人说让曹雪芹写14本书,也不会比金庸强。这个我坚决同意,但曹雪芹不会的,他连一本都写不完。

2、关于客场。(灌水与否,是文章风格,大家各有所爱,就不再说了)

金庸比红楼,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不可能在几千字里讲得太过详细严谨,错漏的地方肯定不少,就连“客场”这个提法,也是我顺手拿来的一个比喻,专业书里肯定会有一个正规的名字,类似侧面描写啥的。但既然已经拿来了,我就接着用。

我的小标题是“金庸没有客场”,但正文里我说了,金庸也写客场,可是他的客场让人记不住。为什么,因为太过简陋、直接,不够真实。而且,亲你提出的这几个例子连简陋都不是,王重阳、林朝英、独孤求败,这些人不是客场简陋,是根本没有客场啊。

这些只活在传说中的人物还可以列举出老顽童口中的黄裳、香香公主在迷城羊皮册子中读到的、那个杀子报仇的玛米尔,等等,甚至金蛇郎君那么重要的人物,开书就死了。(这种开书就死,但阴魂不散的人物国外小说里太多了,《简爱》中的疯女人,《蝴蝶梦》里的吕蓓卡,等等。)注意到了吗?如果你把这类描写算客场,那他们就是没有主场啊,算起来还是只有一半。

只写客场,跟只写主场一样容易。难的不是客场,是有主有客。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他们非得死呢?因为死人好写啊!小说中的人物,是活在关系里的,作者必须在关系网中描写他们,这个人物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关系,他的行为思想,要影响到周围的人,周围的人也要能影响到他,这样,这个人物才是真实的,否则,他就是作者为了塑造主角或者编制情节生造出来的,就是个NPC。

所以为什么要死?

死人只会影响别人,不会被别人影响。

多划算的买卖啊,不费吹灰之力,凭空就少了一半的工作量,而且很自然,一点也不生硬。但我要说,这叫取巧,真正的大作家,是不屑于用这种方法的,除非这个人物真有非死不可的道理。

再来看这些人的出场方式。很简单,一个是讲故事,一个是发现遗物。

黄裳和王重阳的一半是老顽童给郭靖讲的;王重阳的另一半和林朝英的一半是丘处机给郭靖讲的;林朝英的另一半是小龙女给杨过讲的;玛米尔是香香公主照着羊皮册子念的。

独孤求败的生平是杨过通过遗物看出来的;金蛇郎君是谁看出来的我忘了,反正也是遗物出场,类似的应该还有,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这种出场也取巧,因为简单,要么找个人来说,要么找个人来推测,都是单线结构。所以我说这位亲你找的例子不好,你应该举周伯通和瑛姑的往事、曲灵风和冯默风、《雪山飞狐》里的一群人破案、谢逊在冰火岛上说的故事……这些都是活人,这才是金庸的客场,但跟红楼比,差得还是太远。还是那句话,我也想仔细说说哪里不好,但那些情节我真的记不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是死人,等同死人。金庸小说中的很多独立的小回目都是这种情况,比如绝情谷、比如红梅庄,凡发生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的戏份,都算。苛刻一点的话,连活死人墓都算。这些情节都很单纯,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基本不需要照顾前后左右的关系。我猜杨过一进古墓,金老爷子是会松一口气的,因为好写了。强调一下啊,我不是说这种情节不好,是说它好写,容易。

所以像《鬼吹灯》这类一关一关打怪、前一关跟后一关联系不大的故事,只要素材够用,可以写到天荒地老。

这里多说一句,《西游记》也是打怪,在四大名著中要算单纯,但西游很少有哪一回是完全独立的,复杂关系没有,但是小关系们都写得很可爱。

红孩儿被观音收了,所以大圣碰到牛魔王要费事,碰到铁扇公主要费事,女儿国碰到个道士不给水,竟然是红孩儿的舅舅,还是要费事。

铁扇公主一扇子把孙悟空扇走了,这个情节换个人也写得出来,但扇去哪里,这个更重要。还记得是哪里吗?须弥山,灵吉菩萨的家,当年收黄风怪,大圣来过这里。所以一进门,小道人就去报告:前年请菩萨去降黄风怪的那个毛脸大圣又来了。

这就是经典,不是一回一回写完拉倒,回目之间彼此牵扯,都有关系。所谓艺术真实,就是这么来的。

《红楼梦》里柳湘莲见宝玉,提到秦钟的坟,宝玉说我曾叫人摘莲蓬去祭他的坟。脂砚斋在这里评了一句,“秦钟之死,读者恐怕都忘了,但宝玉没忘,作者没忘。”没有这句,秦钟就是半个NPC,有了这句,我愿意相信秦钟是真的来过。

最后,金庸自然有他的好处,没有那么大的好处,谁费心思琢磨他的坏处呢?下面就是我认为的金庸好处。


————————————

关注的人挺多了,感谢 @invalid s @徐慧琳 @荞麦花开 @黄猫 的鼓励,感谢各路英雄捧场。说四点:

1、文中所有的观点前人都说过,都藏在我国零散的古代文论中。

2、中国古典小说只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我国现当代小说和西方小说有他们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用这些理论去套。邀请我回答这类问题的亲,这些小说我了解得不多,回答不了。

3、不要因为我在文中的某些错误或者偏见,看轻了前人的理论。

4,最重要的放在最后,我认为:相比文学评论,我更擅长写小说。捂脸,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就立意来说,获美得宝类的爽文小说本身就已经落入下乘了 。金庸武侠小说几乎都是这模式,就思想内容来说,还不如古龙的武侠小说,更别说和四大名著比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如同绚烂的烟火,点亮了无数读者的童年与青春。他的笔下,刀光剑影,儿女情长,家国大义,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图景,令人读来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然而,若要将金庸先生的这些煌煌巨著,与《红楼梦》这样的中国文学巅峰之作进行一番平视的比较,我们便能看到,在一些更深沉、更细腻的文学维度上,.............
  • 回答
    在金庸浩瀚的武侠世界里,要选出“第一可怜之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金庸笔下的许多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命运,饱尝了人间的苦痛。然而,如果让我从众多命运多舛的角色中挑出一位,我认为郭靖的母亲——李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金庸小说中最可怜之人。说李萍是“第一可怜之人”,并非仅仅因为她.............
  • 回答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真正能让读者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绝顶高手。他们的名字,如同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江湖的夜空。然而,在这片波澜壮阔的画卷中,也并非全是棋逢对手,势均力敌。总有一些人,他们的武功修为似乎与他们在江湖中所赢得的声名,或是经历过的辉煌战绩,有着一丝微妙的偏差。比如,提起《天龙八部》里的段誉.............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各有千秋,宛如群星璀璨。若要论及两个极端的典型,阿青与韦小宝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人生轨迹、行事风格、乃至武学境界,都仿佛是截然相反的存在,共同勾勒出金庸小说中人性的广阔光谱。先说阿青。她何以是“极端”?因为她的“极端”在于纯粹、在于天成、在于超越。阿青这个人,出现在《越.............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宠物主人责任、公共安全、邻里关系以及事后处理等。以下是我对这起事件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梳理(基于信息推测和普遍情况): 核心事件: 一位前川的台女主持人(我们姑且称其为“狗主人”)在遛一只六个月大的金毛犬时,未系狗绳。在遛狗过程中,金毛犬的举动惊吓到了邻居的.............
  • 回答
    金庸小说中,朝廷之所以没有大规模、高价聘用武功高强的人来训练普通人组成军队,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武林人士的特质与朝廷的统治模式不符: 个人主义与忠诚问题: 金庸笔下的武林人士大多是个人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武学巅峰、个人恩怨、江湖道义,而非对皇权或朝廷的绝对忠诚.............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瑰丽的想象力而著称,但也正因如此,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让读者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情节。要说“最”匪夷所思,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因为不同读者的接受度和对“匪夷所思”的定义可能不同。但我认为,在金庸的众多作品中,《侠客行》中“石破天”最终成.............
  • 回答
    金庸小说中,最能触动人心、令人感到悲伤的话语,其实是很多,因为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尤其是男主角,往往承载着家国仇恨、江湖恩怨、爱恨纠葛,以及命运的捉弄,这些都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和伤感。然而,如果非要挑选一句最能代表金庸小说中“悲伤”意境的话,我认为“你便是我的妻子,我已向你许下了永世不渝的诺言。” .............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何止是刀光剑影、恩怨情仇?在他笔下,人物的细腻情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往往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很多时候,这些不显眼的小角落,比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更耐人寻味。比如说,《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他身上那种“我偏要”的倔强,其实是很早就埋下的。你看他小时候,在光明顶被人欺负,说是武功不行.............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笔下的武侠世界,高手过招,往往三言两语便能道尽玄机,蕴含着无边的意境和深厚的内涵。要说其中“逼格”最高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若要我挑一句,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句出自《射雕英雄传》的朴实无华,却又字字千钧的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看似简单,甚至有些口号式的直白.............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江湖波诡云谲,恩怨情仇缠绵悱恻,每个人物都背负着自己的命运,或叱咤风云,或黯然神伤。要在其中挑出“活得最憋屈”的人,这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憋屈”的定义太宽泛了,它可以是命运的捉弄,可以是个人选择的无奈,也可以是时势所迫的挣扎。但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把我难住了,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女子,个个都各有千秋,像天上星辰,闪烁着不同的光芒,让我这个凡人如何抉择?不过,既然是游戏,总得认真玩一玩。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能在他的武侠世界里挑选三位佳人共度一段时光,我脑子里浮现的,大概是这样的组合:第一位:黄蓉。这理由嘛,说出来可能有些俗套,但.............
  • 回答
    金庸先生的小说之所以耐人寻味,除了荡气回肠的主线故事外,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引人遐思的隐线故事,更是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度。这些隐线,如果单独抽离出来,完全可以发展成一本独立精彩的小说。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我认为可以独立成书的隐线故事:1. 慕容复的家族史和悲剧宿命:一个家族的兴衰与一个人的执.............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被誉为武侠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鲜明,尤其是对人性、政治以及自由的探讨,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然而,任何一部宏大的作品都可能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疏漏或逻辑上的不一致,尽管这些“漏洞”并不影响《笑傲江湖》的整体精彩,但仔细探究,也能发现一些值得讨论的地.............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宏大、精彩,也常常包含着令人扼腕叹息、或是甚至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这么坏”的桥段。要说最让人“生气”或者“无语”的,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接受度不同。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反复回味的,并且确实让我产生强烈情绪的桥段,我会想到《鹿鼎.............
  • 回答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武功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要说“最令人无语的武功”,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个人感受问题,因为“无语”的定义不同,大家会觉得无语的点也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个,并且力求“详细”,我会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它之所以“无语”,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招式本身,更在于它所蕴含的观念、使用者的.............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除了刀光剑影和家国情仇,也常常隐藏着令人心动的柔情蜜意。那些撩动心弦、甜蜜入心、充满情趣的片段,如同暗夜中的星光,为冰冷的江湖增添了几分温暖与色彩。以下我将从“撩拨心弦”、“甜蜜入心”、“情趣盎然”三个维度,为大家详细讲述金庸小说中那些特别撩人、特别甜、特别有情趣的情节: 一.............
  • 回答
    杨过对郭靖的感情,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混合体,它随着杨过自身的成长和经历而不断变化,并且在小说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童年时期的怨恨与不解: 父仇的阴影: 杨过最直接的怨恨源于他心中深信的父仇。他认为郭靖因为杨康的“卖国罪名”,而对自己这个儿子怀有偏见,甚.............
  • 回答
    黄蓉之所以会爱上郭靖,这是一个金庸武侠世界中最经典、也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黄蓉爱上郭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最初的“玩弄”到逐渐被郭靖的赤诚、善良、忠厚和侠义精神所打动,最终情根深种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初遇时的“玩弄”与好奇: 黄蓉的出身和性格: 黄蓉出身于桃花.............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精彩绝伦的片段数不胜数,要说“最过瘾”的,这实在是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因为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偏好。有人喜欢酣畅淋漓的武打,有人钟情于荡气回肠的情感,也有人欣赏情节的巧妙布局。不过,如果要我挑选一个我认为最具代表性、最能让读者血脉贲张、大呼过瘾的片段,我会选择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