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小说里朝廷为什么不高价聘用武功高强的人来的训练普通人组成军队呢?

回答
金庸小说中,朝廷之所以没有大规模、高价聘用武功高强的人来训练普通人组成军队,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武林人士的特质与朝廷的统治模式不符:

个人主义与忠诚问题: 金庸笔下的武林人士大多是个人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武学巅峰、个人恩怨、江湖道义,而非对皇权或朝廷的绝对忠诚。即使接受朝廷聘用,也很难保证他们会全心全意地将精力投入到训练平民百姓,而不是利用这些机会达成自己的目的,或者在训练过程中贯彻自己的江湖理念。
派系林立与权力斗争: 武林并非铁板一块,各大门派、帮派之间恩怨纠葛,权力争夺从未停止。朝廷如果大规模聘用武林人士,很容易被卷入这些复杂的派系斗争中,甚至加剧朝廷内部的权力分化,成为某些江湖势力争夺影响力的工具。
行事风格与朝廷规矩冲突: 武林人士的行事风格往往不受拘束,追求效率和直接解决问题,这与朝廷严谨的规章制度、繁琐的流程以及对统治秩序的维护存在天然的冲突。例如,武林人士可能习惯用暴力解决训练中的“偷懒”行为,这与朝廷希望建立的军队纪律和对民众的“仁政”形象相悖。
潜在的威胁与失控风险: 少数武功高强之人,若心生不轨,足以颠覆朝廷。朝廷如果将训练军队的权力交给这些高手,一旦他们反叛,将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朝廷更倾向于将军事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将关键技术和能力扩散给可能威胁到统治的个体。

二、 训练方法的局限性与大规模复制的难度:

武功的非普适性: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往往是高度个人化、天赋异禀、长期苦练才能达到的境界。很多顶尖武功,如“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等,不仅需要深厚的内力基础,更需要悟性和独特的体悟。将这些高深的武学化繁为简,提炼出适合大规模训练普通人的方法,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天赋与资质的限制: 并非所有人都有习武的天赋和资质。即便有顶尖高手传授,普通人也很难达到他们期望的武功境界。朝廷的军队需要的是整体的战斗力,而如果训练结果因个体差异过大而参差不齐,效果会大打折扣。
“传男不传女”或“传内不传外”的门派规矩: 许多武功秘籍和传授方法,都有门派的限制,不轻易外传。朝廷即使高价聘用,也很难获得最核心、最精髓的武功传授,或者只能学到一些“皮毛”,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训练的侧重点不同: 武林人士的训练目标是为了个体武艺的精进、实战中的生存和胜利,更注重技巧、招式和内力运用。而朝廷军队的训练则需要强调纪律、阵法、协同作战、武器运用、体能耐力以及对命令的绝对服从。这两者在侧重点上存在差异,武林高手的训练方式不一定能完全适应军队的需求。

三、 朝廷的现有军事体制与成本考量:

庞大的军队体系: 金庸小说中的朝廷(如大宋、大明等)通常拥有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其训练和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大规模引入武林人士进行训练,需要重塑整个军事体系,这不仅在操作上困难重重,在成本上也极为高昂。
高昂的聘用成本: 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是在武林还是在朝廷眼中,都是珍稀且价值不菲的。一旦朝廷真正开出“高价”,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远远超出朝廷的财政承受能力,尤其是在战乱频仍、财政本就紧张的情况下。
对现有军事人才的考量: 朝廷本身也拥有自己的军事将领和训练官,他们依靠的是军事理论、战术指挥和对军队的组织管理能力。引入大量武林高手,可能会冲击现有的军事阶层,引发内部矛盾。
效率与投入产出比: 相较于训练普通人掌握基础的军事技能,如使用弓箭、长矛、刀剑,以及进行基础的体能和纪律训练,直接聘用武林高手来训练数万甚至数十万士兵,其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并不一定理想。朝廷更倾向于培养一批能够管理和训练军队的专业军事人才。

四、 朝廷对武林力量的警惕与平衡:

武林是潜在的挑战者: 虽然朝廷也会拉拢武林人士,但从根本上,强大的武林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朝廷更希望武林是“可控”的,而不是让其拥有可以直接影响军队建设的能力。
“以武制武”的策略: 朝廷有时会利用武林内部的矛盾,拉拢一方来压制另一方,或者利用部分武林人士来对抗其他威胁。如果让某个武林门派或个人掌握了训练朝廷军队的能力,这可能会打破这种力量平衡,让朝廷处于被动地位。
维护统治的稳定: 朝廷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统治的稳定和秩序。将军事力量的培养权过分集中在少数几个武林高手手中,是对这种稳定的潜在威胁。他们更希望军队的效忠对象是皇权本身,而不是某个个人或门派。

举例说明:

郭靖训练蒙古军队? 如果朝廷高价聘请郭靖来训练蒙古士兵,他可能会教会士兵基本的战斗技巧,但考虑到郭靖的性情和对“侠之大者”的理解,他是否会全力以赴将一群本应是敌人(从宋朝角度看)的人训练成战力强大的军队,这一点值得怀疑。更何况,蒙古军队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和战斗方式。
张无忌训练明教?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作为明教教主,能够将明教的武功融入到军队训练中,但这是在明教内部,且张无忌本人也是领导者。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到朝廷的军队中,因为朝廷的构成和目标与明教不同。
黄裳与《九阴真经》: 黄裳创造《九阴真经》的目的是为了报仇,他将其作为一种强大的个人力量。如果朝廷想让他训练军队,首先他是否愿意,其次他能否将如此精深的武学转化为适合军队的训练方法,以及如何管理这些被训练出来的人,都是问题。

总结:

总而言之,金庸小说中朝廷不大规模高价聘用武功高强人士训练军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包括武林人士与朝廷统治模式的不兼容、武功训练的局限性、朝廷既有体制的考量、成本问题以及对武林力量的警惕和平衡策略。朝廷更倾向于发展自身传统的军事力量和人才培养体系,以确保军队的忠诚、可控和整体效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鹿鼎记》里,韦小宝从神龙岛打到雅克萨,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所有人一个道理:火枪和大炮,比拳脚管用得多。

user avatar

高价聘用武功高强的人还是很常见的,譬如射雕的完颜洪烈,碧血剑的皇太极、崇祯,书剑的乾隆,天龙八部的西夏一品堂,倚天屠龙记的赵敏,手底下或多或少的都有一批高手。

然而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训练军队,这就关系到门派的传承问题了。有句老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徒弟尚且留一手,想想杨康贵为金国小王爷,想跟欧阳锋学艺都得弄死欧阳克,让他后继无人才行,你让欧阳锋给你训练一大批会蛤蟆功的士兵?他不一掌拍你脑门上都算真的爱你了。

教徒弟教不好,就跟梅念笙一样,到头来被徒弟围攻。教士兵更甚,后面皇帝觉得你没利用价值了或者你威胁到他了,想想你被一群会武功的士兵围攻的场面吧。武功高强的人都不是傻子,郭靖尚且不敢给朝廷士兵学降龙十八掌,而是用的自己丐帮子弟帮忙守城。明教普通教众练的也不是武功而是军阵杀伐。要张无忌把九阳神功到处传,明教人手一份,打三渡难吗?不难,问题他敢传吗?传给一批心术不正的人咋办?

当然傻白甜不是没有,阿青就是例子,被范大忽悠给忽悠进宫了,最终的结果:

八十名越国剑士没学到阿青的一招剑法,但他们已亲眼见到了神剑的影子。每个人都知道了,世间确有这样神奇的剑法。八十人将一丝一忽勉强捉摸到的剑法影子传授给了旁人,单是这一丝一忽的神剑影子,越国武士的剑法便已无敌于天下。


的确是天下无敌了,可越国还是消失在历史洪流中,可见武功高强的军队是很无敌,但是却不能保得江山永固,毕竟使用武功的是人,他们也会为别人效力。

user avatar

金庸小说中的武林其实是淡化了朝廷和军队的存在的。似乎只是为了显示大侠的风范,里面出现的只是几个破败的县衙。再说小说中的人物,真正武功上层的都是自身有奇遇,骨胳惊奇,遭遇不凡的,才能练成绝世神功,但是这却无法普及。好比今天的高考状元,他们的学习方法可能不适合普通学生一样。

user avatar

金庸小说里的"军队"是帝国时代里穿越来的。整齐划一,指哪打哪,随意穿插,不惧死伤,指挥官对军队的掌控力堪比刀锋女王,那军阵当然厉害。

正常情况下两军对冲,一边有一批武林高手而另一边没有,那一接触另一边前锋瞬间就会被打崩,后面还用打么?只要稍微被冲散就是狼赶羊的局面,我不知道普通人拿什么去对抗金庸设定里那些”武林高手“。丘处机这个级别的,单手举起几百斤酒缸毫不费力,那让他身披铁甲,一手持锤,一手持盾,在战场上要多少普通人才能搞死他?在他随手敲碎七八十人之后,对面还有多少战斗的勇气?那换成杨过和郭靖呢?他们能杀多少人,理论上取决于当天吃了多少饭。这里不需要考虑被围攻的问题,因为武林高手也可以数十人结阵。

就算正面战场不行,那游击战呢?以高手的机动性,烧粮草根本没人能拦得住,很多人引用黄药师一行打不赢三百士兵来说明高手不行,问题是,当时黄蓉和周伯通依然能在军营中随意放火:

再冲了数重军营,黄蓉瞥见左首立着两座黑色大营帐,她曾随成吉思汗西征,知是积贮辎重粮食之处,从敌兵手中抢过一个火把,直扑辎重营。蒙古兵发喊赶来。黄蓉奔得迅捷,头一低,已钻入营中,高举火把,见物便烧,顷刻之间,在两个辎重营中连点了七八个火头,这才冲出,又和周伯通等会合。
辎重营中堆的不少是易燃之物,火头一起,立时噼噼啪啪的烧将起来。周伯通瞧得有趣,抛下长矛,抢了两根火把,到处便去点火,他更在无意之中烧到了一座马厩,登时战马奔腾,喧哗嘶鸣,这么一来,蒙古大营终于乱了。

这还是在有千军万马的军营里。如果主动出击,探得粮草位置,那高手没事就去烧一烧,蒙古大军根本就走不到襄阳。很多人对比高手和军队时忽略了辎重的问题,高手对于辎重的需求比军队少太多了,这个优势是绝对的。

事实上高手就是无敌的。如果真的有这么一批人,我不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少传统意义上的报国热情,因为他们已经不是凡人了。按照这种设定,朝廷到最后必然是最强的门派,最强的门派就是实质上的朝廷。元宋之争应该是两拨武林高手各自带着小弟(奴隶)之间的南北战争,普通人顶多能守守城。

金庸不想篡改历史主线,也要体现群众的力量,那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种价值观其实是正确的,但不可避免地会和基本设定有矛盾,因为他把高手写得太玄乎了。

如果朱贞木笔下的那种高手,只会飞身上墙什么的,大概是比伯恩和邦德高一点的水平,那倒是没问题,不过这样写就减少了娱乐性,很多情节也进行不下去。比如萧峰大战聚贤庄,被几百人围攻必然打不过,只能走游击路线,或是靠火旗之类的道具来取巧,这对塑造人物是不利的。

user avatar

金老小说里聘用武林人士来做武士或者护卫的高官贵胄还是很常见的。


失败的例如:

《射雕》完颜洪烈“重聘”而来的彭连虎、沙通天、侯通海、梁子翁、灵智上人,以及“自负文才武学,两臻佳妙”的白驼山少主欧阳克。

《书剑恩仇录》乾隆手底下的龙骏、褚圆、白振。


较为成功的也不是没有:

《天龙八部》的西夏一品堂。

《倚天屠龙记》里王保保和赵敏统领的十八番僧、神箭八雄、阿大阿二阿三、玄冥二老、成昆、苦头陀等等。


那么失败的为什么失败?不仅是看走了眼,招来的人真到用时只能算作不禁打的杂鱼(龙骏、褚圆、白振);还有“这几个人向来独霸一方,都是自尊自大惯了的,语气之中俨然和完颜洪烈分庭抗礼,并无卑谄之意。”——独霸一方,对聘请他的人并不驯服也是重要原因。


比较成功的又为什么会成功?

西夏一品堂是由西夏皇族主导的,“搜罗的好手着实不少,中原西域什么门派的人都有。”

单这一条,就比完颜洪烈一个光杆王爷的资本、背景雄厚得多。另外,“中原西域什么门派的人都有”,也是相互之间平衡势力的好办法。完颜洪烈早期明显是彭连虎沙通天一伙独大,后来又成了欧阳锋一人独大......


敏敏招揽武林高手的套路也是一样,父兄做后盾、平衡势力、笼络人心。(苦头陀是实实在在坑了敏敏一把,而成昆...更像互利关系,只要不犯着他铲除明教的大业,他也不会吃得太饱给自己再竖个强敌,真到时候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了,朱元璋也放不过他不是。。)



总的来说,招揽武林高手是很艰难的,要有资金(没钱谁卖命)人脉(否则我怎么知道招来的是玄冥二老,而不是侯通海这个呆萌三头蛟?),御下手腕(参考阿大阿二阿三之忠勇),过硬的背景(不然会顶着被欧阳锋反噬,从而送掉小命的巨大风险)。


虽然要求十足的高,但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假设这些问题通通解决,可以愉快地考虑组建一支军队了。


可惜新的问题又来了。

《天龙八部》:

说话之间,众人又奔了一段路,只见前面广场上一座高台大火烧得甚旺,台前旗杆上两面大旗也都着火焚烧
......
巴天石对段誉道:“陛下,烧了辽帝的点将台、帅字旗,于辽军大大不吉,耶律洪基伐宋之行,只怕要另打主意了。”
......
正说之间,忽见南城火光冲天而起,一群群百姓拖男带女,挟在兵马间涌了过来,都道:“南朝少林寺的和尚连同无数好汉,攻破南门。


可以看到,大宋豪杰对上契丹军队,一开始因为武力值缘故大占上风。


萧峰也知丐帮和中原群雄所以一时占得上风,只不过攻了对方个措手不及,倘若真和辽兵硬斗,千百名江湖汉子,如何能是数万辽国精锐之师的敌手?
......
忽听得南首、北首蹄声大作,萧峰惊道:“不好,大队辽兵分从南北包抄,咱们可别困在这里。”


但一旦军队回味过来,长官的反应是调遣人马,包抄围歼,而小兵的反应,就是无理由听从长官命令

只这一点,就胜过了中原武林人士。

并非说中原武林人士比契丹军队差,而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太要命了。

更加要命的一条,《碧血剑》中很有体现。


孙仲寿叫道:“啊哟,不好!”袁承志道:“怎么?”孙仲寿道:“清兵来的只是先锋,这一来,就抓不到他们的元帅了。怎么不见旗号,便自行动手了?”只见山东群盗一鼓作气的杀入清兵阵中,跟着青竹帮、金龙帮,以及各处埋伏的群豪一时尽起,水总兵带同明兵回头截杀。
孙仲寿连声叹气,说道:“当年袁公带兵,部下若是这般不听号令,自行杀敌,所有的大将一个个都非给袁公请出尚方宝剑斩了不可。”袁承志心下歉然,道:“都是我事先没严申号令的不是。”孙仲寿安慰他道:“咱们这些英雄好汉,每个人武功都强,但直是一群乌合之众,怎比得袁公当年在宁远所练的精兵?盟主你也是无法可施的。唉,黄旗还没竖起,大伙儿就乱糟糟的冲杀出去了,这哪里是打仗,简直是胡闹!


没有号令,乱杀一气也就罢了,有了号令,依然是会乱杀一气,这就很令人气恼和沮丧。

是他们故意不听吗?不是的。一个人行为散漫惯了,忽然让他严厉奉令,是很困难的,何况,要让几千人如此。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是白讲的。


再退一步,假设《天龙八部》里那个不存在的“契丹打劫大宋武林秘籍,来给军队中人修炼”的桥段成真,可不可行?

一样不行。

先不说小说中很多角色打小就起练武功,哪怕新征一批童子军,从娃娃抓起,苦练上十年八年,可各人天赋不同,习武的进境也会不同,假设有军令下来,要求用轻功急行军三百里,但军队里只有十分之一完的成,剩下有的跑了二百里,有的五十里便开始瘫在地上喘,咋整?

这还没说操练阵法,谁在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

军队不需要桀骜不驯的脾气,特立独行的举止,甚至天下第一的武功,它并不需要一只过长的木条,要的是木条平齐,才能围而成桶。


最后不得不考虑的,是这么一帮武功高强的“军队”如何管束?谁来管束?是否值得信赖?一旦出了问题,怎么有效镇压?


题主假设的在冷兵器时代无敌......高收益,总是伴着高风险呐。(⁎⁍̴̛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