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的统治地位为何被削弱?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享有崇高地位,但到了近代,其统治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削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推动的。

首先,内部的僵化与保守是儒家思想自身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时,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有效地回应来自外部的挑战。很多饱学之士沉溺于对先圣先贤的解读和传承,却忽视了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举制度虽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但在后期也逐渐变得脱离实际,考试内容陈旧,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这种思想上的固步自封,使得儒家在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时,显得力不从心,也失去了部分吸引力。

其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危机是外部最直接的冲击。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和领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为什么强大的中华帝国会在西方面前不堪一击?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国家的强大根源,发现科学技术、工业生产以及新的政治思想是关键。这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在解决国家生存和发展问题上,似乎作用有限。甚至有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某些部分阻碍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步伐。

再者,各种新兴思潮的涌入与传播,直接挑战了儒家的思想垄断地位。随着国门打开,西方各种政治思想,如民主、共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以及科学、实业等理念,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这些新思潮往往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解释和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和行动指南。例如,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在动员民众、推翻帝制方面,就比单纯依靠儒家伦理更能激发人们的革命热情。同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将进化论引入中国,也对传统的“天命”观和“等级制”观产生了冲击。

第四,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为儒家地位的动摇埋下了伏笔。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等级森严,宗法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而儒家思想正是这种社会结构的理论支撑。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城市经济开始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如民族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等逐渐崛起,他们对旧有的社会秩序和思想观念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也最为激烈。

最后,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赛先生”的倡导,更是将矛头直指儒家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是反对传统、崇尚科学与民主。胡适等人更是直接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等级观念、男尊女卑、礼教束缚等,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毒素”。他们通过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批判,认为儒家思想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运动极大地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为其最终失去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儒家统治地位的削弱,是一个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历史进程,既有其自身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也受到了外部世界变化和新兴思潮冲击的直接影响。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的价值完全被否定,而是说,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作为一种“指导一切”的统治思想,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并最终被新的时代潮流所替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没有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吗?

那么儒家的王者之国怎么说?王者之国民富。

user avatar

历史给儒家的机会太多了,鸦片战争后有接近一百年的时间让他们去拯救中国,他们但凡给力一点,别人都没有什么机会。于是被抛弃是理所当然的。

user avatar

通俗一点讲那就是一句话,自己约的炮含泪也要打完。

儒家建立了家国同构的伦理化政治理念,好处就是前现代的中国有了一个超稳定的封建社会模型——这才能让华夏文明在中古世界成为“人类灯塔,世界之光”。

坏处就是当某些敏锐的儒士们意识到“大人,时代不同”的时候,他们赫然发现不把国给扬了的话,儒学理念根本没有办法向前发展。

然而历史还是给了他们机会,于是就有了明末显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的徒子徒孙们正好赶上了我大萌政治失序加上统治乏力的大好机会。

稍稍考究一下兴盛于江南的泰州学派,那么就会发现他们的理念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有很多重合之处。

这是因为明朝中叶之后江南一带手工业繁茂,出现了一批摆脱了土地束缚的工坊主和产业工人,这批人自然这就开始追求个人的解放——其实就是生产力的解放。

这就跟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一样。

可惜没等他们完善自己的学说从而推动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鞑子就来了……

两百年后,历史又给了儒家一次机会,但是这一次儒家面对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强大。伦理化的儒家学说完全敌不过哲学和科学兼备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结果就是一个继承了“打到孔家店”五四精神的马列主义政党得到了这次历史机会。

所以,现在明白教员要说“造反有理,革命无罪”了吧。

其实儒家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码事,都是先破坏,再建设——儒家要浴火重生,就得先造了当权者的反,再革了自己的命。

这就跟西方新教革命一样,先造了罗马教廷的反,等到宗教统治一松动,冒出头的科学把新教也给革了大半条命,倒逼新教不得不自我完善。

既然儒家承担不了这个历史使命,那只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了。

不过呢,我们身边这帮”新新新儒家“压根不懂这个道理,还以为能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让我们重新成为天朝上国的密码来着。

这帮人居然还想着再次担任当权者的吹鼓手——拜托啦,你们要辩经找我们这些儒黑干嘛啊?你们去找西方的“大儒”们辩啊,用克己复礼把民主自由等等的“普世价值“给驳倒了,那你们自然就牛逼了啊。

说真的,他们还赶不上康南海这位狂人加烂人,老康起码还知道自封为“今之素王”,试图用自己的学说取代前人——当然啦,康圣人的那一套说法实在太过乱七八糟,到最后就连得意弟子梁启超都嗤之以鼻。

这也只能说,朽木不可雕也。

user avatar

因为在清末的时候

儒家拿不出来救国的方法啊


仍然是老套的空话套话

比如你问大儒,怎么治国

大儒说了一堆什么裁撤冗员啊、虚心纳谏啊、爱民减赋啊的鞥等等等

你就问,那怎么裁撤冗员呢?

大儒就说啊:"择枢臣之忠清刚正者,省去别项差使,专核吏、兵、刑三部议处事件,而治其询纵滥保之失",从而使得"是非悉当默险能明,人人有所惩劝以效其才能,亦人人无可干求以养廉耻,则牧民驭兵两大政自然日有起色"

你:我特么现在就是不知道谁是忠清刚正啊,我玩个狼人插,就麻豆四个男演员四个女演员我都不知道谁插的谁

你还让我在朝廷里几百个人里边挑“忠清刚正”??

也就是说,大儒嘴炮厉害,但是没有办法,问急了,只能憋出来请“修德”修的好的人去办事···


当时中国四亿人口,学西学的加起来都不超过1000个人,读儒家经典的人几十万几百万都打不住啊

但是拿不出来来办法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享有崇高地位,但到了近代,其统治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削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推动的。首先,内部的僵化与保守是儒家思想自身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时,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有.............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墨子的思想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儒家那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甚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走向,都可能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可不是小事,而是触及了思想根基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强调“兼爱”——不分亲疏、贫富、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仁.............
  • 回答
    要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否有能力促成春秋战国的统一,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孔子本人,还有他那一脉的儒家,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产品经理”,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试图解决当时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乱。时代的背景:乱世出枭雄,也出圣贤春秋战国,顾名思义,就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简单地说,两岸和韩朝的统一路径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外部干预的程度以及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巨大。咱们先从两岸说起。两岸的特殊性:内战遗留与中华民族的认同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海峡两岸的隔阂,本质上是国.............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的精神,那可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温润如玉、历久弥新的生活态度。如果非要找一个总体的感觉,我愿称之为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不断追求和对“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向往。要说儒家的精神,离不开一个核心词:仁。但这“仁”字,你可别以为.............
  • 回答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深刻地塑造了东亚文明的面貌。要探究其核心主张与本质,并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其精髓。儒家的核心主张:立人与治世的统一儒家的核心主张并非空洞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围绕着“人”的修养与“世”的秩序展开,追求一种内在的德性与外在.............
  • 回答
    儒家的中庸之道,能否为科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指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似乎将古老的东方哲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置于一个看似遥远的讨论空间。然而,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中庸之道并非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反而能在多个层面上为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平衡。首先,我们需理解“中庸”的真谛。它并非简单的“折中”,而.............
  • 回答
    关于“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地说,这个锅,程朱理学确实背了不少,但要说全赖它,那就有点片面了。儒家这棵大树,根子扎得很深,枝叶繁茂,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长成现在这副样子,自然不是一两个学派就能完全概括的。先说说程朱理学到底是个啥?程朱理学,或者叫道学,是宋.............
  • 回答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其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可以说,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早期中国社会对音乐的认知、礼仪的形成以及政治的考量紧密相连。要探寻儒家音乐教育的渊源,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上古时期。那时,音乐与祭祀、庆典、甚至是战争的号令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神圣性和实用性的社会活动。人们相信音乐能够沟通.............
  • 回答
    读了儒家的书,心里总觉得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却又实实在在地缠住了。不是那种粗暴的勒索,更像是被一根极细极韧的丝线轻轻套住,起初你可能觉得没什么,甚至有点温顺,但时间长了,你想挣脱,却发现那丝线已经悄悄地在你身上打了几十个结,每一个结都叫“礼”、“义”、“仁”、“孝”,每一个结都把你往某个既定的方向拉扯.............
  • 回答
    我不太认同儒家思想,所以对孔子的看法也偏向于批判性。很多人将孔子神化,说他“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但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要么显得不合时宜,要么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核心思想“仁”和“.............
  •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 回答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确实有点意思,也容易让人产生“哪里不对”的感觉。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思想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真正让事物变得“腐朽”的是使用思想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多么高尚的理念,落在心术不正、贪婪自私的人手里,都会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西方文化圈确实不像东方那样,将“孝道”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没有生儿育女的意义,更不是说他们生孩子仅仅是为了“图一乐”。西方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育儿驱动力,是建立在一系列更广泛的社会、情感和个人价值基础之上的,这些与东方文化中的孝道虽然不尽相同,但同样深刻。首先.............
  • 回答
    说起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也常常被提起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里,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得承认,“重男轻女”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回答
    在我的理解里,儒家的“君子”并非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追求内在德行的实在之人。他就像一块温润的玉,乍看平凡,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光泽与韧性。首先,君子的根本在于“仁”。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君子做事,无论大小,都想着对.............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