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法家墨家道家都排斥诗书礼乐而儒家传承诗书礼乐?

回答
涤荡旧章,别开生面:为何法家墨家道家排斥诗书礼乐,独儒家视若珍宝?

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审视这群思想巨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家、墨家、道家这三家,在对待“诗书礼乐”这一核心文化遗产时,态度迥异于儒家。儒家视其为圭臬,视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根本;而法家、墨家、道家,却或排斥、或淡化、或否定,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 儒家:诗书礼乐,治国之基,人伦之本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儒家为何对“诗书礼乐”如此珍视。孔子及其后学,将“诗书礼乐”视为构建理想社会和培养理想人格的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诗》:情志之发,教化之始。 《诗经》中的内容,既有劳作的歌谣,也有祭祀的颂词,更有男女的情感抒发。儒家认为,诗歌能够 “发乎情,止乎礼义”,它能够 “思无邪”,表达真挚的情感,同时又能通过诗歌的引导,培养人们的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的情怀,进而达到 “移风易俗” 的目的。学习诗歌,能够让君子 “近乎情”,理解人情世故,并以合乎礼仪的方式表达。
《书》:历史之鉴,治国之方。 《尚书》记载了古代圣王的事迹、制度和政治经验。儒家将之视为 “前车之鉴”,认为通过研读《书》,可以学习到 “君臣之道”、“政事之法”,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尤其是其中关于尧舜禹三代禅让的故事,被儒家视为理想政治的典范。
《礼》:秩序之绳,规范之纲。 “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是 “仁” 的外化,是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谐的根本。从贵族的冠婚丧祭,到日常的言谈举止, “礼” 无所不包。儒家认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强调了 “仁” 的内在精神是 “礼” 的灵魂。通过学习和实践 “礼”,个人能够 “克己复礼为仁”,实现自我修养,并使社会形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稳定结构。
《乐》:情操之陶,和谐之声。 “乐”则是一种 “感之以乐,养之以和” 的艺术。儒家认为,音乐能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能够 “通乎天地人”,调节人的情志,使之 “精神安乐,和畅通达”。好的音乐能够 “移人情”,使人心性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孔子也曾赞美过古代的乐曲,认为它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综上所述,儒家认为“诗书礼乐”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 “道” 的载体,是 “仁” 的实践途径。它们能够培养君子的品德,规范君臣父子的关系,安定社会秩序,是实现 “大同” 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 法家:效率至上,秩序为先,诗书礼乐乃扰乱之源

与儒家截然相反,法家对“诗书礼乐”持 否定和排斥 的态度。法家的核心在于 “法治”,即依靠严酷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诗书礼乐”是 “虚文”,是 “乱政” 的根源。

“诗书礼乐”滋生仁义,削弱法治: 法家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会模糊法律的界限。人们一旦被“仁义”所感化,就可能 “私亲”,违背 “公法”,导致赏罚不明,执法不严。例如,儒家讲究 “孝悌”,这在法家看来,就是鼓励子女对父母的偏袒,甚至可能 “子为父隐”,阻碍法律的正常运行。
“诗书礼乐”滋生游说,败坏政事: 法家主张 “事不观其功,而观其效”。他们认为,那些文辞华丽、说辞动听的士人,往往是以 “辨给” 来欺骗君主,他们夸夸其谈,提倡 “仁义道德”,但实际行动却 “无益于农战”。法家尤其警惕那些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的说辞,认为这些游说之士只会 “言而不行”,占据朝廷资源,扰乱政治。
“诗书礼乐”不利于耕战: 法家所追求的是 “耕战”,即发展农业和军事。他们认为,沉溺于诗书礼乐的 “文史之业”,会使人 “好说者,过而不能改也;好辩者,事而不能成也”。从事这些“无用”之事,会分散人们的精力,不利于国家 “以农为本,以战为务”。
强调“法”的绝对权威: 法家认为,治理国家只需要 “明赏以劝之,明罚以惩之”。法律是 “绳墨”,是 “权衡”,是 “准绳”,必须 “无所不逾”, “无所不制”。而“诗书礼乐”这种 “主观”、“情性” 的东西,无法保证 “客观”、“公平” 的执行,反而容易被 “人情” 所左右,破坏 “法的尊严”。

因此,法家主张 “焚诗书”,压制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试图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将社会的主导思想统一到法律上,以实现 “天下皆事耕战,不言诗书” 的目标。

三、 墨家:实用主义,非攻兼爱,诗书礼乐乃无用之谈

墨家以其 “兼爱”、“非攻”、“尚贤”、“尚功” 等思想著称,其核心在于 “利” 和 “用”。墨家关注的是如何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们对“诗书礼乐”的态度,也是围绕着 “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 来衡量。

“诗书礼乐”不合用,徒劳无益: 墨家认为,儒家的“诗书礼乐”很多内容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悖。例如,他们批评儒家 “厚葬久丧”,认为这 “费时日,耗财物”,不能 “利民”,反而 “害事”。同样,他们认为 “乐” 是一种 “靡靡之音”,不仅 “妨事”,而且 “感人而生淫”,不符合 “兼爱” 的原则。
“诗书礼乐”滋生奢靡,浪费资源: 墨家提倡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的繁琐仪式,以及其中描述的 “钟鼓之乐”、“舞容之姿”,都是 “乐器而不用,以尽为乐”,是 “奢侈而费人” 的。这与墨家 “尚功” 的理念背道而驰,认为这些东西 “不殖也不殖”,无法为社会创造实际的价值。
“诗书礼乐”偏离“兼爱”: 墨家核心的 “兼爱” 思想,要求 “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贵贱。而儒家强调 “亲亲”,认为 “爱有等差”,对亲人要 “厚”。墨家认为,这种 “亲亲之恩” 会导致 “仁内而理外”,即只顾对亲人的仁爱,而忽略了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爱。因此,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中关于 “等级”、“亲亲” 的论述,是 “分人以类,非兼爱也”。
主张“尚同”与“尚法”: 墨家主张 “尚同”,即 “同是非,同善恶”,以实现思想的统一。而 “诗书礼乐” 是一种 “异说”,容易导致思想的分歧。同时,他们也认同 “法” 的重要性,强调 “法” 的 “公” 和 “明”,反对 “淫辞” 对 “法” 的干扰。

因此,墨家更倾向于 “以事实为根据”,“以利害为准绳”。他们会研究和学习那些 “利于兴利除害” 的知识,例如农学、工程技术等,而 “诗书礼乐”,在他们看来,是 “无用”、“有害” 的,因而被他们所排斥。

四、 道家:逍遥自在,无为而治,诗书礼乐乃羁绊之锁

道家对“诗书礼乐”的态度,则是 “超越” 和 “淡化”。道家追求的是 “道” 的本体,是 “无为而治” 的境界,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是一种 “人为” 的造作,是 “大道至简” 的反面。

“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开篇即说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家认为,当 “大道” 被废弃之后,才出现了 “仁义”(其中就包含了“诗书礼乐”的伦理规范)。这说明,在道家看来,“仁义”是 “次一级” 的概念,是 “道” 缺失后的产物。 “诗书礼乐” 便是这种 “仁义” 的具体体现,是 “人为” 的痕迹,是 “道” 的 “污染”。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认为, “礼” 的出现,恰恰说明了 “忠信” 的缺失。当人们不再发自内心地遵守道德,就需要用 “礼” 来约束,这恰恰反映了社会秩序的 “动摇”。同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 “诗书礼乐” 的繁琐内容,容易引发 “争论”、“纷扰”,与 “无为” 的理念相悖。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道家认为,过度的感官刺激和人为的规范,会 “蒙蔽心智”,使人 “不得真性”。 “诗书礼乐” 便是这种 “人为” 的诱惑,它会 “夺人志”,使人沉溺于 “名利”、“情欲”,而忘记了 “返璞归真”,去体悟 “自然之道”。
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道家提倡 “无为而治”,即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们认为, “诗书礼乐” 是一种 “干预”,是 “人为的强制”,与 “顺应自然” 的原则相违背。如果社会能够回归 “自然”,回归 “朴素”,人们就会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而无需 “诗书礼乐” 的束缚。

因此,道家并不是主动去 “焚毁” 或 “攻击” “诗书礼乐”,而是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大象”,将 “目光” 投向 “天地万物” 的本源,认为 “诗书礼乐” 只是 “人造” 的、“短暂” 的事物,不足以承载 “永恒” 的 “道”。

结语:时代变迁下的不同选择

总而言之,法家、墨家、道家之所以排斥或淡化“诗书礼乐”,是他们在 “春秋战国” 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各自 “治国理念” 所做出的 “理性选择”。

法家 追求 “效率” 和 “秩序”,认为 “诗书礼乐” 是 “扰乱” 和 “腐化” 的根源。
墨家 强调 “实用” 和 “利民”,认为 “诗书礼乐” 是 “无用” 和 “浪费” 的。
道家 崇尚 “自然” 和 “无为”,认为 “诗书礼乐” 是 “人为” 的 “羁绊”。

而 儒家,则是在 “人伦秩序” 和 “道德教化” 的基础上,看到了 “诗书礼乐” 的 “积极意义”,将其作为 “安邦定国”、“修身养性” 的 “重要工具”。

这几种不同的态度,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的 “多元性” 和 “碰撞性”。它们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基于不同的 “价值取向” 和 “社会目标”,对同一份文化遗产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和选择。正是这种思想的 “激荡”,才孕育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 “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诗书礼乐的作用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是一个群人,不论多长时间,都不忘初心的保证。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儒家才会成为主流,而其他都不会原因。

毕竟其他学派不是为了成就个人,就是成就一个国家的霸权,再不然就是成就少数人。他们只是漫长人类历史中适合时期的一种体现,无法服务全体成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涤荡旧章,别开生面:为何法家墨家道家排斥诗书礼乐,独儒家视若珍宝?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审视这群思想巨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家、墨家、道家这三家,在对待“诗书礼乐”这一核心文化遗产时,态度迥异于儒家。儒家视其为圭臬,视为治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几大学派在人才观上的根本差异。说墨家、儒家、道家分别崇尚贤人、君子、至人,而法家独独崇尚英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我们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几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墨家推崇“贤人”,这里的“贤”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兼爱”和“非攻”的实践能力。.............
  • 回答
    思吾文,拟立“工庙”,以墨子、李悝(存疑)为尊,参酌古制,设十哲、七十二贤,以彰扬技艺,垂范后世。此非武庙之勇,亦非文庙之雅,乃聚智匠、巧匠、能匠于一堂,祭以匠心,励以勤劳。考量主旨与选拔标准:立“工庙”,其要在于“工”。“工”者,技艺也,劳作也,创造也。故选拔标准,当以以下几点为重: 技艺精湛.............
  • 回答
    法家为何未能最终取代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脉络。虽然法家在历史上曾有辉煌的时刻,并在特定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的“压舱石”,其原因复杂而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法家的根本缺陷:非人性化与短视的权谋.............
  • 回答
    法家为何成为东方极权主义思想的源头,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并且深受中国古代社会现实的滋养。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法家视为“邪恶”或“落后”的思想,更应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思想内核与后世集权模式的内在联系。要理解法家成为东方极权.............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偏居西隅的弱国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国,法家思想无疑是其最重要的驱动力。然而,同样奉行法家的秦朝,在统一后却迅速走向了民心尽失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在秦国崛起之时,法家思想的精髓——“重农抑商”、“以法治国”、“奖励耕战”——被秦国君主们坚定不移地.............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河,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法家学说却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姿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并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扮演了国家治理的主导角色。这并非说其他学派的智慧黯然失色,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法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恰好击中了当.............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法国在俄乌战争中的活跃表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也涉及欧洲安全格局的变化、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地缘战略与欧洲安全格局的重构 维护欧盟内部团结: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长期试图在德国主导的“东欧政策”中发挥协调作用。俄乌冲.............
  • 回答
    法系车和韩系车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下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而非单一原因造成。两者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共性,但具体到每个品牌和车型,其市场策略、产品特点以及受到的市场冲击也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法系车和韩系车在中国大陆市场逐渐失去竞争力的原因: 法系车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下滑的.............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选择迅速投降,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军事上的惨败和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过时与无效: 法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记忆犹新,认为坚固的防御工事是赢得战争的关键。他们倾注巨资修建了“马奇诺防线”,这.............
  • 回答
    法国在数学史上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涌现出了数量惊人的杰出数学家。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一流数学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数学本身的魅力。1. 法国数学的悠久传统与早期奠基法国数学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上。 笛卡尔(R.............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法国在历史上军事上与德国的多次交锋中,确实存在一些时期表现不如德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一直”打不过德国。历史是复杂的,战争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领导力以及具体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法国在某些时期军事上表现不如德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与之相关的因素来分.............
  • 回答
    法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容许巴黎圣日耳曼(PSG)这个俱乐部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法国首都的球队,其背后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多层次,涵盖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1. 法国足球的代表与国家骄傲的载体: 首都球队的象征意义: 巴黎作为法国的政治、经.............
  • 回答
    法国、法语、巴黎在西方文化中享有极高的“逼格”,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心理等多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法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心与政治强权1. 历史的厚重感与文明的传承: 罗马帝国与法兰克王国: 法国是西罗马帝国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
  • 回答
    “法粉”这个词可能存在一些歧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指代几种不同的事物。为了更详细地解答你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你所指的“法粉”具体是什么:可能性一:指代粉丝群体中的“法国粉丝”(Fans of French culture/artists/products)如果你的意思是关于喜欢法国文化、法国艺术家.............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