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法家墨家道家都排斥诗书礼乐而儒家传承诗书礼乐?

回答
涤荡旧章,别开生面:为何法家墨家道家排斥诗书礼乐,独儒家视若珍宝?

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审视这群思想巨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家、墨家、道家这三家,在对待“诗书礼乐”这一核心文化遗产时,态度迥异于儒家。儒家视其为圭臬,视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根本;而法家、墨家、道家,却或排斥、或淡化、或否定,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 儒家:诗书礼乐,治国之基,人伦之本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儒家为何对“诗书礼乐”如此珍视。孔子及其后学,将“诗书礼乐”视为构建理想社会和培养理想人格的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诗》:情志之发,教化之始。 《诗经》中的内容,既有劳作的歌谣,也有祭祀的颂词,更有男女的情感抒发。儒家认为,诗歌能够 “发乎情,止乎礼义”,它能够 “思无邪”,表达真挚的情感,同时又能通过诗歌的引导,培养人们的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的情怀,进而达到 “移风易俗” 的目的。学习诗歌,能够让君子 “近乎情”,理解人情世故,并以合乎礼仪的方式表达。
《书》:历史之鉴,治国之方。 《尚书》记载了古代圣王的事迹、制度和政治经验。儒家将之视为 “前车之鉴”,认为通过研读《书》,可以学习到 “君臣之道”、“政事之法”,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尤其是其中关于尧舜禹三代禅让的故事,被儒家视为理想政治的典范。
《礼》:秩序之绳,规范之纲。 “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是 “仁” 的外化,是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谐的根本。从贵族的冠婚丧祭,到日常的言谈举止, “礼” 无所不包。儒家认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强调了 “仁” 的内在精神是 “礼” 的灵魂。通过学习和实践 “礼”,个人能够 “克己复礼为仁”,实现自我修养,并使社会形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稳定结构。
《乐》:情操之陶,和谐之声。 “乐”则是一种 “感之以乐,养之以和” 的艺术。儒家认为,音乐能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能够 “通乎天地人”,调节人的情志,使之 “精神安乐,和畅通达”。好的音乐能够 “移人情”,使人心性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孔子也曾赞美过古代的乐曲,认为它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综上所述,儒家认为“诗书礼乐”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 “道” 的载体,是 “仁” 的实践途径。它们能够培养君子的品德,规范君臣父子的关系,安定社会秩序,是实现 “大同” 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 法家:效率至上,秩序为先,诗书礼乐乃扰乱之源

与儒家截然相反,法家对“诗书礼乐”持 否定和排斥 的态度。法家的核心在于 “法治”,即依靠严酷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诗书礼乐”是 “虚文”,是 “乱政” 的根源。

“诗书礼乐”滋生仁义,削弱法治: 法家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会模糊法律的界限。人们一旦被“仁义”所感化,就可能 “私亲”,违背 “公法”,导致赏罚不明,执法不严。例如,儒家讲究 “孝悌”,这在法家看来,就是鼓励子女对父母的偏袒,甚至可能 “子为父隐”,阻碍法律的正常运行。
“诗书礼乐”滋生游说,败坏政事: 法家主张 “事不观其功,而观其效”。他们认为,那些文辞华丽、说辞动听的士人,往往是以 “辨给” 来欺骗君主,他们夸夸其谈,提倡 “仁义道德”,但实际行动却 “无益于农战”。法家尤其警惕那些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的说辞,认为这些游说之士只会 “言而不行”,占据朝廷资源,扰乱政治。
“诗书礼乐”不利于耕战: 法家所追求的是 “耕战”,即发展农业和军事。他们认为,沉溺于诗书礼乐的 “文史之业”,会使人 “好说者,过而不能改也;好辩者,事而不能成也”。从事这些“无用”之事,会分散人们的精力,不利于国家 “以农为本,以战为务”。
强调“法”的绝对权威: 法家认为,治理国家只需要 “明赏以劝之,明罚以惩之”。法律是 “绳墨”,是 “权衡”,是 “准绳”,必须 “无所不逾”, “无所不制”。而“诗书礼乐”这种 “主观”、“情性” 的东西,无法保证 “客观”、“公平” 的执行,反而容易被 “人情” 所左右,破坏 “法的尊严”。

因此,法家主张 “焚诗书”,压制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试图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将社会的主导思想统一到法律上,以实现 “天下皆事耕战,不言诗书” 的目标。

三、 墨家:实用主义,非攻兼爱,诗书礼乐乃无用之谈

墨家以其 “兼爱”、“非攻”、“尚贤”、“尚功” 等思想著称,其核心在于 “利” 和 “用”。墨家关注的是如何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们对“诗书礼乐”的态度,也是围绕着 “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 来衡量。

“诗书礼乐”不合用,徒劳无益: 墨家认为,儒家的“诗书礼乐”很多内容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悖。例如,他们批评儒家 “厚葬久丧”,认为这 “费时日,耗财物”,不能 “利民”,反而 “害事”。同样,他们认为 “乐” 是一种 “靡靡之音”,不仅 “妨事”,而且 “感人而生淫”,不符合 “兼爱” 的原则。
“诗书礼乐”滋生奢靡,浪费资源: 墨家提倡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的繁琐仪式,以及其中描述的 “钟鼓之乐”、“舞容之姿”,都是 “乐器而不用,以尽为乐”,是 “奢侈而费人” 的。这与墨家 “尚功” 的理念背道而驰,认为这些东西 “不殖也不殖”,无法为社会创造实际的价值。
“诗书礼乐”偏离“兼爱”: 墨家核心的 “兼爱” 思想,要求 “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贵贱。而儒家强调 “亲亲”,认为 “爱有等差”,对亲人要 “厚”。墨家认为,这种 “亲亲之恩” 会导致 “仁内而理外”,即只顾对亲人的仁爱,而忽略了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爱。因此,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中关于 “等级”、“亲亲” 的论述,是 “分人以类,非兼爱也”。
主张“尚同”与“尚法”: 墨家主张 “尚同”,即 “同是非,同善恶”,以实现思想的统一。而 “诗书礼乐” 是一种 “异说”,容易导致思想的分歧。同时,他们也认同 “法” 的重要性,强调 “法” 的 “公” 和 “明”,反对 “淫辞” 对 “法” 的干扰。

因此,墨家更倾向于 “以事实为根据”,“以利害为准绳”。他们会研究和学习那些 “利于兴利除害” 的知识,例如农学、工程技术等,而 “诗书礼乐”,在他们看来,是 “无用”、“有害” 的,因而被他们所排斥。

四、 道家:逍遥自在,无为而治,诗书礼乐乃羁绊之锁

道家对“诗书礼乐”的态度,则是 “超越” 和 “淡化”。道家追求的是 “道” 的本体,是 “无为而治” 的境界,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是一种 “人为” 的造作,是 “大道至简” 的反面。

“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开篇即说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家认为,当 “大道” 被废弃之后,才出现了 “仁义”(其中就包含了“诗书礼乐”的伦理规范)。这说明,在道家看来,“仁义”是 “次一级” 的概念,是 “道” 缺失后的产物。 “诗书礼乐” 便是这种 “仁义” 的具体体现,是 “人为” 的痕迹,是 “道” 的 “污染”。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认为, “礼” 的出现,恰恰说明了 “忠信” 的缺失。当人们不再发自内心地遵守道德,就需要用 “礼” 来约束,这恰恰反映了社会秩序的 “动摇”。同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 “诗书礼乐” 的繁琐内容,容易引发 “争论”、“纷扰”,与 “无为” 的理念相悖。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道家认为,过度的感官刺激和人为的规范,会 “蒙蔽心智”,使人 “不得真性”。 “诗书礼乐” 便是这种 “人为” 的诱惑,它会 “夺人志”,使人沉溺于 “名利”、“情欲”,而忘记了 “返璞归真”,去体悟 “自然之道”。
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道家提倡 “无为而治”,即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是一种 “干预”,是 “人为的强制”,与 “顺应自然” 的原则相违背。如果社会能够回归 “自然”,回归 “朴素”,人们就会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而无需 “诗书礼乐” 的束缚。

因此,道家并不是主动去 “焚毁” 或 “攻击” “诗书礼乐”,而是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大象”,将 “目光” 投向 “天地万物” 的本源,认为 “诗书礼乐” 只是 “人造” 的、“短暂” 的事物,不足以承载 “永恒” 的 “道”。

结语:时代变迁下的不同选择

总而言之,法家、墨家、道家之所以排斥或淡化“诗书礼乐”,是他们在 “春秋战国” 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各自 “治国理念” 所做出的 “理性选择”。

法家 追求 “效率” 和 “秩序”,认为 “诗书礼乐” 是 “扰乱” 和 “腐化” 的根源。
墨家 强调 “实用” 和 “利民”,认为 “诗书礼乐” 是 “无用” 和 “浪费” 的。
道家 崇尚 “自然” 和 “无为”,认为 “诗书礼乐” 是 “人为” 的 “羁绊”。

而 儒家,则是在 “人伦秩序” 和 “道德教化” 的基础上,看到了 “诗书礼乐” 的 “积极意义”,将其作为 “安邦定国”、“修身养性” 的 “重要工具”。

这几种不同的态度,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的 “多元性” 和 “碰撞性”。它们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基于不同的 “价值取向” 和 “社会目标”,对同一份文化遗产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和选择。正是这种思想的 “激荡”,才孕育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 “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诗书礼乐的作用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是一个群人,不论多长时间,都不忘初心的保证。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儒家才会成为主流,而其他都不会原因。

毕竟其他学派不是为了成就个人,就是成就一个国家的霸权,再不然就是成就少数人。他们只是漫长人类历史中适合时期的一种体现,无法服务全体成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