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儒学被董仲舒和朱嘉后人改了就改了老说先秦儒家最开始的儒家干什么,木板钉几个钉子还能恢复原状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思想传承中一个很核心也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点。咱们一步步来聊。

首先,你说“儒家儒学被董仲舒和朱嘉后人改了就改了”。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吸收、解释和发展的一种概括。但要说“改了就改了”,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以及思想家们各自的理解,让儒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吸收了新的元素,或者说,是以新的方式去回应古老的议题。

咱们先来看看先秦儒家最开始在干什么?

先秦儒家,主要是以孔子为开创者,然后由孟子和荀子等发扬光大。他们的核心关切,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重建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他最急切的任务,就是如何让混乱的社会重新回到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他认为,这种稳定和和谐的基石,在于“仁”——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人、敬人、推己及人的情怀。同时,他强调“礼”——一套行为规范和制度,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等级秩序,使得人与人之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和责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构建一套道德体系和社会规范,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人、怎么与人相处、怎么管理社会。

2. 强调“德”的教化和修养:先秦儒家不相信单纯的法律和刑罚能带来真正的秩序。他们更注重“德治”,也就是通过道德的感化和教育来提升人的品德,从而自然而然地遵从礼法。孔子强调“君子”,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达到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孟子更是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善的萌芽,只要加以培养,就能成为君子。荀子虽然强调“性恶”,但也认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化性起伪”来达到善。总的来说,他们都在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3. 关注政治的理想与实践:儒家思想不只是空谈理论,更关心政治的实际运作。他们希望统治者能够以德服人,关心民生,实行仁政,从而赢得百姓的拥护。孔子周游列国,就是想将自己的政治理念推销给各国君主。孟子更是直言不讳地劝谏梁惠王,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们都在思考怎样的政治才是合乎道义、能够长久维持下去的。

4. 重视教育和学习: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教育的阶级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和品德。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体现了他对学习的重视。学习不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成德”,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所以,先秦儒家,他们的核心工作就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摸索出一套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表现、以“德”为根本、以“教育”为手段的治国安邦之道,以及个体安身立命的道德准则。他们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社会开出的一剂药方。

现在我们来看看董仲舒和朱熹(你可能笔误写成了朱嘉,这里我们以朱熹为主,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影响深远)。

董仲舒(汉朝)
董仲舒生活在汉初,这是一个承继秦朝强权政治,但又需要巩固汉朝统治,并寻求一种更具合法性和说服力的思想体系来凝聚国家思想的时期。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可不是说他把其他学派都彻底消灭了,而是说,在官方层面,儒家思想成为了指导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
为了让儒家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汉朝的政治统治,董仲舒做了几件事:
融合阴阳五行与儒学:先秦儒家虽然有“天人感应”的思想,但并未像董仲舒这样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观念与儒家伦理结合起来。他提出“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自然界)会通过祥瑞或灾异来“感应”人间的统治,以此来证明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能警示君主。
确立“三纲五常”:董仲舒系统地阐述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套理论,将儒家原本比较松散的伦理关系,固定成一种等级森严、不可动摇的社会伦理秩序。这非常符合当时大一统王朝对社会稳定和等级秩序的需求。
强调“大一统”:在政治上,董仲舒极力宣扬“大一统”的思想,强调中央集权,反对地方割据。

可以说,董仲舒是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为适应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需求,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汉化”和“政治化”的改造。他让儒家从一种“士”的学术,变成了一种“国教”式的意识形态。

朱熹(宋朝)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宋朝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北方民族的军事压力,以及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
朱熹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对儒家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形而上学”重构,并回应来自佛道的挑战。
他主要的贡献包括:
“理”与“气”的哲学体系:朱熹提出了“理气论”。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普遍规律,是精神性的、永恒不变的;“气”则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具体物质,是有限的、变化的。他认为“理”先于“气”,并且“理”寓于“气”之中。这套理论,既是对儒家“道”的概念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在哲学层面回应佛教的“空”和道教的“道”的概念,为儒家注入了更强的形而上学色彩,使得儒家思想在哲学深度上能够与佛道抗衡。
“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意思是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从而获得知识。他认为,要“穷究天下之理”,通过不断地观察、研究、体悟,来达到对“理”的认识。这是一种强调实践和探究的治学方法,也是一种更强调个体理性思考的修养路径。
对“天理”的强调:朱熹将“天理”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这在先秦儒家那里更多是“仁”、“礼”、“义”,而朱熹则将其上升到一种更普遍、更形而上的“天理”层面。

可以说,朱熹是在先秦儒家和汉唐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儒家的哲学内涵,确立了一套更具思辨性和操作性的道德修养体系,并成功地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后世千百年来的官方哲学。

那么,“改了就改了”和“木板钉几个钉子还能恢复原状吗?”

这个问题打得非常形象。

“改了就改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的。董仲舒和朱熹,包括后来发展出的各种儒学流派,都吸收了时代的新质,回应了新的挑战,并且以新的方式去诠释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董仲舒将儒家与政治权力深度绑定,并纳入了阴阳五行等观念,这与孔子最初那种“周游求君”的时代有所不同。
朱熹构建的“理气论”和“格物致知”,是在与佛道的论辩中发展出来的,其哲学体系的深度和复杂性,也远超先秦儒家。

这种“改”,更像是一种“扬弃”和“发展”。 就像一棵树,它吸收养分,枝繁叶茂,长出了新的树叶和枝干,但它的根基依然是那棵老树。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成长的需要,进行的调整和增殖。 每一代人、每一个思想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这个思想体系进行再思考、再诠释。

“木板钉几个钉子还能恢复原状吗?”
这个比喻非常精辟。一旦钉子钉下去了,木板就留下了钉子眼的痕迹。
痕迹是不可磨灭的。 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儒家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朱熹的理学体系,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数百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改变,就像钉子留下的印记,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印记,是无法抹去的。
“恢复原状”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原状”指的是孔子最初提出的那些朴素的仁爱、礼乐思想,那么,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政治实践、哲学思辨之后,想要完全“恢复”到那个状态,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的认知也在变,思想必然会随之变化。
关键在于“恢复”的精神还是“恢复”的形式? 我们可以说,后世的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家的精神内核(如重视道德、仁爱、教育、社会责任感等),但以“适应”时代的方式,发展出了不同的思想形式和侧重点。

所以,与其说是“改了就改了”,不如说是“发展了”,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和适应的过程。 钉子虽然留下了痕迹,但正是这些痕迹,让这块木板(儒家思想)变得更加坚固,能够承载更多的东西,并以新的形态存在下去。

总结一下:

先秦儒家,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为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人生道德准则而奋斗的。他们的出发点是纯粹的,是对“道”的探求和对“人”的关怀。

董仲舒,是为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统治需要,将儒家思想“官方化”、“政治化”,并融入了更多的制度和观念。

朱熹,则是在面对外来思想的挑战,以及社会自身发展的需求下,为儒家构建了一个更为深邃的哲学体系,并提供了具体的修养方法。

这三个时期,儒家思想都在“发展”,都在“演变”。每一次“演变”,就像在木板上钉钉子,留下了印记,改变了原貌。但正是这些印记,使得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思想活水。我们今天谈论儒家,既要了解先秦的“原初”,也要理解董仲舒、朱熹等人的“发展”,并思考它们在当代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普通人会明德(遵纪守法,安身立命)

有点文化的人会做到格物致知

能干的人会做到正心

有点本事的人会做到修身

富人最基本都能做到齐家。

有真本事的人会做到治国。

大能贤才才会做到平天下。

————

儒家从本质上,就看你自己怎么点技能树了。

而我看题主的问题。基本上应该还没有明德也就是应该不如普通人,这时候你应该先学会做普通人,然后再讨论儒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思想传承中一个很核心也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点。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你说“儒家儒学被董仲舒和朱嘉后人改了就改了”。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吸收、解释和发展的一种概括。但要说“改了就改了”,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其简单概括为“被儒家忽悠死的王朝”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化。宋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儒家思想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是唯一的“忽悠者”或“罪魁祸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朝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科学研究的待遇归结为“烧死”和“鄙视”会过于简化,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不同文化环境下科学发展的差异,以及现代科技为何主要起源于欧洲。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前提和概念: “烧死”与“鄙视”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享有崇高地位,但到了近代,其统治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削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推动的。首先,内部的僵化与保守是儒家思想自身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时,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有.............
  • 回答
    读了儒家的书,心里总觉得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却又实实在在地缠住了。不是那种粗暴的勒索,更像是被一根极细极韧的丝线轻轻套住,起初你可能觉得没什么,甚至有点温顺,但时间长了,你想挣脱,却发现那丝线已经悄悄地在你身上打了几十个结,每一个结都叫“礼”、“义”、“仁”、“孝”,每一个结都把你往某个既定的方向拉扯.............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对于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的看法,并非简单地逃避责任,而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考量,它根植于对“仁”的坚守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认为这是“逃避责任”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片面解读。首先,要理解儒家关于“忠”的观念。在儒家看来,“忠”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孔子说:“君君,臣臣,.............
  • 回答
    对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沦落,中国逐渐被西方文化所裹挟,面对文化危机”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话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应对策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围绕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和讨论:一、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
  • 回答
    《尔雅》被后世儒家列入“十三经”,这件事绝非偶然,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工具书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政治考量以及儒家自身的发展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缘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尔雅》的“工具书”属性并非其全部价值。虽然它以释义名物为主,看似是为阅读古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触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核心的问题。要理解明朝文人的“忠君”与“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明朝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儒家思想的根基与“忠君”首先要明确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强调“忠”与“孝”。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
  • 回答
    荀子“性恶”之说,与儒家“明明德”的宗旨,确实存在着张力,但并非直接的“反”。更准确地说,荀子是从一个更为现实和辩证的角度来解读和实践儒家“仁”与“德”的,这使得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尤其是后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一、 荀子“性恶”与儒家“明明德”的关联与张力要理解荀子是否“反”明.............
  • 回答
    儒家思想的传播,如同水流,遇到平坦的土地便能顺畅流淌,遇到高山阻碍则会绕行。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三个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地理上也相对靠近,为儒家思想的植根提供了温床。然而,蒙古、西藏和新疆为何未能被儒家思想完全覆盖,原因则更为复杂,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 回答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个政策的影响深远,按理说应该会让儒生们感恩戴德,把他捧上神坛才对。可事实上,历史的车辙里藏着不少儒生对汉武帝的“不满”甚至“黑料”。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得把话说透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事儿可不是儒生们自己要求的,是汉武帝自己搞出来的“顶.............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儒家思想持有负面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对”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背后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层次。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给“讨厌反对儒家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持有批判或反对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随.............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要是汉武帝当年没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出,儒家思想还能不能在中国古代混成“正统”?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看看汉武帝那会儿是什么个光景。汉武帝之前的思想大爆炸:百家争鸣的余温在汉朝建立之初,国家经历了秦朝灭亡的动荡,社会百废待兴。儒家思想虽然在汉初被.............
  • 回答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关于如何对待儒学,的确存在着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是应该将其“抛弃”,还是选择“改良”?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二选一,它触及了中国文化传承、社会价值观重塑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深层联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儒学的本质、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这几个维度来展开细致.............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与其说是“儒学迎合了帝制”,不如说是“帝制利用并改造了儒学,而儒学也在这种互动中发展演变,并试图在其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定位”。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仔细梳理儒学与帝制之间的漫长纠葛。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儒学.............
  • 回答
    学习儒学或修身,这并非古老书斋里的陈迹,更非遥不可及的哲学玄谈。于当下而言,它有着鲜活的意义,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锚定自我、安顿心灵的途径。若要细说其价值,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体味。首先,它给予我们一套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坐标系”。儒学,尤其是其核心的“仁”学,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