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推崇人之初,性本善;法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现在这个社会该推崇哪种思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最根本的讨论。儒家和法家的观点,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这两种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各有其拥趸,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模式。那么,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究竟该推崇哪种思想,或者说,应该如何看待和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两种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是“性善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打了个非常生动的比方:人就像刚长出来的嫩芽,自然而然就会有恻隐之心(不忍心看见别人受苦)、羞恶之心(知道羞耻)、辞让之心(懂得谦让)、是非之心(分辨善恶)。他认为,这些是人的本然状态,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按照这个思路,如果人天生是善良的,那么社会出现问题,罪恶发生,并不是因为人的本性坏了,而是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没有跟上,或者被不良的习俗、欲望所蒙蔽了。所以,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就是通过教育和道德的感化,让人回归到本善的状态,建立一个温良恭俭让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会更愿意互相帮助,遵从礼仪,注重人情往来,社会关系相对和谐。统治者也应该以德服人,用榜样力量来引导民众。

法家:性本恶

法家,像韩非子这样的代表人物,对人性持一种非常现实甚至有些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当一个人有机会获得好处,并且知道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时,他就会去做。反之,如果做坏事会招致痛苦,他就会有所顾忌。

所以,法家认为,指望 people 靠自觉的善良就能把社会管理好,那是“缘木求鱼”。人的私欲是无法根除的,一旦放松管制,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因此,法家主张用严酷的法律和赏罚分明的制度来约束 people。法律必须明确、公正,而且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并且必须严格执行。赏罚一定要到位,让做好事的人得到奖励,做坏事的人受到惩罚,这样才能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

在法家看来,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有强大的执行力量,以及一套高效的官僚体系来推行这些法律。人性中的“恶”,也就是人的自私和趋利性,反而是可以被利用来达到治理目的的工具。

那么,现在社会该推崇哪种思想?

这个问题,咱们得辩证地看。

单纯推崇“性本善”,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如果咱们社会一味强调“性本善”,在教育和管理上过度依赖感化和道德说教,而忽视了制度的约束,那可能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

理想主义脱离现实: 当社会上出现不法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是这个人“没教好”或者“被带坏了”,而忽略了是否是我们的制度本身存在漏洞,让不法行为有机可乘。
容易被钻空子: 如果制度不完善,只靠“善良”的引导,那些不那么善良的人,或者纯粹的投机者,就可能利用规则的模糊地带或者人情的便利来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
社会治理效率可能不高: 在一些复杂的问题面前,单纯的道德感化往往见效慢,难以应对突发的危机和挑战。

单纯推崇“性本恶”,又会带来什么弊端?

反过来,如果社会完全按照法家的逻辑来运行,凡事都认为人是坏的,必须用严酷的法律来压制,那后果也相当可怕。

压抑人性,缺乏温情: 人类社会不仅仅是追求利益的机器,也有情感、创造力和合作的需求。过度的压制会让人变得冷漠、猜忌,缺乏人情味,社会氛围会变得压抑和紧张。
滋生权力滥用: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权力,如果权力缺乏制约,那么执行法律的官员自身就可能成为“恶”的载体,法律可能成为他们压迫人民的工具,而非保护人民的盾牌。
扼杀创新和活力: 过度的管制和对一切潜在“恶”的防范,可能会扼杀人们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度监控和不信任: 如果认为人天生就可能犯罪,那么社会就需要建立庞大的监控体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视,这会严重侵犯个人隐私,并造成普遍的不信任感。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二选一,而是“融合”和“扬长避短”。

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学习儒家关于“人性向善”的理想和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要借鉴法家“依法治国”和对制度约束的强调。

1. 确立以“德”为基石的价值导向,但“德”需要制度来保障。

我们应该推崇儒家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 people 具备向善的可能性,重视道德教育、品德培养。 这体现在我们从小进行的公民教育、价值观塑造,以及社会对诚信、善良、责任等美德的褒扬。我们希望 people 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友爱互助。
但同时,这种“善”的培养,不能是空中楼阁。 它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之上。如果社会本身就不公平,好人得不到好报,坏人逍遥法外,那么“性善论”就难以落地。这就需要法家思想的补充:用完善的法律来明确行为边界,用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约束权力,让做好事的人受到鼓励,让作恶者付出代价。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2. 制度的“严密”是为了激发和保护人性的“善”,而不是压制人性的“恶”。

法家的“性本恶”并非否定人有善的可能性,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认识到人有趋利避害、追求私利的本能。 这种洞察是必要的,因为任何社会治理都不能建立在对所有人都抱有绝对信任的基础上。
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到人性中可能存在的“恶”,因此需要有明确的规则、严格的执行和有效的制约。 比如,我们需要反腐败制度,因为它认识到掌权者可能滥用权力;我们需要合同法,因为它认识到 people 之间可能存在违约的风险。
但是,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善”能够更容易地生长,让“恶”难以滋生。 它不应该因为怕“恶”而压制一切可能,而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让 honest 的 people 能够安居乐业,让有能力的 people 能够贡献才智,让那些想做好事的人,不会因为制度的疏忽而受损,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恶”而感到无助。

3. 在不同层面,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在家庭和教育层面,我们可以更多地推崇儒家的“性本善”,强调爱、尊重、关怀,鼓励孩子发现和发展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
在社会治理和法律制度层面,我们需要引入法家对人性的现实主义认知,建立一套严密而公平的制度,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这包括清晰的法律条文、独立的司法体系、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对权力边界的严格界定。

总结一下,我觉得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们应该推崇的是一种“以善为导向,以法为保障”的智慧。

我们相信人可以变好,可以向善发展,并且要积极地去引导和教育 people。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需要用一套健全、公平的法律制度来约束那些可能出现的“恶”的行为,保护好人,惩罚坏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

这就像建造一座大厦,儒家提供了美好蓝图和温馨的设计理念,而法家则提供了坚固的地基、精确的工程图纸和可靠的建筑材料。缺了哪个环节,都无法建成一个既有人情味又坚固耐用的美好社会。我们不能因为怕火就禁止使用一切燃料,也不能因为怕水就阻断一切河流。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利用它们,将它们导向有益的方向。

所以,与其说推崇哪种思想,不如说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将儒家的温暖与法家的严谨融会贯通,创造一个既充满人文关怀,又拥有强大规则保障的现代社会。这才是我们面对当下复杂社会最需要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推崇起点有啥用?性本善以后恶了咋整?性本恶也许还能改成善。

推崇的一定是发展趋势,所推崇的一定是善良。不管你性本善还是恶,发展趋势是应该趋于善的。

性善性恶都有道理,人本身就是个充满善恶两面的矛盾体,纠结这个确实是本末倒置。以道德为上限,以法律为底线,在这一区间内行事即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最根本的讨论。儒家和法家的观点,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这两种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各有其拥趸,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模式。那么,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究竟该推崇哪种思想,或者说,应该如何看待和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两种思想的核心是.............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为何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推崇,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推崇”,不如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调适、被解读,并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社会肌理的思想体系。跨越千年,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之源为何过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依然有人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被“推崇”?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不少声音在质疑甚至反对儒家思想,认为它存在一些过时、僵化的地方,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个人自由、平等、批判性思维等)存在冲突。另一方面,确实也有不少人在倡导和推崇儒家思想,甚至一些“力量”在背后推动。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又要推给谁,是不是要“死.............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那.............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儒家圣人的标准,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性极致升华的追求。若要细细道来,那便是内外兼修,德行与才智并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首先,从内在德行来说,圣人必须是“仁”的化身。“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圣人的仁爱,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窃据”一词,本身就带着些许批判的意味,暗示着某种不劳而获或是不正当的占有。用它来衡量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去探究。要知道,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泛,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它“窃据”了多少功劳,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它为中华文明的.............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繁荣,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尊儒”或“摆脱桎梏”二元对立的答案,而是这两股力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拉扯、融合、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圈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接纳与调适。一、尊儒:儒家思想作为“根基”的强大.............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