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科举制度+土地私有+非宗教性+敬人不敬神,中国底层的翻身反而是所有主要文明里最好的,底层革命也是各国里最强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
中国传统王朝体系下,正统性不在于血缘和宗教上的君权神授,而在于治理能力+文化正统性
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存在,西方日本等等国家基本都实行的封建制+君权神授的体系,即使最像中国的韩国,两班贵族也基本是世袭的,这种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底层大革命这种事在欧洲基本上是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之后了。
进一步说,中国传统封建王朝尤其是宋之后,是皇权联合不世袭的文官,欧洲是王权联合宗教和贵族,这就带来完全不同的文化属性了
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的阶级流动性是各国里面最大的。
也不想想科举制是怎么诞生的,多少粥的喝不上的人最后成了重臣,比如说范仲淹。
诋毁儒家不是不可以,但是阶级流动性恰恰是儒家长项,相对比来说,欧洲的阶级才是固化的。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阶级的高度流动性,某些“宪法学者”还极力抨击中国的流动性,认为阶级固化就是好,中国“缺乏阶级固化”
儒家就算有一百个错误,但是阶级流动性肯定不在其内。
稍微了解过一点儿儒家学说的人也该听说过“有教无类”和“唯贤是举”吧。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你出身高低只要你有心向学都会教育,唯贤是举的意思是只要你德行过人就会重用。
好好读书就是社会底层人员的出路。
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内涵有很大的不同,从孔子强调的“爱有等差、克己复礼”,到孟子所说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就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儒家的理论怎么可能像你所说的那么僵硬,社会分层不假,但是各个阶层是不能流动的吗?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告诉了我们哪怕是皇帝,只要不合格是可以被撤换的。汉代的霍光就亲自操刀,更换了皇帝,这是顶层的流动。
察举和征辟制度,盛行于两汉。虽说这个选官权力到了最后被儒家学阀所垄断,但是这相比于之前的血亲继承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代表了高层的流动性。
到了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带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告诉了普天下的人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完全有希望的,这是中下层的流动。
在儒家的世界里,上升通道不是封闭的,可以通过钻研儒家经典,通过读书考试,通过践行儒家人伦来实现阶层的流动。
不引经据典,大白话两句:(1)儒家收学生,不问出身。(2)毕业以后,如果国君英明,就去做公务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