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认为,在奸佞当道时,官员隐退是正当的,国家不就被奸臣污染了?他们的思想里就没有对于治理国家的责任?

回答
儒家思想中对于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的看法,并非简单地逃避责任,而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考量,它根植于对“仁”的坚守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认为这是“逃避责任”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片面解读。

首先,要理解儒家关于“忠”的观念。在儒家看来,“忠”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强调的是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但是,当君主不明事理,被奸佞所蒙蔽,导致国家政治败坏时,臣子的“忠”就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此时的“忠”不再是单纯地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为重,而这可能意味着要采取非同寻常的行动。

当奸佞当道,国家政治被污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君主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政策可能违背民意,民生可能困苦,社会可能动荡。在这种环境下,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官员,如果留下来,可能面临几种困境:

同流合污的危险: 如果官员明知政治腐败,却选择继续在体制内运作,很可能为了自保或者所谓的“不至于太坏”,不得不参与到不义之事中,或者至少默许了不义的存在。这对于儒家所强调的“君子以德配位”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正如曾子所说:“君子不以身观国,不以国治身。” 一个君子不能因为身在某个国家,就随波逐流,去治理一个已经被污染的国家。
无力回天的绝望: 有时,奸佞势力过于强大,君主已经被牢牢控制,即使有德之士想要匡扶正义,也可能因为力量悬殊而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留在岗位上,不仅无法改变现状,反而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甚至成为奸臣利用的工具,反而加剧了国家的动荡。
坚守原则的必要: 隐退,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明哲保身”,但更是“明哲保德”。在无法施展抱负、无法遵循道义的时候,选择退出,本身就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负责,因为它保持了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有原则的士人形象。这种隐退,可以是对奸佞当道的无声抗议,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明君时留下的火种。

关于“治理国家的责任”,儒家从未放弃。恰恰相反,儒家将“修齐治平”作为人生重要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必须建立在道义和正义的基础之上。

隐退不是放弃责任,而是策略性的暂避锋芒: 儒家所推崇的隐士,如伯夷、叔齐,他们宁愿饿死首阳山,也不愿为周朝效力,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极端,但其背后是对道义的坚守。然而,更多的儒家思想家,如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是一种隐退,但并非完全脱离社会。他依然关心民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劳作者的同情,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 这种隐退,是为了等待时机,是为了保存实力,是为了让自己的德行不被玷污,以便在时机成熟时,能够再次出山,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保持清白,是为了更有效地施政: 儒家认为,官员的清白和德行是治理的基础。如果官员自己都被污染了,如何能够带领民众走出困境?隐退,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洁身自好”,是为了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判断能力。等到奸臣下台,国家政治走上正轨,有德之士才有可能重新被任用,才能真正地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否则,即使身居高位,也只能是杯水车薪,甚至越俎代庖,搅乱局势。
隐退也是一种教育: 当奸臣当道,正常的政治运作失效时,有德之士的隐退,本身就是一种对世人的教育。它告诉人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也有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动。这种榜样作用,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真理和正义,为将来的政治清明埋下种子。

可以举例说明。春秋时期,很多士人面对国君的昏聩和政治的黑暗,选择了隐退或者远游。他们并非没有治国才能,而是因为无法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可能被卷入不义的旋涡。而一旦出现明君或者政治形势有所好转,他们又会积极出仕。比如,管仲在齐桓公尚未称霸之前,也曾有过仕途不顺甚至被囚禁的经历,但他没有放弃对政治的追求,最终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当齐桓公晚年昏聩时,管仲也曾有过深深的忧虑,尽管他已无力回天。

所以,儒家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并不是放弃治理国家的责任。相反,这是一种对政治责任的深刻理解和担当。他们选择退一步,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德行不被玷污,是为了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是为了以一种更纯粹、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国家和人民。这种“退”,是为了“进”的更远,是为了“守”住道义的根基,从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够真正地承担起“治国”的重任。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名字和国家的腐败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负责,因为他们保存了“善”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人可是太秀了。

对儒家总结起来就是,你不是我心中的圣人,所以你就是恶人。

你可快去治理天下吧,辅佐司马衷杨广完颜构朱祁镇去。

一边骂儒家存天理灭人欲,一边说儒家不能为自己利益考虑,你们什么逻辑啊?

儒家已经是非常积极入世的学说了好吧,你去当官君主不用你的建议和你不当官不一样吗?已知你劝不动某人,还已知这个动动嘴就能要了你的命,傻子才去劝呢。

有人提到了国家,民族。呵哟春秋战国祖上除了陕西人都是亡国奴,也没见谁讨厌秦始皇。李世民杨广是最典型的事例告诉我什么是明主什么是昏君,什么叫闻诛一夫纣矣。咋,一大堆的人才陪杨广去死才合适?

user avatar

这段话的全文是“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首先,君子应该慎重选择出仕的邦国。无道之邦,政治已经坏到靠一人之力无法扭转的地步,君子在此邦做官也于事无补。只有在有道之邦,君子的政治抱负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如果是天下都已经无道了,君子就应该隐。否则的话要么被迫同流合污,不同流合污就有可能被至于危险境地。隐,并不是消极出世,只是不做官罢了。孔子不做官之后,教育弟子同样是在尽自己的力拯救这个社会。隐,并不是犬儒。

有人觉得奸佞当道,君子应该舍身殉国。但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君子追求的是守死善道,殉也只能殉道,而不是殉君王或国家。君子可以死可以不死,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办教育可以坚守道,那就不死;如果见危授命,那就殉道。

我以为,这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user avatar

现代社会啊,讲究一个契约精神,我拿了你的钱,我就按照我们约好的做好我的事。

古代因为识字的人少,他们高高在上,有一种优越感,就是我拿了你的钱,但是我帮不帮你做事,要看你的“诚意”够不够。

比如胡亥身边全都是儒家博士了,对他们很好,但是天下危机了,胡亥问他们该怎么办,儒家博士们扯了一堆废话,出了宫门就跑了

然后说,胡亥“不以国士待我,我为何要以国士待之”?

我琢磨你们吃胡亥的喝胡亥的拿胡亥的也没少吃喝拿一条龙啊·······


再比如明朝末年,起义军们把藩王几百年积蓄连着根都刨了,还是没多少钱,去了北京上了夹棍,嘿!您瞧怎么着,发财了!但是这些是一锅端啊

而清朝,在江南杀的人头滚滚,能保证正常收税了,正常收税!每年!!就能有事没事万里奔袭去新疆打仗了。

你说衮衮诸公们,也没少靠着大明给的特权捞钱啊,怎么就不帮忙呢?


综上所述

要么,他们也是“奸佞”,比如海瑞就逼着徐阶家里退了几十万亩地出来,至于其他的衮衮诸公们家里多少地,那就不好说了···

要么就是,天下大乱了,他们也没本事救场啊,只能在天下平定以后,再跑出来,说,我们当时退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对于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的看法,并非简单地逃避责任,而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考量,它根植于对“仁”的坚守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认为这是“逃避责任”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片面解读。首先,要理解儒家关于“忠”的观念。在儒家看来,“忠”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孔子说:“君君,臣臣,.............
  • 回答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值得传播的必要,而且这份必要性,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深远、更实在。当然,说到“传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敲锣打鼓、大张旗鼓地宣扬,更像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让其核心价值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并生根发芽。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多元且充满挑战的.............
  • 回答
    这三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思想流派,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就像三面棱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瞧瞧。先说说道家。道家的“无为而治”,常常被误解为什么都不做,躺平享受。但其实,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智慧。它强.............
  • 回答
    在我的理解里,儒家的“君子”并非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追求内在德行的实在之人。他就像一块温润的玉,乍看平凡,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光泽与韧性。首先,君子的根本在于“仁”。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君子做事,无论大小,都想着对.............
  • 回答
    关于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邪恶,这两种观点在中华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儒家和法家对此的阐释,更是影响深远。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他们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好的道德品质。孟子更是将这种天生的善性比作“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是挺多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有人把反对“儒家独尊”和“全盘西化”划上等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思想层面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明白“儒家独尊”是怎么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可不是说把其他的学.............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最根本的讨论。儒家和法家的观点,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这两种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各有其拥趸,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模式。那么,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究竟该推崇哪种思想,或者说,应该如何看待和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两种思想的核心是.............
  • 回答
    明朝儒生:是忠诚的卫士,还是屈膝的奴隶?—— 探究“奴儒”之说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朝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代。而围绕着明朝儒生的讨论,更是复杂而尖锐。其中,“奴儒”一词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引发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性质的深刻反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将明朝的.............
  • 回答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的言论,以及他对周星驰喜剧的评价,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口号本身是基于对经典作品改编的尊重和守护的立场。 核心观点: 李诚儒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艺术改编应该建立在尊重原作的基.............
  • 回答
    “儒家文化圈”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东亚的历史和文化演变至关重要,但在世界其他国家,其认知程度和接受度是相当复杂的,远非一个简单的“认同”或“不认同”可以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儒家文化圈”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简单来说,这个概.............
  • 回答
    “儒家文化圈”这个说法,在讨论日韩越(日本、韩国、越南)时确实被广泛使用,它指出了这些国家在历史和文化上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共享着一些相似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然而,要说他们“认可”这个“归属”,情况就复杂得多,充满了微妙的层次和不同的视角。“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历史的烙印我们先从“.............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