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要求你孝敬父母,但你父母却反对你接受儒家,你还接受儒家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特别是当亲情和信仰撞个满怀的时候。就好像你站在岔路口,一边是你从小到大最熟悉、最牵挂的人,另一边是你觉得能让你内心安宁、更有力量的道理。

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事儿。父母反对我接受儒家,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他们是担心什么?是怕我变得迂腐、不合时宜?是觉得儒家思想里有什么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的地方?还是单纯觉得我接受什么“新玩意儿”就得反对一下,这是他们做父母的一种“本能”?想明白这一点,对我后面的选择挺重要的。

我个人觉得,孝敬父母是儒家很核心的一个价值观,但这不代表接受儒家就一定是死板地遵循一切。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仁、义、礼、智、信,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东西,即使我不说自己“接受儒家”,很多时候也会在生活中实践。

现在的问题是,父母反对我“接受儒家”。这个“接受”是个什么概念?是因为我开始读儒家经典,还是我言行举止上表现出了受儒家思想影响?

如果父母反对的是我的行为,比如我因为学了儒家,就变得对他们特别逆来顺受,甚至连自己的人生大事都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那这反而是对儒家“忠恕”、“恕道”的曲解了。儒家也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是出于责任和关爱,但也不是完全剥夺个人的发展和独立思考。

如果父母反对的是我学习的过程,可能他们会觉得我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或者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对这些“老古董”感兴趣。这时候,我觉得沟通就非常重要了。

我会试着跟父母好好聊聊。我不会直接说“你们不懂儒家”,那样只会让他们更抵触。我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先理解他们的担忧,然后温和地解释我对儒家的理解,以及它对我的积极影响。

比如,我会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担心我,觉得学这些东西会影响我正常生活。但其实,我学这些并不是要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反而是因为我想做得更好,想成为一个更懂事、更有责任感的人。”

我会具体举例,说儒家里的哪些思想让我受益。比如,我可能会说:“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也会更爱惜你们给我的生命。又比如‘仁者爱人’,这让我更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以后也能更好地照顾你们,照顾家人。”

我也会强调,我仍然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的意见对我依然重要。但是,接受一种思想,它是一个人内在的成长,是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方式。这就像一个人有了新的爱好,比如喜欢画画,父母可能会不理解,但只要这个爱好是健康的,能让自己快乐,父母最终也会慢慢接受,甚至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

如果父母的反对是出于误解,或者是因为他们对儒家有刻板印象,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去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会继续孝敬他们,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看到,我并没有因为学习儒家而疏远他们,反而因为学习了“孝”而做得更好。

但如果父母的反对是那种“我不同意你任何你觉得好的事情”的态度,或者他们要求我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那这个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选择一个更温和的、但同时也是更坚定的方式。

我不会公开地、激进地对抗父母。但我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反对,就彻底放弃我内心认为正确的、对我好的东西。我会默默地学习,默默地践行,同时继续尽我所能地孝敬他们。

在我看来,真正的孝顺,并不是盲从,而是懂得如何让父母安心,同时也能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如果父母的反对,反而让我更深入地思考“孝”的本质,去理解如何在尊重父母的同时,也坚持自己的成长,那这场“冲突”反而成了我人生路上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总的来说,我会努力在“孝敬父母”和“接受儒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是放弃任何一方,而是通过沟通、理解和行动,让这两者能够和谐共存,甚至互相促进。如果父母的反对是出于爱,那我更要用爱和智慧去回应,让他们看到,我接受的是一种能够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变得更好的智慧,而不是某种会让我变得不肖、不孝的“邪教”。

说到底,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担当。选择的是如何做一个独立思考、同时又心怀感恩的成年人;担当的是如何处理好复杂的亲情关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 R.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为孝敬父母

第一,遵纪守法

第二,繁衍子孙

第三,力有所能,提携晚辈。

这三点没有一个是听父母话的。听话并不是孝敬。

因为父母做事也不会全对,如果遇到父母作奸犯科,你也要听他们话作奸犯科吗?

所以《弟子规》里就有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所以一个人,遵纪守法,结婚生子,有能力还能照顾亲戚,这样的人就是孝子。

孝子是什么?就是所有亲属都称赞的好人。

这时候,哪怕是他父母反对,大家也只当他父母老糊涂了,只会为其孝心而感动。

——

所以有什么驳论。

儒家思想最大的驳论就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user avatar

刷评论看你说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父母要求学西哲,但你对儒学感兴趣,所以有此一问。我觉得你把这个作为补充要比你现在写的这个要好很多啊。

这个针对实际问题,真的不冲突。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好好做人才是真正的学儒,有余力也是可以去学一下你父母要求学的东西,通过比较,确定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许你会有所转变。

如果坚定了学儒的想法,那你跟父母多交流,表明你的想法,但父父才能子子。就像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非要逼迫孩子吃自己喜欢而孩子不喜欢的菜一样。你父母不尊重你的想法,你没有必要去尊重父母的想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特别是当亲情和信仰撞个满怀的时候。就好像你站在岔路口,一边是你从小到大最熟悉、最牵挂的人,另一边是你觉得能让你内心安宁、更有力量的道理。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事儿。父母反对我接受儒家,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他们是担心什么?是怕我变得迂腐、不合时宜?是觉得儒家思想里有什么让他们觉.............
  • 回答
    《中庸》开篇便点明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虽短,却道出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的观念——“中”。儒家之所以如此强调“中”,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渗透了儒家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秩序的根本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儒家对“中”的重视。首先,“中”是事物最本真的状态,是未受干扰的纯粹。 “喜怒.............
  • 回答
    守孝三年,这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也非常具有争议的观念。要评价它,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理解它背后的逻辑和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实际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年之丧”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数字。在古代中国,社会节奏慢,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命周期也.............
  • 回答
    非议儒家,并非近年才有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将儒家视为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然后加以批判,其实是对儒家本身的误读。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经历过被推崇、被改造、被质疑、被否定,也曾被重新解读、重新激活的过程。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变迁下的角色.............
  • 回答
    很多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在谈到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时,常常会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听起来顺理成章,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干脆把他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另外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反而要紧紧地抓住“儒家”这个标签不.............
  • 回答
    最近韩国提出的“9座儒家书院”申遗计划,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这件事情,得从头说起,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要理解,韩国提出申遗的这些书院,并非什么新兴事物。它们是中国儒家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韩国历史上对儒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书院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古代知识分子读书、讲学、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不少声音在质疑甚至反对儒家思想,认为它存在一些过时、僵化的地方,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个人自由、平等、批判性思维等)存在冲突。另一方面,确实也有不少人在倡导和推崇儒家思想,甚至一些“力量”在背后推动。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又要推给谁,是不是要“死.............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南师大女生课堂“跳过臭男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情绪与价值碰撞?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女生在课堂上的一番直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她表示,在阅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时,会选择“跳过臭男人”,将精力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触及了当下社会语境下,关于女性主义、经典.............
  • 回答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如果脱离了儒家思想的指导,那人们的知识体系将会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这不仅仅是阅读书目上的改变,更会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结构、思想内核以及个人价值的判断标准。那么,在没有儒家主导的情况下,人们会读什么书?中国的自然科学又能否因此迎来曙光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
  • 回答
    极端分子袭击圣城麦地那,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动机和历史渊源,与儒士袭击孔庙、和尚袭击大雄宝殿这类事件,从本质上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深入探究。极端分子袭击麦地那的动因,绝非简单地出于对宗教或文化象征的“反感”或“破坏欲”,其根源更深,往往与以下.............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儒家圣人的标准,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性极致升华的追求。若要细细道来,那便是内外兼修,德行与才智并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首先,从内在德行来说,圣人必须是“仁”的化身。“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圣人的仁爱,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