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不扣不鸣和墨家不扣必鸣有什么区别?

回答
儒家与墨家在对待人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上的态度,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不扣不鸣”与“不扣必鸣”便是这种分歧的集中体现,它们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表达”与“沟通”上的根本差异。

儒家:“不扣不鸣”——含蓄蕴藉,尊礼重道

儒家的“不扣不鸣”,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调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的处世智慧。它不是否定表达,而是讲究“度”和“礼”。

“不扣”:不强求、不急躁
“不扣”并非是不说话,而是不主动去“敲门”、“逼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要求。这里的“扣”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侵扰性的、不顾对方意愿的直接接触。儒家认为,君子在与人交往时,更注重君子之间的“和”,而“和”并非是毫无原则的附和,而是一种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保持和谐的动态平衡。
因此,儒家认为,在沟通中,应当给予对方思考和反应的时间,不应强行施加自己的意见,以免造成对方的为难或尴尬。这种“不扣”,体现了对他人感受的细腻体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不鸣”:不急于、不喧哗
“不鸣”则是指在没有达到“鸣”的条件时,不发出声音。“鸣”可以理解为发声、表达、引起注意。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发声,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1. 时机成熟:事情到了必须说、不得不说的地步,或者对方表现出愿意倾听和接受的态度。
2. 内容确当:所要表达的观点是符合道义、有益于事的,而非无谓的争论或抱怨。
3. 方式得体:表达的方式要符合礼仪,循序渐进,委婉含蓄,避免冒犯。
就好比鸟儿歌唱,需要合适的季节、适宜的环境,并且歌声本身是悦耳动听的。君子表达意见,也是如此。在关系未稳、对方未善、时机未至的情况下,贸然表达,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损坏关系,甚至被视为不成熟、不懂事。

儒家“不扣不鸣”的内在逻辑,建立在以下几个核心观念之上:

尊礼重道:儒家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表达也需要符合礼的规范,否则就会扰乱和谐。道,即真理、正义,表达也应以道为出发点。
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对人的关爱和尊重。不扣不鸣,正是对他人尊重的一种体现,不希望给对方带来困扰。
君子三思:君子在言语和行动前,都会审慎思考。不扣不鸣,是“三思而后行”在沟通中的具体运用。
德治思想:儒家推崇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社会,而非强制。个人之间的沟通,也倾向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而非直接的对抗。

墨家:“不扣必鸣”——直言不讳,兼爱非攻

墨家的“不扣必鸣”,与儒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主张即便对方不主动邀请,也要积极、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当这种观点关乎公共利益或重大原则时。

“不扣”:主动出击,不惧打扰
“不扣”在墨家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主动、不回避冲突的态度。墨家认为,当社会上存在不公、弊端,或者有威胁到大众利益的事情发生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纠正和揭露,而不是坐视不管,等待别人来“敲门”。
这种“不扣”,是对“利”的追求,尤其是“兼利”,即“兼爱”,对所有人的利益都要兼顾。如果看到有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应该主动站出来,发出声音,而不是因为顾及对方是否愿意被打扰,或者自己是否会被拒绝而沉默。

“必鸣”:直陈其事,不留余地
“必鸣”则强调直截了当、毫不含糊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事关“兼爱”和“非攻”等核心原则的问题上。墨家不信奉委婉含蓄,他们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含糊其辞反而会纵容错误,贻误时机。
墨家之所以强调“必鸣”,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学说是“兼爱”和“非攻”的,是符合天下人民利益的。因此,他们有义务将这种“利”传播出去,并揭露那些违背“兼爱”原则的“兼相”(即“偏爱”和“相利”)以及“攻伐”(即战争)。
就像墨家弟子,常常会出现在他们认为有“利”的国家,即使未被邀请,也会主动劝说君主采纳他们的主张,或者揭露统治者的过错。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可能显得有些“鲁莽”或“不识时务”,但对墨家而言,却是出于“义”的必然行动。

墨家“不扣必鸣”的内在逻辑,源于其独特的学说体系:

兼爱、非攻:这是墨家思想的两大基石。兼爱就是要爱所有人,非攻就是要反对侵略战争。当这两大原则受到威胁时,墨家认为有责任挺身而出,即使未经邀请。
尚贤、尚同:墨家主张任用贤能,并推崇“尚同”,即思想上的统一。他们认为,能够帮助天下实现“兼爱”、“非攻”的道理,就应该大力推行,主动传播。
节用、节葬:墨家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些主张一旦被认为是对社会有利的,他们就会积极推行,不避繁琐。
功利主义:墨家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他们关注行为的实际功利效果。如果表达能够带来实际的“利”(对大众而言),那么这种表达就是有价值的,就应该去实现。

核心区别的对比:

| 特征 | 儒家“不扣不鸣” | 墨家“不扣必鸣” |
| : | : | : |
| 表达主动性 | 被动、含蓄,等待合适时机和条件 | 主动、积极,即便对方未邀请,也可能主动表达 |
| 表达方式 | 委婉、含蓄,讲究礼仪和分寸,避免冒犯 | 直率、坦诚,甚至可能不顾及对方感受,直陈其事 |
| 沟通对象 | 更侧重于君子之间的和谐,强调关系维护 | 更侧重于公共利益和原则,即便面对非君子,也可能坚持发声 |
| 内在驱动 | 维护礼制、尊重他人、保持和谐、遵循道义 | 追求“兼爱”与“非攻”、揭露弊端、推行“利”、履行“义” |
| 风险承担 | 承担可能错失表达机会的风险,但避免关系破裂 | 承担可能招致反对、被视为多事或冒犯的风险,但为了维护原则 |
| 典型场景 | 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需要顾及面子和情面 | 揭露社会不公、劝谏君主、批判战争,强调事关大局 |

举例说明:

假设一位官员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可能对一些民众造成了损害。

儒家的看法可能是:如果这位官员平日里为人正直,只是偶尔失误,并且已经认识到了错误,那么同僚或者下属可能会选择私下委婉地提醒他,或者等待他自己反思改正。不会轻易公开指责,以免让他颜面扫地,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也可能破坏官场上的和气。除非这个错误非常严重,已经到了必须公开纠正,否则“不扣不鸣”是一种更合乎“礼”和“仁”的做法。

墨家的看法可能是:无论这位官员平日如何,他的错误对民众造成了损害,这就是“害”。为了“兼爱”,为了保护受损的民众,有必要立即揭露这个错误,并要求纠正。即使对方不邀请,甚至可能因此冒犯了这位官员,墨家也认为“必鸣”是符合“义”的。他们可能会直接向公众揭露,或者直接向更高层级检举,强调的是“功利”和“正义”的实现,而不是顾及个体的感受或人际关系。

总结而言:

“不扣不鸣”和“不扣必鸣”的区别,并非在于是否表达,而在于表达的动机、时机、方式以及所承担的价值权重。

儒家倾向于在维护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秩序的框架内,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表达。它是一种内敛而审慎的沟通哲学,强调“合时宜”和“守礼节”。

墨家则更侧重于追求“兼爱”的社会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太平,一旦发现有悖于这些原则的事情,就会不畏艰险、直截了当地发出声音。它是一种外放而坚决的沟通哲学,强调“直言”和“力行”。

这两种态度,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使命。它们也为我们今天的沟通和处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扣必鸣意思是不敲打就不会发出声音。全句是“扣则鸣、不扣必鸣”,出处是春秋末期·墨子所著的《墨子·尚书下》——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扣则鸣、不扣必鸣。

这就是典型的名鬼

谁是善人,你知道?

谁是恶人,你知道?

啥都不知道,出事了该赏还是该罚你知道?你要连这个都知道,你就是鬼魅了。就脱离了人的范畴。这就很奇葩了

————

就有个发帖说自己成年了,他爸不让他穿裙子怎么办。结果网友声讨他爹。最后来个大反转,这是个男人。。。。

典型的不扣必鸣,这就是为什么墨子理论没有市场的原因。

————

而儒家则会刨根问底一般的去搞清楚里面的问题,这是格物致知

有格物致知,才能明晰里面的问题以及内在关系之后才能诚意,正心,你站立场也才稳固,不会因为事情反转而成为笑话。

这就是不扣不鸣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与墨家在对待人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上的态度,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不扣不鸣”与“不扣必鸣”便是这种分歧的集中体现,它们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表达”与“沟通”上的根本差异。儒家:“不扣不鸣”——含蓄蕴藉,尊礼重道儒家的“不扣不鸣”,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调在恰当.............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中国古代儒家是否虚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历史实践、不同时期的儒家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 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何会引发“虚伪”的质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才能判断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对于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的看法,并非简单地逃避责任,而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考量,它根植于对“仁”的坚守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认为这是“逃避责任”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片面解读。首先,要理解儒家关于“忠”的观念。在儒家看来,“忠”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孔子说:“君君,臣臣,.............
  • 回答
    很多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在谈到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时,常常会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听起来顺理成章,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干脆把他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另外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反而要紧紧地抓住“儒家”这个标签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当下会有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的审视与“负面遗产”的积累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官方意识形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关于“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说法,用以批判儒家思想,其内在逻辑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倡导大同而不去实践”。这句俗语的尖锐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打着儒家旗号的人,他们的言行脱节,甚至与他们宣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它在历史实践中可能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核心的张力,也是许多人初次接触儒家时会产生的疑问。要回答“积极入世”和“息讼、无讼、息事宁人”是否矛盾,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在儒家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首先,我们来剖析“积极入世”。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入世”,并非指盲目.............
  • 回答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确实有点意思,也容易让人产生“哪里不对”的感觉。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思想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真正让事物变得“腐朽”的是使用思想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多么高尚的理念,落在心术不正、贪婪自私的人手里,都会被.............
  • 回答
    日本近代发动侵华战争,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接受和变异。与其说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不深刻,不如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土壤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解读和实践方式,并在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成为了服务于国家扩张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承.............
  • 回答
    明末“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擘螳螂”这句颇有争议的话,确实常被提及,并且与清朝的文字狱联系起来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为何在清末消失,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明末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门人温如珍的一首诗,原文是:“安安饱食终日,厌厌不动分毫,不知稼穑.............
  • 回答
    探讨清末儒生对于拿破仑的认知,并非简单地用“无知”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信息隔阂、价值体系冲突、以及时代局限性的问题。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儒家士人的知识体系本身。首先,理解清末时期信息传播的瓶颈是关键。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 回答
    曾几何时,儒学在我心中是圣洁的殿堂,是智慧的灯塔,是行为的准则。它描绘了一个井然有序、人伦有序的理想社会,承诺着个体修养与家国天下的完美融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的深入,经历的累积,那曾经让我心驰神往的光芒,似乎也蒙上了一层层阴影,让我感到一种渐行渐远的疏离。这种疏离感,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细.............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地位虽有动摇,但从未被彻底颠覆。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时期或政权,其官方意识形态或思想内核并非完全以儒学为核心,或者在实际统治中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显著影响,甚至一度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梳理汉武帝之后中国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