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窃据了多少的功劳?

回答
“窃据”一词,本身就带着些许批判的意味,暗示着某种不劳而获或是不正当的占有。用它来衡量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去探究。要知道,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泛,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它“窃据”了多少功劳,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它为中华文明的构建和发展,究竟贡献了哪些不可磨灭的“基石”和“灵魂”。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 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治理的蓝图。孔子及其后学,如孟子、荀子,他们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不仅仅是道德规范,更是构建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石。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这为社会带来了基本的温情和凝聚力。在缺乏现代法律和福利体系的古代,这种基于人伦的关爱,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
“礼”,则规范了从君臣、父子、夫妇到朋友之间的一切人际关系,以及国家政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它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和仪式,使得社会运行有章可循,避免了无序和混乱。从朝堂的礼仪到家庭的规矩,无不体现着“礼”的痕迹。
“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强调了家庭内部的和谐与责任。一个稳定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对家庭伦理的重视,极大地巩固了传统的家族制度,也为社会培养了忠诚和责任感。

在政治层面,儒家思想更是 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并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和正当性。

“民本思想”,虽然其执行力度往往因时因人而异,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道德上的约束,倡导“德治”,强调统治者应以民生为重。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促使统治者在面对危机时,能够顾及民意。
“选贤任能” 的理念,通过科举制度的实践,虽然制度本身复杂且有其局限性,但其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而非完全依赖门阀或世袭。这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也为有才华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大一统” 的思想,也为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文明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儒家强调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性,反对分裂,这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趋势相契合,并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除了政治和社会结构,儒家还在 教育和个人修养方面奠定了深远的基础。

“有教无类” 的思想,虽然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难,但其理想是普及教育,打破教育壁垒。孔子本人就开创了私学,使得许多原本无缘接触知识的阶层有机会学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个人发展路径,为中国人的个人成长设定了一个价值目标。它强调个人不仅要完善自身,更要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种由内而外的价值追求,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品格和人生目标。
“君子” 的人格理想,是儒家塑造的道德榜样。他们追求仁爱、正直、担当,这种理想人格的树立,为社会提供了道德的标杆和精神的追求。

再者,儒家思想 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

强调集体主义和责任感:儒家思想鼓励个人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或自然灾害时,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注重和谐与中庸:儒家提倡“和而不同”、“过犹不及”,强调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寻求平衡与和谐。这种思想,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时,倾向于寻求折衷和共赢,避免极端。
重视道德和人伦:与西方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同,儒家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义务。这使得中国文化在人情世故、社会交往方面,有着独特的细腻和讲究。

当然,要说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也需要看到其 局限性。

对女性的压抑: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存在明显的限制,如“三从四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性的发展。
僵化与保守: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儒家观念也可能变得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和创新。例如,过于强调等级秩序,可能抑制个体的自由发展。
“君君臣臣”的政治哲学:在某些历史时期,儒家思想也可能被用来维护专制统治,压制反对的声音。

总结来说,与其说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不如说它深深地“镌刻”了中华文明的骨骼和血脉。

它提供了稳定社会秩序的“框架”,通过“仁”和“礼”维系着人际关系和社会运作;
它为政治统治提供了“合法性”,通过“民本”和“德治”的思想,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治理模式;
它指引着个人的成长方向,通过“修身”和“平天下”的理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它更是民族性格的“熔炉”,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和对和谐的追求。

如果没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道德观念,乃至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式”思维模式,都将是另一番景象。它的贡献,并非是那种“抢夺”来的,而是它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地接受、改造、实践,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DNA之中,成为塑造我们文明特质的强大力量。

所以,与其纠结于“窃据”二字,不如去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 “奠基者”、“塑造者” 的角色。它所贡献的,是构建了一个文明的“骨架”和“灵魂”,而这些,是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都无法绕过的“功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蹭热度是儒家的拿手好戏。

比如说从孔子开始,蹭热度就是他们的好本事。子产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孔子就在他去世的时候夸他是“古之遗爱”。定位是真高,不知道的还以为孔子和子产一样都是好人呢。

子产赞同的治国理念是:“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这种理念你跟我说这是儒家?这明明是法家好吧!然后子产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布了成文法。当时晋国贵族专门写信,威胁子产说这样你要灭族的。

当然,这个写信的晋国贵族后来没几代人就灭族了。

孔子也遇到了晋国公布成文法的事情。他就怒斥此举导致晋国贵族失去了释法特权,老百姓都去看法律条文去了,贵族失去了阶级特权、无法立足了。所以孔子的真实态度,就是名义上跟知名政治家套近乎,行动上唱反调。这就是很典型的蹭热度。

有人为孔子开脱,说孔子反对的主要理由是公布成文法的是晋国六卿,而且废除了晋文公的法律。那子产是郑国君主吗?子产废除的不是郑国原来的法律吗?显然是的。这就是典型的叶公好龙。

严格说起来这比叶公好龙还恶心。

孔夫子都这样,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说著名的“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站在儒吹的角度上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大商人子贡,作为外交使节出访各国,成功保存了鲁国,搞乱了齐国,破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称霸了越国。这是儒家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实际情况是晋国为了对抗楚国,逼迫周王室捏着鼻子承认吴国是周王室的远房亲戚。然后派人去吴国去教习战法。随后鼓动吴国五战入郢,一度灭了楚国。然而楚国也不是好欺负的,不就是代理人战争嘛。楚国为了对抗晋国的招数,就在吴国的背后扶持了越国,一大批楚人在越国出仕,处心积虑要灭掉吴国。这样你来我往,晋国用吴国削弱了楚国,楚国用越国干掉了吴国,然后越国又转移目标去进攻齐国(越国是海洋民族,从南海到黄海都是他们迁徙的足迹,所以他们更加热衷于沿着大海进攻齐国,为此在击败吴国以后迁都去了临沂)。这样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大乱斗之后,最后楚国吃掉了吴越。

子贡?他有几个师?

巫臣伍子胥在吴国大练兵,范蠡文种在越国大练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几年的努力,最后就子贡一番话就把功劳拿走了?

别人搞了几十年,你搀和一下就是你的了,要脸吗?

这种思维就是古人最为深恶痛绝的“希图幸进”。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人说,儒家几千年来都是中国主流价值观。

这个话很明显是错的。儒家确立统治地位是汉元帝时期。汉武帝只是开始树立儒家的统治地位。汉元帝这个时代是从公元前48年开始的。一直算到1912年清朝灭亡,一共1960年。满打满算,两千年,都是儒家的,顶天了。

然后很多人说,儒家要是不成功,怎么会成为两千年的主流价值观。

这又错了。

儒家成为两千年的主流价值观,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善于篡位。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建议,说学了儒术就更忠诚,建议汉朝在察举制考核的时候以儒术为唯一内容。汉武帝很年轻,偏听偏信,就下令照办。然后经过汉武帝几十年的统治,儒家的“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成为社会主流。

到了汉昭帝时期,霍光打算搞死桑弘羊,就组织了一批贤良文学去和桑弘羊辩论。这些人喊了半天口号,让桑弘羊鄙视了一顿回来。然后这些人气不过,就写了篇《盐铁论》记录这次辩论,在书里单方面宣布胜利。霍光通过让地方上的土包子围攻桑弘羊的办法,打击桑弘羊的政治威信,随后就抓住机会干掉了桑弘羊。然后?然后霍光继续用桑弘羊那一套。

汉宣帝继位后,号称霸王道杂之。但是他并没有注意到察举制考核的问题,甚至自己的太子也是让大儒萧望之教导的。结果后来发现出了鬼了,想换太子。结果汉宣帝猝死,没有来得及废太子。汉元帝一上台,就开始着手改革,比如说公文一律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他还亲手修改公文,要求必须引经据典。这样,儒家正式确立了统治地位。

儒家确立统治地位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篡位过程。

儒家从一开始就不是因为能干上台的,而是因为能吹。

这个“胜利经验”在东汉时期就发展成为了“名士风气”。像刘表就是“八俊”(后来老糊涂了),庞统就是“南州冠冕”(创业未半就中箭死了),杨仪的哥哥就是“沔南冠冕”(未成年就死了——历史记载说他的主要事迹是跟他混得人多。这样说的话浩南哥还是铜锣湾冠冕呢!家族势力大就是冠冕呗)……总之吹牛不上税。一群人蝇营狗苟,弄到最后汉朝被迫对他们进行重点打击。结果反而是汉朝的这一举动被称为“党锢之祸”。特么这明明是你们这些名士狼狈为奸组团贪污好吧?

接着就神州陆沉了。

就没见这么能作死的。

对了,论起作死,儒家还是很可以的。

我们知道,西汉王朝盛极一时,开创了古往今来第一次成功的大一统时代。那么西汉怎么没的?

前面说了,儒家真正确立统治地位是汉元帝时代。然后元成哀平四代帝王,是西汉王朝走向崩溃的时代。最后汉元帝的皇后,亲自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交了出去,西汉灭亡。

所以儒家第一次确立统治地位的执政成果,是一代人就灭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真的,我强烈建议美国常春藤盟校也统一用儒学取士。现在他们都用的白左,我觉得白左的劲儿还不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建议多学习学习。孔子学院可以多办!

儒家接下来作死就是王莽了。王莽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儒皇帝。然后这还没用了一代人,就又灭亡了新帝国。

都说秦朝用法家二世而亡,我看汉朝用儒家效果更猛,直接两世都是一世而亡了。

再接下来是东汉。

东汉王朝很好地借鉴了之前儒家灭国的教训,也就是:

活不要自己干。

于是东汉王朝的儒家主要做两样工作:

第一,解经。比如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靠的就是解读《孟氏易》。比如说杨修家族,也是四世三公,靠的是解读《欧阳尚书》。你可以理解为世代都是大主教。

第二,辨奸。名士李固和权奸大将军梁冀殊死搏斗了很多年,最后失败身死。东汉名士们为了对抗朝堂上的奸臣前赴后继奋斗了很多年。

但是你看了这么多,你始终不知道儒家这帮人干什么正事儿。

没有正事儿。东汉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豪强地主经济成为社会常态。东汉明帝作为开国第二代皇帝,搞了点厉行法治的工作,就被人编段子骂了差不多两千年。说古代有个逆子,什么事都和他父亲对着干。最后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怕逆子不好好安葬自己,就故意说要把自己的坟墓建在河滩地上(发洪水就冲坏了,所以一般不让建在这里)。结果逆子这回不对着干了,真把老爷子葬在了河边。巧了,汉明帝的父亲汉光武帝,就葬在黄河边上。但是呢,汉明帝亲自治理黄河,治理好了以后八十多年没有大规模泛滥,八百多年没有改道,而且汉光武帝的陵寝一直到现在还好好的。你看,汉明帝这样干正事儿的,死了以后就这么个名声。对了,袁绍杨修家族四世三公的历史,都是在汉明帝死后才开始的。大概是巧了。

总之,东汉时期的工作简单总结就是,为五胡乱华神州陆沉做好充分准备。

儒家上台从来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篡位。

很多人以为儒家是保守派,其实并不是。

这有两个例子。

一个是汉代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陈汤,因为主张恢复西汉以来长期执行的“旧制”,被儒家贬斥到了他斩杀匈奴单于的西域,几乎死在那里。这就相当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往李宗仁背上插个台儿庄元凶的牌子流放东京。那么为什么儒家在这个时候就不主张恢复旧制了呢?因为这个旧制的主要任务是将全国各地的豪强地主连根拔起,全部迁到关中去给死去的皇帝守灵。这就是一种软性土改。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代一代人干到汉元帝才取消。陈汤积极鼓动汉哀帝恢复这个政策。然后儒家又鼓动汉哀帝废除这个政策,最后陈汤表示尽管废除了早晚还得恢复。于是儒家憋不住了,联手把他赶走了。这个时候据说还是有儒家要营救陈汤的。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儒家还是走了维护豪强地主利益的方向。

一个是明代的。因为元代把很多政治制度都废除了,明朝重建的过程中挂一漏万,还是出了不少遗漏。比如说宋代官员会颁发长历,要求每天都记录政务活动,考核十分详尽。到了明代,考核就变成了十年一次,甚至几十年也不搞一次。到了明孝宗末年,就宣布六年对京官进行一次考核,清退人员。这样等明武宗即位,到了正德四年,决定把事情搞起来,做了第一次制度化的京察。然后清退了几个长期请假不来的(好几年都不来清退有什么问题吗?)。第二年负责这个事儿的吏部尚书就因为是阉党被杀了。

过了几年,有官员到处活动,建议按照地方上考察的习惯,一年考核一次。于是很多人就反驳说,一年考核一次是针对特殊地区的,例如说平叛之类的,现在还是要按照“旧制”去办。这个旧制就是之前杀了吏部尚书那个六年一次的京察。你看,这个时候儒家就变成“保守派”了。

我猜,王安石要是变法的时候规定司马光可以荫一子为王,旧党可能比新党还积极。

然后明朝再搞京察,就彻底走形式了,不再真的处理人了。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张居正。张居正时期,要求每个月都要报进度。

这一看就是不想活了。

果然,张居正一死,马上就抄家,还逼死了他的长子。

于是大家还是六年一次京察。而且京察的时候大家都抓住这个机会搞权力斗争。明神宗一看这,干脆就不玩儿了,负责京察的吏部尚书没人,那就空着。

这种不正经考核的荒唐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清朝规定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一律实行三年一次的考核,不服就去死。这下就没人再提什么旧制了。

你看,儒家就是这么个东西。你只要拿刀剁了儒家,你就是儒家的爷爷。你只要给他们脸,你就是他们孙子。

儒家那叫什么保守派。当年德国侵略山东的时候,只不过是占领个青岛,结果衍圣公连德国皇帝的画像都准备好了。论“辞旧迎新”,就连汪精卫都赶不上他们。这还是日本侵华的时候蒋介石把衍圣公抢先带走了(衍圣公不肯走,最后在曲阜陷落时才把他们强行抓走),要是没带走,说不准我们就得到靖国神社去看孔子像了。

说真的,“大”清孔子像我看过,“大”日本孔子像是个啥样还真没看见过。也留个仁丹胡?穿个日本大元帅军装?这资历章应该怎么做?两千年的章不好弄吧。

很多人说儒家是统治阶级的狗腿子,其实儒家这个统治阶级狗腿子,对于不同层次的统治阶级也是不同态度。

儒家更亲附于社会上数量比较大的地方豪强势力,而对中央政府缺乏归属感。

因为对于这些帮闲来说,他们获得利益的最便利条件和最可能对象,就是地方上的豪强势力。他们的最佳存在方式,就是通过扭曲财富分配方式,协助地方实力派窃取社会公共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分得一杯羹。

所以,在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同时相对更加兼顾国家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由于需要抑制地方豪强无限制攫取社会财富的欲壑,并不是儒家所拥戴的对象。

这实际上是私有制社会的一个必然漏洞:

作为较大的剥削者,皇帝相对于地方豪强更加自私,但却同时又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地方豪强相对于富户更加自私,同时却更加注重公共利益……

地方豪强会说:你们当皇帝的整天以收税的名义明抢,老子好歹还租出去一块地!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我认为,对于儒家,要采取废儒验事的办法,将儒家学说废掉,梳理儒家垄断知识传承路径的时候扭曲和保存下来的知识财富,修复、建立正确的知识库。

私有制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漏洞。

其实私有制时代也做了一点改革私有制的尝试。

私有制最大的问题,在于私有财产的无限继承。

私有制时代有一个政策突破了这个无限继承传统,那就是中国古代的袭爵制度。中国古人规定爵位继承是降等世袭的。个别特殊爵位是不降的(基本不影响大局),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给予三代人的特权不降,此后继承,就会逐级下降。这样就迫使贵族们去想办法再立新功,倘若不去立功,位子就空出来了。

权力是这样世袭的,资本也应该这样世袭。

这个资本降等世袭的工作其实现代社会已经开始有人尝试了,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

有的资本家会将遗产投放到基金会,规定子孙只能按照限额支取。这种情况下,其实资本的无限世袭已经抑制了,子孙只能进行有限世袭。

并且,这一举动的社会评价也是很好的。人们通常都认为,此举有效避免了资本家的子孙挥霍无度最后晚景凄凉。很多人称赞此举深谋远虑,是真的为子孙打算。

你看,如果只讲理论,好像禁止资本无限世袭是一件很“左”很“革命”的事情,有些患有应激综合征的人怕不是马上爬到树上大喊文革洪流要来了。然而现实中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以后,却是资本家看了都说好。

这就是很经典的“革命者强迫反革命做对反革命有利的事情反革命都不愿意”。中国的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资产阶级领导的为资产阶级争夺权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论如何都搞不成功,无产阶级领导的为资产阶级争夺权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搞就成功了。毛主席说中国的资产阶级就是废物(原话不是这样说的),一点毛病没有,他们就是废物。

这完全可以成为社会通行制度:

资本家经营获得了巨量资本,然后移交给基金会,他们的子孙只能定额支取生活开支(尽管也是巨大的财富),最终财富变成了基金会这样的“商业组织”实际掌控。

这和建国初的一些做法如出一辙。

最后:

既然资本是基金会运作的,那么资本家就完全没有存在必要咯!

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就是资本家。

对于儒家来说,他们的主要生存空间,就是寄生在中层豪强地主身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攫取更大利益。

作为一个寄生阶级,他们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统治阶级的中下层争夺更多利益,为此不惜破坏整体利益。

所以事实上儒家所代表的集团是最没有存在价值的社会集团。

看起来儒家唯一的价值就是维护和保存了很多社会文化历史财富,而这个事情废儒验事就可以了。

这帮人干了两千年,就在战国时代废除世官制建立雇佣官僚制的基础上混吃等死了。中古时代最大的改革均田制还是北魏这个严格意义上的入侵政权建立起来的。此后一直到近现代最大的改革则是我们按照马列主义的指导实现的。

也就是儒家有中国这么一个好爹,吃剩饭能吃上千年,够可以的了。

user avatar

先秦儒,古代多好啊,你们照着做就是了。---- 注明了资料来源还算窃据的话,今天的论文全灭。 宋明儒,我才是真儒家啊,你曲解了先贤,还敢自称正宗。---- 这时儒家不是窃据,是被窃据。今天,在没有监控的场合,基于“存天理,灭人欲”,我没去亲一个不认识的美女。---- 我也没敢说儒家窃据了本伟人高尚的道德。

user avatar

君不见去年抗疫的时候,一群不上前线的“儒粉”说各位烈士都践行了儒家理念么···


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说儒家独大以来,功劳是儒家的,那么过错也是儒家的

儒粉的逻辑是,功劳是儒家的,过错是皇帝、大臣、武将、后宫、太监、蛮夷等等等等,和儒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这就没法谈了啊



最后只能靠蛮夷来治大儒

大清孔子像笑而不语

然后清朝达到了封建社会统治的巅峰,就像是科达把胶卷相机玩到了最好,可惜世界上已经是数码相机了·····(科达等于大清,胶卷相机=儒家)



都21世纪了,我求求你们搞点资本主义吧,封建主义太low逼了,哦不对,你那还是奴隶社会呢········


儒家的问题是啥,就是不学习,那么是金字塔型,越往上厉害的人越少

学习的话,是橄榄球型,顶尖的人才和特别差的人才都不多,中间的人才是大多是

而儒家的教育,很神奇,还是越往上人越少·····

跟没受教育全靠自然淘汰出人才的概率没区别


然后只能抱着殉国的道号浮休道人的文天祥、陆秀夫和十几万宫女士兵太监,说我们儒家殉国了 啊

抱着陈子龙这样的烈士,说我们儒家水太凉其实也是不得已啊···

一个学儒道佛的王阳明厉害无比,然后出了一堆杨镐、圆嘟嘟、袁应泰这种志大才疏的废物···


对付儒家啊,就得学孔子

儒家自己就知道三季,你就别和他们说四季了

都1900年了,爱因斯坦都快提出相对论了,索尔维会议都诸神降临了

中国还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遇到了问题,要一堆科学家社会学经济学家、几十万几百万志愿者去调查,无数的大型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计算

才能提出一个十四五工作计划

儒家就说啊:你这问题是我们儒家思想没学好才出现的

你只能说:‘对对对,是是是,大清孔子像说得对啊


儒家不是三季人,是特么三秒人啊’

我们现在的知识是:

儒家三秒人的知识是:

论语:13700

孟子:34685

大学:1753

中庸:3568


摊手·········

现在情况是什么,儒家思想唯一的用处

就剩下《论武训的培养》了

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来入老百姓的思想时,就落入到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user avatar

别动不动就儒家儒家的,懂什么儒家?

论语看了一遍了吗,孟子完整看过吗?

任何学说,任何组织,任何教派,任何信仰,一旦被蝇营狗苟之辈侵入了,就会腐化变质,就会变成所谓的窃取功劳。

儒家文化本来就是很单纯的追求社会和谐,和社会利益牵扯上关系之后,就不再是真的儒学儒家,而是利益学,自私自利家,所有的道貌岸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找借口,站在舆论制高点上去否定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人和事,这就是孔孟之后的所谓儒家。

历史上一群自私自利的装逼贩子,口必言仁义忠信,一肚子男盗女娼。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叫儒家子弟。

同样的道理,今天谁要是没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就窃据了党员的身份,那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亵渎。

跳出历史循环论的唯一办法,就是铲除毒草,就是壮士断腕,此外没有容不下任何侥幸心理。

user avatar

同理,儒黑疯狂的往秦桧头上吐口水时也会说,看看,这就是儒家的人,像极了有人牵着的泰迪。

大半夜无聊又刷到这个问题了,看了几个回答感觉又可笑又可悲。

为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偶然与必然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等等概念,各位言必称马恩,引必出毛邓的儒黑们就是不理解呢?

人的选择差异都是在义利之间的比重不一样。有人舍生取义,就有人苟且偷生。所有人都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哪怕你觉得不合理,但让自己代入历史人物的义利观,就能理解了。

所以这和儒家有什么关系呢?

儒家是宣扬重义轻利的,很多人不愿意去理解思想和人的关系,哪怕是在自己身上也不愿意承认思想和实践很多时候是矛盾的。晚上看了鸡汤决定第二天雄起,到了第二天被窝的诱惑是那么难以抗拒。

我实在不晓得儒黑们如何解释马列主义治国依然出现的反华公知,贪官污吏,黑暗势力的保护伞,庞大的官僚利益网。

行吧,赢麻了,感恩,战狼,华为。什么也不敢说,他们都是儒家子弟,贯会党争 。

user avatar

究根到底。不是儒家窃取了功劳,因为春秋孔子之前,只有贵族教育,而那时候的教育就是儒家教育,那时候的学者就是儒者。

北孔南季里的南季,就是季扎,当时就是与孔子并称的大儒者。

孔子之后,夹带私货,窃居儒家之名,给儒家树立了一个所谓的正统。诗经,春秋,易经都经受了这种荼毒。

儒家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孔子重新定义儒家之后,窄化了儒家,固化了儒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窃据”一词,本身就带着些许批判的意味,暗示着某种不劳而获或是不正当的占有。用它来衡量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去探究。要知道,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泛,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它“窃据”了多少功劳,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它为中华文明的.............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儒家圣人的标准,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性极致升华的追求。若要细细道来,那便是内外兼修,德行与才智并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首先,从内在德行来说,圣人必须是“仁”的化身。“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圣人的仁爱,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繁荣,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尊儒”或“摆脱桎梏”二元对立的答案,而是这两股力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拉扯、融合、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圈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接纳与调适。一、尊儒:儒家思想作为“根基”的强大.............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 回答
    儒家在中国成主流,是必然还是偶然?历史深处的思想博弈在中国悠长的历史画卷中,儒家思想宛如一条贯穿始终的河流,塑造着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那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我们会不禁发问:儒家之成为中国的主流,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众多思想碰撞下的偶然选择?又或者,在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文化传播和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确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基本上是局限于东亚文化圈的。那么,为什么它没能像某些其他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犹太教等)那样,在欧洲土地上生根发芽,甚至成为主.............
  • 回答
    儒家的精神,那可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温润如玉、历久弥新的生活态度。如果非要找一个总体的感觉,我愿称之为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不断追求和对“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向往。要说儒家的精神,离不开一个核心词:仁。但这“仁”字,你可别以为.............
  • 回答
    儒家与墨家在对待人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上的态度,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不扣不鸣”与“不扣必鸣”便是这种分歧的集中体现,它们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表达”与“沟通”上的根本差异。儒家:“不扣不鸣”——含蓄蕴藉,尊礼重道儒家的“不扣不鸣”,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调在恰当.............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特别是当亲情和信仰撞个满怀的时候。就好像你站在岔路口,一边是你从小到大最熟悉、最牵挂的人,另一边是你觉得能让你内心安宁、更有力量的道理。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事儿。父母反对我接受儒家,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他们是担心什么?是怕我变得迂腐、不合时宜?是觉得儒家思想里有什么让他们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思想传承中一个很核心也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点。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你说“儒家儒学被董仲舒和朱嘉后人改了就改了”。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吸收、解释和发展的一种概括。但要说“改了就改了”,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