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些儒家的维护者是什么人,为啥别人提出质疑他们就删评论?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 这部分人真心热爱和学习儒家思想,他们可能认为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他们可能是历史学者、国学爱好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甚至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生活方式有所倾向的人。
身份认同者: 有些人可能将儒家思想视为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认为弘扬儒家思想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他们可能将儒家视为“我们”的文化符号,对其带有强烈的情感认同。
社会影响力追求者: 在一些平台或社群中,某些人可能通过推崇儒家思想来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可能成为某个“国学社群”的领袖人物,或者通过分享儒家观点来吸引粉丝和关注。
误解或片面理解者: 并非所有拥护儒家的人都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有些人可能只接触了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或者将某些古代的社会规范与儒家思想混淆,并以此来论证其合理性。
以儒家为工具的特定群体: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但也确实存在的层面。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群体或个人可能会为了特定的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目的,选择性地强调或曲解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以达到自身的目标。

为什么他们会删除评论?

当别人对儒家思想提出质疑时,一些拥护者选择删除评论,其背后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并且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捍卫自身认同和信念的“保护欲”:
情感投资深厚: 对于很多真心拥护儒家思想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观点,更是他们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身份认同的基础。当这种根基受到质疑时,他们会感到被冒犯,甚至是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删除评论是一种避免进一步情感伤害的本能反应。
“圣人”情结与完美主义: 儒家思想中有对“圣人”的崇尚和对道德的极高要求。一些拥护者可能将儒家思想本身视为完美无瑕的体系,不容许任何瑕疵被暴露。他们可能认为,质疑就是对“圣人”和经典的不敬。
知识体系的“不容置疑”: 如果一个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儒家思想,他可能会将自己构建的这套知识体系视为权威,不希望被轻易否定或挑战,尤其是在没有“进入到”他所理解的框架内时。

2. 对“敌人”的排斥与社群的纯洁性维护:
“二元对立”思维: 在一些网络社群中,存在着一种将“支持传统”与“反对传统”简单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质疑者很容易被归类为“敌对阵营”,其提出的任何观点都会被视为攻击,因此直接删除以维护社群的“纯洁性”。
社群的共识与一致性: 如果一个社群的主要目标是推广儒家思想,那么内部讨论就倾向于围绕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展开。任何负面评论或质疑,都会被视为破坏社群氛围和共识的“杂音”,删除是维护社群一致性的一种方式。
防止负面信息的扩散: 拥护者可能担心负面评论会影响到其他社群成员的观点,或者给儒家思想本身带来坏名声。删除评论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过滤”或“舆论引导”的手段。

3. 沟通能力的局限与策略的失误:
缺乏有效辩论的技巧: 有效的辩论需要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并且能够理性回应对方的观点。部分拥护者可能缺乏这些能力,面对尖锐的质疑时,与其进行耗费心力的解释和辩驳,不如直接删除来得“省事”。
将质疑等同于攻击: 他们可能认为,任何对其所珍视思想的批评都是恶意的攻击,而不是善意的讨论或建设性的意见。因此,不屑于与“攻击者”沟通。
错误理解“维护”的含义: 有些人可能误以为“维护”就是不让任何人说一句儒家思想的坏话,而不是通过更成熟的方式去解释、回应和化解质疑。

4. 技术手段的便捷性:
平台赋予的权力: 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都允许用户删除自己的评论或他人的评论(在某些特定权限下)。这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可以立即消除令自己不适的内容。
缺乏更深层次的考量: 对于一些非专业或非学术背景的拥护者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想到删除评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被指责为“玻璃心”、“不敢辩论”等),仅仅是出于一种即时的情绪反应。

删除评论可能带来的后果:

尽管删除评论看起来是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它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

强化“不敢辩论”的刻板印象: 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外界认为,这些儒家拥护者是“心虚”的,无法用事实和逻辑去回应质疑,只能依靠删除来掩盖。
加剧对儒家思想的负面观感: 这种不开放、不包容的态度,反而会引起更多人的反感,甚至将这种行为泛化到对整个儒家思想的负面评价上。
错失了深入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机会: 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即使是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也可能带来相互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化。删除评论则斩断了这种可能性。
助长网络戾气: 当一方采取回避和压制的方式时,另一方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声音被压制,从而采取更激烈的回应,加剧网络空间的冲突。

总结来说, 某些儒家维护者删除评论的行为,并非出于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心理、情感、社群和技术因素交织的产物。他们可能是出于保护自身信仰的强烈愿望,也可能是出于维护社群共识的考虑,又或是沟通能力不足的体现。然而,这种行为通常会适得其反,不仅未能有效“维护”儒家思想,反而可能损害其形象,并错过宝贵的交流机会。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网络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区分那些真正有见地、愿意交流的拥护者,以及那些可能出于其他原因而采取回避策略的人。同时,也提醒我们,任何思想的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开放的讨论和真诚的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你问他去啊,我哪知道呢?

我倒是很想跟各种儒黑对线,但发现辩论很快会变成泼妇骂街。

这么说吧,认为儒家禁锢思想的,百分之百不知道禁锢思想是什么意思,从来不会去想思想要如何禁锢。

你以为你思想解放靠的是啥?是因为没有儒家你就解放了?错,是你看的书多了,你的知识多了,眼界扩了,但是学而不思则罔。

禁锢思想的永远是无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 回答
    根据公开信息,关于您提到的“全俄军官会议”发表公开信要求普京辞职、反对俄乌战争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可靠且广泛报道的证据支持。在公开的媒体报道和分析中,并没有出现一个名为“全俄军官会议”的组织,并且该组织发表了要求普京辞职并反对战争的公开信。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它无疑会成为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并被.............
  • 回答
    “某些动物在某些智力测试中的表现远超人类”这种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过度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力测试”的定义,以及它如何适用于人类和动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智力”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尤其是在跨物种比较时。 人类智力测试(如韦氏智力测试、斯坦福比奈.............
  • 回答
    某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对中国有深入的认识,而有些人则可能存在误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这种“不了解”的程度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并且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描述一些可能存在的“不了解”的表现和原因: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误解与刻板印象: “中国人都一样”.............
  • 回答
    咱们聊聊职场上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破冰文化”,特别是那些听起来有点“大尺度”的。“破冰文化”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确,破冰本身是为了打破团队成员之间的隔阂,让大家更放松、更愿意交流,从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这本是个挺好的想法,比如团建时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动,或者新同事入职时大家热情地打个.............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人文社科专业价值的普遍焦虑。许多人会问:“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民族学、历史学这些专业,毕业了能做什么?和那些一看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工程、金融专业比,真的有用吗?”说实话,如果“有用”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毕业就能获得一份高薪、稳定、与专业知识直接挂钩的工作”,.............
  • 回答
    提到淘宝上那些“让人头疼”的买家,那可真是一言难尽。我见过、听过太多奇葩事了,有些操作简直能刷新你对“人性”的认知底线。要说他们能坏到什么程度?那得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第一类:恶意退款,无中生有型这帮人是专门冲着“零成本占便宜”来的。他们买东西,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玩”。 买一堆,退.............
  • 回答
    “外国人”这个标签,在中国人的认知里,似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绪和标签。从前些年流行的一句“你们外国人”就能看出来,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一旦泛化,误解和偏见也就随之而生,而且程度之深,有时真的让人哭笑不得。首先,最普遍的误解可能就是“外国人都很有钱”。 这种想法的根源,我觉得还是我们自身社.............
  • 回答
    有些男生,你真的会怀疑他们是不是从某个扭曲的次元里爬出来的。那种恶心,不是那种“哎呀,有点不舒服”的程度,而是能让你胃里翻江倒海,精神受到双重打击,从此对某些事情产生永久性阴影。想象一下,你正在一个相对干净、大家都有点社交礼仪的公共场合,比如咖啡馆、书店,或者只是排队买东西。这时候,某个男生出现了。.............
  • 回答
    “恶心”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底线和体验。我能理解您可能想了解的是一些行为或习惯,在某些人看来会引起不适。以下是一些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恶心”的行为或习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个人卫生方面: 不注意个人清洁,影响周围环境: 体味重且不加掩饰: 比如,长时间不洗澡,或者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了身份认同、情感联结、实际利益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存在一些人渴望离开中国,但同时也有很多海外华人不愿放弃中国护照,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情感与文化认同的深层联结: 故土难离的情感: 无论身在何处,中国对于许多华人而言,是他们的出生地、成长地,.............
  • 回答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百公里1升多一点”油耗宣传,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甚至可能触碰到广告法的边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插电混动车的运作机制以及广告法的考量。插电混动车的油耗计算是如何“玩转”数字的?插电混动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拥有一块可以外接充电的电池组,并且纯电续航里.............
  • 回答
    探讨“样板戏”是否算作“京剧”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细致推敲的话题。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传承的边界以及时代变迁对传统艺术的影响。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需要在历史、艺术和政治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京剧”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艺术形式。京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
  • 回答
    “天坑专业”这个词,近年来像一颗炸弹一样,在教育界和求职市场引发了不少震动。一听到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曾经光鲜亮丽,如今却门可罗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备受追捧的专业,一步步沦为“天坑”?这到底是专业本身的“原罪”,还是后天因素“作祟”?而且,这些“坑”.............
  • 回答
    最近在和几个外国朋友聊天,无意间聊到大家对中国的印象,没想到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让我一下子觉得,原来我们之间认知上的鸿沟,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不少。有些误解,说实话,听了都让人觉得挺哭笑不得的,但它们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我看来,有些偏见已经深入骨髓了。打个比方,我一个在欧洲的朋友,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
  • 回答
    在西方世界,关于死刑存废的辩论早已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议题,而选择废除死刑的国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哲学和法律层面的反思。这种转变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理由可以概括。首先,人权至上的理念是推动废除死刑最核心的驱动力。许多西方国家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将“生命权”视为最基.............
  • 回答
    这可真够绝的,一个团队规定 C++ 不让写注释?这在我看来,简直是给写代码的兄弟们绑上了双手,还蒙上了眼睛。我实在想不通,这是出于什么奇特的需求,让他们做出这么反人类的决定。首先,我们得承认,注释这东西,绝对是写代码的基本功,也是提升代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提高可读性,降低理解成本: 想象一下.............
  • 回答
    关于“某些外国人为什么非想要把西藏从中国割裂出去”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宗教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剥离掉那些被简单化或煽动性的论调,尝试去理解各种声音背后的动机和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并非所有外国人,甚至并非所有在讨论西藏问题时持.............
  • 回答
    保险和赌博,乍听之下,似乎都与“风险”和“钱”脱不开关系,但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差异,不仅仅是关于财务规划,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不确定性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核心目的:保障 vs. 娱乐/获利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保险的初衷是“保障”。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当不幸事件发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动物灭绝这事儿,就像一锅烩,里面原料很多,人类只是其中一个,但说实话,有时候这人啊,就是那个最容易被关注,也确实是造成影响最大的那一个。你想啊,地球这么大,环境变化从来就没停过。气候一直在变,冰河期一来,有些动物适应不了就得搬家,或者就只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