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强调中庸的思想 但是总是执中不也是一种极端吗?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庸”并非简单的“不左不右”。它更强调的是一种适时、适度、适人、适事的动态平衡。

“中”的含义: “中”在儒家思想中,可以理解为“正道”、“本然”、“恰到好处”。孔子在《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里的“道”就是“中”,是符合天道、人性本然的规律和原则。它是一种合乎情理、合乎道德的正确状态。
“庸”的含义: “庸”指的是“常道”、“用”。“中庸”就是经常地、自然地运用中道,将中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适”的智慧: 中庸的关键在于“适”,即“恰当”。这种恰当性是变化的、情境性的。一件事情在某种情况下是中道,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是。例如,对于一个人生病的人,关心和慰问是中道;但如果过度的慰问反而成为一种负担,那么适度的关心就是中道。

二、 为什么“执中”不等于儒家所说的“中庸”

您提出的“执中不也是一种极端吗?”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中庸理解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不是“执中”,而是避免极端:

1. 中庸是“无过无不及”: 《中庸》开篇的“君子中庸,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必也已乎”,以及后文的“过而不能改,若是,则饺子也”,都表明了中庸的本质是避免过犹不及。如果“执中”是指固守一个僵化的“中间点”,而忽视了具体情境下的需要,那么这种“执中”很可能就是一种“过”或“不及”,从而偏离了真正的中庸。
2. 中庸是“时中”: 真正意义上的中庸是“时中”,即根据时机的变化来把握适度的原则。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意味着中庸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德行,而这种德行是难以达到的,因为它要求人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判断力。如果“执中”是不问时宜、不顾情境地坚持一个“中间”,那么就失去了“时中”的动态性,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中庸。
3. 中庸是“事中”: 同样重要的是,“中庸”也体现在对具体事务的处理上。不同的事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间点”。例如,对待敌人和对待朋友,其“中道”的尺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执中”是将一种固定的模式套用到所有事务上,那么它就变成了僵化和教条,反而会产生极端。
4. 中庸的目的是“致中和”: 《中庸》的终极目标是“致中和”,即达到一种和谐、平衡、完美的境界。“中”是适度的状态,“和”是普遍的和谐。“致中和”需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性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内外的协调。如果“执中”变成了一种死板的坚持,就无法实现这种动态的、开放的“致中和”。
5. 避免极端是中庸的出发点: 儒家强调中庸,其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到人性和事物都容易走向极端。情感过盛会失控,理性过偏会僵化,仁爱过度可能变成溺爱。中庸正是为了矫正和防止这些极端倾向而提出的智慧。因此,任何导致极端的“执中”行为,都与中庸的思想背道而驰。

三、 儒家如何避免“执中”变成极端?

儒家虽然强调“执中”,但这种“执中”并非机械的,而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保证其不走向极端:

“君子思不出其位”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中庸的智慧。前者强调各安其位,做好本分,避免越位。后者则是在安稳时也要想到潜在的危机,保持警惕,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中”。如果“执中”仅仅是安于现状,而不考虑未来的变化和潜在的风险,那么也可能导致被动和极端。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圣贤的境界是“不忧、不惑、不惧”,这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坚定。这种“不忧、不惑、不惧”并非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绝对的“中间点”,而是因为他们通过修养,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住“中”的精髓,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强调的是“道”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这说明“中”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需要持续的体悟和实践。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执着”于一个他认为的“中间”,而忽略了对“道”本身的持续追求和领悟,那么这种“执着”就可能变成顽固和极端。
以“理”为依归,而非以“中”为目的: 儒家强调的是“理”,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道德准则。中庸是顺应这个“理”而达到的恰当状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为了“执中”而“执中”,而忽略了“理”的判断,那么就可能本末倒置,从而走向极端。

总结:

儒家所强调的“中庸”是一种智慧的、动态的、情境性的平衡之道,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时中”和“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致中和”的和谐境界。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机械地、僵化地固守一个固定的“中间点”,而不顾情境、不问时宜,那么这种“执中”确实会走向极端,与儒家“中庸”的本意相悖。

真正的“中庸”者,是能够体察情理,洞察时势,灵活变通,始终把握住那个最恰当、最符合道义的平衡点的人。他们不是在“执着”一个“中间”,而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体悟”那个“中道”。因此,理解儒家的中庸,关键在于理解其动态性、适度性、情境性以及以“理”为依归的精神,而不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僵化的“中间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怕是对中庸的理解有误,你莫不是以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就是去其两端择其中吧?

哦……看了一下其他回答,似乎有很多答主都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还有说老师教的,中庸就是保持平衡,获得最大的利益。

突然就有点不想答了。

不是,为什么会成这样?中庸全文就放在那儿,百度一下就能知道,虽然百度里面很多翻译很不靠谱,但连蒙带猜动动脑子总可以吧?

我发现很多人所谓的看了中庸怕不是只看了前面三百字。

还有人拿孟子说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来“证明”孟子也同意题主的认识。

可是子莫执中里面的子莫他是个人,执中是指的子莫这家伙折中选择了杨朱和墨子的学说,而不是说子莫秉执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中是中间的意思?

而且《中庸》一文中,其实最重要的输出观点是“诚”啊……

中庸只是一种状态,而“诚”才是方法论。用最粗暴的解释就是“坦然”。

朱熹为什么推崇《中庸》?因为这是儒家第一次试图认识解释整个世界,整本中庸的后半部分都是在解释至诚之道。

你仔细品品:“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我知道,非得我引用个论文有人才信,不然就会杠。

user avatar

极端是指结果,自己把脑筋搞清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为社稷江山奉献奋斗死而后已”,甚至将儒家描绘成一种牺牲个人利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学说。但如果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言论,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儒家最早的关怀对象是“人”,以.............
  • 回答
    如果儒家真的遭遇了“强行复辟”的局面,那么在中国社会内部,儒与反儒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并且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张力。这不再是简单的学术讨论或文化选择,而会演变成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利益重塑的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复辟”的含义。这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儒家圣人的标准,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性极致升华的追求。若要细细道来,那便是内外兼修,德行与才智并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首先,从内在德行来说,圣人必须是“仁”的化身。“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圣人的仁爱,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窃据”一词,本身就带着些许批判的意味,暗示着某种不劳而获或是不正当的占有。用它来衡量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去探究。要知道,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泛,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它“窃据”了多少功劳,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它为中华文明的.............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繁荣,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尊儒”或“摆脱桎梏”二元对立的答案,而是这两股力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拉扯、融合、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圈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接纳与调适。一、尊儒:儒家思想作为“根基”的强大.............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