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看很多讲传统武术的人把儒释道和中医都讲,这讲一点,那讲一点,感觉他们会很多,这个是正常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传统武术传承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确实会涉猎儒释道和中医的知识,并且在教学或论述时也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内在生命力的体现。

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为什么会有这种“博采众长”的现象?

首先,咱们得明白传统武术它到底是什么。它可不是单纯的打打杀杀,更不是现代体育那样竞技化、专业化分得特别细的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技艺的发展都倾向于“技道合一”,武术也不例外。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强大,还包括精神上的修养,以及对自然规律、人体运作的理解。

1. 儒家的影响:礼、义、仁、智、信与武德

“武德”的根基: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直接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深刻影响了武术的精神内核。一个真正的武者,不仅仅要武艺高强,更要品德高尚。何为“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何为“仁”?爱护生命,克己复礼。何为“礼”?尊重师长,讲究规矩,尊重对手。所以,很多传统武术门派在教学之初,就会强调师徒礼仪、尊重对手,以及练武的目的并非伤人,而是为了“止戈”、“强身健体、护国安邦”。这背后就是儒家伦理在起作用。
人生哲学与修身: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练武本身也是一种“修身”。通过武术的锻炼,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耐心、毅力、专注力,这些都是“修身”的重要方面。对于一些武术家来说,练武也是一种体悟人生、追求内圣外王的过程,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有共通之处。

2. 佛家的影响:禅、空、慈悲与武术的“无我”

禅武合一: 佛教的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当下、放下执念。这与武术中“心如止水”、“意在先形在后”的境界非常接近。很多武术动作的连贯性、流畅性,以及在实战中瞬间的反应,都需要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与禅宗所追求的“无我”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武术流派,如少林寺的功夫,更是直接与佛教紧密结合,强调“禅武合一”。
慈悲为怀: 佛教的“慈悲”精神,也体现在武术家身上。真正的强者,往往不轻易动武,而是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即便是在武术的练习和较量中,也讲究点到为止,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不伤人,只求自保”的理念,与佛教的慈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放下执念: 武术的修行过程中,会有瓶颈,会有挫折。佛家讲“放下执念”,对于武术家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放下对输赢的过度在意,放下对“招式”的僵化理解,才能突破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

3. 道家的影响:养生、自然、阴阳与武术的“刚柔并济”

养生之道: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追求长生久视,注重调养身体。这与中医的“治未病”和养生理念高度契合。很多传统武术的动作,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养生功法。它们通过特定的呼吸、动作和意念配合,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这使得武术不仅仅是技击之术,更是延年益寿的法门。
阴阳平衡与刚柔相济: 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阴阳。武术中的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都是阴阳的体现。优秀的武术家,往往能够做到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太极拳就是将道家哲学完美融入武术的典范。它讲究“用意不用力”,追求“内外相合”,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应对对方的刚猛。
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都遵循自然的规律。武术的练习也讲究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不过分强求,而是让身体在自然的状态下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这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关联,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4. 中医的支撑:经络、气血、穴位与武术的“精气神”

人体运行的“地图”: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特别是经络学说、气血理论,为武术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指导。武术中的很多发力方式、呼吸技巧、桩功练习,都与中医所讲的经络畅通、气血运行有关。比如,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武术中的“练气”就是要引导身体内部的气流按照特定的路线运行,以达到强身、发力、治病的目的。
养生与疗伤: 中医的养生和治疗方法,与武术的练习密不可分。武术家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内伤或劳损,中医的推拿、药膏、药酒等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愈和恢复作用。同时,很多武术的练习本身,也被视为一种中医的“外治法”,通过形体运动来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
“精气神”的统一: 中医强调“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要素。传统武术的追求,也正是这三者的统一和提升。精(体魄)、气(内在能量)、神(精神状态),通过武术的练习,得以同步增长和升华,达到一种健康、强大、和谐的生命状态。

为什么“博采众长”是正常的,甚至是宝贵的?

1. 传统的文化基因: 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就没有像现代这样严格的学科划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科学等等,往往是融会贯通的。读书人更是要“四书五经”都要懂,诗词歌赋、天文地理也要略知一二。武术作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技艺,自然也就承载了这种“博采众长”的文化基因。
2. 武术的本质需求: 真正的武术,不仅仅是肌肉的力量,更是智慧、意志、身体协调和健康的长久追求。要达到这种境界,自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来支撑和启发。一个只懂招式的武术家,很难理解其背后的“道”;一个只懂理论却不懂实践的学者,也无法真正体会武术的精髓。
3. 经验的积累与传承: 很多武术大师本身就是集大成者。他们在漫长的武术生涯中,不断学习、感悟,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到武术的实践中。这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自然就包含了儒释道医等多个层面的智慧。
4. 更全面的“技艺”: 相比于现代搏击的专项性,传统武术更像是一种“生活艺术”或“生命技艺”。它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或战斗,更是为了塑造一个人、提升一个人的整体生命品质。因此,它需要更广泛的知识体系来滋养和支撑。

当然,也要看到其中的一些挑战:

“杂而不精”的风险: 确实,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真正融会贯通,有些人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学得皮毛,反而弄巧成拙。这会造成一些“江湖骗子”的形象,混淆视听。
传承的断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和技艺可能会出现断层。如果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教学方法不当,就可能导致“讲得好听”和“练得真有用”之间出现脱节。
过度解读和玄虚化: 有时,为了凸显武术的神秘感或大师的学问,可能会过度解读儒释道医的某些概念,使其变得玄虚,脱离了武术本身的实践性。

总结来说, 看到很多讲传统武术的人涉猎儒释道医,并且讲得头头是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的。这是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包含了技击、养生、修心、哲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文化的必然产物。这种“博采众长”恰恰是它生命力的体现,是它能够跨越时代,依然吸引和影响人们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区分那些真正理解并能融会贯通的传人,以及那些只是拾人牙慧、挂羊头卖狗肉的人。关键在于,这些来自儒释道医的知识,是否能真正服务于武术的实践,是否能帮助练习者更好地理解身体、理解精神、理解生命,并最终提升武术的境界和个人的生命品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种“博采众长”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评价,只讲事例

前两个月某站有位up主“御渊先生”

遭到弓友一致讨伐,原因是他的传统弓教学视频中错漏百出,其他弓种顺口指点一二,内容也全是错的。

被广大弓友指出后,不仅不承认错误,还把视频全部删除,开始讲儒释道、天人合一、射以观德等传统文化哲学暗讽弓友不讲“射德”,就这还被指出引经据典出错

身着传统服饰,手执羽扇,可惜半点真本事没有,唯有东拉西扯维护自己大师名号。

得弓友赐名“弓圈马保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