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和法家有什么相对的矛盾?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

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恶性

这是儒法两家矛盾的核心所在。

儒家:性善论主张。 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道德的萌芽,人本就是善良的。因此,儒家强调通过“教化”来培养和发扬人的善性,实现“仁”的境界。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以身作则,推行仁政,通过道德感化来引导百姓,使他们自觉遵守礼法。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对德治和礼教的推崇。

法家:性恶论主张。 法家则认为,人生而有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本性,人们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不畏惧道德劝说。韩非子认为,如果依靠人的善性来治国,那就是“舍本而求末”。因此,法家强调“以刑为纲”,必须通过严酷的法律和严密的制度来约束和强制,才能使人不敢违背,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法家相信,人性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强大的外在约束才能有效管理。

二、 治国方略的根本分歧:德治与法治

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儒家:以德治国。 儒家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他们认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行,感化臣民,推行“仁政”。礼乐制度是儒家治国的重要工具,通过礼乐的熏陶,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尊卑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政令的出台也应考虑百姓的福祉,以“民为本”。强调的是“德主刑辅”,法律只是辅助手段,主要用于惩罚那些冥顽不灵、违背道德之人。

法家:以法治国。 法家则将法律和制度视为治国最根本、最有效的工具。他们提倡“废私立公”,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法家认为,法律必须明确、公开、严厉,并且要“绳绳不绝”,即法律的执行必须一贯到底,不因人而异。法家不相信君主的个人道德能感化百姓,而是依赖于法,通过“赏罚分明”、“信赏必罚”,来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家强调“重刑”,认为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使天下安定。

三、 权力的来源与运用:君权神授与君权至上

在对待君主权力的问题上,两者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儒家:强调君臣伦理与责任。 儒家虽然也承认君主的至高权力,但更强调君主作为“天子”的责任,要“敬天保民”。君臣关系讲究“君仁臣忠”,君主有责任爱护臣民,臣子有责任辅佐君主,甚至在君主犯错时,臣子有“犯颜直谏”的责任。君主的权力受到道德和“天命”的约束。

法家:强调君权绝对与驾驭臣民。 法家则将君主的权力视为一切的基础,强调君权至上,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法家发展出一套“君臣之术”,例如“循名责实”、“阿谀”、“隐匿”等,其核心在于如何让君主有效地驾驭臣下,防止臣下专权或者隐瞒真相。君主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法家甚至认为君主也受制于法,但这是指君主自己制定的法,从而实现对自己权力的绝对掌控。

四、 社会理想:和谐秩序与强大国家

它们各自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截然不同。

儒家:建立一个仁爱和谐的社会。 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充满了仁爱、礼让、孝悌的社会。人们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上下有序,和睦相处。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大同”,人人安居乐业,道德风尚高尚。

法家:建立一个强大富足的国家。 法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富庶、秩序井然的国家。通过严密的法度和高效的政府运作,发展农业和军事,增强国力,抵御外敌,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服从法律,为国家效力。

五、 对待知识与文化:教化之用与实用之智

在对待知识和文化教育上,两者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 儒家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传承文化传统,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君子。书籍、经典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法家:重视实用知识与治国技术。 法家认为,知识应该服务于治国和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更看重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的技能和知识,例如农业、军事、行政管理等。对于那些被认为是“无用之学”的,如诗书、礼乐等,法家常常持批判甚至排斥的态度,认为它们会分散人们的精力,甚至导致社会混乱。韩非子曾批评那些“谈士”、“儒者”只知空谈仁义道德,而无益于国事。

总结性的矛盾体现:

可以说,儒家像是一个温和的园丁,细心呵护着人性的萌芽,希望通过“培土”、“浇水”的方式,使其自然生长成参天大树。而法家则像一个严酷的建筑师,用坚固的法则和严密的结构,将一块块顽石塑造成坚固的城墙,以抵御一切侵蚀。

儒家强调“人情”,法家强调“国法”。儒家相信“感”,法家相信“慑”。儒家期望百姓“知耻”,法家要求百姓“不敢”。这种根本性的张力,使得两者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地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格局。尽管它们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历史上许多朝代往往是在实践中将儒家的道德教化理念与法家的严酷法律制度相结合,以求达到一种“外儒内法”或“儒法并用”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的背后,始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观和治国逻辑在持续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法都是开明专制,但实现方式不同。

儒家提倡的道德约束,管制社会的总体成本低,而且容易渗透到社会基层与每个家庭。见效慢,但稳固。

法家严刑峻法,见效快,但维持社会管制的成本高,容易崩溃且不易重建;不易渗透,船过水无痕。

user avatar

法家把儒家没有看到的真实情况给说出来了呗。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

儒家和法家生活在同一个年代,难道这种男女血淋淋的不平等的现实,对儒家设置了不可见,只对法家设置可见了吗?

还不是因为法家把实话说出来、写下来了吗?

这段文字的真意,是用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利益算计,来比拟权利的不平等。当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写的,但他所写的不平等,一定是落笔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但是真相既然写出来了,它就是中立、可以为所有读到的人所用,包括被统治者。作为统治者,当然不希望这种大实话传播出去。

user avatar

比较简单的说,就是同一学派里,温和派和极端派的矛盾。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所谓法家,其实是儒家的一个分支。这是历史上所有有名的法家,都有儒家的学术背景。最著名的就是李斯和韩非,他们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荀子。这是因为儒家“隆礼”也就是重秩序,要维持秩序,就必须要有配套的强制措施。而法家,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将这一配套措施当成了目的,进而教条化、极端化了。这导致法家缺乏内部平衡,这也是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荀子认为啊,欲多而物寡是问题产生的原因

韩非子认为啊,一个人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儿子生了五个儿子,爷爷还没死呢,就有25个孙子了,东西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所以不能再用以前的管理办法了。

往后呢,就没什么法家人物了,这个研究也停止了,不然马尔萨斯陷阱估计能改名叫法家陷阱。



儒家呢,就是认为,要广开言路、宽刑薄赋、选贤任能、积极纳谏、节俭爱民·······

反正吧,从孔夫子一直到大清灭亡,再到现在2021年,儒家你能提出来的还是这几条,或者改头换面的这几条···

你要问他具体怎么做,只能给你憋出来一句修德



就基本矛盾而言:

一、法家是靠能让秦国强大起来,才得到君主的重用的;儒家是确实没用,但是能培养出来武训这样的好奴才,才得到君主的重用的。

二、在元仁宗规定科举考试只能从程朱修订的四书五经出题以后,儒家才彻底垄断了天下,换句话说,儒家的垄断不是它本身的能力,靠的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靠的是统治者的需要。

类似于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对儒家不感冒,甚至想取消祭孔,做了天下就下令: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一以孔子所定 经书为教”“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


为什么呢,就以武训来说,一个家里房子和土地被地主抢走了,出去打工工资被拖欠的人,不上访也不告状,一点麻烦也不给上边的贵族们找,要饭盖学校也要教育大家要当个好奴才,这么好的奴才培养学,哪个统治者不喜欢?

所以才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儒家


三、秦朝的灭亡啊,还真不是法家的锅,胡亥身边啊,已经全是儒家博士了··········

然后这些儒家博士呢,平常好吃好喝享受着,美女帅哥伺候着

天下大乱了,胡亥问该怎么办啊??

儒家博士们扯了一堆废话以后

出宫就跑了·······


颇有后世北宋灭亡南宋灭亡明朝灭亡时候衮衮诸公纷纷投降的雅致

不过元朝灭亡的时候衮衮诸公们倒是宁死不屈

可能儒家天生适合蛮夷统治也说不定


四、儒家和法家的区别

法家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好办法

儒家是一直没发现问题,或者装作没发现问题,一直停留在“修德”上边。一直到朱熹靠着吸收佛教的思想,才补全了儒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缺陷

就是面对,欲多而物寡,或者说,面对马尔萨斯陷阱,怎么办?

朱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正常的享受是天理,过分了就是人欲

也就是司马光的:陛下您节省点就有钱了 的进阶版

当然最后发展成,陛下和百姓都要节省点,我们衮衮诸公不能节省,陛下快点发钱啊

仁宗时候和英宗时候,皇帝动不动就给大臣发钱·····

发的赵匡胤存下来准备收复北方的钱,也都“百年积蓄,仅存空簿”

神宗就问司马光,怎么办啊

司马光就是:陛下您节省点就有钱了,对了,下次给大臣们发钱是什么时候啊?

你是皇帝你也只能用王安石了············

儒家提不出来具体的解决办法,只能空泛的扯一堆正确的废话,你德行不够啊···

一直到后世,康有为游览世界各国,说美洲各个国家制度都差不多,怎么就美国发达,南美就穷。最后憋了半天憋出来一句,因为美国开国的都是圣人,都有“德”·········

说难听点,法家不管对错,好歹能给你一条路出来,结果是可能活也可能死

儒家那边已经洗干净舌头准备去舔蛮夷的屁股了··········


五、封建统治者要的是长远统治,这时候,一个废物的中间层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已经靠法家、纵横家、墨家、兵家赢了天下以后,蛮夷么,给点钱就行,修好了城墙他们也打不进来,打进来抢一把就走,没啥危害,这时候

你希不希望手下都是武训这样的好奴才?

当年武训传这部电影出来,大家纷纷叫好,只有一个人看的那叫一个气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关于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邪恶,这两种观点在中华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儒家和法家对此的阐释,更是影响深远。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他们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好的道德品质。孟子更是将这种天生的善性比作“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
  • 回答
    韩非和李斯,这两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政治思想与实践却与他们的师门——儒家,渐行渐远,最终被奉为法家集大成者。这其中的演变,并非简单的“背叛”或“转向”,而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回应,以及对不同思想流派汲取与整合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师从荀子时的思想.............
  • 回答
    中国的法家、儒家和道家,毫无疑问,都能被视为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它们不仅提供了关于人生、社会、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要理解它们是否是哲学,我们需要从哲学的基本范畴入手,审视它们的核心思想、论证方式以及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照。一、 从哲学基本范畴看中.............
  • 回答
    要给诸葛亮贴上“儒家”、“法家”或“道家”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就像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位博学多才、治国理政的大师归入某一个学派一样,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是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了当时主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时势进行了灵活运用。如果一定要从一个侧重点来谈,我们更多地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儒家的光辉。诸.............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儒家、法家和黄老学说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历史影响。究竟哪一种“好”,这并非一个能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实践路径,其优劣也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侧重的价值有所关联。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这三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并尝试分析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局限。儒.............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法家为何未能最终取代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脉络。虽然法家在历史上曾有辉煌的时刻,并在特定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的“压舱石”,其原因复杂而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法家的根本缺陷:非人性化与短视的权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最根本的讨论。儒家和法家的观点,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这两种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各有其拥趸,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模式。那么,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究竟该推崇哪种思想,或者说,应该如何看待和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两种思想的核心是.............
  • 回答
    李斯,这位战国末期到秦朝初年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与政治实践,无疑与法家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和最杰出的实践者。但如果追溯他的早期经历,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李斯在年轻时,也曾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过儒家之道。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接触过儒家,又为何最终成为.............
  • 回答
    涤荡旧章,别开生面:为何法家墨家道家排斥诗书礼乐,独儒家视若珍宝?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审视这群思想巨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家、墨家、道家这三家,在对待“诗书礼乐”这一核心文化遗产时,态度迥异于儒家。儒家视其为圭臬,视为治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几大学派在人才观上的根本差异。说墨家、儒家、道家分别崇尚贤人、君子、至人,而法家独独崇尚英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我们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几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墨家推崇“贤人”,这里的“贤”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兼爱”和“非攻”的实践能力。.............
  •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化以及现实政治的交叉点。要回答“在当代哲学的意义下,法治、自由、平等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那么儒家的思想是否只剩存作为历史的文化价值?”,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理解“当代哲学的主流意识”与“儒家思想”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当代哲学的“主流.............
  • 回答
    关于儒家和道家哪种思想更适合现代中国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两种思想体系,或者说它们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在与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发生着深刻的碰撞和对话。要说谁“更适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比较和选择意味的提问,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我.............
  • 回答
    儒家和道家,这对在中国思想史上相爱相杀多年的“冤家”,可谓是风格迥异,但又总在不经意间交织出奇妙的火花。要说它们的根本区别,那得从它们最核心的关切点说起。咱们先说说儒家。儒家的核心是什么?那便是“人”与“社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那可能是“入世”、“担当”或者“秩序”。儒家关注的是人活在这个世.............
  • 回答
    新儒家与“儒宪”之间的关系,如同探寻古老根脉与新兴枝叶的连接,既有传承,也有演变和新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新儒家的核心思想,再来看“儒宪”试图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什么样的政治哲学,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之处。新儒家:重塑儒家精神的现代图景新儒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自20世纪以来,以应对西方哲.............
  • 回答
    要说儒家和墨家对战争的态度,虽然都是“反对”,但内核上的区别可就大了去了。就好比同样说“不杀人”,一个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另一个则可能觉得“杀人麻烦,不如不杀”。这种差异,让他们的反对战争之路走得截然不同。儒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建立在“仁”的大旗下的。孔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